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中国的眼光该如何评价西方文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糟粕就是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就是性解放色情文化,精华的话在宗教方面就是基督教。基督教是西方文化最主要重要的部分之一,总之不管什么文化,都要以真善美作为衡量标准。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自觉抵制腐朽堕落低俗不健康的文化。
B. 西方文化给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你如何看待它呢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一定要用辩证否定的观点去对待。也就是对于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我们生活与学习的部分,我们要积极的去吸收借鉴。当然,对于另一些不利于我们生活,学习的其他部分,我们就要摒弃。总之,文化没有绝对的好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点,然后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从而弘扬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不是像一部分人一样崇洋媚外,一昧的只知道接受西方文化,不知道去辨别。
四,找准立足点
总之,不管我们学习哪一国文化,我们都要明确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文化,因为本民族文化是我们学习其他文化的根基,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那么我们学习其他文化就会很吃力。
C. 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西方文化的特点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骛。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三、败坏期:知识经济使西方文化败相显露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的,西方社会从物质文化中获得了精神的快乐,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使精神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为促使物质文化败坏的“腐蚀剂”,因为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是附属于物质的。
西方物质文化的内涵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有新的科学原理出现,人们便以此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认识的思维空间。到后来,新的科学发现,激发的是人们用新科技去搞经济竞争,去显示国家实力,甚至搞国家霸权主义,不太关注物质本质是个什么东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对文化精神内涵的增强,不太理会新科技是否会扩大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认识的思维深度,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浅。
高度发达的物质境界,太快的物质发展速度,物质文化缺少人类精神的制约,使西方物质文化的败相显露。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霸权,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
知识经济被人们推崇,但是对西方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讲的是把经书学深学透,你就能“齐家卫国”,干一翻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与孔子那句话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精神与物质共性的揭示。知识却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文化,不管人类精神是什么,不管掌握知识的人是什么德性,人们只推崇物质知识,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这样的知识越多,当然是“越反动”的,因为它干扰、破坏人类精神的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至极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是祸不是福。知识,以其物质性挤占了人们心中的精神空间,以其概念和定义使人的思维空间局限于物界,断掉了与心灵空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期陷于在知识中思维,人们可以不管知识的用途是否会损害他人或社会,所以会出现高科技犯罪现象。在中国经学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读经书的人,经学学得越高深,越不会到社会中去犯罪。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知识程度越高,社会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为一旦出现科学狂人,出现精神极度空虚的具有高知识才能的人,他们一旦不好的德性发作,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华和凝重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着人的精神光辉。古人说:“福兮祸所伏”,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彩下伏着巨大的祸事,这是西方物质文化末期出现的败坏现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文化的优缺点
缺点:
1.社会高福利。这一方面的事实在欧盟成员国到处都是。根据欧盟的统计数字,1998年各国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重,除了南欧的四个国家和爱尔兰是在23%以下外,瑞典、丹麦、芬兰、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都在30%以上,奥地利、意大利、英国都在28%左右,其总体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2001年,欧盟15个成员国约3.8亿人口的平均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405欧元(相当于64000人民币)。在1993~2001年的8年当中,欧盟成员国的老年人平均福利支出已经从1764欧元提高到2574欧元;健康福利平均支出已经从1229欧元提高到1736欧元;伤残福利平均支出则从363欧元提高到505欧元,这三项整体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2.政府高税收。2002年5月美国《福布斯》发表的关于世界30个国家税收调查结果显示,法国人承担着全球最为沉重的税赋,而且自2000年来连续3年居世界各国之首,税赋压力指数为181.2点,比利时以164.2位居第二,以下依次为中国(154.5)、瑞典(149.3)和意大利(147.5),德国和美国分列第15和16位,英国居第18位。一个企业主在法国的征税率是70%,而在中国香港才只有21%;同样,比利时企业家如果在俄罗斯和新加坡经办企业,其净工资收入要比在本国高出一倍。税赋指数是根据最高个人所得税、公司税、财产税、增值税和职工、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障税收等一系列指数综合计算得出的。税赋指数越高,企业主压力越重。
3.生产高成本。以法国企业为例,对法国雇主而言,他们雇佣一个拿最低工资的普通劳动者,所支付的月工资并不仅仅是属于员工的那6000多法郎,还必须为该雇员交纳各种社会分摊金。其中包括全民社会捐助、社会疾病保险、养老基金、工伤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失业基金等。在上述各种缴纳中,以1998年收入计算,最低工资收入者本人要交纳1626.26法郎(约248欧元),每月所得的纯工资为5037.41法郎(约768欧元);而雇主支付的部分为2499.54法郎(约381欧元)。也就是说,在法国,老板雇佣一个拿最低工资的职工,每月为他支付的钱的总数为9163.21法郎(约合1412欧元)。
4.社会高失业率。在上述情况下,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即千方百计地增收节支,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许多企业就尽可能地减少雇员人数,这成为节约开支的基本方法。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也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说,一个合乎条件的失业者在美国一般情况下只能领180天相当于自己原来60%工资的救济金,而在德国到2004年为止,按规定可以领6个月到30个月相当于本人净收入67%的救济金。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德国的失业率在2004年是10%,情况比较好的波恩也在7.3%左右。类似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欧盟其他一些成员国的就业状况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在1993~1997年间,各国的失业率平均在10%稍多一点,2001年下降到相对最低点7.4%,此后再次反弹,到2003年,15国的平均失业率又上升到8%。
5.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在欧盟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福利、高税收、最低工资水平规定、工时的缩短以及对雇员权利的广泛保护等,都对企业雇主的经营、资金积累以及发展和竞争造成了很大压力。一些企业陆续将业务转移出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躲避欧洲高昂的经营成本。雷姆沙伊德市(Remscheid)的汽车门栓制造商Edscha公司已把近600个工作岗位转移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厂,其中不仅包括生产线的基础岗位,还包括技能要求更高的研发岗位。Edscha总部现在仅有180个工人,而十年前有700人。负责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海根·威斯纳(Hagen Wiesner)说:客户需要更廉价的产品,而公司在德国的工厂越来越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当然就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在1997年之前,就GDP总量来看,整个欧盟15国的水平要超过他的主要对手美国。在1997和1998年前后,两者还处于不分上下的状态。但是从1998年开始,美国的发展速度却已经迅速超出。到2003年时,欧盟的GDP总量为8.9亿欧元,而美国的GDP总量已经高达11.3亿欧元。
6.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也不是主要由政府花钱买的。无论是一般税收还是社会保障税收,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但是由于上述几个逻辑环节的问题,就自然出现社会保障支出大于上缴费用的结
果。除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采取的消极雇工和一部分人因为能够享受到不错的社会福利而不愿工作外,欧盟各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根据欧洲统计组织发布的信息,1960~2000年期间,欧洲各国男性平均寿命已经从67.4岁延长到了75.3岁,女性平均寿命已经从72.9岁延长到了81.4岁;2000~2020年间,欧盟15国15岁以下的人口将从63.4百万锐减到49.4百万,15~24岁的年轻人将从46.8百万锐减到38.9百万,25~49岁的壮年将从139.3百万锐减到119.7百万;而同期内,50~64岁的人口将会从65.7百万激增到85百万,65~79岁的老龄人口将从47.3百万激增到59.7百万,8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13.9百万激增到24.8百万。
优点:范围广,福利程度高,具体数字就补给你找了,太麻烦了。
希望对你有用。
D.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具有个体性特性,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所以,西方文化可称之为“个体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的共识,那就是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4)西方文化如何评价扩展阅读:
西方文化的发展
以西方自由化为文化背景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东方以整体化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角度来看,两者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事实上历史也正是在这样做,西方文化在不断地向东方文化学习,从东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观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中。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也倡导 “雷锋精神” “团队精神”,引入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国有化”、“社会保障体系”等,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东西。
E. 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西方文化受《圣经》的影响很大,《圣经》认为属神的计划不可以让人知道,甚至不能告诉怀里的妻,否则就会遭到魔鬼的袭击,魔鬼会利用你亲近的人袭击你,所以西方人注重保护隐私,不喜欢被人问这问那的。
《圣经》认为物质财富属于魔鬼,所以西方人不会太看重一个人的富贵来尊重一个人,不认为这是福报。
《圣经》认为天堂里最大的像小孩子一样,所以西方人倾向尊重小孩,而不是孝道。
个人总结,我没有出国过,但是从读书和网络了解了一部分。仅供参考。
F. 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崇尚理性。个人主义等
G. 如何评价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中国人更讲究共同富裕,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人则是零和游戏。有你没我。因为西方人讲你死我活,所以特别注重效率,占先,表现出来就是更具有侵略性和进攻性。但是这个更讲效率的文化却因为这个进攻性而不具可持续性。人类的其他社会不会忍受长期的不公正和侮辱。等级社会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西方文化中的自我为上的观念根本就是一个错误。
H. 关于西方文化,你对它有什么看法
西方文化通常指西欧和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习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和文学等各个领域。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对西欧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西欧近代史上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西欧国家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欧国家近代史的开端。核心是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以上帝为中心,承认欲望的合法性,反对禁欲主义。
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战后,西方文化的中心从西欧转向美国,美国文化占据了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以来,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贫富分化、种族冲突等。
I. 如何辩证看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特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竞争意识等。
中西文化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天人互应、天地人为一体,强调中庸,强调人和自然的和睦共处。而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思考,把人与自然割裂,把自然界当作纯客观的物质存在没有命,只有规律。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中,“民以食为天”、“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文化首先追求的是公平—这与善本文化相适应。小农经济赋与中国文化的属性必然表现为“重农轻商,厌恶竞争、平均主义以及清心寡欲。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机制就是在最大限度内给人们提供追求利益的方便,因此西方文化的属性表现为: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促使工商迅猛发展,提倡竞争以反对平均主义,商品生产使社会成员物欲横流而力求进取创新。
中国古老文化附丽于宗法政治,中国文化以善为本,官本位,具有德主刑辅的人治传统,求长治久安,以人际的和谐来企求社会的稳定,为巩固政权而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尚同精神,西方的社会政治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称文化超越政治,不一定要为政治服务,“为艺术而艺术”,其主要功能是发展科学、发展生产。以功利为社会道德标准,轻仁义,当然,完全超越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社会目标不同中国文化是大一统的,强调天下一统,定于一尊,重集权而轻分权,重中央轻地方。“天下太平,长治久安”是中国文化迫求的理想社会目标,为此,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体化。而西方的多元冲突性文化必须导致多元并存的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城邦林立,近代西方更是多元林立,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体,认为个体乃国家之本,社会应该是人人都充分发展的社会,因而社会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文化性质不同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讲求一种静观、玄览、格物致知。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文化属于理性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忌笼统,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重视特殊的辨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一方面要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另一方面全方位开放,大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文化技术和进步的价值观。不能盲目地继承传统,也不能无批判地“西化”。在对待文化的伺题上,“实事求是”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邓小平同志也一再阐明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学习和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同时又必须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坚决清除来自这一方面的精神污染。他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他还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丫有选择地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能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能学习和引起丑恶颓废的东西。”
J.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