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里巴巴胡晓明的个人简介
男,1955年生,四川省什邡人。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四川省什邡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自学辅导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专委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委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厅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什邡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撰写有20余篇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正式出版的教育理论专着或刊物公开发表,十余篇论文荣获市、省、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9)、“全国中学十佳卓越校长(2005)”“全国杰出教育创新人物”(2005),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89),荣获了德阳市宣传系统县级“拔尖人才”(1999、2001、2003),德阳市“知名校长”(1999、2002)、四川省“优秀中小学校长”(2002),德阳市“十佳校长”(2004)等荣誉称号。
胡晓明:不断制造学校发展的兴奋点
“老百姓的认可是对学校的最大的嘉奖。当每个周末学校接送学生的几辆大客车在什邡、成都之间来回奔忙的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什邡中学所在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而成都和德阳的家长们宁愿舍近求远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个小县城,当说到这里,坐在咖啡厅宽大的沙发上的胡晓明校长思绪仿佛飘回了他自己执掌了15年的什邡中学,脸上跳动着孩子般的喜悦。
一切的辉煌都不是语言而是结果和行动,当我们看到什中的成绩,我们才真正为之惊讶和震动。这个学校出过四川省高考的理科状元,德阳市文理科冠军8名,有三四十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而学校的的荣誉也是不计其数。1994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文明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5年1月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这些成绩的后面,什邡中学究竟有什么样的诀窍呢?
●名师,名生,名校
从2004年,学校开始实施“三名工程”——名师,名生,名校。胡晓明校长幽默的说,名师名生名校的关系,我们总结为“名师名生秀名校”。
在胡晓明校长看来,名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依靠和发展老师,不仅仅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也是能不能当好校长的根本所在。
经过几年的发展,什邡中学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名师,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心的由多个高素质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师资群,以其自身个性或风格,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构成了什邡中学人才资源的主体。他们中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教育专家后备人员1人,四川省优秀校长、德阳市知名校长1人,四川省特级教师4人,四川省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中心研究员2人,国家级科研课题主研人2人,德阳市、什邡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70人。
当胡晓明说起这些成绩,心里充满了自豪,名师是关键,有了名师,教育的质量就有了保障,教育质量上去了,就能培养出一大批名生,名生和名师都有了,学校自然就有了知名度。
在什邡中学,学校不仅仅是教育质量提高,而且在胡晓明校长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为重要。“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这些年,“三名工程”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学校的声誉也不断提高,学校的名生也越来越多。
当然这一切成绩背后,是每位老师辛苦的劳动和学生的刻苦勤奋。胡晓明校长说,最让他感动的就是每个夜晚当他走过每个学校,学校灯火通明的景象,让他感动。那是老师和学生还在辛勤的工作和学习。
●不断寻找新的兴奋点、发展点
“一个学校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太难了,特别让自己每一年都能在原来的成绩上不断进步。”胡晓明校长毫不讳言自己身上的压力。如何寻找到长久增长的动力,这是胡晓明校长心头的一件大事。
“不断寻求学校发展的兴奋点,不断的设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努力奋斗,这是一个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很多的学校可能会突然之间放出一颗“卫星”,偶然之间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过不了两年这些学校就会和过去一样重新归于平庸。胡晓明坦言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学校,他不仅仅要创造一流的业绩,而是踏踏实实切切实实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百姓的认可是最为重要的。2004年,汪恒获得四川省理科状元,一家人专门到学校的门口合影,朴实的父母认为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那一幕让胡校长感动,他想要办的就是一所能够在老百姓心里扎根的学校。
不断寻求学校发展的兴奋点,最为重要的是目标的设定。我们从2003年至2005年学校的工作目标中可以了解什邡中学的工作。2003年,学校提出了“三、四、五、六”工作要点和思路。即:围绕三大目标(高、初中剥离,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出口高质量——本科和重点上线比例达到和接近德阳市已验收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水平,初中出口质量位居什邡市第一);实施四大战略(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课改强校、建设塑校);加强五大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党的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现代化的建设);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促进和保证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为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2004年,学校提出了“与时俱进、争创一流,为把什邡中学尽快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而努力奋斗!”的工作目标。用目标凝聚全校党员、全校教职员工,并号召全体党员“争创国家示范,人人多做贡献。”学校创重工作以487分的高分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验收。2005年,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以后又及时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工作要点和思路。即:明确一个主题(“发展国家示范,塑造国重新形象”);抓好两项工作(扎实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推进三名工程);强化三个意识(竞争意识、修养意识、细节意识);提升四大素养(政治素养、个性修养、文化滋养、学术涵养);培养五个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行为规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胡晓明校长说,我们的所有目标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原则上,不能“大跃进”,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取得成绩。
胡校长说:“治理学校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管理上。”胡晓明认为,什邡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优异的成绩,是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通过“八注重”进行精细化管理,从每个细节入手。学生教育,不断落实“名优学生导师制”;对老师实施明晰的奖惩制度,促进教师敬业工作。
B. 胡晓明的荣誉
自参加消息工作以来,胡晓明采编的多篇稿件被评为新华社各级好稿,其中包括社级好稿4篇,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篇。
多次深入新闻现场第一线,参加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重大突发事件、重要国际会议的报道,采写了大量消息、综述、通讯、特写和新闻分析等,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等。
曾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入选首期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央直接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C. 胡晓明的个人简介
男, 1955 年 8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师从王元化教授,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国家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兼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曾应邀往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加拿大爱德蒙顿孔子学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高雄师大等海内外高校作学术讲演。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讲授有《从李白到杜甫看唐诗的变化》等课程。
D. 胡晓明的近年来国内讲学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上海:上海图书馆,2003年11月15日 《中国学术中的博雅传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界年会,2004年11月 《春天里的唐人诗意》,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5年4月1日)) 《我看文化江南》,杭州:人文大讲坛,2006年4月16日 《略说李白诗的精神》,杭州:衡庐美术馆,2006年4月8日 《江南的茶文化》,北京:首都师大中国诗歌中心,2006年5月10日 《江南水意象的美学内涵》,嘉兴:嘉兴图书馆,2006年10月21日 《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鲜话题》(上、下),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6年10月22日至2006年10月23日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淮阴:淮阴师范学院,2006年10月18日 《二十世纪关于中国文化的十大误读》,福州:福州大学人文学院,2006年11月28日 《略论宋诗》,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2007年4月28日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遭遇的新挑战》,昆明:云南大学,2007年12月30日 《诗画与文化意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11月23日 《诗与中国文化意象》,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文研究所,2008年12月 《儒家核心价值与现代社会》,大连:大连图书馆,2008年9月20日 《丰子恺为今天画了什么?》,上海:上海图书馆,2009年5月10日 《能不忆江南:再说中国历史与文学上的江南认同》,上海、芜湖: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2009年11月。 《白莲红豆与江南秘传意象》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0-3-24 《对话时代的中国文论:以诗大序为中心的讨论》,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3月8日 《翻过刀锋的阅读:略谈理解中国文化的方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讲演,2011年3月15日。 《域外的苏杭:西方及东亚近代游记与汉文学中的苏杭意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讲演,2011年3月16日。 《再论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南京: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坛,2012年3月26日。 《唐诗与人的自由》,湛江:广东湛江师范学院,2012年4月20日。 《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衣道如何可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4月24日。
E. 胡晓明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 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李白就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
F. 胡晓明的工作学习简历
1955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1986)。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文学博士(1990)。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2)、教授(1998)、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2004);
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2008)。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2009)。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8)、法国巴黎市国际艺术城访问学人(2007)、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2010)、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 高级访问学者(2011)、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2011-12)。
G. 胡晓明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 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李白就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
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作品,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闻一多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我有一天看了女儿买的几米的《地下铁》,也觉得好,有点唐诗的味道。你看那个小女孩,那样的瘦弱,背着那样大的书包,在空荡荡的地铁里走着,没有人理她。她使我想起唐代诗人在现世的化身。那样的敏感,那样的多情。我想起台湾的新儒家徐复观先生在日本时,也写过地铁。他说人在地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己本来有目的,却被人推着往目的走去。二是地铁车厢里,本来是人与人距离最近的地方,却又是人与人离得最远的地方。所以,“地铁”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心与人心不相通的一个空间象征。所以我讲唐诗的好,总是要对现代生活有一点回应。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从爱女性、爱小孩、爱老人、爱孤苦无告者做起,人人都关心他人,人人都有意去点点滴滴地营造仁义社会开始做起。
所以,结论是:尽才尽气、尽心尽情,正是唐诗整幅的特点。现在,如果让我找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作品,跻身于文学大家的行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更重要的是这首诗解说的困难。闻一多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首名诗隐藏着一个大的秘密,谁破译了这个秘密,谁就掌握了打开唐诗奥秘的钥匙。破译这个秘密的方法说来也很普通,人人都能接受。就像数学解题一样,有这样几项条件:
全诗由九首七言绝句组成(每四句一换韵);九首可分为上四首、下五首两个部分;春、江、花、月、夜五字中,月字最重要。天上的月与人间的月,正是划分上下两部分的依据;第一部分:宇宙中的月亮。月代表着永恒超越的美;第二部分:人心中的月亮。月代表着永恒普遍的爱;秘密:表面上看,全诗通过月亮的流行,将上下两部分组成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深层的精神内容,却是一种类似诗化的信仰:人心与自然的一幅大和谐,人性与宇宙本性的相互成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海天地的宇宙图式)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芳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白看不见。(无限透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有限宇宙无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永恒的美、永恒的爱美之心)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思妇代表爱心)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拂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从女子心波流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爱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忽西斜。(珍惜有限人生)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爱心的无限辐射)
(《春江花月夜》)上半部分,那一波一波歌唱般的旋律与长卷般的春江月夜图,不仅呈现了月光的灵性、透明、美丽,更表现了春江月夜之美的神秘、永恒、无限。可是,我们面对那样的美,是几乎有些失望了。她几乎是那样的一种遥远仙界的事物,几乎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美丽。因为人生是多么有限、有缺点呀!然而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下半部分开始,月光不再是那样空灵了,月光对人间有了流连顾念,月光从思妇的心波里脉脉流出:同样的万千情意、同样的纯洁无玷。尤其是诗的结尾,春尽、月沉,当黑夜与无边的海雾来临,在夜的深处,依然有月光如眸,向着迢迢远方之路凝眺,依然有月色脉脉,摇曳于江边树影中不胜温情,表达千古如斯的希望,与永不放弃的等待。这一份希望与不放弃,正是一种诗化的信仰表达。这一信仰的核心,即是人生虽有限却可以无限的哲思与爱心。
唐诗是“以山水为教堂,以文字为智珠”。由此诗可以看出,珍视人间的美好,成全宇宙的大美,礼赞生命,礼赞自然,尽气尽才的精神,也是尽心尽情的精神,同时,心气与才情,又有着超越的根据,人心与自然同一美好、同一无限、同一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这正是唐诗中跃动的人文精神。
H. 胡晓明与体育休闲
胡晓明
胡晓明,男, 1955 年 8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师从王元化教授,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中国诗学。
所教课程 :《昭明文选》讲读、庄子讲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论、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学概要、现代中国学术原典、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发表论文:
移情与感应:中西方美学比较举隅,《文艺理论研究》 1990#4
论传统诗学的自适精神,《文艺理论研究》 1990#4
论中国怀乡诗的人性精神,《文史哲》 1990#4
生生之证:中国诗学的时间感悟,《探索与争鸣》 1990#9
(获78-92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奖)
尚意的诗学与宋代人文精神,《文学遗产》 1991#2
唐人诗境说中的禅与道,《华东师大学报》 1991#3
宋诗养气说与理学心性论之关系,《安徽师大学报》 1991#3
中国诗学中的清莹境界,《文艺理论研究》 1991#3
中国诗的空间意识与人文精神,《南京社会科学》 1991#3
仁学是儒家文艺思想的根本精神,《文艺理论研究》 1992#2
我看《春江花月夜》,《中文自学指导》 1992#10
从《采薇》看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中文自学指导》 1993#10
《郊祀歌》与儒家乐论之关系,《文艺理论研究》 1993#4
中国美学中的荒寒境界,《中国文化月刊》 1993#2
王元化先生及其学术生涯,《阴山学刊》 1993#4
读词随笔(散文随笔),《中文自学指导》 1994
《诗与酒》书后(散文随笔),《东岳论丛》 1994#3
人生如树花同发(散文随笔),《百花洲》 1994#2
论阮籍的根本矛盾及其诗风,《华东师大学报》 1994#4
饶宗颐陈寅恪与四声外来说,《文汇读书周报》 1994/6
略论杜甫诗学与中国文化精神,《文艺理论研究》 1994#5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5、1996合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唐代文学研究论着辑要》1990~2000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论两汉乐府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性精神 ,《齐鲁学刊》 1994#5
(《鹅湖》 1995年、《北京大学学报》1995#4摘载)
史实、史识与良知, ,《东方》 1994#5、《上海文化》1994#5
陈寅恪 “ 守老僧之旧义 ” 诗文释证,(载《学术集林》第十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一切诚念终当相遇(散文随笔) ,《收获》 1994#6
与友人谈陈寅恪先生(陈寅恪研究之一) ,《文艺理论研究》 1995#1
论陶渊明对儒家 “ 德性之学 ” 传统的体认(载《中国诗学》第四期)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寒柳诗的境界,《学术月刊》 1995#5
学贯中西的选堂先生 ,《上海文化》 1995#1
夏承焘与义理学,《社会科学报》 1995/10/12
饶宗颐其人 ,《东方》 1995#3
饶宗颐与香港的因缘 , ,《学人》第八期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
陈寅恪与《〈长恨歌〉笺证》,《上海社会科学报》 1995/6/19
存在感受与学术境界: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性格及其学术思想,《上海文化》 1995#6
(获 94-95上海市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
熊十力的孤往精神 ,《上海社会科学报》 1995/8/10
从《十力语要》看熊十力哲学的学术性格 ,《华东师大学报》 1996#6
略论屈陶杜苏的相通境界 ,《安徽师大学报》 1996#6
论 “ 陈思赠弟 ” 与曹魏政权的文化品质 ,《中国文化月刊》 1996#3
饶宗颐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中国文化》第十二期 1996
《文化苦旅》偶评 ,《文艺理论研究》 1996#1
我的音乐经验(散文随笔),《音乐爱好者》 1996
香江书简——关于知识人的思考(散文随笔) ,《作品》 1996#7
也说“绿阴”与“初夏”,(散文随笔),《文汇读书周报》 1996/6
《柳如是别传》的撰述主旨群说辨证 ,《文艺理论研究》 1997#3
是以诗证史还是借诗造史:高阳解诗的研究,《学术月刊》 1997
从凤城到佛水山庄——从《柳如是别传》看地点考证在诗文释证中的方法与意义,《上海学术季刊》 1997#2
唐宋诗的世界,《东方文化》 1997#4
与友人论王国维书,《东方文化》 1997#6
说“衣”(古典文学札记一则)(散文随笔),《散文》 1997#2
江南儿女生颜色(散文随笔),《古典文学知识》 1997#2
从文化角度看电视(散文随笔),《上海电视》 1997#1
一个现代文化之谜(散文随笔),《解放日报》 1997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散文随笔),《解放日报》 1997
用身体来理解(散文随笔),《解放日报》 1997
湖畔居的那一片夕阳(散文随笔),《解放日报》 1997
哀妇人孺子而嘉妇人(散文随笔),《解放日报》 1997
悲欣交集(散文随笔),《解放日报》 1997/3/25
虞山行(散文随笔),《明报》 1997/9/13
思想史家的文学研究:徐复观《中国文学史论集》《续篇》读后
,(载《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 1998
学问世界和生命世界互为体用:王元化近年来的学术思想脉络《文汇报》 1998/4/24
百年蕴蓄的文化尊严:《释中国》编后,《文汇读书周报》 1998/5/16
释陈寅恪古典今事解诗法 (载《学术集林》第十五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获 97-98上海市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华东师大学报》 1998#2,(《新华文摘》1998#5摘载)
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五个传统,《文艺理论研究》 1998#2
从理性化到“陈寅恪现象”,《华东师大学报》 1998#5
《台湾书简》(一~五)(散文随笔),《文汇读书周报》 1998/12~2000/元月
《文心雕龙》讲疏,《文艺理论研究》 1999#5
吹万楼头的古香馀烬(散文随笔),《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出新何术得陈推: 1999古代文论保定年会感言,《文艺理论研究》2000#2
论春秋称诗的文化史意蕴,《社会科学家》 2000#5
散原论诗诗二首释证,《华东师大学报》 2000#6
义宁陈氏之“变”论,《文汇读书周报》 2000/11/4
徐珂的痛呻放言(散文随笔),《文汇读书周报》 2000/7/1
何为新“父范”,(散文随笔),《创意》 2000#3
徐珂的痛呻放言(散文随笔),《文汇读书周报》 2000/7/1
何为新“父范”,(散文随笔),《创意》 2000#3
唐宋诗之争:陈衍诗学的近代转义,(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九辑)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多元现代性如何可能,《思想与文化》第一期,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陈寅恪为何写《柳如是别传》,《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4/9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经典叙事,《南方周末》 2001/4/5
关于知识人与二十一世纪,《南方周末》 2001/9/13
当代思想史的脚注,《南方周末》 2001/8/16
再论文学上海,《文汇读书周报》 2001/12/29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载《思想与文化〈一〉》)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9
略说古代荆洲的龙舟,《江汉论坛》 2001#6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经典叙事,《南方周末(读书版)》 2001/4/5
什么是诗文考证的正路?,《社会科学》 2003#5
文化意识的自觉与上海城市精神,《中文自学指导》 2003#3
大学文化与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研究》 2003#3
从自主性原则看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1
读《庄》、《选》札记,(《施蛰存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1
对五四的回应、对革命的和解:梁实秋、宗白华、朱光潜合论(《徐中玉纪念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20世纪中国诗学史小言,《社会科学家》2003#3
现代性的普遍依据,《思想与文化》 2003#2
远行回家的中国经典,《文汇报》 2003/3/14
春夜影话,《文汇报》 2003/4/6
*我欠晚清太多,《文汇报》2003/6/13
*层峦叠嶂的林毓生,《台湾联合报》2003/3/18
*非点留下的政治文明遗产,《社会科学报》2003/6
*问道于百年学术,《文汇读书周报》2003/6/6
专着:
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获 1991年度华东地区优秀理论着作一等奖)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界,北京三联、台北锦锈 1992
《书生情缘》(有关古典新义的读书札记以及文艺评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9月,
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文心雕龙综览(参编,专书简介部分),上海书店 1995
饶宗颐学记,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6
(获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 94年度奖学金)
澄心论萃(编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宋诗精华(参编),广西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思想史话,(与韩亚成、李瑞明合着),黄山书社 1997
小琉球漫志(清人朱筠园着,白话文翻译),台湾前卫出版社 1997
文化江南札记,浙江摄影 1998
释中国(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大海与众沤——熊十力文萃(编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大学活叶文库(第 4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固庵文录(编校),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指要〔参编、统稿〕,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饶宗颐学述(与李瑞明共同整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国名胜旧影(撰文),浙江摄影 200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考试指要〔参编、统稿〕,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大学活叶文库(第 13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古代散文集粹(与李瑞明、秦蓁合编),上海科技教育出 2000,
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执行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新民晚报》连载 2000年1月25日~3月9日)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宋代诗歌评点(与秦蓁、许静、王少梅合着),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国学术大辞典(参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近代上海文学系年初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7
I. 胡晓明的海外讲学、访学与发表论文
香港:1994年10月至1995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台湾:1998年10月,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访学一周。 香港:1998年11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香港:2004年11月14日 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读经的新意义》 澳门:2006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大学)发表论文:《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香港:2006年12月13日: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论文:《变脸的神女:文选神女赋的后世转义》 新加坡:2007年11月1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演讲:《能不忆江南:中国文学与历史上的江南认同》 巴黎:2007年8月15日至11月13日,受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作三个月的欧洲艺术史考察。 汉堡:2008年10月20日,受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作《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讲演。 汉堡:2008年10月26日,受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邀请,作《妙谛法身: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的讲演。 香港:2008年12月17日,受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作《中国诗的文化意象》的讲演。 马六甲:2009年2月22日,受马六甲华商总会与培风校友会的邀请,作《中华核心价值与现代工商社会》的讲演。 台南:2009年4月16至20日,成功大学第六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体、修辞、思想融合与阅读传统:对庄老思想的复杂响应,以《文选》为中心的讨论》。 高雄:2009年4月18日,受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邀请,作《略说文化意象的诗学》的讲演。 爱德蒙顿:2010-6-20,受加拿大爱德蒙顿孔子学院邀请,作《茶与中国文化心灵》的讲演。 剑桥:2010-5-25至2010-8-25,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 温哥华:2011-5-3至2011-6-3,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高级访问学者。 香港:2011年4月27日到29日,香港大学东方诗话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正人君变今俗与文学话语权:《诗大序》毛传郑笺今读》 桃园:2011年10月1日,台湾中央大学《世变与中国知识人》研讨会,发表论文:《践身心之则:略说中国知识人响应乱世的三种方式》。 花莲:2011年11 月5 日至6日,《多元化的经典诠释:第三届人文化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论文:《从严子陵到黄公望:富春江文化意象的诠释史》 台北:2011年11 月1日,台湾大学讲演:《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江的文化意象》 新竹:2011年11 月14 日,台湾清华大学讲演:《唐宋诗学与中国美典》。 台北:2011年12月9日,台湾政治大学讲演:《中国诗与中国文化意象》。 台北:2011年12月24日,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新汉学台北论坛》:唐代研究的新视界,发表论文:《探索中国文化意象的诗歌拼图》。 桃园:2012年1 月10 日,中央大学“国科会中国文学中的物与我研讨计划”,讲演《衣与中国文学》 台北:2012年3月16至19日,台湾大学经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川逝:诗史与经义中一些智者与诗人心影之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