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谈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B. 观物记【11】良渚玉器不仅工艺精湛,背后还隐含着中华礼制起源的信息
众所周知,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玉是权力的象征:“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礼记·玉藻》)礼制要求,从天子到士人,不同地位、不同层次的人,必须佩戴不同规格和档次的玉器。
玉是品格的体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殊的原因,有身份的人要时刻佩戴玉器,既用玉器体现身份,也用玉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有一个词叫“执身如玉”。
玉还是情感的寄托:“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琼瑶即是美玉,恋人之间用玉来表达感情的牢固。“玉是精神难比洁”,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块玉的故事,记录了那些少男少女们的美好爱情。
中国人爱玉,赋予玉各种品德。许慎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使,繁之方也。”玉温润内敛,代表仁德;纹理细密,象征义理;声音清脆,象征智慧(孔子被誉为“金声玉振”);质地坚硬,象征勇敢;光滑圆润,透着豁达智慧;等等。
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近现代文学、戏曲、电影、电视等,以玉比人、以玉喻事的题材数不胜数;数千年的历史,围绕着玉石演出无数动人心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此,一提到玉,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恐怕就不仅仅是一种器物了:它承载了中国人丰富的情感,这就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乡愁。
最近,故宫在武英殿举办了“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览,汇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良渚玉器珍品,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亮相。
良渚与古代中国
这一场以玉文化为主题的展览,能将你带回这种乡愁的原点,回到中华文明的初始点上。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繁多,按照器型来分,有琮、钺、璧、璜、镯、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半圆形饰、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端饰和柄形器等;以及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等类型。
1、玉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标志性玉器。琮是一种祭器,先民以之与神、天沟通。关于玉琮的渊源、用途,日本学者林已奈夫提出,琮应来源于镯,以后逐渐演变为礼器。这一观点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王,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重6500 克,系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精制而成。
玉琮王
此器黄白色,间带紫红色瑕斑,每面用4.2厘米宽的竖槽一分为二,以转角处为中心,以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勾勒出8组兽面纹,竖槽内又琢出8组神人兽面图案。其精湛的琢磨技艺,细致入微的纹饰排比,精确恰当的艺术搭配,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琮:
节数不同的玉琮
2、玉钺
钺由斧发展而来,象征军事权力。下面这件玉钺与上一件玉琮一同出土于反山王墓,被称为“玉钺王”。
钺的军权意义被后世传承下来。《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说明玉钺在战争中作为掌握军事统帅权利的实际使用情况。
3、玉璧
璧是玉质环状物,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良渚遗址中,玉璧很多,主要用途是作为礼器;其次为佩玉,又称“系璧”;最后是作为随葬用品。下图是良渚遗址发现的较为代表性玉璧。
玉璧
4、冠状器
冠状器,因其形如冠帽而得名,其整体造型似“良渚神徽”上的羽冠。玉冠状饰大都为素面无纹的玉制品,少数带有纹饰的玉冠状饰就成为珍品。
玉冠状器
5、三叉形器
三叉形器,因器物上有三个并列的枝叉而得名,其用途推测可能是用于穿插组装的某种头饰,约半数器物琢有精致的神人兽面图像,有的器物正反两面都有纤细的雕刻。
玉三叉形器
6、组装件
组装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盖、塞地用榫卯等贯穿的形式组装成一件器物。
7、穿缀件
穿缀件是以贯穿或缝缀等形式将各类玉饰件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坠等;镶嵌件是指将很多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
中国在开发利用玉石资源方面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尤其是玉器雕刻历史最为久远。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曾说过:“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对玉石的开发和利用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1992 年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出土了两件距今8200 年的制作较为精致的作为耳饰的玉玦,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1 、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制作有较大的发展,玉器的使用地区,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东濒东南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华东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凌家滩文化玉器,以及黄河流域地区的龙山文化玉器。
分布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大体分布在距今6000—4000 年之间。红山文化玉器大多用于佩饰,器形一般较小,但采用大块面雕刻手法,造型概括、简练、质朴。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C”形玉龙。
红山玉龙
太湖地区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后三者被合称为“马崧良”),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饰由素面发展到繁缛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日趋大型化的过程。
距今7000 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四层出土的管、珠、璜、玦等玉器,其质料为质地很差的玉料和萤石,制作亦很粗糙,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是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早期玉器例证。
2 、良渚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最高峰
崧泽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数量、质料、造型、纹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量众多自不必说,质料虽庞杂,但绝大部分是质坚色美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
从表现手法上看,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其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作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
从制作工艺上看,良渚文化玉器制作工艺有了长足进步,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渚文化墓中已发现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琮蕊。
良渚文化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摩擦来切割玉料。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良渚玉器加工图
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治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礼,就是通过器物服饰等的使用制度,“分等级、别贵贱”,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历史上,周公制礼是对中华礼制的一次重大改进。但周公不是凭空制作,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那么,中华礼制的源头在哪里呢?看良渚文化:
1 、良渚神徽:王权与神权合一,“祀”与“戎”合一
在上述“琮王”上,首次发现具有“良渚神徽”性质的神人兽面图案。神徽最上端为一弓形的冠,冠下为一倒梯形的人脸,重圈目,蒜鼻,阔嘴,刻平齐的牙齿。“风”字形帽檐处遍施云涡纹,帽顶饰呈放射状、羽毛状。上臂平举,下臂内弯。兽眼位于两肋间,以浅浮雕搭配直线纹和云涡纹构出兽面眉脊和鼻,下为血盆大口,显露等部位均以浅浮雕表现,人面和四肢则以阴线刻划。
简单地看,这似乎只是一个凶恶的兽面纹,额上搭配一呆板的人面形象,若仔细观察,人面与兽,确切地说应是人体与兽头的搭配,组合巧妙以致整个画面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兽耳同时是人臂,人足同时是兽须,观测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形象。
如果把这看成是人化的神,那么它就是一个头戴光芒四射的羽冠、手执盾牌的战神形象,它象征着世俗的权力。
若把它看作是神化的人,那么又可得出两种形象,其一是头戴冠饰,手执璧(或琮)的巫师,作舞蹈来祭祀天地鬼神的形象,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保留着传统风俗的民族中仍屡见不鲜;其二是巫师御虎𫏋的写照。学者张光直认为,“神人与兽面的复合像”其实就是与中国道教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巫师御虎𫏋”的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代表着宗教的权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人兽面神徽说明,良渚文明已经实现了政教合一。国王和权贵们通过玉器的使用,达到对神权的控制,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
2 、良渚玉制:明尊卑、别贵贱
从良渚文化遗址随葬品中可以看出,良渚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严格。等级越高,器物越是复杂。王的墓中,有象牙权杖(下图是复制品)、玉琮、玉钺、玉璧等,其次等级的,只有玉钺、玉璧等,越往下越少。
良渚社会等级
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建立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规范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之一。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玉器的使用起到了等级划分的效果,体现了王者的高贵以及男女贵族的分工,“明尊卑、别贵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可以说,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以及治国理念,正是后世中华礼制的源头。
1 、良渚玉器的地理传播
良渚文化辐射很广,西到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 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距今5000—4000 年),发现的琮、璧等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都有着极深的渊源。
良渚玉器地理传播
2 、良渚玉器的历史传承
良渚玉器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深远,商代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雏形,特别是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不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干隆题过字的良渚玉璧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雏形,而玉石镶嵌技术又为商代以后的铜嵌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历史长河中玉器从上到下的普及
在原始时代,玉器是作为祭器、礼器使用的,玉器是与天对话的法器,代表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对玉器的膜拜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定。
到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是作为等级区分。《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壁。”以玉器尺寸大小和璧面纹饰的不同来区别职位的高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玉器的使用逐步由上往下扩散,从代表神权、王权集中于贵族,到士人普遍使用,再到人人皆可用的日常用品。这个过程,到唐宋时期才最后完成。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最早始于1936年。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全球第1102项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沙盘
在良渚申遗成功之前,有考古实证的中华文明,历史跨度在三千七百年左右,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其实最初一千多年只存在于古代典籍的文字记录中,是一段传说和神话的年代。而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让这段史前史有了实物证明。
参考文献:
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方泽:《中国玉器》
C. 良渚遗址出土了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发掘证实,它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的土台,兼有祭坛和墓地双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江、浙、沪考古学家发掘、调查得知,这类称之为“山”或“墩”的地点,已有100多处,皆由人工营建,埋葬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贵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发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这是一座高度超过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体。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米多长、1米多宽,大多深1.3米,这在良渚文化时期是很少见的。这些墓葬内随葬了丰厚的器物,多则数百件,最少的也有数十件,总数达到1200多件(组),其中以玉器为主,超过1100件(组),以单件计达到3500余件。
众所周知,中国并非产玉大国,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辽西和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大约已超过万件,而反山一处几乎占了1/3。而且种类丰富,有琮、壁、钺、柱形器、环、镯、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串饰、坠、带钧、长短不一的管、形态不同的珠、鸟、龟、蝉及大量镶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其中很多是新发现的,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种。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艺和形式也属一流水平。除了光素无纹的玉器外,共有100余件玉器雕琢了对称和谐、规整精致的纹样。纹样主要以神人面纹和兽面纹相结合的为主,这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另外还有少量新发现的龙首纹。
神人面纹和兽面纹既能组合,又能分解后单独出现,有的雕琢繁褥复杂,有的则十分简化。反山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结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图像的上部是头戴宽大羽冠的神人面纹,脸面作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用长线、短线刻出16颗牙齿。神人的双手呈抬臂弯肘,扶在所骑跨的兽头之上的状态,五指呈伸展状,细腻之处清晰可见关节。神人之下为骑跨之兽,兽面以椭圆形的凸面为眼睑,中以重圈为眼,眼睑以桥形凸面相连,宽鼻上勾画出鼻梁和鼻翼,阔嘴刻出嘴唇、尖锐的牙齿和两对獠牙,兽的前肢作蹲伏状,有尖利的爪子,这种兽的外貌特征与虎相似,是一种食肉动物。神人和兽面复合,表达了良渚先民“通天绝地”的神巫观念,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如此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堪称微雕一般的工艺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现,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术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古玉爱好者、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学术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滩、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村晋侯墓地、成都金沙遗地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春秋,中国古代玉器的频频出现,使得玉器文化更灿烂辉煌,极大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玉琮。这种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器形为外方内圆,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圆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饰神人兽面纹。对于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研究者在论述时,都把玉琮与神、巫联系起来进行阐说,而玉琮的主人,则应是掌握神权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点,也不过十余处,凡是随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随葬品一定比较丰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达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间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的一件,被称之为“琮王”,成为国宝级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兽面纹的器种,以厚重、圆大、光素为特点。在良渚文化随葬品中较多见,反山23号墓出土玉璧多达54件。研究者多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物。
玉钺是与石钺形态基本一样的器物,石钺是良渚文化常见的石器,作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制成钺,就不具实用性,但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的数量最少,而随葬品中只要出现玉钺,尤其是那种钺的上端带王冠饰、把手也用玉制作的豪华型玉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别高。不具实用性的玉钺,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体现大量财富的玉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带在身体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在广大平民之上的贵族阶层。
D. 良渚玉器上的神徽代表什么
良渚玉器上的神徽主题是神人兽面纹,代表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良渚人的吉祥与幸福,是良渚人不断进步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良渚文化神徽是良渚玉器之一,在1987年出土于浙江瑶山12号墓,整个神徽均用细密的阴刻线纹琢出,纹饰精细。
良渚玉器上的神徽代表什么
良渚文化神徽高约3cm、宽约4cm,神人冠羽冲天,双目圆睁,龇牙咧嘴,双臂左右暴撑,神态威猛,表情狰狞。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但其遗址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玉钺等诸多器型。
E. 你了解真正的良渚玉器吗
玉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流传久远,为人们所喜爱,被奉为宝物。中国的 玉器 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玉器的喜爱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玉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辉。 《礼记》 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发现的一对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国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和制造玉器了。到了距今约5300-4300年的时候,出现了良渚文化,其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玉器。
良渚玉器在材质、数量、造型、纹饰、雕琢技术等方面卓有辉煌成就,良渚先民用简单、直接及富有感彩的线条,刻画出其神人纹、兽面纹、鸟纹及神面组合纹饰,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纹饰的玉器代表其崇拜神灵、祈求平安、并将其当做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的媒介物。这些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玉器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良渚玉器的器型和纹饰都与原始的神灵崇拜有关,最大的特点是器身大都装饰繁复的纹样,而雕琢技法和雕琢内容更具特色。最能反映良渚玉器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而又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良渚玉器常见的雕刻方式有三种:第一种直接式,即把玉坯直接用“软玉法”处理,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全遮盖式,即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用“软玉法”处理,将软化的部分去除;第三种半遮盖式,即“软玉法”雕刻后,再用保护层遮盖,使得各槽沟深浅基本一样。
良渚玉器琢纹的方法有浅浮雕、透雕、阴线刻三种。钻孔打眼技术也已比较成熟,根据孔眼的大小而采用不同的钻孔方式,琮璧钺环镯等孔径较大的采用空心管钻;璜、梳背、锥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实心桯钻。此外管钻、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迹表明,使用解玉砂也是良渚文化玉作工艺的核心内容。
综合来看,良渚玉器有如下特点:
一、种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饰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镯三种单体玉器外,绝大多数是组合件,良渚玉器制作的技术比较成熟,造型规整对称,厚薄均匀,线条端正,轮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体型较大(红山玉器的体型较小),上面常见浅浮雕,刻线技艺几乎空前绝后,是良渚玉器的最显着的特点。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主要用了浙江一带产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江苏溧阳的梅岭玉),质地不纯,以青色为主,少部分是黄色的,土沁后呈乳白色。另外还有附近地区产的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石料。这种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钢制刻刀的硬度要大。
五、一些文献说良渚玉器使用了软玉法雕刻。因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较高的玉料,无法使用金属刻刀进行雕刻。经过软玉法处理后玉器表面的硬度会降低一到两个摩氏硬度,可以用金属刻刀(锟铻刀)雕刻,但是软玉法使玉器软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纹不深。
良渚文化玉器继承崧泽文化玉器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改进了切割、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渚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其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响,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而它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在夏、商、周时代的许多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良渚玉器。商朝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玉器中找到型,特别是良渚玉器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F. 良渚有哪些玉文化
良渚古玉被命名为“中华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开园日正式被命名为“中华玉”。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形体原创意义的器物,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大的玉器;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单位面积最大的器类,《尔雅》记载“璧圆象天”,其形制涵括了“天”与“日”两个概念,是日、月在天上绕行轨迹的物化表现;玉三叉形器也为良渚文化独创的玉器器形,是男性显贵者头部冠帽上特有的礼仪性装饰,其独特的造型,以及神人兽面图像的琢刻,充分显示出其别具一格的抽象化与象征性意义。
基于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中华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种器类,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华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礼、德、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彰显“文明之光,和谐之器”的象征意义。
G. 良渚文化玉器造型都有什么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根据反山、瑶山、福泉山、寺墩等多处遗址出土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以具有膻状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闪石玉为主力军,其他如蛇纹石、叶腊石、萤石、绿松石、菱镁矿、迪开石、玉髓等丰富多样的美石类"假玉",也被不同程度的使用。作为良渚文化玉器玉料的主力军的闪石玉,出土时绝大部分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外观形状,如近山区的余杭良渚遗址内出土的玉器,几乎都以不透明的白色或黄白色为外观特征,及俗称的"鸡骨白"、"南瓜黄";而半透明的淡湖绿色或青绿色玉器,绝大多数出于上海、苏南、嘉兴等平原地区。根据矿物学研究和古文献的判断,良渚文化的玉料可能主要来自就近取材。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矿石的发现,为良渚文化玉料产地提供了线索。
H.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中有哪些造型独特的器物
良渚文化代表了古人灿烂的文明,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历史添上浓重的一笔。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的器型非常丰富,除了琮、璧、钺和镯、璜、串饰等佩饰玉器,还多见三叉形器、冠状器、锥形饰等造型独特,寓意深厚的玉器。“良渚玉器”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当中不多见。
良渚文化玉器本身在历史地位上和意义上都是言语无法表达,良渚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也是我们中华5000年来的文明。
I. 良渚文化玉器的器形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蚀较小的玉器,其颜色呈黄绿色和黄褐色,一些玉器经鉴定属透问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少数为叶蛇纹石、和石英,玉料的来源应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摩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领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玉器的镂孔。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在良渚文化的器型中,玉镯和玉环造型丰富,制作精美,艺术性很高。大致可以分为六种造型。
其一,矮筒形似琮。张陵山四号墓所出,器呈黄绿色,带有褐红斑。半透明,有凝脂感。圆筒形,有对钻大圆孔,孔璧有一周台痕,表面有四块对应的长方形凸弧面。每一凸弧面上琢刻一组兽面纹。兽面纹构图为粗眉、倒眼、横鼻、阔嘴、獠牙外露,系用对称象征方法,以管钻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制成,它是良渚文化兽面纹图案是早的代表。高3.5厘米,直径10厘米,孔径8.2厘米。
其二,筒形,饰束丝纹。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器呈白色,宽带环形,内壁略直。外壁有十三道斜向凸棱纹,其装饰效果略如后世之绞丝纹镯。外径6.9厘米,内径5.7厘米,宽2.2厘米。
其三,窄条环状。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鸡骨白色,隐现黄绿色杂斑,镯身窄细,宽窄不一,加工不精,截面为长方形,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中部形成一圈凸棱。高0.5-O.8厘米,直径l0厘米,孔径9.3厘米。
其四,深筒形。张陵山四号墓出土的一件,玉色为碧绿色,有褐斑。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磨光,外壁微微束腰,光素无纹。直径8.1厘米,孔径6.1厘米,厚2.5—2.9厘米。
其五,矮筒形,外壁内弧。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为鸡骨白色,有红褐色瑕斑,镯身较宽厚,内壁平直,外壁为凹弧面,横断面略呈半圆形,造型规整,抛光精细。高2厘米,直径8.1厘米,孔径5.9厘米。
其六,扁平圆形。江苏吴县张陵山出土的一件玉环,玉色呈碧绿色,中有对钻大圆孔,外缘方圆形。磨制不够规整,玉质晶莹滋润。直径7.2—8.2厘米,孔径4.5—4.7厘米,厚0.7—1.3厘米。
J. 良渚文化有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因发掘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琮、璧、璜、琀、管、坠及其他佩饰。玉琮分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及小玉琮四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