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是各国文化

什么是各国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16 06:42:40

Ⅰ 各国的文化有什么不同

英国是万圣节的起源地。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居住于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将10月31日定为夏末,象征一年的结束。凯尔特人为怕成为鬼魂的目标,便于当晚熄灭家中炉火,戴上狰狞可怕的面具,并打扮成鬼怪模样一起走到街上巡游,以驱赶那些游魂野鬼。渐渐地,这些传统习俗演变成今天年轻人的庆祝活动,大家尽情在这晚扮鬼扮马,过一个开开心心的节日。

香港海洋公园于十年前引入西方万圣节概念,并为万圣节取了一个有趣地道的名字“哈啰喂”。今年9月23日至10月31日,海洋公园将变成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万圣节表演舞台,逾25个以惊吓为主题的重点项目,444位身穿鬼魅奇幻服装的哗鬼将为游人带来极具视觉及听觉刺激的娱乐。

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23日美国纽约汤普金斯广场公园举行了第20届万圣节小狗大游行活动。

“出席”活动的小狗们装扮的造型都很别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扮公主有的扮麋鹿,有的扮船长有的扮米奇老鼠,真是创意无限。

10月26日,纽约、华盛顿、贝尔格莱德等城市的街头相继惊现“僵尸”,血淋淋的“僵尸”做出各种恐怖的动作,吓坏不少行人。原来,这是为宣传素有美国版生化危机之称的影片《行尸走肉》(The WalkingDead)而特意策划的活动,24小时内在全球26个城市同时出现由演员扮演的“僵尸”故意惊吓路人,制造轰动效应。(

随着万圣节的日渐临近,南瓜灯、奇装异服和各式各样的糖果小把戏让纽约五大区的街道都充满着浓郁的“诡异氛围”。纽约的每一条街道都向游客发出了万圣节的邀约,尤其是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群鬼大游行”,即使是看尽千奇百怪的纽约人也对它啧啧称奇。

从10月中旬开始,韩国大街上便开始热销南瓜灯以及各种各样万圣节的服饰、面具,酒店、百货公司的装饰更是别出心裁,让人不禁驻足观赏。这股浓厚的节日气氛,在韩国大大小小的游乐园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在万圣节期间,前往游乐园,欢度这属于狂欢的节日。
每年万圣节期间,韩国首尔的游乐区都充满着浓浓节庆气氛,尤其是市区的乐天世界与近郊的爱宝乐园,从布置到活动安排,保证让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两处乐园都很会营造节日的欢乐气氛,近日造访可看到万圣节装饰,大小不一的南瓜、Q版或小恶魔状的南瓜脸、作怪的吸血鬼、飞来飞去的小精灵等,都齐聚一堂,整点时还会来个歌舞秀,让游客玩得超尽兴。

纽约人盛装在街道进行大游行

加利福尼亚人过节的创意如同恐怖电影中的镜头,更倾向诡异亥人的装扮

俄罗斯人在万圣节装扮成普京的样子

迈阿密的儿童格外中意万圣节亦如此

泰国人喜欢传统的扮鬼方式

日本人比较喜欢南瓜装

万圣节对于一些国家的人们来说是纪念逝去亲人的日子

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日。

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端端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暴光,让公众指责。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授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为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

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回答:2010-10-30 10:31
修改:2010-10-30 10: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它回答 共11条回答评论 ┆ 举报
chenyzh9988
[天外飞仙] 凯尔特人的萨温节
在古凯尔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于11月1日开始,或称萨温节(Samhain)。正如比较短的白天象征新一年的开始,日落亦象征新一天的开始;所以每年收割的节日于10月31日晚上开始。不列颠群岛的德鲁伊教徒会燃点农作物作为祭品,而当他们围着火堆跳舞时,太阳季节便会完结而萨温节随即开始。凯尔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他们燃点火炬,焚烧动物以作为死亡之神的献礼。还会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死亡之神认不出自己,避过灾难。这就是今天万圣节化妆舞会的由来。过了当晚,鬼魂回到阴间,一切回复平静。 11月1日早上,德鲁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烧的炭烬分给每一家,用来点燃新的厨房火焰。这些火焰是用来让家里保持温暖,并且赶走恶灵。因为此时被认为是一年中连接阴阳世界无形之门开启,而且两个世界可能产生相互沟通的时刻。 篝火是节日里的重要节目。村民们把宰牲的牛骨扔到火堆上;据传“篝火”一词源自“骨头火堆”。篝火燃起之后,村民们把其余的灯火全部熄灭。然后每个家庭用同一个火种庄严地点燃自家壁炉,以此作为全村人紧密团结的标志。至今在爱尔兰,仍然有数百处篝火在万圣夜当晚点燃。 新异教徒仍然在万圣夜举行Samhain的半夜拜鬼仪式,以及其它的传统节日活动。
挪威圣灵节(Elven Blot)
在古老传说(挪威宗教)以及如今的恢复传统研究(Ásatru)中提到,万圣夜当天曾是一个祭献的节日blot,宰杀牲口祭献精灵,供奉食物祈神赐福。 一首1020年左右的诗作,Sigvatr Þorðarson的Austrfaravisur(“东方旅行诗(Eastern-journey verses)”)有此记录。作者作为一个基督徒,曾拒绝在瑞典的一家异教徒那里投宿,因为alfablot(“精灵祭献”)正在那儿举行。但是,有关“alfablot”的内容我们无法获得更多可靠的资料。不过,像其他献祭仪式(blot)一样,有供奉食物这个环节,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也保留了以牲口祭献精灵的传统。从献祭的日子(靠近秋分)来看,还因为精灵和生育以及祖先有联系,我们可以猜测这些祭礼实质是在祭奠祖先,同时祈求人丁兴旺。
万圣节传统
自17世纪起,庆祝万圣节的传统在南部英格兰逐渐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举行的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纪念会。不过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北部英格兰万圣节依然盛行。直到最近十年,南部英格兰人才重新开始庆祝万圣节,只是方式完全美国化了。 传统的庆祝仪式在爱尔兰几乎被完全保留。在那里10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公众假日,所有学校停课,准备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举行期中考试。这个假日通常叫做万圣节假期。因此爱尔兰是在万圣节给学生们放假的唯一一个国家,所以可以自由地庆祝,保留了古老相传的传统。
万圣节的食物
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太妃糖苹果(toffee apples)成为应节食品。制法是把苹果插上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放在太妃糖浆中转动,有时会再粘上果仁。从前,各家各户会准备太妃糖苹果送给小孩,但当传闻有人把大头针和刀片放入苹果中,送太妃糖苹果的习惯逐渐消失。虽然大部分个案只是恶作剧,而真实个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轻伤,但是不少家长仍然以为在苹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还有: 粟米糖 candy corn 热苹果酒 烘南瓜子
万圣节的传说
万圣节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而今天,万圣夜已经变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玩家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 万圣夜在10月31日的前一夜,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万圣夜后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谅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万圣节经常说的话:不给糖就捣蛋。

回答:2010-10-29 10:34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众山小
[天外飞仙] 万圣节(HALLOWEEN)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榶果。节日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了年轻人的眼光。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 Anoka 号称是“世界万圣节之都”,每年都举行大型的巡游庆祝。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

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回答:2010-10-29 10:35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xingzi_lz
[新手] 世界各地有庆祝万圣节的活动:

万圣节前夕,德国法兰克褔南部的弗兰肯施泰因城堡,出现很多鬼怪狂魔四出吓人,很多人被吓到大叫。还不怕?将你放进棺材,或都送上断头台,一定会吓破胆。这个吸引几千名来自美国和德国民众参加的万圣节派对,举办了超过三十年,最初是由驻守附近的美军发起。

日本川崎亦举行大型万圣节巡游,造型不只有鬼怪丧尸,还有卡通人物和电影中的经典角色。这项巡游活动举办了十三年,很多参加者在小时候已经参加,今年还带了下一代来感受一下气氛,大人和小朋友都玩得开心。

而在美国华盛顿,总统奥巴马按传统,万圣节前夕招待二千名小朋友到白宫开万圣节派对,与第一夫人米歇尔派糖菓给前去的小朋友,还有鬼怪做表演嘉宾。

另外,佛罗里达州有潜水团体举行一个别出心裁的海底雕南瓜比赛,参赛者要穿着全套潜水装备,将南瓜带到水底。不要以为在水底雕南瓜很容易,因为南瓜有浮力,所以一定要用力捉紧,否则南瓜就会飘走。其实雕南瓜不一定要雕刻眼耳口鼻,八爪鱼的图案就很有创意,最后还胜出了。胜利者的奖品是免费潜水旅程。

Ⅱ 什么是国际文化

国际文化是宣扬和传承优秀的世界民族文化,搭建友谊桥梁,关爱地球,尊重生命,热爱和平。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让世界更美好。

搭建友谊桥梁,弘扬传承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和了解,共同关爱地球,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让世界更美好。



(2)什么是各国文化扩展阅读:

国际文化节作为世界国籍优秀民族文化的节日,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节日,搭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节日。活动内容形式为世界各地民间的民族优秀文化形式,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互访,世界和平发展课题研究和新闻发布等。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Ⅲ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分别是什么

文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对待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对于文化意识方面的表态。


一、美国的英雄文化

首先,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中,发展最成功的想必就是这美国人的英雄文化了。很多看过漫威的可能都知道,美国电影中涉及到最多元素的就是英雄情结。很多电影宣传的效果,大都是以推广英雄在电影中的杰出表现而来的。这不仅迎合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梦,同时也代表了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情结,对于他们来说,惩奸除恶,永不放弃,就是美国人心中的信念。

每个国家之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象征着这个国家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对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文化发展得好,还能被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逐渐地成为一种文化输出,使人们深深热爱着

Ⅳ 世界各国文化介绍!!急用!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前言》中写道:“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国文化的长期共存、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是顺乎潮流、合乎民心、适从规律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人类沟通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文化交流。”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来源:中国侨网

Ⅳ 各国 文化常识

俄罗斯人接待贵客的方式很特别,当贵客到来,俄罗斯人则端出一个托盘,里面放了一盘切好的切片面包和一小碟盐。客人须拿一片面包,撕开后,蘸盐吃下。在旧时的俄罗斯,盐是十分珍贵的,只有在贵客来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享用,而面包又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久而久之,产生了用面包和盐招待贵客的习俗。
俄罗斯的习俗中有很多禁忌,入乡随俗,在与俄罗斯人交流中,应注意当地的习惯与禁忌。
1、在俄罗斯,一般不送尖利的东西,如果必须要送,可以用所赠送的东西扎一下对方,或者向对方讨要一枚硬币。另外,手帕暗喻分离,所以不能用作礼物赠送他人,也不能两人同用一条手帕擦汗;送鲜花也忌送双数。
2、未婚女子不能对着桌角就坐,对着桌角坐表示三年内都嫁不出去。
3、在俄罗斯人眼中“13”代表死亡和凶险,而“7”则表示成功幸福。
4、忌讳打碎镜子,但杯子、盘碟打碎则象征幸福富贵,类似于中国的“岁岁(碎碎)平安”。
5、见到熟人不用左手与对方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时不用左手抽签。
6、不能夸奖对方的身体状况,俄罗斯人认为说了会产生反效果。
7、忌在路上看见路人提着空桶。
--------------------------------------------------------------
经俄罗斯杜马讨论通过,普京总统签字批准,俄罗斯制定了新的非工作的全民节假日。
1月1日:Новогодний праздник ( Новый год ) 新年
1月7日:Рождество Христово 主降生日 ( 东正教节日 )
2月14日:День Святого Валентина ( День влюблённых ) 圣瓦连京节( 情人节 )
2月23日:День защитников Отечества 卫国战士日 ( 俄罗斯又称男人节 )
3月8日: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женский день 三八妇女节 ( 国际性节日 )
5月1日:Праздник Весны и Труда 五一劳动节 ( 国际性节日 )
5月9日:День Победы 胜利日 ( 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 )
6月6日:День рождения А.С.Пушкина 普希金诞辰日
6月12日:День принятия декларации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суверенитет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 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日
6月22日:День памяти защитников Отечества 卫国战士纪念日
7月1日:Праздник Петра ( деревенский праздник ) 彼得节 ( 农村节日 )
8月1日:Праздник Ильи 伊里亚节
9月1日:День знаний 知识节
11月7日:День памяти о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1917 года в России 1917年十月革命纪念日
12月12日:День Конститу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宪法日
--------------------------------------------------------------------------------
服装
俄罗斯的民族服装色彩鲜艳,宽大,这和俄罗斯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关,也体现了俄罗斯人豪迈的性格。
俄罗斯男子的民族着装是这样的:上身斜领的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口和下摆有绣花,外罩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长衣并系腰带;下身穿瘦腿裤,脚蹬皮靴或皮鞋,头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时,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俄罗斯女子的民族着装是这样的:上身也是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子不开口,衣领有褶,衬衫有刺绣,镶肩,衣袖肥大;俄罗斯南方女子穿毛织裙子,北方女子穿萨腊范,不穿长裤;脚穿皮鞋或皮靴;夏天,头戴花头巾,秋冬季头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时也穿羊皮外套。
在民族服装中,俄罗斯女子的装饰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带。披肩有两种样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着鲜艳的大花图案。除披在肩头外,俄罗斯女子还常把披肩包在头上,作为头巾使用。俄罗斯人认为腰带不仅能保暖,还能保佑平安,因为腰带象征太阳光的圆环状。在民间,未来媳妇送给公婆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腰带,所以俄罗斯女子从少女时代便学习刺绣和缝制腰带。
如今,在城市中穿民族服装的俄罗斯人已很少见了。只有在农村,或是在重大节日时,人们才换上传统的民族服装。
现代俄罗斯人的服装特色是整洁、端庄、大方、和谐。按俄罗斯的传统习惯,妇女必须穿裙子,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和正式场合。而今,俄罗斯妇女仍保持着这一传统。但70年代以来,俄罗斯女青年争相仿效西方的时尚,穿起了牛仔裤,这曾引起俄罗斯社会舆论的关注。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人的服饰也受到了影响。1990年以前,俄罗斯男女服装以西装套服和套裙为主,很少有人穿牛仔装,女子穿长裤的也很少见。随着与各国贸易的增多,与世界时装潮流接轨,俄罗斯人的服装中出现了中国的邮差绿羽绒服、猪皮夹克、针织拉绒腈纶带檐帽、欧式长方形毛料格披巾、意大利的皮靴、法国的碎花长裙、土耳其皮夹克和光皮加最长大衣、牛仔服装、各牌休闲服和运动装等等。
--------------------------------------------------------------------------------
历史: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
【首 都】莫斯科,常住人口为1000万,连同外来人口约为1200万(2002年10月)。平均气温:1月-5. 2℃,7月21. 4℃。
--------------------------------------------------------------------------------
◆克里姆林宫(Kremlin)在莫斯科市中心,濒莫斯科河,曾为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的沙皇皇宫。“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苏联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始建于1156年,初为木墙,后屡经扩建,至19世纪40年代建大克里姆林宫,为一古老建筑群,主要有大克里姆林宫、多宫、圣母九天教堂、参议院大厦、伊凡大帝钟楼等。宫内塔楼中最宏伟的有斯巴达克、 尼古拉、特罗伊茨克、保罗维茨、沃多夫兹沃德等塔楼,1937年,在塔楼上装置五角红宝石星。
◆彼得大帝夏宫(Peter the Great's Summer Palace)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夏宫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其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当时的许多大型舞会、宫廷庆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来此度夏。1934年以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如今,夏宫已成为包括18世纪和19世纪宫殿花园的建筑群,由于它的建筑豪华壮丽,夏宫因而被人们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
◆夏宫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是一座双层楼的宫殿,当年彼得大帝住在一楼,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第二个妻子)住在二楼,楼上装饰极为华丽,舞厅的圆柱之间,都以威尼斯的镜子作装饰。
冬宫 (Winter Palace)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与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冬宫初建于1754年,1762年完工,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年—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由着名建筑师拉斯特列里设计。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整座建筑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冬宫的亚历山大柱于1830-1839年建成,以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战胜拿破仑军队这一伟绩。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 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 宫。冬宫内珍玩收藏极其丰富且价值连城。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创建了“奇珍楼”,并专门从德国购进225幅名画,藏于楼内,并将奇珍楼称之为“艾尔米塔奇”(隐宫)。如今,在冬宫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共有各类文物270万件,其中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版画和素描约62万幅,出土文物约60万件,实用艺术品26万件,钱币和纪念章约100万枚。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东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史、钱币、工艺7个部分,并按地域、年代顺序陈列在350多间展厅里,展览线路加起来有30公里长,因而有世界最长艺廊之称。曾有人统计,游人如果对冬宫里的每件藏品都看上一分钟,则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欣赏完整个冬宫。
◆斯莫尔尼宫(Smolny)位于圣彼得堡市,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建筑。建于1806—1808年,原为贵族女子学院。“斯莫尔尼”一词来自俄语“沥青”,初建时这里属于沥青厂。斯莫尔尼宫正面长220米,主体建筑的两翼伸出,每翼各长40米,组成宫中的主要庭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在正门增建8根壮丽的圆柱和7个拱形门廊,和其右侧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斯莫尔尼修道院浑为一体,合称斯莫尔尼建筑群。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7日,列宁在斯莫尔尼会议大厅发表对俄国公民的号召书,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1917年11月中旬至1918年3月列宁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过。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简称大剧院,Bolshoi Theatre of Russia)始建于1776年,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剧院,坐落在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上。1780年剧院改址到彼得罗夫大街上一所新建的石造剧院里,称彼得罗夫剧院,1805年剧院被焚毁。1824年,天才建筑师博韦在石造剧院的原址修建了新剧院,称大彼得罗夫剧院,简称大剧院,翌年1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1853年,大剧院又遭受火灾,1855—1856年重新修复,略加改建,成为19世纪中叶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欧洲最大的剧院之一,并于1919年起成为国立示范大剧院。它的建筑既雄伟壮丽,又朴素典雅,内部设备完善,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剧场呈椭圆形,正面是大舞台,高达18米,台前是深深的乐池, 中间是一排排的观众席。其他三面是贴墙的包厢,总共五层,高21米。总统包厢在二层正中央,还有两个贵宾包厢设在舞台的左右两侧。包厢里放着几把鎏金包缎椅子,平时只供观赏。剧场可容纳2200名观众,整个内部装饰完全是宫廷式的,仅房顶的那个大吊灯就把一万三千块水晶和无数小烛台照得闪闪发光。
◆普希金广场(Pushkin Square)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旧称苦行广场,因旧时广场上建有苦行 修道院而得此名。1937年,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把苦行广场改名为普希金广场。广场上耸立着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铜纪念像。这座纪念像于1860年预定建在沙皇村,拟在普希金读书的中学成立50周年纪念日揭幕,后来改移建在莫斯科。纪念像采用了后来获“超等艺术家”称号的雕刻师奥佩库申的设计。1880年7月18日,纪念像举行揭幕仪式。纪念像基座上刻有普希金的一首诗,诗曰:“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 蹇滞的人们,祈求过怜悯和同情。”广场上有个小花园,园中有花岗石台阶、红色大理石喷泉、饰灯等,景色优美。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Aurora Crusier)原为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该舰长124米,宽16. 8米,1903年起服役。1905年它曾参加日俄间的对马海役。“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1917年11月6日,舰上的官兵把舰开到彼得堡尼古拉耶夫桥畔(现施米特中尉桥),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号”上向全国广播,当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1923年,该舰改为练习舰。当法西斯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舰上的9门主炮被拆卸下来,部署在城市外围,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扼守防地。第10门主炮、指挥员和炮兵班,留在舰上迎战。后在危急关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自沉于港湾中,战争后期它被打捞起来,并于1944年修复。从1948年11月起,它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性地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们参观、瞻仰。该舰于1927年获红旗勋章,1968年获十月革命勋章。
◆莫斯科地铁(Moscow Metro)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它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其建设工程耗时仅3年,一期工程建了两条线。第一条线路从索科尔尼基公园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广场,共13站,长11.6公里。后来又建成3条、4条线,到1943年5条线全部通车,40年代末出现了把各条线穿起来的环线地铁。如今,莫斯科地铁全长220多公里,其布局与地面的布局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9条线,包括8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全长300公里,有150个站台,4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有5000多节车厢。地铁每天平均开8500多次列车,担负全市客运量的45%,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地铁运行速度很快,时速最高达90公里。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着名建筑师设计,铺设的大理石就有几十种,并广泛采用大理石、马赛克、花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像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人完全没有置身地下的感觉,其中一些作品美妙绝伦,令人流连忘返。地铁车厢除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在车厢门口安装了报站名用的电子显示屏。地铁站除根据民族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 俄罗斯建筑的故事>>
◆阿尔巴特街(Arbat Street)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着名步行街,紧邻莫斯科河,是莫斯科的象征之一。着名诗人普希金从1830年起居住在这条大街上,普希金故居就坐落在阿尔巴特街53号。阿尔巴特街曾是艺人和画家荟萃的天堂,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阿尔巴特街的小店铺一家挨一家,商品种类极其繁多,如暖和的护耳皮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各种古怪的护身符,别致的小包,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伪造的证件,古董,雕塑,绘有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形象的玩偶套人......街头作画的艺人是阿尔 巴特街上一道不灭的风景。
---------------------------------------------------------------俄罗斯人吃啥?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薯仔、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
早在解放前,上海人就把纺锤形的咸面包叫做“罗宋(俄罗斯)面包”。到了俄罗斯,才知道味道多样、外形花哨的甜面包是当茶点的,只有微咸的“罗宋面包”才是当地餐餐不离、百吃不腻的“主食”。用这里出产的“硬小麦”和“强小麦”做出的面包非常筋道,干了也不掉渣。至于牛奶,更是俄罗斯人的最爱。俄罗斯的牛奶消费量接近人均每天1升,早在上上世纪,这里就把用白水而不是牛奶熬粥视为赤贫的标志。
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薯仔烧牛肉”,可见俄罗斯人对薯仔的钟爱。苏联时期的外交部发言人曾引用过一句俗话:发言越短越好,香肠越长越好。足见他们对香肠的深情。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说的是狐狸诱乌鸦张嘴,骗走了乌鸦口中的奶酪。由此可见,俄国人把奶酪当做美食的代名词。
如今在莫斯科,从法国的绿菜花到中国菜,从土耳其的西葫芦到西班牙的柿子椒,什么蔬菜都能买到,但是价格最低、味道最正的依然是当地产的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用这“四大金刚”加牛肉做红菜汤,滋味醇厚,鲜香无比,喝了通体舒泰。
黑面包、伏特加和鱼子酱
从某种程度上说,饮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朴素实诚,其传统饮食简单粗豪。俄罗斯人早先在饮食上要求不高——量大、油重、热乎就行,黑面包加白菜汤符合这三项标准。干体力活的壮汉一顿要吃掉两三磅面包,而干硬粗粝的面包要就着大量油乎乎的白菜汤才能下咽。
俄罗斯的黑面包外皮粗硬、口味酸咸、色如高梁面窝头。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这是粗劣食品,一度曾把它看做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有力证据。
其实,黑面包既顶饱又有营养,还易于消化,对肠胃极有益,尤其适于配鱼肉等荤菜。这是因为,黑面包发酵用的酒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数百年前的俄罗斯人是凭经验悟得这一道理的。从13世纪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到现在,俄军士兵的主要食粮一直是黑面包。
最好吃的是农村里用老祖宗传下的方法烤成的面包,足有小脸盆大的面包坯送进温度均匀的俄式炉炕里文火焖烤,出炉时敲敲面包底部,梆梆响的才是上品。旧时俄国农村里一次就做出够吃一星期的面包,这是因为做面包挺费事,光和面和发酵就要近两天。一大缸面,用手和不得劲,干脆把脚丫子洗净了,跳进去踹。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又一写照。伏特加的直接词义是“可爱的水”,俄罗斯人对它情有独钟。儿童妇女也统计在内,这里人均每天消费100克。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不过,同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浅尝辄止、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啜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伏特加在冰镇后口味更佳,就着咸鲱鱼或黑鱼咏春鹊比缓茫��氨�呶扌枞魏蜗戮撇耍�纫槐�莆乓幌潞诿姘�阋印?br>
欧洲人视鱼子酱为上等美食,其中又以俄罗斯产的为上品。鱼子酱有灰(明太鱼)、红(鲑鱼)和黑(鲟鱼)三种。灰的口味重,红的太腥,黑的最妙。即使在50年代,黑鱼子酱产量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对俄罗斯人来说,吃一片抹黑鱼子酱油和黄油的面包也是难得的享受。
俄国人对朋友十分热情实在,不论家境贫富,烹饪技艺高低,都要像俄谚所说,“炉子里有啥,往桌上端啥”。俄罗斯人待客礼数周到,提前一周预约,熟客进门握手拥抱,换上舒适的毛毡拖鞋;餐桌上必铺桌布,并备餐巾,刀叉、瓷盘一定擦得无半点水渍。俄国知识分子讲究“主随客便”,喝不喝,喝什么,喝多少,悉听尊便,决不劝酒;爱吃的菜,你吃个盘底朝天,主人反倒高兴。席间频频祝酒,因为俄国人不说祝酒词是不端酒杯的。千万别忘了为女主人祝酒,俄国爷儿们一般是不下厨房的,为了请客,女主人也许忙了一两天。
俄菜的丰富多样特别体现在凉菜上,酸黄瓜之类的腌渍菜、色拉、香肠、奶酪、鱼冻……一次家宴往往要上近十个品种的凉菜。晚餐通常不上汤,凉菜后就是正菜,一般是烧烤的鸡鸭鱼肉。
正菜吃过,主妇就撤去刀叉和菜盘,端出自制的大蛋糕或甜馅饼,以及果酱、巧克力、水果和冰淇淋,沏上一壶浓茶,就是一通闲聊。什么美国导弹、日本武士道、中国改革开放……有时主人会弹起吉他,客人很自然地分成多声部,合唱俄罗斯歌曲……对俄国人来说,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借机会同朋友交往。
俄菜本来很简单,俗话说,白菜汤,燕麦粥,俄国人的家常菜。但是,俄国人“从善如流”,不论是中国饺子、德国香肠、英国牛排,还是鞑靼羊肉趾、乌克兰红菜汤、汽车奥利维耶色拉……不断引进的外国菜点,最后都成了俄菜一族。俄罗斯的餐具原先也很简单,每人右手握一把大木勺,左手拿一大片面包兼作餐盘。从西欧传来的杯盘刀叉是19世纪才进入普通家庭的。早先农家吃饭,家长坐在长餐桌的一端,主妇端上一大盆白菜汤和加黄油的燕麦粥放在中间,坐在长桌另一端,老人和子女坐在长桌两旁。每个人舀汤后用面包接着送到口中。只有一家之主舀汤后,家庭其余成员才可轮流动手,要是有个孩子“越位”或是连舀两勺汤,老爸就用木勺在他脑门上敲一下,以儆效尤。
上个世纪80年代,麦当劳等洋快餐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进入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门前慕名而来的顾客排起数百米的长龙……如今,北京烤鸭、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土耳其大饼卷肉都在莫斯科安家落户。当然,价格最合理、口味最纯正的还是俄菜。
尽管俄罗斯人与欧美居民一样,以奶油,肉类等高脂、高热量荤食为主体的饮食内容,但是,他们同时饮用大量牛奶及其制品,并且每天均要喝茶,这对降低血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国家尽管以素为主,便脑血管、高血脂者比例甚高。可能与少吃奶类制品,喝茶也不普遍有关。俄式饮食,菜肴还是比较丰富,而且制作简便,用在吃饭上的时间不长,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日,也可供我们借鉴。
俄式馅饼伴随俄罗斯人一生
馅饼,在俄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每逢重要节日、新年、洗礼、生日、命名日、婚礼以及葬礼,馅饼作为一道重要的菜肴,都是必不可少的。
俄式馅饼有着“太阳”、“伟大节日”、“丰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种含义,俄国古谚语中说道:俄国人的一生都伴随着馅饼。
在俄罗斯,馅饼不仅制作方法多样,更有在馅饼用料、形状等多方面的差异。
俄式馅饼属于酵母发酵类馅饼,并依据使用原料的不同,将馅饼分为:黄米类、荞麦米类和面类馅饼。俄式馅饼的形状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圆形馅饼外还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萨式露馅形、半露馅形、封闭形等等。馅饼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礼馅饼”;还有以馅心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奶渣饼”……多数薄煎饼在食用时配以蜂蜜、草莓甜酱等,还有的馅饼可配西红柿、黄瓜一起食用。
在饮用VODKA或馈赠亲友时,馅饼都是理想的佐餐食品或礼物。当家中的小孩吵架时,妈妈就要做一个大馅饼让大家分吃,这意味着“和好如初”。俄罗斯还有一种馅饼名为“婚礼馅饼”,它有着非常有趣的制作方法,并代表了一个特殊的俄罗斯风俗。
当一对俄罗斯青年准备结婚时,在婚礼当天除了要制作各种佳肴宴请宾客外,男女双方还要做一种传统的馅饼——由薄煎饼加几种馅层层垒叠而成。而最特别的是这种馅饼的盖。在制作馅饼盖时,夫妻两家制作的花纹会有所不同:丈夫家的馅饼花纹要制成小人形,表示“人丁兴旺”,而妻子一方的花纹要以鲜花为主,象征美丽、忠诚。瞧,看似简单的馅饼却饱含了深深的祝福……

Ⅵ 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文字文化(汉字文化),史前文化,地理文化,宗教文化,节日文化,宫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交通文化,工商文化,货币文化,科学技术,哲学文化,经学文化,宗教文化,音乐文化等。

一、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Ⅶ 各国文化各有什么特点比如中国是含蓄

西班牙人开放,土气:法国人高贵,绅士;意大利人懒散,傲慢;德国人直接,守时;日本人礼貌,豪爽;英国人拘谨,严肃;美国人爱交际,奔放;韩国人奔放,自大;但是中国也不是含蓄,比如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矫情,还有不同国家还有不同的人,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气候,地理,历史因素不同也会对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造成不同影响。

Ⅷ 各国的文化特点

【内容提要】欧洲一体化是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社会规范化、文化均质化于一身的综合性进程。欧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理性构成了一体化广阔的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欧洲一体化既是同一性的,又是多样性的,是“欧洲自性”和“民族自性”的结合。自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以来,文化因素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机构设置及其表决机制和程序,对正在实施的欧盟东扩的范围选择、标准要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和明显。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 欧洲文化 文化影响

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是自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最高成就,其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不仅出乎世界各国的意料,也大大超越了欧洲各国政治家们的想象。欧洲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和地缘政治、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欧洲一体化不仅意味着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同时也意味着欧洲文化的“均质化”。欧洲一体化始于经济领域,外溢于政治、防务和社会领域,但将终结于文化领域。欧洲各国只有在文化上紧密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欧洲,欧洲一体化才算最终实现。实际上,自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以来,文化因素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文化因素必将对整个进程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将直接决定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结局。

一、欧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①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科拉克洪(Clydkluckholn)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他们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内隐结构和外显模式两部分。文化的内隐结构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构成,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它是文化中最一般、也最持久的东西;文化的外显模式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它取决于内隐部分,也是内隐结构的存在和表现方式。②而政治文化则构成了一切伟大文化的核心,古希腊文化的核心不是断臂的维纳斯,而是雅典民主政体。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它同样表现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本文将主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欧洲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欧洲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近代到现代、从野蛮到文明的演变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家亚历山大•温特认为,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社会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霍布斯文化的道德基础是所谓的“性恶论”和不容“异类”的观念。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人充满了自私、贪婪和做坏事的欲望,“人对人象豺狼”,社会则处在“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中。每个国家也都把别国看作“敌人”,在国家利益上都尽可能地“损人利己”,国际关系始终处在混乱、冲突甚至“无限”的战争中,“战争成了一种制度”。“杀戮和被杀是霍布斯文化下国家间关系的特征。” 在普遍仇视的状态中,“异类”是没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的,对“异教”的“十字军东征”正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欧洲内部,这种文化还导致了“权力集中”和“建立帝国”。洛克文化的道德基础是“生存和容许生存”,即“我活也让别人活”。它把国际关系确定为一种竞争对手关系,从而使国际社会摆脱了战争的无限性和“国家的高死亡率”。自我克制、“竞争与合作构成了洛克文化国际关系的特征。” 而实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是约束人们和国家杀戮、作恶的法律和“法治”。因此,“性恶论”导致了欧洲法律体系的发达和欧洲人法制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制衡理论”、“均势理论”及其相关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也导致了人权观念、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的发展。秩序、法制、民主、容忍、共存等日益成为欧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洛克文化不是一种完全的法治体系”,实际不稳定的,因为“战争被认为是正常和合法的”。 而一旦约束战争的机制失灵,战争就可能再次无限化,从而回到霍布斯文化状态。康德文化的道德基础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规范性基础则是“法治”。它把国际关系定位为朋友关系,在此种关系中“非暴力和团队行为已经成为规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模式超越了竞争与合作,不仅不以对方为敌,而且将对方的利益内化为共同体的利益,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合作观念。” 温特将这种结构称之为“共同体”,认为共同体各成员建构了充分的、“群我”的集体认同。这是最高一级的文化形态。事实上,从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上看,欧洲文化恰恰经历了从霍布斯文化到康德文化的历史演变。就目前来讲,欧洲文化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某些特点,是二者的混合体。
欧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上述文化的两分法,可以将欧洲文化分为两部分,即内隐部分和外显部分,或称之为观念性文化和结构性文化。同时,欧洲文化不是单一的,它既是一个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同一性的文化,又是一个包容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多样性的文化,“它是内涵着‘认同中有多样’(diversity in identity)和‘多样中有认同’(identity in diversity)的综合概念”,“就其整合性可见其宏观上的同(identity),由此而产生‘欧洲主义’。就其支脉的分殊性又可见其微观的异(diversity),由此而产生‘民族主义’。”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把同一性的欧洲文化(亦被称为“欧洲的自性”、欧洲的“结构认同”)归结为基督教文明、法制观念、人权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竞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和解精神、容忍态度、协商精神、非暴力观念、秩序观念、互助观念、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等观念性文化,以及宪政、三权分立、普选制、代议民主制、内阁制、独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自由贸易和市场体制等结构性文化。 此外,还有欧洲各民族共有的关于建立统一欧洲的“欧洲意识”、“欧洲主义”等。而多样性的欧洲文化(亦被称为“民族的自性”、欧洲的“国家认同”)主要是指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情感、不同的民主观念及其实施方式、法律体系的差异、经济自由度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对各自文化及其表征(语言、货币、艺术等)的钟爱以及民族历史自豪感等。例如,法兰西文化具有明显的“大陆型”特征,它的“天然联系”主要在欧洲大陆。自大革命起法国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共和民主制度,消除了一切封建残余;在法律上它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成文法丰富而严谨;在宗教上它属于天主教欧洲;其人民对法兰西民族悠久的语言、文学、艺术、货币、生活方式和辉煌的历史怀有一种深深的民族优越感。而不列颠文化则是“海洋型”的,它的“天然联系”首先是英殖民帝国、英联邦和美国,然后才是欧洲大陆。它对其历史上形成的君主立宪情有独钟,对19世纪“大英帝国”的辉煌充满自豪和怀恋,以至于对过去形成的一切(英语、英镑、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文学等)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在法律上,它属于英美法系,强调判例的意义;在宗教上,它属于新教欧洲。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则是一个“既极其‘保守’,又特别‘先进’、既古老又富有朝气的民族。”“它的社会制度一直是极端反民主的独裁专制制度”,直到二战后才在外来强力的推动下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是属于最优秀民族当中的一员,日耳曼民族的品质、文化、哲学、宗教、语言,等等,都是优秀无比的。”另外,德意志民族素有崇拜权威、严守纪律的传统等。 因此,欧洲文化“对‘外’是‘欧洲主义’;而对内是‘民族主义’”,欧洲联盟正“是‘欧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
欧洲文化的上述特点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结构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文化因素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自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以来,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不断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从其成员构成来看,已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目前的15国,2004年5月以后还将扩大为25国,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也日益丰富多彩;从一体化的领域来看,已从最初只涉及部分经济领域的煤钢共同体发展到目前包括经济、政治、外交、防务和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的欧洲联盟;从发展最快的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来看,已由最初的自由贸易区经过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发展到了目前的经货联盟;它的结构体系也从最初的单一结构发展为目前复杂的三大支柱结构。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每一步无疑都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际上,在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之前,欧洲已先期经历了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推动欧洲统一的文化运动。首先,欧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在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欧洲是统一于基督教信仰的,欧洲人拥有共同的“天国”和共同的上帝,拥有统一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精神认同使欧洲各民族产生了有别于外邦的“欧洲意识”。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开始四分五裂并陷入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而这又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恢复“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欧洲统一”的观念首先反映在思想家的着作中,并形成了以追求和平为目的的建立新国家结构和国际结构的政治学。 欧洲民间的“促统”思想和运动也从未间断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震惊了欧洲各国,促使欧洲朝野开始认真对待欧洲联合的问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运动。二战结束后,在探索持久和平途径的过程中,欧洲人终于开始了以“地区一体化”为标志的统一进程,绵延数百年的欧洲联合思想终于进入了实践阶段。因此,欧洲一体化决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它的基础性条件恰恰是欧洲各民族共有的欧洲文化。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甚至认为欧共体是“思想的结晶”。
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对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影响。自民族国家产生以来,欧洲文化始终处在一种“双重自性”的结构中。渴望欧洲统一的“欧洲自性”与主张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自性”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由此决定了欧洲文化和欧洲国际关系的整体面貌。在结构内部,两种“自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民族自性”的膨胀必然导致“欧洲自性”的萎缩,反之亦然。它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以国家主权为中心的国家利益问题。“欧洲自性”以欧洲的联合和统一为目标,各民族国家利益作为欧洲整体利益的组成部分对后者只能服从而不能超越,国家主权因而必须在较大程度上作出让渡。“民族自性”则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不承认国家之上的任何权威,它使各主权国家很难完全融为一体,导致合作的有限性,甚至导致分裂、冲突和战争。因而,当“民族自性”成为主导性欧洲文化时,欧洲就会陷入分裂和混乱,而在“欧洲自性”主导欧洲文化的情况下欧洲便会走上联合甚至一体化的道路。长期以来,“民族自性”一直是欧洲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甚至目前主权问题依然是欧洲一体化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这决定了所有以损害和削弱各国主权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注定要失败。这也正是“联邦主义”一体化思想在实践中一再遭到拒绝的主要原因。于是,以个别领域的一体化为起点的“功能主义”和以松散联合为特征的“邦联主义”便成为欧洲各国的最佳选择。而且,一体化也只能从对主权影响最小而对和平保障最有利的领域开始,在战后初期这便是煤、钢领域。因此,欧洲一体化以煤钢共同体为突破口和起点也就不难理解了。欧洲文化的上述特点还决定了欧洲一体化只能采取渐进的、功能外溢的模式,只能从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导出其他领域的一体化。
第二,对一体化法律建设和机构设置的影响。欧洲是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发源地,欧洲各国均建立了以宪政、三权分立、普选制、代议制、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为基本原则与核心内容的民主法制制度,民主法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普遍准则。欧洲文化的这一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法律建设和机构设置。首先,它使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遵从法制的原则,确立了法律在一体化中的突出地位。欧洲一体化开始于有关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谈判,而共同体条约这一法律文件的签署和通过则标志着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从《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签署到目前《欧洲宪法》的即将出台,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每一步都首先体现为相应的法律成果,并通过法律得以巩固。欧洲一体化走过了一条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欧洲法律体系的道路。目前,欧盟已拥有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和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长达8万页的法律文件,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因而欧盟也被称为“法律共同体”。 其次,欧洲一体化的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和代议制的特点。欧盟的主要机构有5个,即欧洲理事会、欧盟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欧盟的大政方针;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主要决策机关,负责制定欧盟的法律和政策;委员会是欧盟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上述机构做出的决定和监督有关条约的执行;欧洲议会主要是一个咨询机构,具有监督、建议、审议、批准和预算等职权;欧洲法院是欧盟的最高司法机构,负责有关欧盟法律的解释、案件的审理和裁决等事宜。尽管在权力分配方面欧盟与各国明显不同,如欧洲议会未被赋予最高的立法职能等,但在欧盟各机构之间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的分立、独立和相互制衡则是极为明显的。而且,某些机构的代表由选举产生,具有代议制的特点。再次,“欧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共存与交融使欧盟一体化机制具有极为特殊的性质特征。逻辑上,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导致欧洲一体化机制的超国家性质,而其多样性则导致一体化的政府间性质。一方面,总体上讲,目前欧洲一体化的政府间性质是很明显的。不仅其条约的创建和修改需由政府间会议讨论决定,而且其机构的活动也仅限于成员国授权的范围,其职权来源于共同条约的规定。因此,“共同机构即使权力再大,它也不可能拥有使自己不断增生的权力” 。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民政事务方面尤其如此。但另一方面,在成员国让渡权力的领域,一体化活动就不再是简单的政府间性质。“在委员会提议、理事会决策、欧洲议会审查、欧洲法院作司法监督这样一个决策进程中,共同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体的活动,而非一般的政府间组织”。一般认为,“欧洲理事会明显属于政府间性质,而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委员会等机构往往被认为属于超国家机制”,但“同一机制在不同场合也具有不同属性”。因此,欧盟“一体化机制并非具有单一的政府间性质,或超国家性质,而是多种性质并存于同一体系的不同层面。”
第三,对一体化表决机制的影响。欧盟机构的表决机制分为三种:一致同意、特定多数和简单多数。从文化角度看,其中每一种都体现了不同的意义。一致同意具有政府间属性,体现了较多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意义,它给予每一个成员国以否决权。正因为如此,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意识的法国戴高乐政府一度对欧共体实施了长达6个月的“空椅子政策”,要求修改欧共体的表决机制,实行一致同意的原则。而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则具有超国家属性,体现了较多的“欧洲主义”意义。长期以来,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欧共体都实行了一致表决制,但恰恰这一点造成了其决策效率的缺乏,大大阻碍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随着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欧盟东扩计划的实施,原有的表决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自冷战结束以来,欧盟加快了表决机制方面的改革,逐步扩大了多数表决制的适用范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主义”意识在欧盟内部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仅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阔的文化背景,而且一体化的模式、进程、性质和特征都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

三、欧盟东扩的文化视角

东扩是欧盟的一项跨世纪宏伟蓝图,是欧盟在综合考察了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和欧洲局势后做出的战略抉择,它将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欧洲的统一。与前几次扩大不同,欧盟此次扩大具有更为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更为明确的文化意图。
首先,东扩战略是在东欧各国发生剧变并进行全面改制的形势下制定和实施的,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带动和影响下,东欧各国纷纷摒弃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废除一党制和计划经济,并按照西欧的价值观念、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模式重构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与此同时,它们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积极要求加入欧洲组织,重新成为“欧洲”的一部分。 东欧国家认为,它们与西欧各国拥有共同的基督教文化和价值观念,加入欧盟既可以为其民主化进程提供新的动力,又有利于促进其民族心理的转变。与政治和经济因素相比,“社会心理因素或许是最重要的:回归欧洲等于加入西方文明,回归欧洲也等于还原‘欧洲人’。”因此,加入欧盟“是这些国家在寻求它们属于西方的证言。” 出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的考虑,欧盟也将东扩视为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步骤。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和准备,2002年12月的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正式决定吸收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上半年签署了入盟条约。
其次,欧盟为中东欧国家制定了明确的政治、文化入盟标准。与以往几次扩大不同,此次欧盟东扩除了为申请国制定了严格的经济入盟标准外,还首次明确提出了以民主、法制、人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入盟标准。欧共体在最初签订“欧洲协定”时就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文化要求,将尊重民主制度、人权和市场经济作为协定的基本原则,要求联系国继续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遵守法律和维护人权。1993年制定的“哥本哈根标准”更明确地规定了联系国入盟的政治、文化条件:申请国必须是稳定的、多元化的民主国家,至少拥有独立的政党和定期选举制度、依法治国、尊重人权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必须建立可以发挥功能的市场经济,实行竞争、价格自由化等政策;以西欧国家的法律为范本改革法律体系,逐渐与欧盟的法律制度融合。 欧盟《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入盟申请国的政治、文化诉求,第一次将政治、文化条件同成员国资格直接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如果申请国严重违反民主原则将被推迟接纳入盟。 此后,文化标准一直被欧盟视为接纳新成员的必要条件。
再次,在确定入盟国名单和东扩边界时,欧盟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选择倾向。东扩伊始,在欧盟内部就有关于“谁不属于欧洲”和“何处是欧洲边界”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文化因素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争论目前仍未结束,但首批入盟国名单表明,欧盟在确定东扩目标时有着明显的文化选择倾向。在已确定的10个首批入盟国中,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马耳他都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国家,其民主和人权状况也被认为基本达到了欧盟制定的标准。而未被接纳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土耳其等国,其国内多数居民则信仰东正教或伊斯兰教,其民主和人权状况也常常遭到欧盟的批评。 尤其是1987年就提出入盟申请的土耳其,尽管其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好于上述10国,但仍被拒之门外。究其根源,文化上的差异被普遍认为是主要原因。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共和国则在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加入欧盟的可能性之外,其中文化方面的考虑占有很大份量。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认为,目前的欧盟15国都是属于“被打上欧洲文化烙印”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斯洛文尼亚也都“属于共同的欧洲文化”,而塞浦路斯在文化特点方面(除去它的土耳其部分)“与欧盟成员国希腊几乎没有区别”,其他入盟候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马耳他的文化归属“存在疑问”,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国家“只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而土耳其则无庸置疑“不属于欧洲文化圈”。因此,他坚决反对欧盟考虑接纳土耳其入盟的问题,因为“如果仍有人坚持接纳土耳其加入欧盟,就必须知道,它将来以什么理由来拒绝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或者利比亚可能提出的加入申请。” 比利时前首相马尔腾斯也认为,土耳其不属于欧洲文化范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欧盟成员国。
最后,欧盟有一整套帮助候选国改造其国内制度的文化政策。为了顺利实现东扩的目标,欧盟不仅为中东欧国家制定了明确的入盟标准,而且还积极帮助这些国家改造国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其尽快达标。为此,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其中包括改革候选国法律体系、树立新的法制观念、完善选举制度、建立公民社会、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青年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育共同的欧洲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欧盟还通过签订双边和多边协议等方式,加强了与候选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加大了对这些国家的文化资助力度。

小结

从文化视角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是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不了解国际体系层次的文化内容,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现实主义学者都无法解释现代国家和国家体系的行为。” 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同样如此。
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一个从局部经济领域到所有经济领域,再到政治领域和安全领域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而一体化的每一步深化都伴随着欧洲各国在文化上的斗争和协调。一方面,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各国普遍发展与繁荣起来的共同的“欧洲文化”促进了它们的接近和融合;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又使各国在建立统一的“欧洲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某种程度的“碰撞”和“整合”。正是在这种“碰撞”和“整合”过程中,欧洲文化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均质化”,变成了一种难分你我的混合体。实践证明,文化因素对欧洲一体化深化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在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欧洲文化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多的色彩。正如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指出的,“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作为欧洲一体化的组成部分,欧共体(欧盟)的扩大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此次欧盟东扩中文化的影响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而无论是此前接纳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芬兰,还是目前对东欧十国的接纳,更不用说将来对土耳其的接受,都存在一个对被接纳者进行文化改造和融合的问题。相对来讲,经济和政治的改造要容易得多,而文化的改造和融合则是一个极其艰巨和复杂的过程;结构性的、制度性的文化改造要容易得多,而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欧盟内部的文化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文化之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一方面,一体化向政治、安全领域的扩散和外溢将直接触及欧盟各成员国国家主权的核心和最敏感的部位,从而刺激各国内部民族主义的神经,这势必会引起民族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的反弹(近年来欧洲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正是这种反弹的表现)。另一方面,“每吸收一些新成员,就意味着增加了‘共同体’的多样性” ,也意味着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和融合增添了某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欧盟共同利益和各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更加困难。近年来,“欧盟几个主要成员国公众对(欧盟)扩大的支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德国和爱尔兰均下降了4个百分点,英国下降了3个百分点,希腊下降了6个百分点。法国赞成和反对扩大的比例为40:47。” 这也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阻力将越来越大。然而,欧洲一体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共同的利益将使欧洲各国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使欧洲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外辐射和传播的功能,它的一整套制度、规则、标准、价值观和文明理念被认为是符合人类利益的积极成果,且行之有效。因此,欧盟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首先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等。其中许多国家已明确表达了加入欧洲一体化的意愿,并在实践中积极向欧盟标准靠拢。这为进一步扩大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Ⅸ 世界各国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美国硅谷文化的五大特点
编辑部
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与老师无拘无束地探讨问题,学生还可以反对老师,创造一种平等的气氛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使年轻人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在硅谷能够得到美国其他地区得不到的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从而激发创造才能。

三、鼓励年轻有为者成名,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鼓励冒险,崇尚成功。

四、创造条件,使年轻人不断在业务上得到成长和提高。

五、能者有所得,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

Ⅹ 各国有什么文化特点

题目太大了,说一些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洲国家有着西方人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共同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中国分别被认为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急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招手一类友好的手势,在希腊却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表示告别,是把手背向对方招手。因此记住下述关于欧洲国家各自民族文化习俗特点的提示,对于跨过文化经贸活动的展开将是非常有益的。
比利时人爱把做生意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喜欢招待别人,也喜欢被别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头衔。
匈牙利人比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作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幸运会随禽类飞走。
丹麦人喜欢桑那浴和饮酒,且酒较昂贵。商务活动中倘若招待一场桑那浴或多带几瓶苏格兰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谈资合作为最佳馈赠。
挪威人讲究守时及与人谈话保持一定距离,拜访或出席家宴,要准备花或糖果送给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惊吓河鸟(挪威国鸟),普遍视红色为流行色。
德国人,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的个人关系是很严肃的。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不要将手放在口袋里,这被认为是无理的表现)。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
希腊人爱睡午睡,为亚热带气候所致。说"午安"可包括深更半夜,最后分别才道"晚安"。希腊人做生意方法比较传统,讨价还价到处可见。
奥地利人不喜欢在新年期间食用虾类。因为虾会倒着行走,象征不吉利,若吃了虾,新的一年生意就难以进取。
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你认为他们在协议中无意受到了损失而帮助他们,那么便永久地赢得了他们的友谊和信任。
法国人给人印象是最爱国的,即使英语讲得再好也会要求用法语进行谈判,且毫不让步。对穿戴极为讲究,在会谈时尽可能穿最好的服装。
爱尔兰人忌用红、白、蓝色组合(英国国旗色),是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所致。另外爱尔兰的法律禁止爱尔兰人离婚。
意大利人比德国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国人多一些热情。但在处理商务时通常不动感情,做出决策较慢,并不是为了同幕僚商量,而是不愿仓促表态。
卢森堡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由于国家小,多数人中午驾车回家吃饭,午间是不办公的。
荷兰人曾是欧洲最传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
葡萄牙人很像希腊人,随和,喜欢社交。尽管天气热也穿着西装,和他们谈判时,应上衣整洁,并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戴上领带。
英国人凡事都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驶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基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自负,除了英语外,英国人不会讲其他语言。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各国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