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你看来乡愁是什么情
在我看来,乡愁就是对家乡的一种依恋和怀念,就是当你远离家乡的时候,你会不断的回想起来以前的生活,以前的图像。
‘贰’ 乡愁对当下中国有什么意义
关于文化乡愁,可以从人类的本性谈起。文化究其实质乃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之为人,就在于有文化,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当今仍然具有活力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其价值之一是从语言层面来认识人自身。过去我们说人是思维的动物,这个定义不严密也不准确,因为据科学研究表明,有的动物也有思维。20世纪下半叶有学者指出:“人是意指性动物”;“人是符号动物”;“符号的原理,由于其普遍性、有效性和全面运用性,成了打开特殊的人类世界——人类文化世界的开门秘诀。”自从人类创造出符号并且使用符号,人类就生活在“实”与“虚”相间的社会里,超越现实,创造“虚”的世界,这是文化的力量,使人有乡愁。文化使人类意识到超越身体的局限,把追求无限自由作为自身所有的可能性。我们谈文化乡愁,就是要保住中华民族的血脉,就是要葆有我们的生命之根,因为这是民族梦想的发源之地。
‘叁’ 为什么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肆’ 重建历史遗迹,有利于乡愁文化的发展吗
重建历史遗迹,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是有利于乡愁文化的发展的,而且重建历史遗迹可以让人们联想到当时的历史情况,其实重建历史遗迹也是回顾历史的一个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适合于人们怀念历史,而且也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优势来带动这个城市,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方面的发展,相对的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重建历史遗迹,在这个过程中,这座城市的历史也会被人们口口相传,所以在一些小孩子并不了解的历史故事上,又得到了一次传承,冥冥之中也会影响很多孩子的人生道路。所以从整体上来讲,重建历史遗迹,对于这个城市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有着很深刻的意义的。
‘伍’ 什么是乡愁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乡愁。长大以后离开家,东西南北,为生活打拼,为梦想奋斗,累了,倦了,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缕对家的思念,淡淡的,悠悠的愁绪,这就是乡愁……
起初的乡愁仅是对农村老家的思念,想着老屋的猫、狗、猪、牛、鸡;想着土坯青瓦上的袅袅炊烟;想着门口的那棵大树,春来绿满枝,碧叶丛中,清香四溢,沁人心脾……乡愁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悟越来越深,深的如同青丝变白发,如同眼角的鱼尾纹渗透进肌肤。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浓郁的故乡情结。因为,故乡是每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那里生活着我们最亲密的人,也保存着我们最初的记忆;故乡是给予我们归宿感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是我们的根。
‘陆’ 故乡情怀,乡愁味道是什么意思
故乡的味道
远行的人,都咀嚼过故乡的味道,那种滋味来自心底,只有你自知.在远方的日子,最值得品尝的就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夜晚恬淡而清澈.每当我回到故乡,扑鼻而来的总是飘荡在空气中的泥土“芬芳”.在城市里很难闻到这种来自泥土深处的真实气息.故乡里一切陌生的、熟悉的细节也会随着这气味纷至沓来,树影斑斓,屋角连绵,那些微小的触觉都被一一放大了.在故乡,分外亲切的是乡音.有些人很多年没有见,有些人甚至从未谋面,此时却也倍感亲切.年长的、年幼的,男的、女的都是那么可以接近, 我仔细地端详着他们,好像从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老屋的院落里种着一株葡萄藤,悬着我儿时的回忆.在中国每逢过节,牵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也唤起每个人心中淡淡的乡愁。乡愁,是院子里婆娑的树影,是母亲手中的一缕饭香,是故乡一抔温热的乡土,是寂静夜里的心潮涌动。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依归。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乡愁味道
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从国家层面上讲,“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乡愁是一种对老屋的情感。家乡的老屋,那承载了童年和少年酸甜苦辣,是养育了几代人的简陋故居。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本都是血脉相连的缔造,是生命里永不褪色的记忆!老屋会给人一生的眷恋与永恒的温暖!
‘柒’ 乡愁和文化的关系
乡愁是一种文化
‘捌’ 乡愁对人的影响
①符合题意,之所以要记住乡愁,是因为乡愁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聚族而居的乡村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
③符合题意,之所以要记住乡愁,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说法错误,乡愁文化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故本题选A.
‘玖’ 中国的思乡文化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2-6 18:03
--------------------------------------------------------------------------------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着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你一定会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