A.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而得名。它的分布面积之广,是绝对能让你震惊的,它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以及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历史之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年到六千年,而它延续了足足有两千多年。红山文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之一。
红山文化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红山文化的晚期逐渐父系氏族过渡。红山文化时期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还有饲养业,如猪、牛、羊等,狩猎、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而在同时期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
B.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2)红山文化处于什么河流扩展阅读:
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C. 红山文化的详解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历史
[编辑本段]
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1981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等,向大会提交论文:《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又一次确认了上述发现均属《红山文化》。此后,一时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大批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东北考察。与此同时,已故的中国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对红山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肯定。确认: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
源流
[编辑本段]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四说并存,各持己见,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红山后类型陶器中,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以自身发展为主,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 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考古学家们根据三十年来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我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首先的任务是在本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扎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钵,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
(1)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2)陶器。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有彩绘陶。
(3)墓地。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目前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发展
[编辑本段]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此间,西辽河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和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纺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其个体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牛河梁积石冢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在喀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这处遗址中还出土了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据冶铜业的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的出现,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人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
D.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是什么呢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编辑本段历史
红山,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
[1]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红山文化博物馆示意图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红山文化墨玉马蹄形器
[2]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着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 雷广臻强调,在中国着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这种种契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雷广臻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广臻教授进一步分析,黄帝多图腾,哪个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呢?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 6 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编辑本段“红山文化”博物馆
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是由民间着名考古探险收藏家黄康泰先生创建。三十五年来,他凭着天赐的命运、龙祖的重托、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境界,踏遍龙疆万里,走尽凤国家园,不辞辛劳地探研龙的起源和人类文明起源之大课题,始终默默地肩负着探研和弘扬人类文明起源历史的使命和重任,艰难地完成了有史以来前人所未完成的寻根之梦。 中国第一“龙”——C型龙
[3]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以近三十五年来所发现的远古系列石玉器为主要物证,以陶器为辅证,以骨器为旁证,破解了五千年至三万年间人类文明起源之谜,是一所具有专题性、唯一性和重大发现性的博物馆。它是一座以考古实物讲述人类史前文化的知识宝库,是人类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无远古考古发现之前,中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疑古思想,被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观点所左右。如今,本馆考古发现的龙祖凤宗文明起源实物和红山文化系列石玉器,充分地证实了中国龙凤“一统多源”起源文明演变世界文明的学术观点,彻底推翻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的错误观点。中国物证探源人类文明的考古时间虽晚,但现在我们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可以郑重地宣布:中国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是人类文明第一起源国。 该馆收藏的各类远古石玉器均是龙祖凤宗文明发展、演变和传承的文化产物。中国文明起源即龙祖凤宗文明起源。龙凤图腾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图腾的象征,以最远古、最神秘的内涵,创造了中华民族总图腾的文明起始,衍生了无数中国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永恒的、从未间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无所不包的文明哲理,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三万年独树一帜的、龙凤一统多源的文明文化传承史。 红山文化——龙宗凤祖
[4]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相比中国龙祖凤宗的文明与文化起步要晚,是对中国龙祖凤宗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观点可在当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因此,本馆收藏的远古系列石玉器是探研中国乃至人类文明起源课题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证。 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藏品达二万余件,其发现地集中于中国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区,分布于闪电河、青龙河、滦河、东西辽河、哈拉哈河、老哈河、英金河、牤牛河、大凌河、西拉木伦河等流域,共计万余处。
E. 赤峰红山文化的特点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赤峰红山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有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常见,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F. 红山文化距今有多少年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起始于公元五千多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热河地区(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G. 赤峰红山文化的介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H.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
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概述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
I. 红山文化区域位于什么流域
辽宁盘山红山文化之来龙去脉 在中国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视中华文明史为上下5000年,然而从考古学角度,其地下证据只能上溯至4000年——红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实物证明。 自秦始皇以长城将华夏大地南北两分,中原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就成为2000余年间不争的事实——红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蛮称世的北方,亦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以其灿烂的远古文明,验证并扭转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式。 红山文化是指华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间,于北从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红山后村,而于1955年正式得名,并将其后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 牛河梁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自20多年前红山文化得以在此发现并发掘,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就变得大气十足,几乎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女神庙处于整个遗址中心,面积75平方米,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 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 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于6个个体,有大小不一的女神头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头像缺了半边耳朵,整个面部表情却依然生动。绿玉石的眼睛深深凹进眼窝里,使眉骨、颧骨显得很高。嘴巴有点特别,回缩微咧,好似略带笑意。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后人一片喧哗,祖先雍容自若。 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 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 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 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 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 ——“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 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 红山文化北从西辽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科左中旗、开鲁县,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辽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陆续南移,一直到辽河入海口的盘锦。 盘锦于1982年在市郊发现七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于地表采集到彩陶器残片、细石器、玉石斧、磨制石斧、网坠等,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以至再无收获——辉煌数千年的红山文化,据此在长城以北消失了踪影。 然而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文化特征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国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红山文化外,还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两者都有以玉器为陪葬品的特点,其玉璧、玉环、玉龟、玉鸟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红山文化“C”形龙的龙头与良渚文化大目兽的面纹,具有共同的基本构成因素。 遂有学者以此为据,推测后期红山先民迁至盘锦后,曾沿着渤海湾海岸线陆续南移,不断向中原迁徙,从而使长江下游文化面貌剧变,融入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 进而推出一个足以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除长江、黄河之外,辽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J.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它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重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窝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围场下伙房、敖汉下洼、奈曼旗、锦西沙锅屯、阜新胡头沟、阜新福兴地、喀左东山嘴、喀左新营子、牛梁河、朝阳十二台营子、北票白石水库、康平城郊、小河沿等。
红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东北3公里红山北麓。红山遗址群有红山文化居住地遗址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2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叠压文化居住遗址2处,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棺墓地2处,日本人1935年发掘的红山后遗址1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1956调查和试掘的山前遗址1处。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红山遗址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
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乐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赵宝沟文化(公元前4500~4000),红山文化之后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1000)。
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红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进入繁荣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红山文化进入鼎盛期。
其中,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分化及技术水平、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步入了初级文明社会。
重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赤峰蜘蛛山、赤峰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窝子、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城郊、围场下伙房、敖汉下洼、奈曼旗、锦西沙锅屯、阜新胡头沟、阜新福兴地、喀左东山嘴、喀左新营子、牛梁河、朝阳十二台营子、北票白石水库、康平城郊、小河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