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写好关于文化的高考作文
善于观察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着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 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 心》,并成为世界着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 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 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 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 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 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 “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去年我接了刚 入学的两个高一班,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 评。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 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 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 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 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 活。一年多来,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 思考。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车上 、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而且由 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 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制作》,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 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 眼睛不放,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 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地讲,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 泽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 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学的,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 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现代文坛名将鲁迅不愧是一位出色 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而又细致入微的。他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 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讲授他的短篇小说《祝福》时,着重分析了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 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但“眼角上 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祥林 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精神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比 ,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记我 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 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从未间断过。于 是,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 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这样,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而不只是“看”。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 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让他们发牢骚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败,这些东西不承 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承受 的阳光雨露多,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 今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而 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许多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 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的 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 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还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 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还有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去南方 打工了。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他又看 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又是多么真实的 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 的那天,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我写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是的,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不是吗?苹果落地,再平常不过 了,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壶水翻滚,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 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 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 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
(一)要留主干、去枝叶。在缩写课文时,我们要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抄写员》一文中我们首先要思考: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把 帮爸爸抄写的事情经过写下来,而把当他被爸爸误解后是怎样想的等无关紧要的删除。
(二)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既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三)要保持文章脉络清晰。缩写课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脉络的清晰和完整,特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要齐全,让人读了对原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变课文原意。缩写课文最要紧的是缩写后不可改变课文原意,做到内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会使读者产生歧义。
=================================================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
(一)要留主干、去枝叶。在缩写课文时,我们要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课文的?/td>
⑵ 怎么形容人或事物很具有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与众不同 [ yǔ zhòng bù tóng ]
释义:跟大家不一样。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出色。
反义词
习以为常[ xí yǐ wéi cháng ]
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
出处《魏书·临淮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
例句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学生~的地方挖掘出新东西来,这样才有吸引力。
⑶ 怎样让人能够快速的有文化
广泛阅读。阅读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不仅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够增进一些生活智慧。当我们学会一些文字的时候,就会感觉和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富有趣味的事情,还能够给生活增添一些娱乐,生活的意义在于我们自己去思考和理解。当我们阅读多了,自己的知识面就变得广阔,人的思维和眼界也开阔了不少,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素质提高了很多。
⑷ 形容一个文化在某事物中的具体体现可以用哪些词
展现,凸现,展现,映现
⑸ 在描写事物时怎样能让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写作方法具体的修辞手法如什么具
同学们,当你看到可爱的小狗追赶着蝴蝶,当你看到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翡翠般的小河上,你一定惊叹于它们的美丽而想把它们描绘下来。那么,如何生动地描写事物呢?1.要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景围绕着我们,要将它们清晰地描绘出来,得下一番工夫。问:老师,你能说具体一点吗?答:描写某一动物时,我们可以从它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展开。写一种植物,我们则可以从它的外形,如根、茎、叶、花朵、果实的颜色和形状入手,来写它的生长规律和用途。写物品,我们可以介绍它的样子,如它的功能等。写景物,要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问:那我们描写时,有什么写作顺序可以遵循吗?答:当然可以。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的不同的样子;如写一个文具盒时,可以由外到内进行描写;如写一只小狗时,可以由静到动进行描写;如写一处风景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行踪变化,依次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所以,描写的顺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来选择不同的写作顺序。观察时,从开始到最后,凡是有变化的事物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这样容易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行文时,也要按照观察的顺序写,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运用一些技巧,对词句进行修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问:景物写得不形象,不具体,不生动,是不是修辞手法运用不足的原因?答:对,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要掌握好修辞的用法。写景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例如:比喻句:那摆动的柳枝,就像小姑娘们的辫子。拟人句:柳枝不断地向我们招手。排比句:枝头的叶子绿了,田野里的小花开了,小溪里的冰化了,美丽的春天已经悄悄来了。 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句子就显得非常有文采。问:还是不够清楚,能举个例子对比说明一下修辞的作用吗?答:请看下列两个句子,你们喜欢哪一个?第一组:黄黄的叶子,带走了夏天的炎热。枝头的一颗颗大石榴成熟了。第二组: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枝头的一颗颗大石榴,咧开嘴笑了,露出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牙齿。问:我
⑹ 怎样说话才能显得有文化
若说有文化,这只是一种认知度的问题,别人和自己对个人的一种感觉,所谓的有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基本别于常人的。到是不一定有帅气的外表,何况文化和颜值无关,怎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是一个命题,侧重的强调了人的属性,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被外界公认是具有文化内涵的人,这是不符合道理的。文化的取得,唯有学习补充一个途径而已,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我觉得业余生活喜欢看书学习,是一件好事,这不但丰富了内心,也开阔了视野,让文化知识不断的转化为自己的内涵赋存,为己所用,这就是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的前提。
⑺ 怎么样才算有文化
那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站在开往单位的公交车上。车上人很多。中途到达一个比较大的站点,我面前一排三个座位中,最靠里的一位大姐起身要下车。我想要换到她的座位去,却被身边下车的人流推挤着,动弹不得。
这时,大姐伸手抓住我的胳膊,用力地往她座位的方向拉了一把,使我得以入座。我心中莫名地感动了一下,还没来得及说谢谢,她就挤进人群不见了。
我想,我之所以感动,一是因为一个陌生人善意地帮助了我,二是因为,这种善意,我在公交车上遇到的委实不多。
算来,我在北京也坐了十年公交车了,而且是从远郊到市区需要开很长时间的大巴。这么多年,我在公交车上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看过温情剧,也“欣赏”过更多丑剧、闹剧、武打剧,一个小小的封闭空间,就是最小单元的社会,浓缩了世态百相,也能够让个人的文化素养显露无余。
⑻ 怎么显得有文化
第一,家里书架多放书,不管看不看一定要放满,而且别放什么文学名着。放一套二十四史,一套资治通鉴,哲学类的什么老庄黑格尔尼采都来一些,佛经什么的来一套,近现代研究历史文化的名人的着作放一些,然后搭配着再放些考古啊民俗风物啊和少量的文学作品。
第二,平光眼镜来一副。
第三,普及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深入浅出的读本来一本,看熟了。或者没时间的话就去网上下百家讲坛的mp3。然后买套全唐诗全宋词,背诗,别全背,每个诗人词人背两首,成名作一首,最冷门一首。或者直接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背之。然后明清诗词少背上那么五六首。
第四,不懂的不要乱说,微笑不语即可。
⑼ 例举一类中国艺术,阐述其如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摘要 例如:绘画。
⑽ 如何将作文写得有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作文写作技巧
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上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也.略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略者丧.故曰:弊在略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文化底蕴作文写作技巧
第一讲文化作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引言“文化作文”风靡全国
近几年高考作文战场上,一支异军突起.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
这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
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间席卷神州大地.
这,就是文化作文.
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
溯流而上,在时间的两岸,我们看到“文化作文”的花朵枝枝傲然、绰约生香.
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满分作文均为文化作文,分别是:《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烟随风逝,名随史流》、《那阵风吹过》、《永远的苏武》,其中《永远的谭嗣同》成为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最夺目的佳作.
2004年重庆市高考六篇满分作文,除《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外,其余五篇均为文化作文,其中《菊花飘香时节》被老师们公认为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压轴之作.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浑厚的古文功底,技压群雄,以满分获得殊荣.
2002年甘肃高考作文《吊屈原赋》,北京高考作文《转折》等以古文底蕴被竞相传颂.
从2001年全国高考压轴之作《赤兔之死》开始,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逐渐成为新宠.2002年以后,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大幅上升,且得分明显高于一般文章,这从满分、高分作文的比例上就可窥见一般.
其实这类“文化作文”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早在几年前就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芬芳与鲜妍,在考场频取高分,风靡全国,成为一种时尚文风.
那么什么是文化作文?它有何特点?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二、文化作文的特点
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叫做“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太强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要体现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作出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章.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三、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
(一)
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
让我们通过一个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诗词底蕴的美丽.
例段:2005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2005陕西优秀卷)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
[温馨点拨]
诗词是插花.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浪漫.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的装饰.因为它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满了化用的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突出了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让疲劳繁重的阅卷突然变得兴奋.
(二)
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我们同样通过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历史底蕴之美.
例段:独上高楼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ní)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áo)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温馨点拨】:
历史是生命的歌.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
历史的琴键高扬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所以有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血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三)
文学底蕴是指文章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的主题.
例段:《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
【温馨点拨】:
故事新编很新颖.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此文段借助古诗《孔雀东南飞》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这样的“故事新编”,给人新奇的创造感.新编故事只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尊重原作也罢,推翻原作也罢,都可以.
(四)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段: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温馨点拨】: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
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我们仅从简单的时间刻度上,就读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
民俗就是这样直接.
(五)
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儒兵辩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3高考满分作文)
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辩之.
【温馨点拨】:
语言是酒杯.如果文章的主题是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酒杯.语言是载具,盛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琼浆.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致、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时间和艺术的机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走进文言文,就象走进一首庄严的交响曲,心突然就变得细腻而深刻.
本文段对儒道、兵事进行辨述,开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出“试辩之”的写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底蕴,开阔的气势,纵横的议论,让人击节称赞.得满分理所当然.同学们也为自己铸一个古典的酒杯吧,文章会因此而美丽.当然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两类或多类交叉并存.
第二讲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上)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看黄昏,从文化的视角去欣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
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于是会写出:王勃在滕王阁上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美丽,苏轼在望湖楼醉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旋律,李攀龙在广阳山道中赏“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的壮景.
于是会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
在文化人眼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
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二、文化素材的积累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
这是同学们实实在在必走的路.
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它们现在仍起着很大影响.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比如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比如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比如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殡葬(bìn zànɡ)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
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现在我们就有所选择地到传统文化的园地去看看,采几朵诗词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捞几片失落的历史细节,看看它们是如何鲜活地生动我们的眼睛.
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向,我们该用怎样的钥匙去开启传统文学的大门.
1、事物的文化意象
【温馨点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许多物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意象,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学会利用它们来分析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掌握了开启传统文学大门的钥匙.
意象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来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领略传统文化的特点.
柳
【文化指向】:依依惜别之情.
【解说】: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当然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一种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该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别,还以柳喻人,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则把视线由脸向下移转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相关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抒写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之多之广之深.“絮”,柳絮.
【相关名诗】
1、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6、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折杨柳》
那么我们怎么从文化角度来感悟柳呢?我是这样感悟的.
【温馨感悟】:
站在水边的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帜.“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bàn)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飘渺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温馨提示】:这是我个人对该种物象的感悟,这样的感悟也许是大众化的,也许是个性化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点与同学们未必相同,所以仅作参考,如果你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事物,你也会写出充满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文章.
我是用诗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说教,用诗的语言点燃同学们的灵性,这在中国教育界应该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同学们自己感悟.但愿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以现代诗白话古诗的做法,能得到广大师生乃至教育界的认可.
当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们从柳身上已经学会了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它,欣赏它,品味它.要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这把钥匙.
意象是把钥匙.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典故,诗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意”,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即是将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
但我们读诗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却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将被排拒在诗歌的门外.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意象其实就象文化操作系统的RAR或ZiP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所以要进入古文化的大门,首先掌握意象的钥匙.
第三讲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下)
一、诗词积累
文化作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诗词底蕴,那么诗词名句自然是写作的必备素材.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分类积累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按事物分类可分为“诗中日”、“诗中山”、“诗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类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句”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们容易背记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类:
《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类:
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