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南禹州的特产是什么
禹州粉条:禹州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活折,是禹州传统的名特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焖子:焖子是禹州常见的一款风味小吃。制作“焖子”,是把当地特产的禹州粉条和红薯粉芡、蛋清、水加以葱花、姜末、料酒、小磨香油、精盐等调味料调和均匀,堆成圆盘状放入蒸笼,大火焖蒸而成,因此而得名“焖子”。
禹州十三碗:具有地方特色的“禹州十三碗”饮食文化。相传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视禹州,为体察民俗民风,召乡下名厨为其操办地方特色菜肴,乡厨急中生智,将民间操办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调制,献于圣上,嘉靖皇帝品后大为赞赏,赐名水席。
禹州奇石:禹州市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属伏牛山脉,境内共有大小山峰913座,以颍河为界,构成北(具茨山)、南(箕山)两大山系。
钧瓷: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药材:禹州地理气候优越,盛产动、植、矿物药材1084种,蕴藏量达到12万吨。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着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关购地建“药王阁”永久纪念。禹州的中药文化自此开始繁荣。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成为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在中药材贸易中的影响力愈加增强,被批准为“全国中药饮片配送中心”。同时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数量逐年增加。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4种道地药材取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在全国名列前茅。两年一度的中国·禹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不仅为禹州带来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与全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14286.htm?fr=aladdin#9_2
㈡ 禹州的介绍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着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1禹州市境内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20处,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荣膺“中国中原瓷都”称号。2014年10月,禹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㈢ 禹州61中国钧瓷文化节始于何时,主要内容有哪些
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始于2004年,是禹州市在当地承办的大型钧瓷文化推介活动。截至2011年底,先后举办了七届,已成为全国陶瓷行业的重大节会之一,对于钧瓷的宣传和推介,对于钧陶瓷行业的带动和提升,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钧瓷已成为禹州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每年的钧瓷文化节开幕式规模宏大,嘉宾云集。文化节期间活动丰富多彩,种类众多:既有宋代五大名窑展示,又有钧瓷名窑评定;既有钧瓷征文大赛,又有钧瓷电影品鉴。每届保留的固定项目包括以下四项:钧瓷名窑观摩、钧瓷精品展评、钧瓷发展研讨和钧瓷成型技能大赛~
㈣ 禹州钧瓷的文化地位
河南禹州的钧瓷文化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㈤ 围绕禹州三都文化诚信篇
都、钧都、夏都—禹州
众所周知,禹州是大禹的故乡,禹州便是因大禹而得名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禹州人。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作为一个禹州人,我们都是骄傲和自豪的。禹州用她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用她博大的文化熏陶了我们。
作为三都文化的发源地,禹州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参观
作为王孙思邈的故乡,禹州最有名的当然要算草了,记得有一年我生了一场大病,就是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草给治好的。所以说禹州的草真是好!不过有点苦哦!除此之外最厉害的的要算陶瓷了,钧瓷应该是仅次于景德镇陶瓷的第二陶瓷,作为禹州人,我想我最爱的也是钧瓷,钧瓷的独特、钧瓷的魅力、钧瓷的无与伦比,
我想只有亲眼看过的人才能够体会。最后要说的该是夏都了,华夏之都,最有标志性的该是夏都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夏都同样是每一个禹州人的骄傲。
作为禹州人,作为大禹的后人,作为三都文化的继承人,我想我有责任和义务将三都文化发扬广大。都、钧都、夏都组成了美丽的禹州,我爱禹州,爱她浓郁的草香,爱她古典的陶瓷气,爱她渊源的文化殇。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以禹州为荣,明日禹州以我为傲!
㈥ 禹州,被称为钧瓷之都,你知道哪些禹州的美食特产
禹州,中国经济百强县之一,位于河南省中部,是河南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成员。禹州,自古都是钧瓷的原产地,因此禹州也被称为钧瓷之都。除了悠久的文化和强劲的经济发展速度外,禹州的很多美食特产也是名声在外,到了禹州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了,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到了禹州有哪些美食特产一定要品尝一下的。
1、禹州焖子
焖子应该是禹州最有名的一道小吃,在禹州的大街小巷的各种规模的饭店里都可以看到焖子的身影。禹州盛产粉条,所产的粉条为焖子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焖子是把红薯粉条煮软后加入红薯淀粉、葱花、蒜片、姜末、酱油等,加水或肉汤搅拌蒸制而成。焖子的吃法也比较多,可烧、可炖、可煮、可煎、可炸,还可以凉拌。禹州焖子色泽鲜美,口感筋道,入口或滑嫩、或焦香,是禹州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
以上6道美食在整个禹州也是相当有名,当地人都非常喜欢吃,外地来禹州的朋友也都会找找尝尝。当然,禹州的美食还有不少,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我是孤尘一粒沙,致力于给大家推荐各地美食,喜欢我就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