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保护长城这一历史遗产
一、长城保护工作概况
长城是由长城本体(即长城墙体及敌台、马面等)和附属设施(包括关堡、烽火台、壕沟、挡马墙、品字窖等)组成的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在原来燕、赵、秦等诸侯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作为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都是同类文化遗产难以比拟的,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都是我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多次就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等工作做出重要批示。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一些地方政府为辖区内长城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保护标志,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长城保护档案,北京等地还颁布了长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文化部、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力量制定了《“长城保护工程 (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其总体目标是争取用较短的时间摸清长城家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合理利用等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对长城的破坏,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该方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后,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成立了由童明康副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长城保护工程有关重大事项决策和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组成的办公室,负责长城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长城项目管理组,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组织协调、规范管理和成果汇总等工作。
长城保护工程主要涉及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划、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主要汇报长城资源调查、认定、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维修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二、长城资源调查
长城资源调查是长城保护工程启动以后首要的工作任务。只有回答好“长城是什么”和“长城的保护状况如何”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思考和回答“如何保护长城”的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下发《关于合作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共同设立了长城资源调查的工作机构,正式启动了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涉及明长城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了50多个调查队,400多名调查队员,在前期试点准备、制定标准规范、组织人员培训的基础上,于2008年全面完成了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于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了我国明长城总长度。
随后,国家文物局又组织开展了秦汉及早期时代长城资源调查,至2010年底全部完成田野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成果,我国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我国明长城墙体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时代长城长度超过10000公里。
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为编制长城保护规划、开展长城保护维修、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在调查工作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熟悉情况、精通业务的长城保护工作队伍,极大地促进了长城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国家文物局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调查成果整合、利用,委托国家测绘局有关机构开展了秦汉与其他时代长城长度量测工作,初步建成了长城资源信息系统和长城资源信息网,并督促各地抓紧编印出版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三、长城认定工作
按照《长城保护条例》第九条的规定,长城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进行调查;对认为属于长城的段落,应当报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并自认定之日起1年内依法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国家文物局在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后,随即于去年6月印发通知,启动了长城认定工作。
长城认定是以长城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长城认定的范围与长城调查登记的范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已公布为国保或省保,并在长城资源调查中登记的各类长城遗产,均由国家文物局直接认定为长城。尚未公布为国保或省保,并已在长城资源调查中登记的各类长城遗产,由所在省级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长城。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都组织参与长城资源调查的专业人员继续开展认定工作,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
国家文物局委托专业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提交的长城认定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对其中的重大问题均组织专题论证,并多次组织国内考古、历史地理、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对长城属性或修建年代等存在争议的调查段落进行现场调研,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各地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补充、修改,使认定意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为了确保认定结论准确、可信,国家文物局于今年2月再次印发通知,要求各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经专家审核修订的长城认定材料进行复核。按照各地反馈的复核意见,对长城认定材料又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完善,并于今年3月组织国内长城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对长城认定工作成果进行了专家评审。专家对长城认定工作均予以高度评价,一致通过认定工作成果,并建议国家文物局尽快完成认定工作。
长城认定不仅是《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也是确定长城保护身份和法律保障的重要手段,是关系长城保护工作百年基业的大事。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长城认定工作,并商有关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将相关工作成果正式向社会公布。同时,督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将经国家文物局认定,尚未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在一年内全部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这些长城遗产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四、长城保护规划编制与保护维修工作
根据《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国家实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制度。国家文物局已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明确长城的保护标准和保护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并确定禁止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的长城段落。同时,国家文物局支持和督促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抓紧编制省级长城保护规划和已列入第一至五批国保单位的长城重点段落的保护规划。
我们将力争在今年内出台省级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完成长城总体规划和各省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科学规划长城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将长城遗产保护与展示、教育、游览等功能相结合,实现长城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保护维修工程全面改善了山海关的遗产保护状况和环境景观,再现了“天下第一雄关”的历史风貌和磅礴气势,并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待国际贵宾的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其“为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将指导各地依据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结合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工作计划,优先开展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全面排除长城的重大险情。今年,我们将在充分征求各地文物部门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争取出台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规范长城保护维修、展示工程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指导各地全面完成长城“四有”基础工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管理机构或人员)。同时,重点推进嘉峪关等长城关键段落的综合性保护展示工程,在有效维护长城自然、古朴原状的前提下,对长城段落进行全面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提升监测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使其成为遗产地文化建设最可宝贵的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贰’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保护长城我们应该怎么做
1.做宣传长城的宣讲人,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了解长城文化。
2.做爱护长城的倡导者,让更多的人文明出游,不乱涂乱画乱刻,保护历史古迹。
3.做守护长城的传承者,让后世之人,都可以铭记长城文化历史。
‘叁’ 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实际,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在漫长的历史中,长城并非一直是以“光辉形象”出现的;
恰恰相反,流传深广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将长城看做“暴政的象征”。
而且,长城在元兵入侵,清兵入侵的历史关头,也没有起到“屏障”的作用。
只是在近现代,受到外族反复欺凌之后,
人们才开始向往有一道保护自己的“长城”。
但是,联系到实际的话,实地去看看就知道了:
热闹之处,早就开发成旅游热点,变着花样收费;
偏僻所在,怕是连痕迹也找不到了。
‘肆’ 你认为我们今天大力保护长城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今天大力保护长城的意义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是祖先遗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伍’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城的文化价值是: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西到大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着名的“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是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
长城的象征意义: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而《长城谣》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陆’ 文化生活知识为什么要保护好长城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它们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保护长城能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保护长城潜移默化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保护长城可以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物质载体,
总结不易 望采纳!
‘柒’ 保护人员15年走过9300公里长城,我们为何要保护长城这一历史遗迹
相信对于长城的壮观,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到那就是国家的瑰宝,这历史遗迹值得大家去珍惜和保护,而保护人员,在这15年里走过9300公里的长城,也让我们看出他们品质的珍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通过辛苦劳动而建造起来的伟大建筑奇迹。
保护他们也是为了保护历史的信息正是因为这些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那些一个个辉煌的场景,这也是对我国那些先辈古人的一个尊重。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建造了这样一个壮观的长城,而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和维护好它,相信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都愿意去做的事情,毕竟对于许多人来说保护国家的珍宝义不容辞。
‘捌’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是见证中国古人智慧的一个重要实证。在我国古代,由于免受外族入侵,更好地保护南部趋于社会繁荣稳定,于是修建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其中,明长城的长度在八千公里左右,用料材质和秦长城颇为接近,气势雄浑、造型古朴,成为了横垣在山脉上的一道奇景。它不仅目睹了先人们保家卫国、身先士卒的勇气和精神,也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的匠人精神,使“积跬步至千里”式的工程奇迹成为了现实。长城对于今天的我们更是一座丰碑,照耀了古人的勇气和智慧,也传承了古代文明流淌至今的血脉。长城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对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对其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城文化当中所蕴含的精神,才能启发当代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当中的遗产和珍宝。 一、文化遗产中的价值与保护概述 对于文化遗产机制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代的文物和文明,以及不同地域当中所诞生的文明和物质都具有其特定的价值。要准确评估其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就必须从多个维度去详细探讨和研究,这期间可以结合相关的物质文化发展背景和精神文明演化背景,对文化遗产的诞生、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研究。这一过程是评估文化遗产价值对当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是研究其对当今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的遗产的普遍价值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在评估时都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特定。其特殊性表现在,这种文化遗产诞生在特定的时空当中。在这一时空体系中,时间和环境造就了文化遗产诞生的最佳环境,催生了文化遗产在当时得以产生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这样的文化遗产在当时具有特殊的用途,或者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能够完成一些社会群体所赋予的职能。但是,这样的文化遗产也往往具有地域局限,其具有的特殊文化烙印使其在诞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以及社会氛围。所以,这样的文化遗产还具有特殊性,自身具备与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同的文化特征。此外,纵观所有的文化遗产,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化遗产都高度表现了某一时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程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切片”,生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脉络中的某一具体的历史时刻,它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活化石,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领域的逐渐繁荣,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也越来越重视和专业。对于长城等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对于其保护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以至于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今后也会发挥的更多更大。 二、明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价值思考 1.明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概念 明_城庞大的建筑体量,以及跨越时代的重要影响力都为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长城的建成,及其在后世风雨中的稳固质量,为我们从文化、社会、经济、建筑、工程等多个方面真实展现了当时的细节和建筑情况,为我们今天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研究实证。首先,从文化上来看,长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其用料考究,整体造型古朴典雅,不矫揉造作,注重实际应用,为我们全方位展现了古人的卓越审美;其次,其横垣与山峦山巅之上,为我国古代北方搭起一层牢固的屏障,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巨大作用。而且,从当时的建筑施工规模来看,长城的建设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坚实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是很难实现的;最后,从建筑和工程学方面来看,长城依山而建,巧妙借助地形特点却又固若金汤,立于山峦之巅而不倒,体现了长城建筑工程学上的考究和卓越技术。以上各个方面,无不成为今天我们研长城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各领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2.明长城文化遗产类型框架的构建 明长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深厚的,多层次的。为了更好地研究明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我们必须对长城的各方面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基于这种详细的解构进行研究,再列出各个分支,进而寻找各个分支之间彼此的联系,获得属于长城的文化遗产类型框架。长城的文化价值具体来看可以细分为历史文化价值、人文环境价值、地理环境价值、建筑手法价值、军事防御价值、信息传递价值等。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领域都能够单独拿出来进行详细透彻的研究,其对于今天更深入的了解古代人文、科技、建筑、气候、地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长城就是连接今天和古代的时空之门,能够将这些领域的文化内容清晰明确地展现在今天的世人面前,令大家更生动的了解当时社会的具象。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和关于长城的文化内涵。 3.明长城文化遗产中的审美价值 (1)明长城与北方的人文风气之美 人文风气的造就与地理环境及社会风气有着很大关系。明长城所建造的位置往往都是广袤的原野或者险要的峻岭,这些地方易守难攻,且人迹罕至。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人的存在显得更加渺小,人与自然的交流更多。要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当中生存下来必须学会了解自然、适应自然。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豪迈豁达的雄风,使长城周边的人们能够更加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其次,长城的修建正是为了军事防御考量,在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之间,长城蜿蜒曲折,向北拒守匈奴,向南保护百姓,承担着重要的军事角色。明长城绵延数千里,所经之处的北方地域甚多。因此,这些地段的居民就会潜移默化受到明长城的战略影响,在性格上更加符合地域特点,更加明白长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逐渐形成了谨慎勇猛的性格特征。(2)明长城的简约之美 长城虽为军事防御建筑,但是从审美角度来看,其仍然表现出非常高的审美意境。一是对比建筑风格来讲,长城从造型上更加符合中国审美。长城的出现使得当时我国北方出现了一道绵延千里的人工屏障。这层屏障的出现为南方经济发展赢得了安全和机会,为南方社会稳定确立了军事资本。明长城在设计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中国审美,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城墙每隔一段有一个烽火台,从远处看,在长长的长城脊背之上,略显单调的城墙上面重复出现了一些点缀,使得长城更加具有其自身特点,形成了简单却不枯燥的审美;二是从环境选择上来看,长城选择与地形地貌相适应。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很多保存至今的优秀建筑都在选址上做了颇多考虑。大部分建筑在建设之初都会选择地基稳定坚固,周围自然环境稳定的地方来修建。但是长城不同于这些地方。长城因其军事需要,必须首先考虑军事防御方面的作用,其选址都集中在北方苍凉的大山之上。因此,其选址是被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建造长城势必会遭遇更多的难题。因此,长城在造型上摒弃了复杂的表现,转而选择简单实用的建筑风格,使其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其军事防御的用途,同时也能够更加符合简约的审美特征。三是,从装饰角度上而言,长城因其军事需要,与古罗马和希腊等其他古建筑相比摒弃了繁复的装饰特性特点,没有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方面做过多的考量,转而追求了一种极致的简单风格。使得长城在建筑过程中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依山而建的安全和固若金汤的防御能力上面。其装饰性的体现并不在长城建筑本身之上,而是从更加宏大的空间角度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感觉,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审美特点。 (3)明长城的厚重之美 明长城从其建筑风格上来看给人一种厚重之美。长城的建设采用的是砖石,这些砖石彼此统一,依靠不断重复堆砌形成一种单一化的建筑效果,从整体上看有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再加上依山而建,使得长城看似单一的建筑风格放在崇山峻岭间反而与自然景观合而为一,更加体现出一种厚重之美。长城的美感与同一时代的其他中国建筑不同,其建筑更多的体现在军事防御的考量上,因此,其建筑用料更加厚重敦实,给人一种固若金汤的厚重感。另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长城的家族血脉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横亘在数千里山脉之上的明长城本身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被数个王朝的历代地方将相多重视,成为他们在风风雨雨中抵御外敌的强大军事盾牌。 (4)明长城的_化之美 明长城作为军事建筑,其本身的建筑风格更加偏向于实用主义,因此,在建筑装饰上没有做过多的考量,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加务实的建筑风格。但是,即便如此,长城在建筑表现上还是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从近处观看,长城的整体架构都是由块块砖石构筑而成,每隔一定的距离,长城之间就会有一个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在相对单一的长城“脊背”上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但是,若从更远的视角来看,长城在绵延数千里的空间范围内跨越了崇山峻岭、大漠戈壁,或有人耕作劳动、或人迹罕至。长城依着山势的变化绵延起伏,其看似单调的建筑风格,在崇山峻岭之间以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使得长城的变化与自然交织交错,呈现出一种宏观上的,更为震撼的视觉变化之美。 (5)明长城的豪迈之美 长城在历史上无论是其建造史还是防御史都给后人展现出一种豪情。从建造史来看,长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环境复杂,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交锋,是人类不服输的体现。但是当时的古人却以厚重古朴、不拘小节,勇猛刚毅、豪爽激昂的美感创造了世界第八大人工建筑的奇迹;从防御来看,长城绵延数千里,以豪情壮志的磅礴气势起到了外拒强敌的军事作用,真正峰回路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激情。 三、结语 明长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价值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层面。明长城不仅在建筑学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技术和想象力,在人文方面也有值得今天学习的审美价值。此外,明长城在这个时代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明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在更长更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深入的研究考量。 来源:明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价值评估
‘玖’ 长城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长城标志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国土上筑起万里长城的同时,也在中华民族思想上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坚强而牢固的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
长城蕴含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自从人类历史进入不断发生战争的年代,人们就渴望一个长期和平安宁的环境,这种渴望反映了人们爱和平、恶战争、喜安宁、厌掠夺的美好愿望。
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千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万险造就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长城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象征。以长城喻“坚强”,在中国到处可见。
●中国人民把战无不胜的解放军称为“钢铁长城”,这是因为解放军保卫了国家安全。
●把共产党员廉洁奉公、防腐拒蚀喻为“筑起防腐长城”,这是因为抵制了腐败。
●美国联合通讯社把中国为防风治沙种植的三亿棵树赞誉为“绿色长城”,这是因为防护林保护了家园环境。
●人们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作为仰慕英雄、鼓舞自己奋勇前进的名言。
长城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长城把短时间的干戈化为长时期的玉帛。
长城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价值是多维的,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长城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上。
积极意义:
一,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以及军事史上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
二,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先民的文化观念、思想感情以及价值取向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生产力水平的状况;
三,在客观上抵御了外族的侵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继承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时代价值:
一,长城在中国古代对中原文明以及和平的生产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是一种军事防御战略思想在冷兵器时代的合理运用;
二,属于推动北方经济发展的杠杆;
三,也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有效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交往。
‘拾’ 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是什么
长城之所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它具有着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