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城市建设保留文化特色你怎么看

城市建设保留文化特色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2-09-22 06:42:42

㈠ 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如何看待传统风格浓郁的历史遗存

问题太大,难以一时说清。得一篇论文。
我想,其一,历史遗存承载者城市的历史,是城市根之所在,不能简单遗弃。其二,传统风格建筑也是当地人文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挖掘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其三,现代建筑要与传统建筑互补,设计时应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其四,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需要有传统风格做借鉴,不可一律求大求洋,这样才能体现特色。

㈡ 如何看待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产的去留

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生活的隐秘,是可能摸到的消逝了的真实。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它反映着当时的历史。 “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鸣,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市场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的钟声,它们唤醒人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或是宣告市场开门。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民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 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那个手工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0项,居世界第3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更要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善于处理经济开发与保护遗产之间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生命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遗产是第一位的,任何开发要服从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不很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何以成为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念,一个多世纪前就产生,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全球的共同任务,当今世界有远见的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

城市实现现代化过程,既要创造新文化,又要保护历史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与促进的。现代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凭空而降的,它都离不开历史文化,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地区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推进。江苏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文化底蕴也是较深厚的地区,人杰地灵。据史料载,《二十四史》中有传者2万多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人,约占1/3。清代114名状元中有49人是江苏籍人,占40%以上。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着,三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南京。由此可见,江苏的文化对江苏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有机会去日内瓦,而日内瓦最吸引我的不是新城,却是老城。一位熟悉历史的长者陪同我去参观,详细介绍了老城的文化遗产,使我受益匪浅,胜过读一本历史书。所以,瑞士人说,“保护老城就是保护历史。”非常精辟。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我深切地体会到它的深远意义。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现在去看看涅瓦大街,仍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所描写的涅瓦大街情景无大差异,甚至连那古老的灯柱还是那样的相象。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城市和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却相当不足。

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情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令人流连再三的文化点染。

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的,它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作出发点和依据,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任何割断历史,轻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和态度,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任何一个城市无论现在多么繁荣,都不能丢失祖宗的遗产,不能丢失个性。丢失个性,就是丢失更为巨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对前辈留给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

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视觉上给人以特有的美感;二是体现鲜明的文化气质。它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城市所反映出来的特色则体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水平,即城市的生存优势。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或其他河流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就是运输方式改变了,或者河道也不通了,原来的商端口,现在成了荒芜的村落。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角度、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利用自然,建筑环境协调优美,城市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它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尤其建筑个性和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显出绝妙的景色。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从陆家嘴看外滩,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上海的特色。

人的知识,很大部分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城市环境多姿多态,文化氛围浓郁,富有特色,对城市居民的影响至为深刻,对提高居民的素质有极大作用。一个城市所形成的特色和文化气质,常常是积累了世代之功,是一代代祖辈留下的硕果,对市民是一种文化熏陶,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是建设性的破坏。有的城市在旧城更新(我不赞成用“旧城改造”的提法)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进行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实质是打着建设开发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清红皂白不分,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一些珍贵的历史街区,在推土机面前断魂消失。舟山定海一条未被鸦片战争毁掉的古街,在某位市长先生的一声令下被夷为平地。这类事例在全国决非个别。有些历史名城、名街正在遭受被推土机铲掉、被大铁锤毁掉的悲惨命运。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一个文化名城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就象一顶美丽的皇冠,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珠宝,就不可能再闪光。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这是多么令人焦心、痛心啊!周干峙院士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新思路、新风格,实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真古董不珍惜,却又拼命地热衷于建造假古董,搞一些不沦不类的东西,还标榜是所谓“政绩”。其实假古董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现代文化,而是劳民伤财。甚至连自然景观也要造假,前一阵不是有人要给“巫山神女”塑像,据说要花4亿元制造一个“人造巫山神女”,有什么必要呢?幸好此项目已叫停。许多好端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不去尊重爱护它,却要去搞不三不四的人造景观。有的城市拆的是宝贝,造的却是假货,可说是地道的以假乱真,不知道决策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说到底,恐怕是缺乏素质,缺少文化。

二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有人持肯定意见,有人持否定意见。有人强调要保护,有人就指责你不关心群众生活,你没有住过胡同。本人有幸,20世纪50年代,一进北京就住在胡同里,我深感胡同的居民生活条件的难处,特别是一些危旧房,极需要维修改善,这是共识。但是不是只有拆胡同才能解决呢?本人以为并非如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增加一些便民设施,如自来水、燃气、厕所等。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北京如果胡同都没了,光留下个故宫,或再加几个盆景,还能说是保持了古都风貌吗,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如果老城区都拆光,新建筑全覆盖了老城区,那还有这个城市的什么历史,还有什么特色。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除了趋同,还是趋同,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不仅如此,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

三是法制不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市县领导,甚至乡镇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行政法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因为文化遗产是最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毁坏遗产的人所造成的损失有甚于贪污受贿。毁灭历史文化的干部要象对待贪污腐化的干部一样,受到严惩。所以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包括文化遗址本身,而且还应涉及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保护城市文物古迹

主要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刻、名人故居和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名胜风景区更是需要重视整体环境的保护。

第二层次,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有些建筑物单独看,可能不够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建筑群加在一起,其价值就得到升华,就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不是仿古假造的,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

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第三层次,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看城市的历史长短,而在于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关键是要看其保存有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多少。而且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有历史特色,具有成片的历史街区。它与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面,后者是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和郊区,保护它们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已被高楼、洋楼所淹没,老城区的影子都看不出来了,还谈得上什么古都和文化遗产。当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精华、民间工艺、传统戏剧、音乐等。

总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名城和保护遗产就有强大 的力量,就能落到实处。愿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给后人留下历史的遗憾了。

㈢ 城市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意义,目的与措施

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城市遗存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保护好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对于增加城市的综合文化魅力、吸引游人观光游览、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措施如下
一是健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
三是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城市大遗址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
四要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区域规划,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
五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好新城扩建和旧城改造的关系。
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七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注重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
八在扩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同时,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
九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动员。

㈣ 城市现代化过程中 城市里如何保留传统文化

针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加以改善。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历史的积淀。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不少教训。1966年,许多城市园林和文物古迹被列为“破四旧”的范围,使城市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又出现了放弃民族文化的取向,简单地认为学习和模仿西方就是现代化,导致城市建设“西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旧城改造与建设,许多城市“脱胎换骨”,但同时又再次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更使得千城一面,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基本消失。城市更新,应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推倒重来。

二是把保持地方特色作为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保护传统文化,既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中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的资源。当今时代,文化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生活品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文化力与文化生活品质本质上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传统文化是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深厚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我们应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优秀传统,倡导“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振奋民族的创造精神,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三是把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将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服务功能提取出来,既是产业联动的重要素材,又能促成产业联动的导向目标。而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方式,是为社会、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所接受的方式。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中,应以生态文化为原则来引导空间布局和产业组团,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需求。全球城市发育的历史证明:一个城市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产业结构,就会导向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布局。当城市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把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创意、娱乐、旅游、商贸、教育、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组团式分布,依托各种网络链,以绿化和生态功能地带进行环绕,形成紧凑型、智慧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㈤ 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必然会发生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在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随时代的进步文化会不断进行文化传承和进行文化创新。本文拟从广义文化上来讨论泗阳城市文化特色问题,谈粗浅认识,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一、 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否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泗阳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推进文化兴市发展战略。如果要让外地人能更好地识别泗阳,让本地人能清楚的了解泗阳,让来泗阳人能更加喜爱泗阳,那就主要在于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文化特色来吸引。因此,在城市扩张和建设发展中,如何体现出泗阳城文化特色,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和共同研究的问题。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城市建设发展加快,新城区扩张提速上档,老城区改造正在强力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二是文化载体方面,修建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大剧院等。二是文化景观方面,抓了泗水古城、骡马街的建设;三是从精神成果方面,提炼过泗阳“人文精神”,确定泗阳精神、泗阳“城市名片”等。四是在文化特色方面,已经进行过一些打造,对杨树文化、泗水汉文化,已经具有较强的对外社会影响力。五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名校,形成了具有泗阳特色的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文化特色。六是制度文化方面,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了城市管理规范,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出版了《市民必读》、《市民公约》、《市民守则》等。七是文化联动发展开始起步,进行了文化与教育、体育、卫生、旅游、商贸等产业与联动发展的探索,特别是“四城同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泗阳城市文化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历史文化总量不多,抢救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尚存历史文物古迹不多,发掘开发利用不够;二是建设发展力度不够,文化投入不够,文化规划不够,项目数量不多,文化质量不高;三是对泗阳文化认识还需深化,如对泗阳的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四是在泗阳文化风貌方面,特色不突出,个性不突出,特点不突出,具象化不强,影响力不大。五是文化拓展宽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文化与产业结合不够,对外文化交流不够。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二、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泗阳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泗阳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一)从文化源流来说,泗阳是古泗水汉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汉文化是泗阳文化的根源,可以说泗阳是汉文化的传承地。(二)从地缘文化来说,泗阳地处长江流域,泗阳饱经长江文化的影响,泗阳位于长江下游地带,是长江下游文化的组成地;地处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地带,可以说是南北文化的结合地。(三)从经济文化来说,泗阳农耕文化影响久远,泗阳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泗阳商业文化于近代兴起,商贸业发展时间较晚,工业文化的传播时间不长,信息时代文化影响是当代才开始的。(四)从历史名人来说。书法家林大木、地理学家张相文、纺织大师卢庭兰等,这些地方历史名人还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历文化意义的。上述情况表明,泗阳历史文化因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历史缺陷”,但泗阳历史文化也不是一片沙漠,仍然有着比较丰富的底蕴和众多的文化影响存在。影响泗阳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有名人的也有社会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对待,不承认和看不到泗阳历史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是不对的,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因素都会对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而要打造泗阳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的积极方面,从而找到泗阳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源流所在、表现所在、特色所在。才能更好地推进泗阳城市文化建设和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三、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原则一个城市的存在要有城市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按照建设发展规律,结合泗阳实际情况,打造泗阳城市文化特色要注意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历史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不能忽视泗阳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不能简单地只追求泗阳现代文化形象塑造。泗阳从建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有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过一些历史名人,曾有过一些古代文化建筑物。虽然保留和传存下来的甚少,这正是泗阳历史文化保护的悲哀所在,也正是当代人对泗阳进行文化寻根、留下历史文化符号和打造特色文化的重点之一。然而,现在我们已进入建设现代大城市的重大发展时期,建设具有现代文化感的新泗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长期目标,这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但在城市扩张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地单复制再造一个古代泗阳,也不能机械的移植一个现代泗阳,一定要坚持历史的和现代的结合,让泗阳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泗阳现代建设的实施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形成泗阳城市文化特色。(二)要坚持人文的与自然的相结合。注意将泗阳自然景观人文化和泗阳人文精神形象化。泗阳有较好的自然环境、自然风貌和自然景观,可以人化的的文化的重点自然景观也不少。泗阳人文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有的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和利用,有的已经开始被发现和正在进行挖拙和打造。但这还不是很多。因此,在泗阳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自然的和人文的相结合 ,充分发现和发掘泗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不仅能为代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做出贡献,而且能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三)要坚持特色的与共性的相结合。泗阳文化要强调自己的地域特点,也要有与时代相宜的时代特征。泗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建设发展中,要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找到泗阳的文化个性,强化泗阳的文化特色,形成泗阳的文化符号。同时,要立足本地文化特点,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古汉文化的文化因子,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努力创新先进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共性的文化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彰显泗阳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民族的时代的先进的文化共性。只有这样,泗阳文化才能根正枝繁叶茂,才能让人产生独特感和具有认同感。(四)要坚持历史再现与创新体现相结合。一方面要注挖掘泗阳的重要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现代文化景观和当代文化形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发现、挖掘、整理和再现在泗阳发展历史中的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历史文化意义的重大过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在坚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城市雕塑、旅游景点、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人文景观、特色街巷、商号牌扁、店堂装饰等加以历史再现或创新体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集成,设置专门地点和机构行进行征集管理,记录、塑造、再现一批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让人们能从感觉泗阳文化形象和领悟泗阳文化精神。四、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概念设想根椐上述分析,找准泗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城市文化特色打造。不仅要城市物质财富积累,而且要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文化的个性体现。在泗阳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从广义文化角度作一个概念规划。(一)继续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加大了文化载体建设力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小雨告诉笔者:“全县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设图书馆、城市展览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农耕教育博物馆、中国杨树博物馆、体育馆、棉花博物馆、科技馆、游泳馆。打造出泗阳“文化纪念碑”。(二)建设“新城文化景观”。新城区泗阳城市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是城市扩张发展的重点,是泗阳现代城市的代表,在文化载体、人文景观、文化标识、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发展中,要结合建设发展进程,更加应注意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特色文化项目,在新城区进一步呈现具有泗阳文化特点和现代文化特征的城市文化特色。(三)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在形成文化娱乐街、文化用品街、饮食文化街等文化街巷建设。泗阳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商贸经营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街容巷貌建设结合起来,将泗阳文化发展与店堂装饰结合起来。从而多方面展现泗阳文化,让人们从多角度感受泗阳文化。(四)修建“泗阳文化新载体”。泗阳会展中心。在会展中心中,同时内设立泗阳历史博物馆,泗阳文物展览馆、泗阳历史名人馆、泗阳区情展览馆,泗阳规划展览馆,集中展示泗阳的文物博物、泗阳发展历史、泗阳历史名人、泗阳建设成就,泗阳发展前景,形成泗阳的城市发展“泗阳文化综合展览馆”。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城要,抓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新的载体工程建设 。(五)抓好文化标识工程。要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新区扩张中,在城区特别是在新城区要注意规划和建设体现泗阳的文化特点和现代特色的文化标志。如建设体现泗阳文化主题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打造出泗阳城区特色文化景观,彰显泗阳的文化特色,增强人们对泗阳的识别度,强化泗阳的文化影响力。(六)抓好文化交流工程。要扩大泗阳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又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对泗阳的积极影响,必须加强文化交流。要组织文化部门和文化组织,运用多种方式,拓宽多种渠道,进行文化互动、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合作、增进文化融合、推进文化发展。从而扩大泗阳文化影响力和泗阳对外知名度。五、泗阳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完善文化发展规划,强化公共文化设施。要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基层基础设施、发挥基础设施作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做到硬件软件并重。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软建设的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设施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引导社会单位加大对文化活动投入。(三)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发挥文化人才作用。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深化机关改革,加强领导班子、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事业人员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培养、文艺创作人才,壮大创作队伍,提高创作水平。加强经营者队伍建设,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健全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组织。大力开展文化企业经营者培训。(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支持文化建设。坚持以国有和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以展,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事业繁荣的要求。重点抓好国有文化资产经营业、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经营业、电影放映服务业、文化娱乐市场经营业、体育赛事市场经营业、图书音像制品营销业、新闻出版印刷包装业、广告和影视音象制作业、文化艺术体育培训业、文化艺术中介经营业。(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革新管理办法。在管理方式上,管理机关要由管办结合向管办分离转变,要由管理文化单位向管理辖区文化转变,要由重视城区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在经费管理上,重大公益文化需要实行政府采购制、专项活动实行政府补贴制、社会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单位资助,商业文化活动实行市场运作。在人事管理上,事业单位要改革,在用人机制上要搞活。在分配方式上,多种社会分配形式。在激励机制上要搞活。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

㈥ 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有哪些城市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这个地方盛产一些个水果,或者说生产一些个香烟酒之类的,这些都是一个他们本身的特色,就是有的时候每个城市所建设过程当中都必须融入自己特色的一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家认识到你这个城市的一种魅力。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是让自己家乡的一种文化产业,得到她自己的发挥,这样才是最好的,其实有的时候每座城市他所表现出来的魅力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在面临或者说去旅游,然后经历不同的城市的时候,都会发现他每个城市自己的建设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特点。为保留鲜明的特色,就是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文化底蕴。

㈦ 谈谈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广场、电影城、书城、博物馆、图书馆,形成多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节,扶持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打造民间传统艺术等

㈧ 中国拟把西安建成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大都市,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西安本来就是世界 历史 文化名城,大唐首都西京长安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成 历史 文化特色国际大都市,是 历史 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时代的召唤和体现文明的进步,只要中央批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干就是了!

国家明确把西安定位为具有 历史 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那么西安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应该把这一目标分成两个部分,一是 历史 文化特色,二是国际化大都市。下面,我将从这两方面来谈谈个人看法。

西安是中国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历史 文化底蕴丰厚。那么,该如何让其具有国际影响力呢?第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产业做支撑;第二,要体现出 历史 文化的“特色”来。具体该怎么实现呢?对此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皇城复兴计划。

首先,要早日实现三区合并,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其次,要疏散城内的人口、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缓解城内的拥堵问题。

然后要将一些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改为仿古建筑,目前西安城内总是一些现代建筑、仿古建筑、半仿古建筑鱼龙混杂,与千年古都身份格格不入,因此建议将城内的现代和半仿古建筑建筑全部改为仿古建筑。最好把省政府搬到沣东新城去,既可以促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带动西咸新区发展又能缓解城内压力给城内发展留下更多空间。

对于城内的一些与皇城复兴计划发展不匹配的企业和机构也应该搬到城外去,搬出去一批也要搬进来一批,那么要搬进来哪些呢?可以将一些博物馆搬进来,建设一些如唐文化体验馆、文化艺术中心、唐工艺作坊、唐装系列摄影屋、仿古特色小吃街……等等具有 历史 文化特色的东西。改造完的城内,使人如同穿越一般,再现古都繁华景象。

2、建议对汉长安城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开发。现在的汉长安城保护区内基本上还是一片荒芜景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到处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和村庄、耕地等等。

而对于那些早已不见古迹踪影的荒地、耕地、农田都应该按照古代汉长安城原有的风貌进行规划,按照其原来的功能建设遗址公园,完全按汉长安城原貌建设民居区、商业区等,优质绿化,对建筑进行复原,对原有村庄逐一拆迁重建,按照规划换成仿汉式居民区建设,城内还配套大量汉文化主题博物馆、体验馆、 美食 街、仿汉酒店民俗等,整个区域内不建设一座现代建筑,使人身入其中仿佛穿越到汉代的感觉。

如此一来,将极大提高 旅游 业发展,外界对汉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汉长安城的影响力,而当地的居民可以从事民宿、仿汉商业街及其它汉文化场所工作,工作时可身着汉服以汉人方式招呼客人逼真的再现汉代繁华景象。

3、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西安近年来雾霾等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只有把环境治理好了服务提上去了才有更多的人愿意来。

陕西是秦的发源地,“商鞅变法”使秦变得强大,而“商鞅变法”对于现代也并非完全不适用。法不严,威慑力就不足。对于那些涉黑涉恶、抢劫、偷窃、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分子,如果处罚的不更严格,就无法遏止他们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那些不文明不道德不遵守规则的人来说,当他们知道闯红灯、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小事”的后果只是一句警告或还不够自己一顿饭钱的处罚的时候有谁还会遵守规则?

当某部门接到投诉或请求后立马推给另一个部门,而另一个部门同样又推给其它部本门,这事儿就这样推着推着就没了的时候,还有谁会主动负责、为人民服务?

4、经济文化建设。

西安目前离国际化大都市的距离还很远,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西安目前处于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多重 历史 机遇叠加期。尤其从2016年开始,经济发展、城市面貌、人才引进等方面更是突飞猛进。

追赶超越之路仍将进行,西安需要学习更需要创新,西安目前处处对标成都杭州,但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是不行的。对于这些城市,西安也有其独特优势,比如人才优势、 科技 创新优势、 历史 文化优势、 旅游 资源优势等等。

沿海地区为什么发达?因为沿海更利于贸易进行。但未来一定是属于高 科技 的时代,随着 科技 的发展,未来的贸易定会更加高效便捷,海上贸易定会被高速高效的航空贸易所取代,西安应该先发制人,利用其航空航天优势,加大航空航天的投入力度,配合一带一路 历史 机遇,打造“中国孟菲斯”、“中国西雅图”、“中国硅谷”。

再说说 旅游 业,2017年江苏省 旅游 总收入达到1.16万亿,广东省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993亿,而 旅游 资源丰富的陕西 旅游 收入只有4813亿。经济发展差距只是一方面,但与到处服务差、欺客宰客、部分区域脏乱差等问题不无关系。对此,政府还要再加大 旅游 市场的监管力度、处罚力度,建立高效的投诉系统,提高服务意识。

西安目前的追赶超越之路还很远,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希望政府能再发力;希望某些人能放下私心以大局为重,早日实现西咸一体化(咸阳不会被除名,咸阳区也是咸阳,并不见得是市级别才算有这个地方,名气全凭实力说话),整合资源,集中发展;也希望每一个陕西人都能够发愤图强、有担当,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请指正。大家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评论交流。

大家好!这是我非常乐意回答问题,西安对中国人意义特别,是我最喜欢的城市。

不清楚“ 历史 文化特色国际大都市”这个提法是否来自官方,如果是。建议官言改为:世界 历史 文化名城。字少易记,多显累赘,不适合国际化。

作为曾在西安生活过,又去过几趟西安的江南人,我想送给西安四个字:得天独厚。现在,西安基本上没有被“现代化”污染,城市规划、建设非常好,特别是主城区保护非常完整,如此规模的古城区在世界范围也是少见。城里有:大、小雁塔,碑林,钟、鼓楼,明城墙……,周边有:秦岭、终南山、骊山、华山、秦皇陵、翠华山、美陂湖等等,稍远还是黄帝陵、昭陵、茂陵、乾陵等众多帝王陵遗址等等。 历史 悠久,文化璀璨,个个都是货真价实摆在那里。

西安在国内被弱化主要是经济相对滞后。从长远看,经济对于西安不是问题,国家已经意识到不能唯GDP论英雄,西安最大的资源优势不是工业,而是文化。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西安把文化发展起来,新业态可能会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就西安而言,对标的应该是雅典、开罗、巴黎、罗马、伦敦这类文化城市,而不是东京、纽约、悉尼、新加坡这类经济城市。我们并不关心罗马、巴黎、雅典的GDP,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这些城市喜爱。

西安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在国际上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西安除了要认真规划、发展 旅游 业,还应该积极创办、承办有影响的国际节会。譬如上合组织年会、丝绸之路什么会,也要争取承办国际大型 体育 比赛,既符合国家西部发展战略,也符合西安国际化要求。同时,西安可以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有目的地摄制一些可以达到国际传播效果的影视作品,把西安 历史 文化名片亮出去,让世界看独具东方色彩 历史 文化。

最后,奉劝西安千万要沉住气,别为GDP搞国内流行的千篇一律的所谓现代化建设。

西安是一座有着悠久 历史 文化的古都,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但是,自唐末乱世之后,由于经济中心难移,加上气候变化,这座千年古都开始没落。近代史上,西安也未遭受大的战乱损毁,遗迹保存相对完整。如今,西安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如何让这座千年古都重新绽放光彩,不能仅仅看现代的城市建设,而要想办法挖掘 历史 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下功夫,做出西安自己的特色。

1、加快城墙内的资源整合,迁出相关的政府职能单位,完善皇城复兴计划

自西安市委市政府从城墙内迁出后,南院门、北院门这两个过去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就可以重新开发。但是城墙内还有相当多的职能部门存在,建议尽快迁出,整合资源。

2、对西安市城墙内的交通道路进行科学规划,建议提高城墙内的区间公共交通运营效率,鼓励城墙内低碳出行方式,逐步实现城墙内交通运营公共化。

城内交通拥堵、混乱,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差已经严重制约西安 历史 文化名城的建设步伐,建议政府能够下大力气整治。在交通运行方面,城墙内能够开通区间运营车辆,鼓励城墙内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辆的穿行。

3、挖掘西安街巷的 历史 文化渊源,对有名的街巷进行立碑注明,树立起文化自信。

西安有很多街道都具有汉唐遗迹,但今人都逐渐忘却,如果能够将这一块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地理文化,对西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冰窖巷、下马陵、甜水井等等,因为没有从文化上去挖掘保护,就算住在跟前的居民也不知其前世今生,使得文化资源荒废。

如果能下大力气整治,并立碑注解,外地人来 旅游 也能增广见闻,而本地人更能传承文化特色。

4、 历史 文化的建设要着眼大局,西安最辉煌的时期应该属秦汉隋唐四个朝代,因战乱其其宫殿群只留下遗迹。保护遗迹不能只是圈起来,或者以文化为名实则搞房地产开发,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是对文化的亵渎。

建议从秦汉隋唐的特色出发,在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能够加大 旅游 体验,本来就光秃秃没啥可看,再加上游客缺乏体验,而周围又大搞地产开发,最后落个不伦不类, 历史 文化名城的建设也就落不到实处。

中国拟把西安建成 历史 文化特色国际大都市,说说我的感受

 

我是河北人,23岁那年才第一次来西安,此后迁居陕西西安,至今已经又是二十多年了。我用自己在河北、西安生活的感受说说西安的文化。

我小的时候没走出过河北那个小村子,是听着奶奶讲的故事长大的,至今记忆深刻的故事有几个:王宝钏在寒窑等薛平贵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唐僧取经的故事。那时候听故事就是故事,假的,哄小孩的,从来没有把这些故事跟生活联系到一起。

直到后来我来到了西安,第一次听说西安南郊的寒窑时,简直一惊:原来真的有寒窑,真的有王宝钏!在陕西的这些年这样的震惊不断发生。经常就在陕西哪个地方就有人告诉你:这个遗址曾经发生过什么什么什么,一下子就掀开小时候的故事,一下子就带回了上学时的 历史 课堂上。那些故事就实实在在发生在陕西。这就是陕西!

我是理科生,上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 历史 ,对 历史 基本属于应付完考试赶紧把知识还给老师的那种。在陕西的这些年,因工作之顾,对全省各市县都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对西安这座生活所在的城市。我从来没有像在陕西这样让我感觉 历史 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就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的厚重,真不是“厚重”两字能形容出来的,西安这座城就是一个立体的 历史 书,每一条街巷,每一块老砖瓦,每一块黄土岗,都藏着 历史 ,这里太宝贵了!我特别认可那句话:不了解陕西就不了解中国!

中国把西安作为 历史 文化特色国际大都市,这不只是对西安的定位,是对中国文化的定位,是通过西安 历史 文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来弘扬中国文化,是彰显中国灿烂文明。不仅外国人要从了解陕西开始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从了解陕西开始了解我们的国家 历史 。

陕西的发展并不快,相比北上广要落实很多。国家对西安的文化定位一定会推动西安更快发展。期待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那一天!

 

西安的房地产开发商最喜欢这样的题目,我明年准备给孙子在西安买房,又得多掏钱了![捂脸][捂脸][捂脸]

按 历史 朝代特色分别建成相应街道社区人文聚集地:夏都、商街、周社、秦道、汉城、晋区、唐苑…

西安 健康 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规范称谓!

一段时间以来,"大西安“称谓不绝于耳。慎用或不用"大西安"称谓,才能真正以正视听。

什么都"大"?好大喜功!

坚决反对西安众媒频频出现"大西安"这个词汇,故建议,期待规范用语,好好说话!反对一切只注重表面口号形式而不强调结果效果的形式主义,才能使西安真正追赶超越。

"大西安",“嗨西安","悦西安","环西安","新西安”、“最西安"、“炫西安“、“赏西安"、"悦西安“、"更西安"等等胡乱称谓也是新型城市泡沫,前几天竟然还有“大临潼"的说法,东施效颦,低劣!而以所谓的"大西安"尤甚!"大西安"实属恶俗称谓!企业公司!可以在自家门口这样乱讲,但在众媒或自媒体上不知深浅的经常使用”大西安"三字,就不是在说人话了!俗话讲:饭可以胡吃,但话不能胡说!某天,所有媒体上再无"大西安"等等胡乱称谓,才是西安的真正进步!相比而言,"大美西安"都比"大西安"贴切一些,虽然不太规范。有关部门及各类媒体还有各级领导有责任有义务规范使用城市规范称谓,也是对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你见过听过大北京大天津大广州大深圳大成都大重庆大杭州的称谓吗?

联想当年小日本狂妄竟称"大日本帝国",心里真不是滋味!

泡沫称谓除了"大西安",还有什么"大检查"、“大调研、"大走访“、“大会战"、"大练兵"、“大调整"、"大什么什么…",多了……"大跃进“好不?显然不好。全国范围内可称大,市县区乡说大肯定不合适。

“大"与"小"是相对的,"大"与"小"无法具体量化标准。涉及具体工作,慎用形容词"大“,严谨才行。你给我解释一下"大调研“是个什么样子和规摸?“小调研"该做何描述?"实地调研"或”专题调研"可能相对准确一些。一个班练兵与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练兵称"小练兵"或"大练兵"?这不扯吗?

难道昨天什么都"小"?今天才“大"!?明天更"大"?

规范称谓,是眼下西安发展第一要务。

白纸黑字,慎用为好。轻言称"大“,凸现其蠢!

我是不请自来的。

西安的 历史 资源太丰富,周秦汉唐是中国最辉煌的 历史 ,都离不开西安。以至于现在被 旅游 搞得非驴非马了。

首先要有两个清楚定位:一,建设 历史 文化名城的目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深化 历史 底蕴提高民众素养。如果是搞经济,现在流行的是在史书上查个传说之类的东西,钢筋混凝土造出景点,以赚钱为目的。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是提高民众凝聚力的方法,但是短期内难见成效,方式方法还得对路。二,城市主题文化,周秦汉唐总得有个主线。 历史 遗产太多,哪个都舍不得,但是各朝有各朝的风格和特点。走过唐曲江,进了明城墙,直奔汉未央。总感觉是不对路的。

没写完,算了,忙去了。

作为70后老西安人,希望大西安发展越来越好!有几点建议。一是打造经济人口体量基础。西安和咸阳本为一个城市长安!!!所以,合并西安咸阳市!二是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重新规划合并后的大西安城市!!加快西咸新区进程!!按照唐朝规模辐射建设!!三是打造文化 历史 国际化大都市!全力布局高校,将国内一些着名大学在西安市开分校。做好文化 历史 品牌。同时,打造 历史 文化 旅游 项目,让西安成为 历史 旅游 文化城市。四是合理布局工业园,布局 科技 创新园区,让西安增强发展潜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五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造大西安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只有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之一,古城西安将焕发 历史 奇迹,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才成为可能!!!

㈨ 怎样创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只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城市具有魅力,更具特色,更具生命力。
如何创建城市特色及打造城市特色的建议如下:
(1)、理解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的不同,在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必然有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点。由于这些城市内涵的不同,体现出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这些在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征,即城市特色。
(2)、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
城市特色总的来说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两方面构成。其中自然因素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而人工因素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城市更具特色。城市特色具体来讲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3)、城市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城市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它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将有很大区别,如: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势起伏较大,街道两侧建筑也会随之而错落,才会出现如山城重庆独特的景观;而在平原地区的建筑群,如不作好景观设计,则会显得平淡许多。再者,由于城市的地理不同,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结合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形成自己的特色。
注意:历史名胜的保护。
古迹名胜、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很多城市十分重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整理。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正是对古迹,即使是很不起眼的古迹的高度重视和保护,才塑造了举世文明的古城形象,中国对历史名胜、古迹保护较好的也很多,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西安的大雁塔、钟古楼等。但也有很多城市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失去了塑造城市特色的有利条件。
(4)、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建筑应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建筑的风貌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类,大多数城市的基本特点是这两类并存。我们应研究和发扬各自城市的建筑风貌,结合当地特点,融合到现代建筑当中,以形成新的建筑风格,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建筑。
(5)、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的形态是由建筑群、道路、广场作为界面围合及分隔形成的城市空间。这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街道规划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在满足行车、行人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地形,二是体现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与车流量、人流量相一致,也要考虑两旁建筑高度,长度及风格等。
城市广场切忌照搬欧陆风情,应结合地方自然因素,汲取中华传统园林之精华,创造出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广场。
(6)、城市绿化系统
通过绿化系统的建设使城市具有某些特点,是常见的塑造城市特色的手法之一。城市的绿化系统包括近郊的风景区、山林、防风绿化带。风景绿化带,城市市区的河湖、水面、公园、广场及居住区游园等。
要使园林绿化形成城市特色应注意两点:首先,街道绿化和居住区绿化要有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方式。其次,要大力培育适应地方气候的多样树种,花草,加以种植。
(7)、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由建筑物、广场、各种车辆、服装等人工色彩和天空,山林等自然色彩组成。
在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色彩喜爱和需求是不同的,如:在黄土高坡,人们对绿色充满渴望,而在严寒的北方,人门对鲜明的暖色则颇有好感。城市自然色彩很难改变,而人工色彩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联系人们的心理感受,形成人们喜爱的色彩。

㈩ 当前城市化建设模式单一,很多城镇失去了原有特色,你怎么看

应当提倡城镇根据自身资源、区位条件制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在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有主题的多元化建设目标的确立,比如一些仿古、文化街区的建设,还有韩城党家村,平遥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很值得借鉴。

阅读全文

与城市建设保留文化特色你怎么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