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求是一样的。因为,互联网仅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而已。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此,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展工作。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促发展,改革促繁荣。
三,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
四、始终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② 我们应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③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影响
当工作、学习、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时,就形成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论坛、博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网络论坛文化对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八十年代的人们那样热衷于读书、看报、看电视,而是习惯于从网络获得资讯,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互动。网络论坛又名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方平台,用户在论坛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资讯,可以对看到、听到的任何信息做出评论;也可以自己发布信息,组织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随着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指主页,用“表”代指不要,用“菌男”代指俊男等。
网络语言看似有趣,其实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因其简约、快捷和形象,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追捧。但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
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学生来说,是灾难性的。久而久之,有可能造成对汉语言的破坏,使之产生紊乱性,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博客对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当下,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不断升级。博客现象正是伴随着这股网络狂潮而出现的。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博客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
博客的前身是个人网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一直属于少数人的媒体,包括精英和部分技术爱好者。博客作为网站技术傻瓜化的产物,成为所有有条件上网的平民的个人媒体,引起了网民及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博客上,所有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全世界发表言论和作品,它具有大众化、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易于普通人接受和尝试。在广袤无垠的网络空间里,博客的出现掀起了网络的新文化运动,让人们可以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博客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的普遍愿望。它作为网络世界中最自由的力量,表达着人们千百年来对思想禁忌的冲突。自由与民主,这就是博客的文化特征。
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给民众提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提供不受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博客的优点。人们通过博客传播文化和思想,从而打破了现实中因为地理、历史、政治和个人文化修养而造成的局域性、民族性、局限性,推动了文化多元化发展。
3、微博传递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又进入了生活。相比论坛和博客,微博的使用更为方便,传播性更强。开始习惯每天打开电脑看微博,看看朋友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新鲜事,讨论热门话题,也会在微博上写写自己喜事乐事烦心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微博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开了微博,以兴化市公安局为例,该局的官方蓝V微博每天都会发几个微博,内容有防盗防骗知识、单位的办事程序等等,还不时回复网友的评论,评论。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进网络文化法制化进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
④ 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发展正在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集文化整合、经济竞争、利益冲突为一炉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革命,使我们的社会和文化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
3.1 网络成为舆论和思想控制的工具
媒体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什么,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媒体按一定的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目标或意识形态导向,在对外部世界报道时进行取舍、加工、整理,并赋予它们以一定的意义结构和认知框架而后予以传播,这种对世界的诠释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和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网络传播中,从政府到主管机构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再到各个具体的参与机构和个人,他们自始至终按照各自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其价值观的内容以及表述、传播方式,例如目前普遍利用的内容推送、筛选和强化技术与规范,就是少数公司团体和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设计制订和推行的,其中当然体现了这些阶层和团体的意志;各国政府为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利益,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实现把关“封杀”某些网站;通过扶持重点网站以贯彻自己的意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的网络信息传播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对内容的选择、网站结构页面设计以及推送技术,把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并认为是重要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自由天空,尽管网络受众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仍然无法摆脱思想和传播处于受控的状态。
3.2 网络信息霸权的突现
从全球信息网络传输的角度来分析,据统计,美国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用户的54.7%,第二位是日本,以下是英、加、德。发展中国家网络用户占全球的比重不足20%。将近90%的数据库都集中在美国。这种网络分布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国际间的信息获取、占有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更为突出。互联网在跨国界的信息交流中虽然大大降低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但严重失衡的网络发展致使国与国之间信息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文化因信息化发展的滞后意味着他们要更多地接受外来的信息,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媒体和信息的影响。互联网协会主席唐•西斯说道:“如果美国政府想要拿出一项计划在全球传播美国式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它最好的传播方式”。由此,以美国等强势国家试图推行网络霸权的意图可见一斑。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世界”。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权力正在向信息拥有者手中转移。
3.3 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
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渗透的可能性与破坏性日益增大,并形成一种信息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现象。由于网络文化背景之后,渗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利益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网络环境支撑的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地位,借助于网络上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网络传播优势,通过创造一种所谓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造成了与全球化相联系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文化趋同带有浓厚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殖民主义色彩。比尔•盖茨曾一语道破天机:“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的共享”。所谓的“世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西方文化,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
3.4 信息泛滥的社会影响
由于信息生产和传播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全球信息网络的沟通和媒介文化的泛滥,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受着网络、媒体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信息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过载、重复、失实和误导。信息的生产量不正常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和社会能够进行处理和利用的限度,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而成为负担,更带来难以估量的浪费。低质信息和大量误导、失实信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极容易地不断繁衍,不断加速、无节制地、广泛地向社会传播,使人们处于低劣的、无关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围之中。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落后意识和文化垃圾,正在成为主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⑤ 关于网络文化,你有什么想说的
3
网络无论何时都是一把双刃剑,只不过它所带来的便捷和利益比它的弊端大的多了。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有关部门建立更好的管理系统,国民自身的素质自觉,以及所有人有一颗更加包容,理解的心。
⑥ 政治简答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如果说书籍文化时代是大陆文化时代的话,网络文化时代当属海洋文化时代。
海洋文化无涯无际,所有的大陆河流都会消隐在大海之中,河流壮阔了海洋,同时也会污染海洋,网络文化象海洋文化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态。
网络文化的主流是新民间文化:网络文化是基于信息技术、商业运作的新民间文化;这是今天网络文化的主流;无论是新浪搜狐这些大的门户网站,还是其它商业网站、文化网站,都是商业、社会思潮、民间集体无意识的巨大的组合,尽管政府有政府的信息网,有CCTV、新华、人民网,但主流网络属于民间,政府新闻网只是一种新闻信息源之一。
流行时尚与色情文化无限发达:色情搭台,经济唱戏,几乎非政府网站的首页都充斥着美女彩图彩铃以及性文化秘事,性文化是民间文化中第一话语,在网络上得到极致的发挥,古今中外,杂烩一网,互相转抄,蔚然大观。
游戏与对话是青少年上网旨趣所在:成长的孤独,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交流渴望代际隔阅,社会生活空间狭小等等,都将青少年赶到网吧之中成为网络寄生虫!这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这一后果5~10年后将爆发,不仅影响到数千万青少年心理,也影响他们身体,他们可能会成为是新生代网上废人。他们心理能量都在网上得到发挥,而社会却成为真实的虚拟,以至于个人的身心融不进社会生活!中国最具活力与经济力的网站非游戏类网站莫属,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网络是游戏的代名词,这是中国教育与网络的一大悲哀!
成人社会与政府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严重滞后,促使“文化倒灌”:海平面高于河流平面时,海水就会倒灌。青少年在网络文化方面远远领先于成人,更领先于政府,主流文化、理性文化在技术上落后于流行的网络文化时,这种文化现象我将它名之为“文化倒灌”,遗憾的是,倒灌而来的是苦涩的海水。因为青少年一代更多的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甚至色情浏览上,而不是利用网络做论文查资料。网吧已经开到边远的山区、农村,而学校里没有电脑。这是极其荒谬的事情,当老师不能指导学生使用网络,不把网络当作有用的工具时,网络必然成为孩子们的玩具。
网络文化在无限膨胀: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原创、商务信息以及各种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学术成果,都在夜以继日地信息化、网络化,这是人类集体无意识,有意识地在汇积一片知识海洋!网络使人类知识记忆由静态变为活态,只要网络上存贮,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联网的地方就可以获取信息。近年来兴起的博客文化将文化原创的个体性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个体的文化表达正在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网络文化现象。
另外网络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文化网络建设滞后,没有宏观的网络文化发展规划,国家经济投入也是严重不足;二是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化与学术成果不被承认,这是落后的管理方式,只认衣饰不认人!我们现在只承认发在学术刊物上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学术管理是严重滞后的、无以应对突飞猛进的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同时我们应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网络,发展网络,管理网络。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只有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保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向往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境界及追求的目标,应该说在现阶段各种各样和谐社会的理念里面,是最深刻、最全面的,也是最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所以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国策是符合我们国情的,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网络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我们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对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会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我们要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同时,我也愿我们的网络趋与良性化,网络前景更加美好!
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或者说“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从网络社会的生存看“特征”,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stretch”),并“依存”于现实社会。这表明它吻合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的理论命题。从现实社会审视“特征”:虚拟的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因为“依存”的前提是各事物之间发展的非对称性。因此,考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分野,首先要把握“延伸”与“依存”的实质。“延伸”的实质表现在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结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与生活环境的重塑和再造过程中;“依存”的实质表现为网络社会虚拟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经验的东西”都将通过现实社会检验的联系(转移)。其次,当网络社会的“信息交互”转变为其它方式或形态时,人们的互动(交往)便回到现实社会中,即超越网络社会的“界域”,所以,研究网络社会必须是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中求“真”。
网络社会的生存是以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条件的;当信息形态由类比式转变到数字化,具体事物便可能成为虚拟。而“虚拟化改变了经济世界里的替换代谢作用,改变了体制、组织的形态和可能的关系”。因此,网络社会的生存使许多事物的外围(形式)统一到数据流上——跨越国家传统政治疆界的越境数据流(Trans-border Data Flow),而不再具有丰富多彩的时空表现时,事物的核心(内容)却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反映。
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也是“真实”(an objective reality)的社会。它拓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横向空间,并提供多样性选择。埃瑟•戴森说,“这是个人们相遇、交谈、做生意、发现事物、营造群体、传播语言……的地方,它的某些特征不同于真实的世界……”。所谓“不同”,在于网络社会提供的实践环境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实践环境。人们在网络社会虚拟的实践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判断和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轨迹,必须回到现实实践中去考察和检验。正如网络社会虽然为未成年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即虚拟的实践环境为“交往”提供了法律与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忍的“虚假”(匿名性与隐私权),但网络社会在化解未成年人“交往”风险、缩短其进入现实社会周期的“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取代人们进入现实社会和接受现实社会实践的检验。
网络社会提供了人类生活的不同环境:一方面“网络自有其独到之处:它消灭了许多时空上的后勤障碍”,“即是数字化世界使人类挣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另一方面,“数字化世界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恰如其分的配合”。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中,“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役,在数字科技的运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网络社会虚拟的环境为人们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一方面意味着现实社会人们交往环境与空间的“转移”——即“扩大”又“缩小”。“扩大”表现在人们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上;而“缩小”的可怕在于它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是开放的、公正性的,是现实社会民主发展的新环境;这种“公开性是开放市场的基础;它也是干净的政治——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络以外——的一个基础;最后,它还是信任的一个基础”。因此,网络社会“像任何一个家一样,它有自己的规矩,但也有一定的准则——即使没有人强迫我们,我们也知道该怎样表现”。
⑦ 如何看待网络文化
最近这些年,互联网乱象愈发严重、我们很容易的发现抖音带来了很大的模仿潮,当然还有快手,大量输出同质化的内容却始终有人乐此不疲的进行观看,模仿输出。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在互联网大肆发展的当今,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进入网络的能力,并能够任意的对任意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抖音快手等平台更是给予了网民输出自己观点、故事的能力,这些自然是极好的,但表达权和自身输出文化能力的不匹配自然成为了现代网络文化优质内容贫乏的重要原因。我想就此解读一下现代网络文化的种种乱象形成的原因。网络时代的最大意义在于互联互通,在于让人们跨越空间的限制,获得与其他人表达自己观点,分享自己故事的能力。网络的这个意义并不直接作用于掌握社会主要财富的5%的人,他们本身拥有着这个能力,它直接作用的是最为广大的普通民众(当然包括大部分的中产阶级)。在网络出现之前,普通民众的交际范围是非常窄的(我这里主要探讨农村群众),农村的普通民众的交际圈一般仅限于本村及邻村,文化的交流一般到乡镇一级,在这种小规模的交际圈里的大部分的人是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大家的日常总是局限于本村的各种事情,所以,村子里是藏不住事情的,那么你必然也发现了,人们交流分享的愿望是很强的。
⑧ 怎样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网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在建设中加强管理,以管理促进健康发展。网络文化“重在建设”,既要重视技术手段建设,更要重视内容建设,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既要重视网站建设,更要重视舆论导向,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既要重视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更要重视产品价值和社会效益提升,以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希望有关部门加快网络立法和法律监管步伐,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运营和网络产品的监管,尽快实行网络、手机实名制,确保有线、无线上网的身份认证;建立和完善网络分级管理体制与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赋予网络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权限;设立互联网安全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并严惩重罚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互联网安全和正常秩序。同时应加强宣传和监督,对青少年不适宜进入的场所要严把“禁入”关,对于违反相关规定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经营场所要严加处罚和整治。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网站经营者加强业务培训,规范网络发布内容,在源头上把好关,为青少年输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网络信息和文化精品。
三是净化网络环境,积极构筑绿色网上空间和服务平台。依法管理互联网,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色情等不法行为,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遏制网上有害信息传播,并且从网民结构特点和网络应用实际出发主动搭建平台,突出互联网社会服务功能,着力营造良好的网上环境。设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绿色健康”网站,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推动网络文化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努力在社区、乡村打造集政务、娱乐、信息、教育、服务、惠民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传递文明和谐、温馨关爱的网上幸福家园。
四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用新阵地引领社会新风尚。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微博、视频拍客等新兴媒体“短、平、快”的传播优势,围绕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和谐氛围。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栏目是新闻网站科学定位、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净化网络和新媒体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⑨ 互联网+文化为何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特征
“互联网+文化”融合持续加快,中国文化迎来新发展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网络和数字化大国。1998年,随着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诞生,网络文学作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最早形态进入网民视野。
一直以来,文化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强大的融合力。业内人士和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随着“互联网+文化”的融合持续加快,中国文化正在迎来新发展、新平台、新生态。
新环境带来新气象催生新业态
2月底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达98.6%。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互联网文化的新气象、新生态不断呈现,互联网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正在得到广泛传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类文化表达在网络新生态里的探索、成长、迭代。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逐渐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12亿、5.76亿和4.84亿。
以网络视频为例,在内容层面,各大视频平台不断注重节目内容质量提升,许多自制内容走向精品化。2018年上线的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等节目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持平或下降趋势,但播放总量、单剧播放量均大幅增长,精品、独播、创新的内容形态更受用户青睐。
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一块大屏幕前,通过虚拟互动展示,观众可以仔细观察青铜文物“虎蓥”的每个细节。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展览厅内看到的一幕。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技术人员制作了虚拟展示,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
近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爆款走红,也带火了“文博热”。最新统计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136家,2018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人次。
为让文物更好“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多家博物馆纷纷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以国家博物馆为例,2018年启动“智慧国博”项目,到2021年拟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的运营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让文物通过多种方式‘活起来’,让观众更近距离感受文物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方面的内在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委员说。
全球巡展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运用动态地图备受公众好评;文物修复方面,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故宫博物院开发“掌上故宫”“每日故宫”等日点击量超100万次,大大缓解了游客增多的压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呈现明显的数字化趋势,传播手段也在日益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与‘互联网+’深度结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代表说。
精品IP“玩法”丰富多样
近年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表情包、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纷纷重点打造节日内容,每逢假日在刷屏朋友圈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字节跳动推出了“国风计划”,通过一系列优质内容扶持计划,对优秀创作者进行鼓励;陌陌直播以“直播+传统文化”方式推出非遗、民间艺术等直播内容,让传统文化更直观地与直播用户接触,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另外,伴随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文旅市场也迎来了一大发展机遇——“文化IP”。以博物馆为主的授权业务兴起后,讲究生活品质的IP产品得到大批网民青睐。以颐和园为例,过去一年里共上线文创产品560余件,从文具、生活家居、服装箱包到食品、珠宝饰品、数码周边应有尽有,这些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也都能觅得身影。
有代表委员提出,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产品的结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丰收,也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形成当代表达至关重要,文创产业应更多思考传统文化IP如何挖掘、文创产品如何作出差异化。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让文化生态更繁荣
伴随互联网文化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自媒体、短视频等迅速崛起,也伴生了一些庸俗、媚俗、低俗产品。”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省剧协副主席陈澄代表表达了她的忧虑。不仅如此,移动端参与个性化、碎片化传播,也不断加大互联网治理的难度。
2017年4月出台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导向,提升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实际上对互联网行业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应通过加强立法等形式设置下限,不断规范和约束网络平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碧霞委员说。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文化市场形势,近年来,《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也对互联网平台违规行为不断加强监管。
“现在情况比前些年好了很多。”让吴碧霞委员感受深刻的是,现在一些KTV里点歌、App平台下载歌曲时都需要付费,这些都说明互联网上音乐版权保护体系在日益完善,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在不断规范。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文化生态更加繁荣,让互联网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陈澄代表表示。
⑩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 关于网络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之中,我们的生活日益离不开网络,它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普及使现代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形式。本文分析的便是在网络文化中衍生的一种流行文化形式———网络非主流文化。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又称为“第二媒介时代”[1];而非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是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非人云亦云的小群体亚文化,是社会大众媒介主流文化的补充。[2]其传播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尤其以张扬个性、崇尚另类的90后的群体为主,是近几年才在网络中作为一种亚文化群体快速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分支。
二 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
如果要直观地来了解网络非主流文化现象,那么我们就应当先来了解它的一些表现形式。
(一) 图片风格———雷同的青春表情
照片拍摄方式通常是用手机自拍,选取的背景题材通常是摩天轮、电线杆、气球、铺满落叶的地面、有大片云朵的天空、血迹、公园的长椅上旁若无人的深情拥吻等等。
一般男生们的发式是前面很短耸立着,后面很长耷拉着,戴板材的眼睛框,穿宽大的衣裤,从背后看上去分不清男女;女生则是以可爱为主要基调:齐眉的厚重刘海加上浓浓的睫毛,水汪汪的大眼睛,樱桃小嘴。摆POSE时会装出痴呆,颓废的表情,喜欢斜45度对着镜头嘟嘴巴以表现出很“卡哇伊”的感觉。脚的摆放以内八字居多,略带暴露和挑逗的特征。而这种拍照姿势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很流行的非主流萌文化。
在电脑后期制作而言,非主流图片具有明显的软件修正痕迹,像有突兀的粉红色晕的脸颊;瞳孔大且虹膜颜色不同于寻常人的眼睛,奇怪颜色的头发等等。而且会特别编排图片的色彩平衡度,制造出如黑白效果等特殊效果,并添加字体各异、错落不一的文字以来重塑画面,力求使图片从构图到色彩再到排版都表达某种心情。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非主流图片正逐渐显示出模式化的趋势,这主要是由其喜好者的审美观确定的,比如,在大部分非主流人物图片中,女生喜欢浓妆瞪眼鼓腮装嫩,男生喜欢奇装异服逆光扮深沉,不仅图片丧失个性,而且也凸显了青少年非主流图片缺乏一定的深度。
(二)文字风格———火星人的语言
出现火星文,这是一种使用同音字、音近字、 特殊符号来表音的特殊的网络输入法文字,目前已发展成为由中文繁体、日文、韩文、英文、古文字、冷僻字、表情符号等非正规化文字组合而成的字体。乍看真的很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有些“火星汉字”只能在《康熙字典》或《辞海》才能查到,一般的新华字典都查不到,所以火星文也意指地球人都看不懂的文字。
“火星文”在中国大陆首先作为一种游戏用语在泡泡堂流行,接着又通过QQ资料及聊天快速散播,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用语言。当使用人群和新生词组形成一定规模后,就出现了一些热衷软件开发的网络高手制作出“火星文”专用软件。
不可否认,火星文在网络语言的活跃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作为火星文的追捧者和传播者的新生一代的青少年群体在文字、文化方面也受到一定的负面误导。
(三)网站风格———早熟的青果
非主流网站推出了诸如非主流QQ空间模板、非主流手机壁纸、传授制作非主流图片、火星文、非主流音乐、非主流资讯、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化妆技巧、非主流服装搭配等“非主流潮人”club,不少90后成为此类站点的忠实粉丝。但是非主流网站就目前来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从繁荣走向平稳,大量相同内容泛滥,同时站内不时充斥着不健康的人生态度、广告、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不良影响。
最典型的是QQ空间,像 QQ签名、非主流模块、非主流flash、嘟嘴派、惊悚照、PS照片等。非主流们把QQ空间装饰得流光溢彩,他们常常会在QQ空间贴出一些暴力、血腥、自残、颓废、暴露的图片,旁边还配上一句话,如:“失去你我的世界就没有意义”;“爱你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等等。空间背景大都是黑色,日志是会闪动的“火星文”。 虽然他们注重 QQ 空间与博客等的装扮,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很强,但是从内容来看,具有可读性和学习性的文字材料偏少,多的只是夸张的装扮、劲爆的图片、视频、流行音乐结合装扮的简单堆叠,实质较空洞。
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言行也偏向浮躁化庸俗化。他们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时尚明星、流行歌曲、非主流服饰、低俗笑话和游戏人生、嘲笑、躲避崇高,还发布一些关于爱情,特别是失败的爱情的日志。表现出他们无人关心,渴望得到肯定、被认同,以个人为中心,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对目前的社会失去希望,自暴自弃等颓废的思想,小小年纪似乎早已看破红尘。
三 网络非主流文化的一般特征
1、社会性和现实性
作为亚文化群体的网络非主流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火星文的广泛流传和非主流另类图片的繁衍为代表的网络现象已不仅仅是一个团体或圈子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共有的亚文化现象的体现。可以说,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社会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当今社会急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众文化逐渐出现日益严重的媚俗化倾向,致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受到社会负面影响而沉湎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沉迷网络娱乐、游戏、聊天等,学习兴趣下降,反而将思想颓废、精神萎靡作为一种另类时尚的生活方式。
2、自发性和偶然性
一般情况下,网络非主流文化是在网络中自发形成的,是一种没有组织和计划的偶然的自由文化,之所以其在形成中逐渐被很多青少年所接纳,也是由其文化特性符合青少年心理所决定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他们不喜欢追逐大人的脚步,而企图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3、盲目性和从众性
非主流文化的视觉冲击和个性解放的特点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追随,当我们从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他们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可塑性和叛逆性,而且价值判断具有不成熟性和行为的盲目性,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容易陷入时尚的从众模仿之中,这就是哲学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所在。因此他们在追求网络非主流文化潮流时,除了具有盲目性还具有一定的从众性。
四、针对青少年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正确发展
(一)加强网络监管机制
我们需要加强网络传播管理,拒绝网络媒体的媚俗化发展,减少网络暴力、网络色情文化,以优化网络环境,并且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非主流网络环境。
《经济日报》原常务总编辑罗开富说:“不能总埋怨青少年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好网络环境。”[3]网络媒体应该整合过滤有害的信息,增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建设一批优秀的适合青少年休闲、娱乐、学习的高质量的专业特色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而相对于网络立法、道德自律而言,技术控制是最客观快捷的手段,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大力加强网络技术研究。
(二)加强舆论法律监督
大众媒介应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督,使之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而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法律滞后于网络化的快速进程,难以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实际需要的现状,我国应尽快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内容,来约束运营商的不法行为,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作为网络非主流文化主要传播对象的“90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正趋于成型,而虽然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所以很有必要让青少年认清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网络伦理观念,能合乎道德地运用网络媒介,抵制低俗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蚀,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信息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网络媒介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创新,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坚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从根本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