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让这个时代的人认同传统文化,其实只要从身边做起,比如现在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过去60年的总和。这说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得到了社会性的认同。
2、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历史中会被洇灭。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色是一项传统文化,那么通过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的塑造可以让文化产业化。
3、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韩剧中的古代文化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人通过韩剧把这部分文化伪装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发扬,让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1)重拾传统文化怎么办扩展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1、要拥有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抛弃不良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观、批判的态度。
2、要创新性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网络传播快,也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创新性学习。
3、当然,也要持之以恒,学习好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不断坚持不懈、刻苦钻研。
Ⅱ 中国的儒道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复兴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就像是DNA一样写进中国人骨子里的,比如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等等,但是像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国人早就忘一干二净了,一是政府的责任,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似乎从来没有向我们灌输过这种儒家道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唯一现在值得欣慰的是国人渐渐重拾经典,比如汉服运动,社会上的儒学热等等
所以我们有责任以身作责,首先自己得学好传统文化,像正体汉字(我们叫繁体),中国书法,儒学经典,加入汉服运动等等,继而影响到身边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就离不开中国文化。而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都应该做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般枯燥乏味无趣,相反的,它会成为我们人生当中能够借鉴的经验智慧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点是心性之学,所以曾仕强强先生讲【做人做事要凭良心】,林则徐讲【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儒家讲本心,道家讲道心,佛家讲真心,我们自己讲初心。但是你的初心是什么你知道吗?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流淌在你的血脉里,已经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Ⅲ 你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什么
首先,中国物质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说中国大量的古建筑是砖木结构,即使没有被破坏,它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很难修复。西方国家大量古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腊、罗马大量古建筑用的都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石结构保存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即便有缺损,不太会影响下面的基础。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已经减弱或者消减。中国原来的伦理道德制度叫做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长和年幼的人之间、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家认为原来的一套礼仪没有必要,要讲平等,甚至直呼其名。于是,原有观念和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消失了。这部分文化再不记录下来的话,后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恶的、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
因为这一部分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这段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但是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中国历史上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绝大多数妇女要缠小脚,这是一种很丑陋、灭绝人性的风俗。
但是,有关缠脚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来,否则我们的后代怎么相信中国的妇女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经历呢?
这是整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妇女曾经走过的这一段历史。
第四,我们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但是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
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榫卯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你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这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又比如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曾经被认为是落后的,24个节气曾经也被认为没有什么用,但是最近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这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这中间所蕴含的智慧是今后可以发挥作用的。 “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如果现在马上要考虑这种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发扬,往往还没有讨论完,它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紧迫。
比如某一种艺术、某一种风俗,我们说要保护,有人说不,你还没有讨论完,传承这个艺术的人已经死了,以后就没有传人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 另外,要尽量把我们不自觉、无意识的保护变成自觉和有意识的。今天好多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某种精神的,很多是无意识、不自觉地被保存下来的。
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些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在穷乡僻壤,当地的老百姓太穷,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旧房子,这样才把一部分古建筑保存下来了。
但现在穷乡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里去把传统建筑买下来,有些建筑材料被商人收购甚至卖到国外,而农民有钱了就会拆掉以前的房子盖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建筑就很难被保存下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要成为自觉和有意识的保护。
现在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马上就开发旅游,从而就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政府给的补贴很少,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确定某个项目为文化遗产,就把传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人确定为“国宝”,成为“国宝”以后,由政府或者基金会供养他的生活,而“国宝”的任务就是继续自己的工艺,带好徒弟,把技艺传授下去,保证它延续。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艺能够长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在我们往往过多地考虑能不能利用,过多地考虑把它市场化,这是错误的。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都保留下来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
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礼节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点。一般来说,古建筑都是讲究表面,讲究公共活动,但是不讲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风不好,没有采暖。
如果今天我们形式上要造一个古建筑,那么这些都要改变。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用的是中国宫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
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也就是本土优先。
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分轻重缓急。
比如同样是精华,中国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
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是无条件,什么都先“传”下来再说,“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就要实行创造性转化。
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见了父母要磕头,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有效吗?没有什么效果,那绝对是走偏了。
今天我们讲孝道,今天我们讲仁义,要根据今天社会的需要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有的则要加上新的内容。
如果不是根据今天的需要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延续,更难得到弘扬。 以孝道为例。中国的孝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孝的本质就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这就是中国孝的本质。
孟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及时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成人,家族的门风和血缘才能延续。
我曾经研究过中国人口史。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大概六千多万,到宋朝的时候突破一亿,到清朝突破两亿,到清朝后期突破四亿,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靠什么?当然靠物质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中国长期讲的孝道。
这个观念到了今天有什么用?今天全世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难题。越是发达国家、越是现代社会,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国家通过物质奖励生育,最后都没有成功。
那么靠什么?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作新的转化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样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还包括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及时地成家生子。
当然,解决老龄化问题不能光靠孝道,它需要相关社会制度加以配套,而且也要尊重现代人多元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当然,文化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中国证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
Ⅳ 如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
很多物质或者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有些物质已经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我们很急迫的问题就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使它能够继续存在。
如果它的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
在我看来,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同时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的。
为什么要重视“传”?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理由。
首先,中国物质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说中国大量的古建筑是砖木结构,即使没有被破坏,它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很难修复。西方国家大量古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腊、罗马大量古建筑用的都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石结构保存时间要久一点,而且即便有缺损,不太会影响下面的基础。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部分的社会基础已经减弱或者消减。中国原来的伦理道德制度叫做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长和年幼的人之间、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间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大家认为原来的一套礼仪没有必要,要讲平等,甚至直呼其名。于是,原有观念和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消失了。这部分文化再不记录下来的话,后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恶的、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
因为这一部分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这段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但是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中国历史上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绝大多数妇女要缠小脚,这是一种很丑陋、灭绝人性的风俗。
但是,有关缠脚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来,否则我们的后代怎么相信中国的妇女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经历呢?
这是整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妇女曾经走过的这一段历史。
第四,我们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总是不断在进步,但是人类的精神未必一直进步。
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榫卯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你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这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又比如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曾经被认为是落后的,24个节气曾经也被认为没有什么用,但是最近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这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这中间所蕴含的智慧是今后可以发挥作用的。
“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如果现在马上要考虑这种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发扬,往往还没有讨论完,它就不存在了,这个很紧迫。
比如某一种艺术、某一种风俗,我们说要保护,有人说不,你还没有讨论完,传承这个艺术的人已经死了,以后就没有传人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传”。
另外,要尽量把我们不自觉、无意识的保护变成自觉和有意识的。今天好多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某种精神的,很多是无意识、不自觉地被保存下来的。
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些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在穷乡僻壤,当地的老百姓太穷,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旧房子,这样才把一部分古建筑保存下来了。
但现在穷乡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里去把传统建筑买下来,有些建筑材料被商人收购甚至卖到国外,而农民有钱了就会拆掉以前的房子盖新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建筑就很难被保存下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要成为自觉和有意识的保护。
现在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马上就开发旅游,从而就可能破坏传统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政府给的补贴很少,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确定某个项目为文化遗产,就把传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人确定为“国宝”,成为“国宝”以后,由政府或者基金会供养他的生活,而“国宝”的任务就是继续自己的工艺,带好徒弟,把技艺传授下去,保证它延续。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艺能够长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在我们往往过多地考虑能不能利用,过多地考虑把它市场化,这是错误的。
有选择、有条件地”承“
接下来讲讲什么是“承”。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都保留下来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
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礼节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点。一般来说,古建筑都是讲究表面,讲究公共活动,但是不讲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风不好,没有采暖。
如果今天我们形式上要造一个古建筑,那么这些都要改变。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用的是中国宫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
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也就是本土优先。
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分轻重缓急。
比如同样是精华,中国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
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是无条件,什么都先“传”下来再说,“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就要实行创造性转化。
Ⅳ 如何重拾民族信仰,发扬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学,前面二十年是基础,这一点我们得认识教育。世出世间法,除教育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能够帮助你提升,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教育的根要厚,现在的社会动乱,主要就是教育全盘失败。失败在哪里?根没有了,根本没有了。根本没有,那就是枝叶,枝叶是什么?插在花瓶里面的花,那是枝叶,没根,几天就枯死了。保护得再好的,兰花寿命长久,也不过一个月,一个月就枯掉了,花都谢了,通常的花是一、二天。教育的根本是什么?第一个是孝,第二个是敬,现在没有人讲这两个。孝,以父母做代表,儿女对父母要尽孝道;敬,以老师做代表,敬是对一切人都要恭敬。把孝顺父母的心行转变为对孝顺一切众生,对老师的恭敬心转移成对一切众生的恭敬,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都是我的老师,这大孝大敬。这是谁?如果孝敬一切众生,里面没有分别、执着,这叫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是佛,那是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这叫有根有本,孝是根,敬是本。我们学经、学佛法,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学佛,学圣贤的道,中国传统文化是属于圣贤之道,要用什么心去学?要用孝敬。印光大师说的诚敬,孝就是真诚,敬是恭敬,恭敬是悌道,孝悌忠信。悌是待兄弟,对待尊长的;孝是对长辈的,年龄跟我父母差不多的,辈分跟父母同辈分的,都是用对待父母的心去对待他们。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六四集)
Ⅵ 福州小伙重拾失传高楼米线绝活,民间文化应该如何发扬传承
高楼米线技术已经消失了几十年。最近,福州的一个小伙重新拾起失传的高楼米线独特技能。看到他的米粒造景作品真是太棒了,他的技术水平也太高了。高楼米线的历史是从清朝时期开始的,在民国时期最为流行,它被用来在每年的正月祭拜祖先。从一到正月,村里300多户人家,每家都制作了一件作品,放在祠堂里展出。由于历史原因,这种技能慢慢从村子里消失了。
要振兴传统手工艺,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方式。好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现代设计师的努力下,似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文化的文化价值可以得到重新认识,新的设计形式可以实现新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不应被固定为历史档案,而应在当代设计的发现和改造中重获文化的活力。
Ⅶ 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加以改造与剔除,并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Ⅷ 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要想复兴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任重道远壮举。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里,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古老的废纸堆了,现在要把传统文化拿出来炒一炒热一热那是很容易的,而且是非常有市场的,但要让这些文化内涵进驻中国人的心里,那就变得十分困难了。即便如此,只要中国还有人愿意复兴这些文化,那么他们就要从自己开始修身养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一群人,像滚雪球一样的让这个群体发展壮大,那么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也许就可以看到复兴的希望;还有就是要在复兴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所发展,不能讲究教条主义,要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让传统文化有指导现实生活的意义。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复兴传统文化是很有希望的,而且在这个现实社会里面,复兴传统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传统文化能够复兴成功,那么意义将比欧洲的所谓文艺复兴还要大,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理想,那么你就可以尝试一下,加油!
Ⅸ 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杂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启蒙读物《千字文》中的句子。《千字文》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周兴嗣编写的一部文化经典,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评价很是不错。
这部经典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字,没有一个重复字,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书中的知识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历史,从农业生产到发明创造,从做人做事到言谈举止,从宫墙建筑到名山大川等等。我们今天读它,仍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长知识,又明道理。
为了开创“读本体”文学样式,苏叔阳将儒家的人文关怀、历史的求真精神与文学的温情想象注入《中国读本》,让这本红色读本燃烧一个有良知的国人情怀,让这本书写着伟大民族心灵历程的“飞翔的书简”,感动着国人,也感动着世界。
愚以为,这就是我们学习并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本和样式,其中涵盖的内容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若细细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们首先应该明了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它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有学者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我们当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1、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2、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孟子曰:“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3、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4、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21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其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与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常态的、规范的甚或是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当前,我们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日盛,各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纷纷开设专栏、专题、讲座,可谓多管齐下,名利双收,国人也受益不小。这都没错,因为这是好事。但是,我们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时,可别误入或掉进了“三大陷阱”里面去。
第一个“陷阱”:建立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所要继承的三个传统是: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1949年以来毛泽东时代的传统,继承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的传统;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概念就表明它的含义就是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是某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提出来的。我们说,“这是一个绝对错误的政治纲领”。原因有二: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传统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派作为一个国家建立基本制度的根基,这个提议本身就是荒唐的。其次,这是对世界发展全局缺乏了解的片面之词。有学者分析说,从罗斯福新政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融合。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十分严重,为了挽救其制度,罗斯福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一方面总结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化传统,捍卫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另外又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人民所带来的严重的损害,考虑到纳粹的倒行逆施和苏联正负两方面的东西,提出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既吸取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也继承了西方的福利制度。中国要什么样的现代化?遵守WTO的规则,以此来改造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按照中国政府签了字的联合国人权公约来办即可。任何国家要现代化都不能忽视文明的新进展,人类的核心价值是任何国家都不能违背的。 第二个“陷阱”:就是时下正在流行的“读经”(读“四书”、“五经”)。中国有位教授甚至说,从小读“四书”、“五经”,小学教育可以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迫学生读经,这是重复20世纪军阀的老路,此路不通。一方面它的内容不适合现代公民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现代教育原理,强迫儿童和青少年去读他们根本不懂的东西,这是错误的。再加上中国的实际情况,青少年的负担太重了,再摧残他们,对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鼓励成人读经,不忘传统,牢记国粹,说得过去,但也不能“一刀切”。
第三个“陷阱”:彰显中国特性。为了论证中国与众不同,有些论点似是而非。比如,《荀子》里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有人据此论道:中国知识阶层不是都听皇帝话的,皇帝不遵守道的话,他宁愿牺牲生命也要维护道的权威。任何时候都会有个别人舍生取义。但是作为社会制度,中国没有形成牵制专制权威的制度,个别人的行为不足以为整个文化的缺陷辩护。还有许多好的东西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西方的基督教里面有很多类似的东西。要强调中国的特性,就要证明西方没有这些东西。还有个流行论调:中国有句“天人合一”,特别注重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证明东方文化足以做环境保护的根据。但是中国是世界上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天人合一”本来的意义是说天与人是互相感应的,你做了什么坏事,上天会通过打雷、地震等方式给你惩罚。我们不过是受了西方思想家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回过头来说我们的“天人合一”是重视环境的,这是牵强附会。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现在的人们有自己基本的文化判断力,也存在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我们给出的八个字就是:保护、尊重、继承、发展。保护是手段,尊重是前提,继承是条件,发展是要务。我们不仅要做好传承的工作,这是硬任务,更要做好发扬光大的工作,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只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东西保存住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现在,让我们默读这样的句子:“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也许,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骄傲的心会为之动容,我们美好的希冀也会增添无数绚烂的光环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这是多好的《三字经》里的字词。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我决心从《诗经》开始读起,争取集中几年的时间,中国古汉语大学毕业。图书馆的读书卡已办妥,你是否也来设个座?
Ⅹ 为什么要重拾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成分存在,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我们要重拾5000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