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代文化的主要考察来源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意识,文化中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非物质文化,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唐朝的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于是有小伙伴好奇关于唐朝文化的主要考察来源是什么?因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所以想要考察唐朝的文化就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例如唐朝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喝茶,从中可以看出唐朝茶文化非常兴盛。
三、唐朝文化唐朝文化的考察还有很多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唐朝时期的书画作品,陶瓷艺术品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看出唐朝文化的发展进程。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文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Ⅱ 说一说唐朝文化你了解多少,并阐述唐朝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包括以唐诗为经典的文学、佛教为首的宗教、儒学为经典的哲学、壁画为经典的艺术等还有史学、地理、医学、建筑等方面,基本上涉及到当时世界上多数部分。在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一个完整体系是仅唐代所有的。
唐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其中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近1300年,科举制度对整个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高考都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的类似之处。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2)怎么研究唐朝文化的扩展阅读:
唐代(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并称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外交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历史中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处于上升阶段的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唐代是当时向周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大输出时代,社会出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的局面。由于唐代的文化与经济高度发达,在当时社会处于万众瞩目的地位,所以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唐代也在这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并加以利用。
Ⅲ 唐朝的文化
唐朝的文化:
1、雁塔题名
隋代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拨官员的科举制度。唐代在隋朝基础上进一完善。由此,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
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成为普遍的现象。当时,流传着雁塔题名的习俗,即科举考试得中后,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大雁塔上,以示夸耀。
2、吟诗作赋
唐玄宗在位期间,在科举考试中,增加诗赋内容。因而,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普遍以吟诗作赋为乐事、雅事。唐代诗人众多,创作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前代。
3、饮茶之风盛行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原产于我国南方。唐代时,茶叶开始传播到全国各地,饮茶的风俗也开始普遍流行起来。饭后饮茶成为当时的风俗。
4、以胖为美
与今天的审美观念截然不同,唐代是以肥胖为美的,认为肥胖像征着富足。所以,在对事物的审美判断上,祟尚肥胖宽大。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胖美人。
5、骑马出行
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方民族骑马的风俗也传入到内地,官员骑马出行的风俗开始流行起来。
Ⅳ 谈谈对中国唐朝文化的认识
史学 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这一风潮。唐初史馆奉诏所修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加上史家李延寿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计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朝,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唐朝还有杜佑撰写的政书《通典》,刘知几的修史专着《史通》,李吉甫着的地方志《元和郡县图志》。 诗歌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着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散文 散文方面,六朝以来,文坛盛行骈文这种文体形式,骈文讲究声韵、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杰最为着名,但这种文体到唐朝时显得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故到了天宝年间,古文逐渐兴起。古文运动在名义上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实际上是要文章更有内容,也就是“文以载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又思想深刻,号称“文起八代之衰”;不过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去世后就逐渐衰退,唐末骈文又再度兴起。传奇是中国的一种古典小说形式,出现在隋朝,兴盛于唐朝。着名的传奇包括《柳毅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和《长恨传》等。有的传奇在后代还被改编为戏剧和白话小说。唐朝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谓变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侣宣传佛教讲唱佛经的底本。最初变文仅限于佛教经典,后来则开始讲唱其他故事,讲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侣。变文对传奇和后世的说唱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美术 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着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着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着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
Ⅳ 唐代思想文化思想的特点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
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
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唐文化体系中,包括文学、宗教与哲学、史学、艺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百工技艺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唐文化的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当时唐朝的国都、亚洲的文化中心长安城为各国所向往。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与中国或一衣带水、或山川相连的国家更是不断地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度。
(5)怎么研究唐朝文化的扩展阅读
初盛唐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思想文化确属于不同的类型。初盛唐属于唐朝在上升时期多元开放型的文化,而中晚唐则属于唐朝在衰落时期主尊儒学、排斥异端的内敛型的文化。两者之间表现为唐代的思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由“放”到“收”的变化趋势。
这不仅是初盛唐到中晚唐的思想文化型态的转变,也是中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思潮转变的一个关捩。这个关捩,是由安史之乱划线的。
盛唐时期处于一个阶级关系相对缓和、民族关系相处得比较和睦、生产力空前发展、对外往来频繁不断,文化上出现儒、道、释、侠与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态势,故盛唐人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但由于唐玄宗在天宝后期的昏愦与腐化堕落,加重了对百姓的经济剥削、阶级关系趋于紧张;频繁开边,激化了民族矛盾。
沉迷于道、佛的宗教迷信,使具有理性意识的儒教处于边缘地位,弱化了儒学的思想教化,导致了多元和谐的社会与文化的失衡和破坏,引发了以民族矛盾为主的安史之乱。
为了救亡图存,唐代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大的转变。复兴儒学、尊王攘夷、排斥异端、直面现实,务实致用的思想,成了安史之乱后以至中唐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盛唐的多元和谐的社会与文化,已成了空想和遥远的梦。
忧患意识代替了乐观自信,“小我”服从于“大我”,群体人格意识压倒了个体人的意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大一统意识逐渐代替了多元开放意识。由盛唐时期外向开拓的心态,转变为中晚唐内向收敛的心态。
由“放”到“收”、由“外”转“内”,是中晚唐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趋势。诗人的心态由于时代文化精神的变迁,由少年型的乐观心态转向了成人型的忧患心态。
诗人的心灵,是时代文化思想的一面镜子。在诗歌方面,也随着思想文化的转型,由盛唐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诗潮,向着中唐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发生了嬗变。而李白和杜甫的诗风的变异,正是这两种诗歌主潮嬗变的具体表现。
、总之,盛唐至中唐之际的思想文化转型,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变迁的一大关键。而李、杜正处于这个文化转型的风尖浪口上。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是盛唐文化及诗歌的一个终结者式的人物。
而杜甫则是盛唐和中唐之际文化转型的转折性人物,他历史地担负起了这个时代的重任,成了中唐文化与诗歌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中晚唐诗歌以至于整个文化思想,无不在杜甫的影响之下。他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诗歌,一直影响到宋以后的各个朝代。
由于像盛唐朝代的盛世不再,李白和他所代表热情乐观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盛唐文化,再也没有在封建社会的衰世出现的机会。他的诗歌及其所代表的盛唐文化,一直作为一个历史的光辉样板和典范,为后人所企慕向往。
Ⅵ 2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分析唐朝文化上的成就
来自于网络文库
1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恢宏灿烂的华美乐章,
唐人的视野比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国人都更为广阔,
包容兼蓄的文明火炬比中国任何朝代都传播得更为悠远。
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依然可以触摸到那个年代神州大地的呼吸和脉搏,感受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心
跳。你看,唐三彩釉陶色泽是那么富丽浪漫,反映出唐人丰腴从容的生活意趣。唐人的诗歌,顶天立地,
浩然之气,沛然于胸间。你看,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登高壮观天地
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即使是写衰景,也还是刚健沉雄,对国家
民族的责任感毫不放弃,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鼎盛时期唐朝的都城长安,不仅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那个时代东亚文明的中心。
大一统的帝国首都,作为交通网络的中枢,把条条通衢延伸至全国各地,更通过两条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
连接了东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的主要城镇,并
先后与世界上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所交往。将
中国的造纸术与火药传到欧洲,极大的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同时西方国家的天文、历法、数学、建筑、
医学也传入中国,对唐朝产生了一定影响。
长安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以宽广的胸怀,吸纳着来自
四面八方的人物,他们中间有山东豪门大户出身的士族子弟,也有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东南才俊之士,既
有西北投诚或被俘的胡族将领,
又有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内陆来的粟特商人,
甚至还有从更为遥远的波斯、
大秦赶来的基督教士和摩尼教徒,也在与佛僧和道徒分享争夺着信仰空间。通过商业贩运和王朝的赋税贡
献,长安聚积了天下众多的财富和珍宝;通过学校的知识传授、传教士和取经僧的共同努力,长安也成为
精神思想最为丰富的所在。
也因此在以后长达几个世纪的文化交流中,南亚的佛学、医学、历算、语言学、
音韵学、音乐、舞蹈、美术,东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
祅
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等,
如八面来风纷纷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书所写的导言中,他们曾经总结了唐朝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认
为一方面可以归纳为唐朝的折衷主义
,即对前此四百年混乱的中国历史上生发的各种文化的
整合统一;另一方面是它的世界主义
,即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容并蓄,如亚欧不
同类型的人纷纷入华,对唐朝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当时的长安更是一个大帝国
的盛大国际都会,聚集了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山珍海味,更汇集了海内外的治世人才和文化精英。盛唐文
化之所以这样灿烂辉煌,
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并且把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起来。
当然盛唐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概括出来的,但我们起码可以从盛唐诗歌给
人的总体印象,看出盛唐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即: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
悦、崭新的体验、开放的意境,包容的情怀。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
令懦者勇、弱者壮。
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盛唐
不过短短的五十年,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
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
唐代时期文学艺术千姿百态,群芳争艳。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指的就是贞观年间的玄奘法师。他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对其倍加褒奖。唐代时的诗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气势恢宏,流传千古。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等。另外唐代在书法艺术上,不仅楷书众派纷呈,草书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出现了如张旭、怀素等着名的书家。
着名的唐三彩早在唐初就由“丝绸之路”输出到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陶器以它釉彩斑斓,光泽鲜丽明亮,造型精湛优美着称于世,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像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
回顾唐代灿烂的文化艺术,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国人也曾经是最优秀的国民。所以今天,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重新崛起和复兴而努力!
年
第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空前繁荣,
深入研究其繁荣背后的原因,
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相对开明的文化政策,
另外,
科举制度从侧面推动了唐
文化的发展
]
大周
”
。
年
经济
、
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
就,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
尤其在文化方面,
当
时的东亚邻国新罗
、
日本等国的政治
、
文化等方面受其
很大影响,例如日本的建筑很多就是仿照当时的唐首
都长安城的模式建造的
。
唐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留下不朽的篇章
。
本文将全面综述
唐代的繁荣文化,
并深入解析繁荣背后的原因
。
一
、
繁荣的唐代文化
唐代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受到先秦两汉文化思
想的影响,因此唐代文化还是以儒学为正宗的,但同
时,
唐代又允许三教并重,
从这点来讲,
是比较开明的
。
唐太宗李世民从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业的着眼点出
发
,
恢复了传统的以
“
儒学为本
”
的宗旨,
加强儒家思想
在文化领域内的主导地位
。
他曾说过:
“
朕今所好者
,
惟
在尧舜之道,
周孔之教
。
以为如鸟有翼,
如鱼依水,
失之
必死,
不可暂无耳
”
。
从而明确了儒学作为治国之根本
的国策
。
具体来分,唐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唐代诗
歌,唐代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异彩纷呈的璀灿
明珠,
人们常将
“
诗经
、
楚辞
、
汉赋
、
唐诗
、
宋词
、
元曲
、
明
清小说
”
顺序排列,
以表示各历史朝代最杰出的文学着
作
。
由此可见,
唐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它不
仅数量令世人惊叹:
仅
《
全唐诗
》
这一诗集中,
就收集了
2300
多位诗人所作的近
50000
首诗歌,其余未收集的
难计其数,
而且着名诗人辈出,
不少诗作为脍炙人口的
千古绝唱
。
唐初,
受
“
四杰
”
影响,
诗歌逐渐摆脱南朝浮
靡之风,
高尚典雅,
到武后朝,
宋之问等更作律诗,
号称
“
近体
”
,
继而陈子昂倡导革新,
从实践到理论扫除了形
式主义残余,
开创一代诗风
。
盛唐时,
玄宗开元
、
天宝年
间,
着名诗人辈出,
如孟浩然
、
王维
、
高适
、
岑参
、
王昌
龄
、
李白
、
杜甫等人,
其中最着名的当然是李白和杜甫
。
李白天资豪放,
性嗜酒,
其诗有神仙飘逸之风,
高妙绝
伦,
杜甫因遭安史之乱,
颠沛流离,
因此他的诗悲壮沉
郁
。
于是,
诗坛李
、
杜二家与后来的文坛韩
、
柳二家均对
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都为后世所尊重
。
此后,
自玄宗天
宝至德宗大历年间,
出现了更多的诗人,
如元结
、
顾况
、
刘长卿
、
韦应物
、
卢纶等人
。
他们的诗歌作品,
艺术上更
趋成熟,
也不完全着力于仿古,
较为灵活,
但大多着重
于田园山水自然景物的描写,而反映现实的作品相对
来说是较少的
。
韩愈和柳宗元,除致力于古文运动之
外,
也写了不少诗篇,
总的来说,
韩诗艰奥,
柳诗温雅
。
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还是初唐和盛唐时期,初期以初
唐四杰为代表人物,
盛唐时期,
除李白
、
杜甫外,
还有很
多成就很高的诗人,
他们大致分为两派,
一派是较多地
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
写边塞生活的边塞诗人
。
唐代的史学,因唐太宗曾命群臣编纂唐朝以前的
历史,
留传的着作较多,
例如,
姚思廉撰写的梁书
(58
卷
)
和陈书
(36
卷
);
李百药撰写了北齐书
(50
卷
);
令狐德浆等
人撰周书
(50
卷
);
魏微等人撰隋书
(85
卷
);
李延寿撰南史
(80
卷
)
和北史
(100
卷
);
颜师古为汉书作了注解
;
中宗
、
玄
宗时,
刘知几所着史道
(
共
20
卷,
是一部论述性史着,
很
有创见
)
以及唐王朝历代天子的实录等
。
这些历史
、
论着
和实录,
为中国历史文库留下了珍贵的宝藏,
也为后人
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唐代书法和绘画也有一定的发展
。
因为唐代选拔
204
·
·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
北京地区试题 广东地区试题 江苏地区试题
举荐人才制度中有一条规定,即书写文章要求笔法遒
丽,
为适应考试,
学生们从小就得练书法,
因而唐代出
了许多书法家,
最着名的有虞世南
、
褚遂良
、
欧阳询
、
张
旭
、
颜真卿
、
柳公权等,
对后世书家有很大影响
。
唐代还
出了许多着名画家,
如太宗时的人物画家阎立本,
玄宗
时的着色山水画家李思训
、
李昭道父子,
泼墨山水画家
王维
(
亦是着名诗人
)
。
至此,
中国山水画法开始分成南
北二派,
南派宗王维
、
北派宗李思训父子,
影响延及宋
、
元
、
明各代
。
此外,
唐代的手工艺品发展也有很大发展,
最为着
名的是盛唐时期的彩陶工艺品
——
—
唐三彩,唐三彩是
一种低温釉陶器,
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
经
过焙烧,
便形成浅黄
、
赭黄
、
浅绿
、
深绿
、
天蓝
、
褐红
、
茄
紫等多种色彩,
但多以黄
、
褐
、
绿三色为主
。
它主要是陶
坯上涂上的彩釉,
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色釉浓
淡变化
、
互相浸润
、
斑驳淋漓
、
色彩自然协调
、
花纹流
畅,
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
唐三彩在
色彩的相互辉映中,
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
唐三彩
种类很多,
如人物
、
动物
、
碗盘
、
水器
、
酒器
、
文具
、
家具
、
房屋,
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
。
大致上较惹人喜爱的是马
俑,
有的扬足飞奔,
有的徘徊伫立,
有的引颈嘶鸣,
均表
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
至于人物造型,
有妇女
、
文
官
、
武将
、
胡俑
、
天王,
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刻
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
贵妇面部丰圆,
梳成各式发髻,
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文官彬彬有礼,
武士刚烈勇猛,
胡俑高鼻深目,
天王怒目威武
、
雄壮气概,
足为我国古
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代文化领域的其他方面,
诸如雕塑
、
建筑
、
礼仪
、
服饰等等,以及根据留传下来的文献和文物中可以看
到其发展的盛况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代整个文化的发展超过了
唐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史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它
当时的传播影响了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和非洲,直至
今日,
每个中华儿女提起
唐代
的辉
煌盛世,
依然无比
自豪
。
二
、
唐代文化繁荣原因解析
首先,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按照
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促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
因素,
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
。
生产力决
定着社会的生产关系
。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
的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即当生产关
系不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促进生产关系
改变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生
产方式
。
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所
有制决定着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分配
。
生产关系
包括生产
、
分配
、
交换
、
消费四大环节,
其全部总和就构
成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个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
也即社会制度
。
由此
可见,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
立与统一中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上层建
筑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
唐自建立
之后,
为了恢复生产,
发展经济,
一方面通过推行均田
制和租庸调制,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
大规模兴修水利,
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
据
史书记载:
唐太宗贞观四年
(
630
年
)
,
“
天下大稔,
流散
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
人
。
东至于海,
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
行旅不赍粮,
取
给于道路焉
。”
经济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
件支持,唐朝相对稳定的社会形势也给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滋润的土壤,
二者相互协调,
共同推动了唐代繁荣
的文化现象的出现
。
其次,
唐代的文化政策是开明的
、
多元化的,
这从
形式上讲,
有利于出现文化繁荣
、
百花齐放的现象
。
对
于唐代文化的多元化现象,
唐代统治者大多持调和
、
融
合的态度
。
自从唐高祖提出
“
三教虽异
,
善归一揆
”
的观
点
,
以后的君主大多循此思维趋势
。
唐高宗曾说
:
“
释
、
道
二教
,
同归一善
”
。
即使是从政治需要出发佞佛的武则
天
,
也提倡
:
“
佛
、
道二教
,
同归于善
,
无为究竟
,
皆是一宗
。
”
因而主张佛道齐重
。
唐睿宗
、
玄宗父子是以好道而闻名
的
,
但他们也主张佛道并重
。
睿宗曾说
:
“
释典玄宗
,
理均
迹异
,
拯人化俗
,
教别功齐
”
。
玄宗也说
:
“
道教释教
,
其归
一体
。
”
即使是到安史之乱以后
,
这一态度也基本上没有
改变
。
唐德宗就称赞
:
“
释
、
道二教
,
福利群生
”
。
正是这种
三教并重
、
兼而用之的文化政策
,
使得唐王朝在意识形
态领域内没有搞一家一说的独尊
。
这就有力地促进了
儒
、
释
、
道三家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
还造成一种开放的文
化氛围,各种学术思想和外来宗教在唐代都得到了自
由发展
。
总而言之,
繁荣的唐文化离不开开明的唐代文
化政策
。
再次,科举制度的推动
。
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策
试,
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
定型于隋代的进士
科,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
明经次之,
这是选拔政治
人才的主要科目
。
进士科以贴经
、
策论
、
诗赋为主,
明
经科由以贴经
、
经义
、
策论为主
。
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
就是为社会各阶层
、
各方面的人士提供了一个较为平
等的竞争机会,它一反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
门等取才的状况,
为中小地主
、
自耕农等阶层的子弟创
造了一种入仕的平等,这造就了一种依靠自己苦读去
求得显官厚禄的价值取向
。
你只要去努力,
就有可能出
人头地
。
这就调动了学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
所以,
从这
个角度来讲,正是这种现在看来束缚人类自由思考的
科举考试,
间接地推动了当时青年的努力学习,
也从另
一个方面推动了唐文化的全面繁荣
。
205
·
·
Ⅶ 唐朝的文化
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Ⅷ 请问看什么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唐朝时期的所有文化
唐诗其实是一个了解唐朝文化的方面,能很好的反应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等,但那仅仅是一个侧面,并不能反应唐朝时的整体文化。
唐朝的军事,政治外交,生产力发展,及科举制度的运用其实都离不开前朝(隋)的影子,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个连续传承的东西,仅仅了解其中一代是会产生许多疑惑的,建议你在此之前最好多了解前期的历史文化等,这样才能够续接上。
关于看什么书去全面了解恐怕没人能讲的清,但推荐一本大部头对你应该很有用。《资治通鉴》。应该是最接近也能相对客观的能反应唐文化的着作。
Ⅸ 可以提供一些唐朝文化方面的特征么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政府的引导功不可没。 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儒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想当女皇,实行武周革命,僧人怀义、法明则造《大云经》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为其大造舆论。武则天上台后大肆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着书立说,传经布道。武则天虽说佞佛,却也提倡三教并重,既不准僧人排斥老君,也不准道士毁谤佛法,命大臣汇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书《三教珠英》,传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奋好学,精通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国家,调和各类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开元十年、天宝二年先后两次给《孝经》作注,颁行全国,以示教化;又于开元二十三年亲注《道德经》,下令每家必备一部;接着在次年还将其《御注金刚般若经》颁示天下,对佛教给予支持和弘扬。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的。 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太宗重视文治由来已久,早在秦王府时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学馆收罗人才,号称“十八学士”,参谋左右。正式即位后,他又于弘文殿左边建弘文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给以优厚待遇,让他们校理典籍,考注《五经》,参议礼、律,厘定制度,或引入内殿,商讨政事。同时选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弘文馆学习。在唐太宗的关注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学制,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在州县则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尤其关心最高学府国子学的建设,贞观二年以后,下令立孔子庙于国子学,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每年定时“释奠”(即举行祭奠孔子的开学典礼仪式);又扩充学校规模,增置房舍1200间;广收天下儒生,且资助盘缠,派车护送进京;规定在校学生能精通一大经(如御注《老子》、《孝经》,须三年学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职。唐太宗还多次到国子学视察,给学校调派硕学名儒充任老师,命学校的负责及主讲当场讲经授课,并给他们颁赐奖赏。 唐太宗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事迹给后世开了个好头,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也都代代相传,使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 日本、新罗等国的学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学,学成回国后,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如田制、法律、科举制等在本国推广,成功地实施社会变革;或借助汉字拼读本国语,创制为新文字;或学习唐朝的医学、天文、历法,在本国加以传播,佛教正是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