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化到血液中

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化到血液中

发布时间:2022-09-25 16:22:50

❶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很多学员反馈弘扬传统文化难,很多人不听、不信、甚至反感、唱反调,对此大家很无奈,甚至引起很多烦恼。针对这种情况简单谈谈。

原则是随缘度众生,自己不能起烦恼,沟通不了就放下,不论对方是谁,不较劲,不强求,不执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因果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要有耐心,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论怎样都善待对方,祝福对方越来越好,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的大爱心,完成心灵成长。重要的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去弘扬正法!此花不开彼花开,彼花开处香满怀。

《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高级研修基础篇讲座是帮助大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是使传统文化落实到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教程。医治身心疾病是本讲座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吸引大众的地方,此讲座对疾病的病因分析十方透彻,并且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方法,用大量的案例说明真理实相,让众多不治之症看到希望、走向回归。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健康,最需要的是健康,最担忧恐惧的是疾病和死亡,这就是切入点、突破口,我们就从健康的需求入手,这样最容易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高级研修基础篇讲座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金钥匙,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金钥匙,是帮助人们改变命运的法宝。

现在家家户户都存着健康问题,解决疾病问题成为目前大众的迫切需求,而且特别的是病人非常相信医生说的话,针对这一特点,介绍讲座时,最重要的是突出主讲老师赵宗瑞身份的权威性:1、是医生;2、而且是医学专家(内科主任医师);3、有30多年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4、还是医院的院长;5、他为了大众的健康,把院长都辞了,把几十年的经验体会毫不保留的全讲出来了,他讲的身心健康课程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听了他的课的人,按他讲的办法去做,好病的不计其数,而且不但病好了,最重要的是人变好了,不发脾气了,懂得体谅人了,有爱心了;6、讲座的涵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到生活、工作、修行的方方面面,适合各行各业的观看;7、另外他们一家人都出来讲课,帮助大家恢复身心健康,太难得了,值得一看。总之就是这个讲座谁看、谁学、谁受益。

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建议:

1、针对病人或病人的亲戚朋友。重点介绍老师的特点。

对反感传统文化、反对学佛的、只相信医院的,不要说看讲座就会好病、学传统文化就会好病,否则会引起对方反感。根据治病的需求,只谈治病的事,不提传统文化、不提佛法,感兴趣就好,看了讲座自然会受益。

2、针对精神病人。同病人的家人介绍,一家人共同听讲座,按老师讲的去做,并在病人房间反复播放赵宗瑞老师的讲座,神奇般恢复正常的很多。

3、针对不孕的夫妻。按照老师讲的去做,很多不孕的人,目前孩子已经出世。

4、针对家庭不和、吵架、闹离婚的。介绍讲座中有很多解决家庭矛盾的办法,很多人听完课,不生气了,家庭和谐了,不离婚了。

5、针对有意外灾难、飞来横祸、被人冤枉、打官司、上访的、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各种各样困苦的人。介绍讲座中有他那样类似的问题,很多人听完讲座,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命运。

6、针对家里有不听话、不孝顺、不务正业的孩子的。对孩子的爷爷奶奶、父母,介绍讲座里有很多父母听了课,找到改变孩子的方法,孩子听话了,变好了,孝顺了,务正业了。

7、针对孩子。介绍讲座里有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了讲座,身体好了,不生气了,人变好了。我

❷ 为什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脉里

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人通过实践慢慢总结积累下来的,既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血脉不是可以更好的传承嘛

❸ 如何继承发展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历史是死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传统文化有永恒的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去专注的破坏她,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给历史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么大浩劫,也只是损坏了文化的躯壳,增添了世人的几声惋惜而已,没能把文化抹杀,同时“破四旧”本身又形成了一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文化的一场流行感冒。而后那些抗体(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斗,最终传统文化迎来的依旧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渐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几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随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传承即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经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际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保护机制,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抢救性保护。。。。。。
奥运福娃,百家讲坛,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等都为传承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只要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
不要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推崇,已经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她将一统天下思维,以原始共产主义,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拥有“幸福”而终。。。。。。

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而西方人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为如今的文化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我们现在和国际如何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弘扬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认识剖析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远性和独创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伦文化更是被赫梯灭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仅就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体现在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能够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统一造就了它的悠远和独创,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值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已衰落,但仍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放光芒?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探寻其对人类世界的新的意义。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纷争不断,战祸频起。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世界的对抗,更是给世界各地带来无穷灾难。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飞舞,政治动乱此起彼伏。同一国之民分立对抗,互殴不止,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每况愈下。这都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功。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从未中断过,甚至在外族入侵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还给周边族群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观和社会观,还在于它存在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体现人类追求富足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爱人,反映了人类宽以待人、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仁爱精神,期望“泛爱众”,人人和平相处,慈悲为怀,这才是人类应追求的幸福、安宁与和谐的普世主义精神。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环境恶化,天灾不断,资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机已经显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却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与自然的搏斗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包括《老子》《论语》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困境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当中,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绝不能长期跟在西方国家的后面循规蹈矩,而应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模式。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有别于西方,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扬。

❹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今天,当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候,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的传承,既是思想和观念的传承,又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传承。中国人注重人伦道德,家庭责任;讲求孝道、亲情,追求和谐、正义等,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具体表现。推动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就是要把抽象的伦理观念转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和日常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文化“化人”、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熏陶人、感染人。来源:云南日报

❺ 中国民族文化应该如何传承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多渠道资金来源
要切实得到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专项资金的投入和赞助,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基础。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的各项工作都离开资金的支持。这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又需要社会各界、各渠道的共同参与。可以利用文化旅游资源的收入,公益演出的资金收入,以及社会募捐和分散资金积累的方式多渠道的为保护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基础。政府针对资金的来源制定方便政策上的有力措施,并监督资金的正确利用和开展进度。
(2)利用传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度。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包括报纸、新闻、电视专栏节目、电影、书刊杂志、互联网以及宣传栏等方式长期、不间断的向普通民众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存在意义,树立人们尊重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3)大力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人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被保护的基础,一切艺术形式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保护。民族民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发展壮大人才传承队伍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根本。人才的保护包含两个主要方面:
①、注重对现有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术的人才为其提供艺术继续创造的周边生活保障,为其传授文化记忆提供有力的扶持性政策,如提高其待遇,以及申办技艺传授教学单位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奖励;
②、注重对未来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做到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和其他文化课程一并列入教育课程之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建立一套保护民族民间人才培养和未来就业方面的教育和社会保障、鼓励机制,从而壮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4)树立民族民间文化认同感,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
国民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就不可能有该有和自觉及自律行为。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正规的教育体制中,使得国民系统的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和发展知识,建立对自己民族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时的情趣高涨也不是一时的热血澎湃。而是让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融进血液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自觉、自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5)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
完善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包括对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着作权,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免受其他国家或组织的盗用,以及民间组织、个人的非法牟利性行为。可以利用先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并对存在法律漏洞之处及时修订或者出台新法规。借鉴别国的成功保护模式,以充分实现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其进行有法可依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❻ 冯骥才说讨论家风这个话题关键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在人们血液中的正能量

冯骥才认为谈家风,就是在谈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在人们血液里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东西再回到家庭。

❼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化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冷落。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专家的重视,语文教育界"回归传统"的呼声日愈高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上,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下,绽放出最美的心灵之花。
1.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正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蜂拥而至的外来文化吸引了中国孩子的眼球。他们喜欢吃洋快餐,爱看日韩动画片,抢着过圣诞节、情人节,却忽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心却远离了本土文化,断链的文化缺失,使得学生心灵飘荡无依。另一方面,家长在物质上无条件的满足,养成了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无礼与自私,有才无德之人比比皆是。追求物欲的享受、目中无人、“三省吾身” 、“贤思齐“的美德亦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他们却寻求各种刺激来填充空虚无聊的心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积淀,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古诗文中,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豁达,也有"不以物善,不以已悲"的淡定;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雄心,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我国历史上出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他们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养、激励密不可分。要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作用,语文教学的传承是最主要的途径。语文课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文内涵,还有建筑、音乐、美术、舞蹈、民俗等内容。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把语文课当成"纯知识"的技能练习,应当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更多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养分--优秀的传统文化。
2.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文人眼中,都成了他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是高洁情操的化身,白居易心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马致远眼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思乡游子的断肠之物,龚自珍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无私奉献者的心灵告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诗文中的山水景物就是作者心灵的镜子。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自然,品味万物,正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
这类课文的教学,可借助多媒体丰富其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可通过配音乐来营造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中:如《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可选择活泼流畅的琵琶曲《阳春白雪》;而《夜雨寄北》则可配舒缓哀怨的古筝曲《梅花三弄》。伴着优美的古典音乐,学生可以自然轻松感受作者的情怀。还可通过视频来形象地再现诗中描绘的画面:《观沧海》可选择惊涛澎湃的大海作背景,《望岳》可把巍峨的秦山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理解诗意。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在"声" "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自然不仅仅是自然,它可以承载文人的情感,成为人类情感的自然、文化的自然,更可以是每个人心中的自然。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遗迹,探寻家乡山水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把课本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越多,学生眼中的自然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就越浓。诗意的山水自然,会让他们空虚的心灵慢慢充实。
3.挖掘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构筑学生心灵家园
一篇好的作品,必然有优秀的思想内容,而这些优秀的思想内容,正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要善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3.1 要注重古诗文中传统美德的弘扬。“孔融让梨”教我们懂得谦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们明白要取人之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刘禹锡追求精神的充实胜过物欲的享受的精神境界的体现,《陈太丘与友期》中,小小的元方都知道如何做一个守信有礼的人……讲授《诗经》中的《蒹葭》时要花大力气来歌颂赞美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让学生在爱情观上有一个纯洁的认识。随时挖掘教材中人物的美德,不知不觉间就会让美德注入学生的心田。
3.2 要以“形象”为榜样,激励学生。古诗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形象:《行路难》中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者杜甫,《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这些形象极具个性,讲解时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弘扬他们的品质,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 3.3 注重弘扬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几经外族的入侵,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屈服害怕过,总有起身而出站在最前列、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铮铮誓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表达的是岳飞重整干坤的 豪言壮志,陆游用"位卑未取忘忧国"来写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宴子、唐睢、蔺相如等为捍卫国家的尊严义正辞言与敌国较量。这类作品联系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
教师在引领学生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要传承内在的精神。而要让这些精神永驻学生心田,要从以下方面去做:
首先,要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篇章和名着。中国的文学遗产极为丰富,教材中涉及到的是有限的。其它如四大名着的原着、诗、词、曲的大部分,《论语》等经典作品,就要求学生在课外主动去阅读。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学生脑海中积淀下来。
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价作品中的思想。要做好讨论与评价,就要鼓励学生围绕讨论的话题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社会状况等。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时,教师要求学生评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不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学生只有了解当时陶渊明所处的社会环境、官场状况之后,才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此外,还要与写作结合。让学生将课堂上与课外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再现出来,或叙或议,在文字中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将传统文化的精粹逐渐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4.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要想更好地弘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做到以下方面:
4.1 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师要多读经典,记诵名句。现在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所缺失。我们既然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就应该首先充实自己。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除了阅读经典,还要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史不分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有了这些积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就能随机应变,随时进入文化宝库,给学生讲解与点拨,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课下有目的选择阅读。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还要涉及"三苏"的文史知识以及相关的诗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4.2 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时代在变,教师面对的学生也不断变换,教师的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认真地加以取舍。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敢于个性化的解读经典,才会在阅读经典中获得乐趣,才能让经典陶冶情操。
要创新,就不能把传统文化的传播局限于课堂讲解上。教师应创新地开展一些活动:如举办“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交流读书心得,带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经典的活动。还可以举办以“我的读书故事”、“我喜欢的书”、“我的读书心得”、“我的读书方法”等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在晨读时选择《论语》、《弟子规》等让学生诵读,举办背诵经典的比赛……创新的学习活动,会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轻松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
当然,一个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一颗人文关怀的心,要做一个性情中人,不能让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现实淹没了自我。让自己散发出传统文化的芬芳,才能影响学生、滋养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走近圣贤,走进经典,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❽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血液

把古书磨成粉 搅拌搅拌 用针打进血液里面。打死我也不让孩子生在中国让你们糟蹋 洗脑。

❾ 怎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让这个时代的人认同传统文化,其实只要从身边做起,比如现在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过去60年的总和。这说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得到了社会性的认同。

2、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历史中会被洇灭。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色是一项传统文化,那么通过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的塑造可以让文化产业化。

3、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韩剧中的古代文化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人通过韩剧把这部分文化伪装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发扬,让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9)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化到血液中扩展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1、要拥有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抛弃不良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观、批判的态度。

2、要创新性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网络传播快,也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创新性学习。

3、当然,也要持之以恒,学习好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不断坚持不懈、刻苦钻研。

❿ 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退隐到博物馆里,而是应让它融入到每个普通市民的生活点滴中。”6月11日,恰逢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即将拉开帷幕,青岛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在阐述这项活动的初衷时如是说。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青岛市文化馆、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等承办的系列活动,将开展包括演出、展览、座谈会等三大板块7项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近市民身边,让其听见那些古老文化的鲜活呼吸。
创新性+产业化 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
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2项、省级47项、市级97项,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初,省文化厅确定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市18个代表性名录名列其中,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但非遗并非只是名录册上的一笔痕迹,“让每个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璀璨魅力,并从中汲取无穷的文化营养,是新时代赋予每个非遗工作者的使命。”青岛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让非遗‘活’起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意识上的创新以及产业化的支持。”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上,曾将鸳鸯螳螂拳和即墨祭海仪式九狮图结合起来,上演了场面气派的武术舞蹈;取材“非遗”项目泥老虎,让数十名虎头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从而在保留非遗项目精髓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这就是一种意识上的创新。”
而在非遗产业化上,青岛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们也在不断摸索。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4月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即墨市申报的指墨画、春宝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目前都已经进入到产业化的序列,传承人不再仅仅依靠非遗项目保护经费这支拐杖前行,而是在市场化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传承之路;而今年10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青岛项目中,城阳区申报的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市南区申报的香酥鸡烹饪技艺和市北区申报的万和春排骨砂锅制作工艺赫然在列,“实际上,这些技艺已经产生了不错的经济价值,我们不妨再往前推一推,让他们去探索产业化的可能性。”
微演艺+展览培训 让传统艺术“火”在民间
“非遗其实离每个市民很近,只是缺少有意识的关注而已。而我们希望通过一种不期而遇的形式,唤起大家的非遗记忆。”青岛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在青岛兴起的“微演艺”六进公益演出活动无疑与这种非遗文化普及思路相得益彰。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端午节当天(6月9日),在青岛万象城东门(2号门),将有一场集传统戏曲、武术表演、木偶戏于一体的互动民俗文艺秀与市民“不见不散”。而每逢节庆必推新的广场演出与进校园活动也将如约而至——2016“乡音乡韵”青岛市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专场文艺演出,将于6月11日上午10点在五四广场中心舞台举行。
除了丰富多彩的演出之外,展览活动分量也足够,“剪纸艺术与生活对话”——2016青岛民间剪纸艺术优秀传承人作品展将于6月9日至6月底在青岛市文化馆群星展厅展出;“文化遗产日”期间,青岛市文化馆的“非遗”展厅,将以图文和实物陈列的形式,向广大市民介绍我市国家、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6月16日,青岛市文化馆还将邀请“非遗”十大门类专家以“加强文化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探讨我市“非遗”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6月17日,青岛文化馆将邀请国家级“非遗”专家举行2016“我们的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讲座,讲述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应怎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融合。
“从演出到展览、讲座,我们希望这些活动能够常态化,让市民不仅仅在非遗日才能看到非遗的魅力,真正感受到 ‘天天都是非遗日’。”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化到血液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