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隐山景区的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故居即桂在堂,俗称贵子堂,位于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居村,距隐山东麓3公里。是方上望族周系舆与夫人王慈云(1789-1862年)的故居。也是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蔚、户部左待郎周系英(1765-1824年)的故居。桂在堂,满门文采,男女同辉,仅女诗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历史上的第二个女诗人群。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左宗棠(1812-1885年)入赘周系舆家,娶周诒端(1812-1870年)为妻。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举家迁回原籍—湘阴东乡柳家冲柳庄,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达13年之久。在桂在堂西屋辟一书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亲为书斋撰联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得湖湘文化的影响,与夫人周诒端的襄助、配合,他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地理学、农学,旁及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为后来抗击英、俄,收复新疆和战后治理西北地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宗棠在夫人协助下,花3年多时间,在此绘出了全国各省地图,有人评价说:他“一生在军事上的成功,全靠他对于地理的精熟”。在桂在堂读书期间,左宗棠曾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去醴陵渌江书院讲学,并在书院会见路过的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陶澍称左宗棠为“奇才”,并和他订了忘年之交。后来左宗棠之所以能带兵征战,就全凭陶澍女婿林翼与曾国藩的大力推荐。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在桂在堂着《广区田制图说》,抄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以及各直省通志,达数十巨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线屡败,左宗棠写感事诗4首,抒发内心的愤懑。左宗棠在此,为王慈云之《慈云阁诗抄》刊印并作序题签。精心地将4个女儿哺育成人。所以说,隐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更可以说,左宗棠卓尔不群,业绩辉煌,就起步于隐山桂在堂。2000年8月15日,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左宗棠故居”为名,将桂在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桂在堂,早年叫亭子屋场,建年待考。据光绪刊《湘潭县志·周系英传》推断应是周方沂初建,后陆续扩大,至周昭俊(千岩)时定型,为周氏世居,曾因家境衰落而一度变卖给王姓,后重新购回,并易名“桂在堂”。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多为两层房,青砖小瓦,但结构奇特,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湘潭民宅中实属罕见。宅院由5栋房屋组成,既排列有序,形成整体,三进五开,又互不相连,各为一体,成“︱︱”形结构。居中三栋,是八卦中的首卦—干卦。左右两侧各有一栋横屋相抱,横屋结构与正屋相似,为东楼与西楼,三者连为一体,有分有联。前栋大门居厅中,厅屋两边为门房,左门房旁边为厢房,右门房旁边为厨房。前栋后有一甬墀,甬墀内一边一棵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香飘全院。有甬道入中栋,“桂在堂”镏金大字横匾高悬于中栋大门之上。中栋鼓壁大门前后对开,厅两边分别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开的八角门。再两边为厢房。中栋栋梁下藏有历书。后栋正中为厅屋,厅屋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全院有天井48座,均按八卦图形排列,两边横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宅前有池,池前有坪,入坪有墙,墙开三槽门。中槽门入正厅,左右槽门入左右横屋。这座大型古建筑,曲折逶迤,横竖交错,难辨方向,生人入内,必须有人引导。现存后栋与4幅壁画,一棵伞柱,保存完整。一块钦赐之青石碑刻,碑文曰:“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周千岩系周系蔚、周系英祖父周昭俊之字号)府君之神道。”亦保存完好。清代时,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见此石碑,都要落轿或下马叩拜。
故居附近,左侧凤凰山有“周公千岩、周母王太夫人墓”,南端中万寺上首有龙湾桥,桥的上首过去有迎官亭,桥附近的小溪上首路边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精”。(叶舟 曾新华)
㈡ 湘阴哪里好玩
远浦楼 远浦楼为仿古建筑,屹立于湘江湘阴城区段东岸,占地面积214.88平方米,于2003年 动工复建,2005年竣工。远浦楼取名源于昔日潇湘八景之一的“远浦归帆”,目前远浦楼内陈列有书房展览。成为我县标志性景点之一。 重修的远浦楼由原中共中央主席、建国后中共湘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华国锋同志题写楼名。 南泉古刹 南泉寺位于湘阴县城东南郊,北距县城3公里,南距长沙38公里。据康熙三十三年 (1694)《潭州南泉山双林禅寺中兴记》记载:南泉寺系潭州四十余刹之一。宋绍兴间(1140年左右)普庵祖师去游憩此,凿井得泉,泉水清冽,乃诛茅建法,创立双林禅寺。因泉在寺南,故命名为“南泉寺”。 建寺以来,由宋而元至明成化(1470年左右)凡三百余年。后来由于主持不得人,守规沦坠,法堂草深,明丙戌年(1406年)间,僧名德涌者,勤于法事,深得人缘,将寺殿不断复新。不几岁殿阁巍然,佛僧丕盛,大改旧观。正德间(1510年左右),钦依弘戒宗师等又加大修葺扩充,寺容焕然一新,当时县知事王公还为此立了碑记。正德至明嘉靖辛亥年间(1551年左右)因年久失修,殿舍倾颓,几雨侵蚀,有黄庭铠者主持募捐,得到当时显达的赞助,又将寺殿僧堂门送修理一新。事后又立了碑记。当明清鼎革之际,复遭兵燹,此寺又一次荡为灰烬。清康熙甲戌年(1694)有大龙主崇山德鼎禅师嗣楚薄玉崖上方天目开老人,慨叹南泉寺被废,乃携诸子结庐居废寺旁,筹划重新修建。得到县令唐际的帮助,终于鸠工修建,并创立重门宝殿,广厦修廊,使佛像灿然,紫金光聚,金鼓交参。由是十方檀越近悦远来,湖海高贤云奔水赴。钟鼓之声,远闻数里,常年烟火不绝。这是南泉寺的鼎盛时期。 从康熙重修后,主持僧可考者有:崇山德鼎禅师嗣法门人行和、本山法养行见、祜玉、祜鉴、宗容、宗林、宗兰等庭目下只有深根尚健在,深根原姓蒋,七岁在南泉寺受戒,曾一度在藕花堂寺内住过,解放后住南泉寺所在的向阳村。1984年他作为宗教界人士代表任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南泉寺原有自产:樊家洲水田三·四石,寺冲里一·四石,宋家垅0·二五石。解放前每年收租谷五十——六十石。此外寺后塔山园、吴家坡等山地广阔,每年可砍茅柴作寺内烧柴。 1930年,尚见寺的头门,望有“双林古刹”横额,二门刻有“南泉山”横额,二门两侧为通道,前面供有弥勒佛,后面有韦陀神像。第三进为一宽广院落,两旁设有钟楼鼓楼,正中为大雄宝殿,正殿有三尊佛菩萨: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释迦牟尼。二十四诸天、四十八罗汉分列两傍,塑像金光夺目,姿态栩栩如生,正殿有对联一幅云: 者个佛,者个菩萨,到底不离者个钟声鼓声,谁能于有声里听无声,静观自在; 什么我,什么人天,究竟是个什么樵梦蝶梦,吾欲于大梦中求不梦,清静如来。 方丈室,禅房设在正厅后面。正厅之西还设有庶务室、寝室以及饭厅杂屋等。向西延伸为观音堂,再西为客厅。无论远近游人或同门僧侣来此,寺僧接待均极殷勤,沏茶煮茗,清香可口。 寺院环境幽雅,前有洋沙湖,碧波荡漾,后山,茂林修竹四季皆春。林中多是数人合抱的大树,其中有枫树四十八棵,槠树二十四棵。一树垸遮天蔽日。那里除了树就是竹子,楠竹密密丛丛人都走不进去。在丛林深邃之处,人迹罕至。夏季炎热之时,如到树荫下去休息,不多时,顿觉暑气全消,精神清爽。不由吟诵清代南泉寺僧德鼎《咏南泉》的那首七律: 古刹名垂数百秋,废兴不一记碑留。 云随鹤梦魂无定,月冷松枝翠欲流。 灯火烁开千圣眼,钟声敲破古今愁。 临风愧我空惆怅,未识谁人护祖猷。 1937年原国民党反蒋爱国将领陈嘉佑归葬于寺之东侧。墓地占面积一亩多,周围用花岗石砌成大半个弧圈,前低后高,高处嵌墓碑,弧前缺口处设有石祭台,两边立有石华表,中为墓葬所在。石围 八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外都是大枫树,每到深秋,红叶飘零,墓地履盖着一层金黄的枫叶。因这里墓地气魄庄严雄伟,墓石又光洁可坐,所以游南泉寺者常爱到这里来欣赏景色。 1930年在南泉寺创办湘阴县立中学时,还只占用了一部分寺庙房屋,没有改变寺容。寺内还有和尚居住,香烟也没有断绝。抗日期间城内常遭空袭,当时的湘阴县政府曾两度迁到南泉寺办公。抗战胜利后,南泉寺又由寺僧安幸收回。据说安幸曾经当过县长。1952年湘阴县立中学迁到城北夏家坟山,另建新校舍,曾从南泉寺拆取建筑材料,留下一小部分办了南泉小学。后来小学失火,南泉寺便成了废墟。1958年这里办了茶桑场。而今仅有“潭州南泉山双林禅寺中兴记”的石碑存在,那口古井也在1978年改建茉莉花田时填塞了。昔日的双林禅寺荡然无存了。 2002年元月,释来修和尚慕南泉寺名,云游至此,结茅庵作庙堂,广结善缘,千百善男信女慕名参拜,一时香火盛旺。2001年开始,广大善男信女面向社会各界募捐,共募集建庙资金120余万元,从2001年10月在南泉寺原地址上奠基动工,至2002年11月第一栋“三佛殿”竣工。“三佛殿”占地425M2,高19 .8米,其建筑雕梁画栋,甚是恢弘。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消灾延寿药师、南无阿弥陀佛三尊佛像,长年香火不绝,甚为壮观。 湘阴文庙 湘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几经兴废,现有建筑为清干隆九年(1744)重建,则“玉振金声”冲天坊、泮池、状元桥、“太和元气”坊、大城门、大成殿及厢房组成,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县级文庙,建筑艺术精湛、风格独特,属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 岳州窑遗址博物馆 岳州窑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位于湘阴县文星镇马王勘,是一座生产青瓷毓器物的窑址。属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发现后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2003年在窑址建立岳州窑遗址博物馆。馆内 陈列了岳州窑青瓷毓文物,还可以目睹一代名窑风采。 岳州窑地处湖南省湘阴县文星镇堤院一带,北起水门,南至洞庭庙旧址,全长700余米的范围内。湘阴县旧属岳州,故名。当地居民中至今流传“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长沙市到湘阴县城有一条平坦的国道,不到两小时的路程。沿途江河交叉,风光旖旎,青山绿水,让久居大都市的我,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湘阴县是个古城,城内保存着规模较大的孔庙,当地人正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孔庙气势恢宏,工艺精湛。从建筑风格看应属干隆早期。楼阁式仿古建筑“岳州窑纪念馆”高高耸立在美丽的湘江边上,眼前的湘江,比我在长沙橘子洲头所见的宽阔了许多。原先的古渡已被拆除,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大桥飞架湘江东西两岸。湘江由此流入浩瀚的洞庭湖。岳州窑窑址则静卧纪念馆大厅的地下。湘阴窑窑址发现于1952年,1972年又在窑头山、梨园等地发现了早期窑址,1975年冬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晋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窑具。它烧造的时间,可上溯至汉代、三国,可见其历史久远矣。在那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龙窑的走势,见到不少窑具和青瓷片。 唐代岳州窑青瓷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来看,茶圣陆羽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该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岳州窑瓷胎在唐五代时较为轻薄,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很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容易产生剥落的现象。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岳州窑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这是我参观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岳州窑器物所留下的印象。 1973年湖南省湘阴县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青釉龙首,年代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开片自然,烧结火候较高。口流作龙首状,?手为龙尾形态,器型呈鼓圆,下配有三个高蹄足,十分稳当,生动活泼。此器物应该属于仿先秦时期的金属?器,造型典雅别致,是岳州窑中的精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岳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这里是华中地区先民用瓷的主要产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 鹅形山风景区 鹅形山风景区是湖南省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湘阴县东南部与汨罗市、望城县交界处,海拔523米的逶迤相连山岭地区,绵延十余公里,山上怪石嶙峋、云雾缭绕,充溢湖湘地域的灵性与纯朴,山上绿树翠竹、潺潺溪流声、如诗的田园风光无不流露出让人一见倾心的秀色。 鹅形山旅游风景区资源丰富,集休闲观光避暑、宗教朝拜于一体,是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去处,景区自然景点多达48处,诸如:玉笋峰、含珠岩、仙人脚、蝙蝠洞、春蚕问天、鲨鱼峰、眼板印、左公避难洞、仙人洞、蛤蟆石等景观各具神态,似天工雕琢,各有特色,令游人到此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左宗棠系列游 左宗棠(1812—1885)湘阴县界头铺左家段人。晚清名臣,着名爱国主义将领。年近古稀仍率 部西征,粉碎了西方列强企图分割我新疆的阴谋,力保祖国领土完整,其爱国精神,深得后人敬仰。 柳庄:位于县城南樟树镇柳家村。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左宗棠自已设计建造的一座农庄。左公曾在此度过了六年的隐居生活,白天勤于农事,晚上苦读诗书,为他今后的仕途生涯作了充分准备。 左太傅祠:位于县城南界头铺镇左家段。是左宗棠生前嘱其子左孝同修建的。供左氏子弟读书和祭祖的一所义塾。1911年建成,在祠的西面上葬有左章夫人墓。 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湘阴洋沙湖主要包括洋沙湖、东湖、湘江干流湘阴县城段及其周边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1525.9公顷,分为湘江河流湿地生态保护保育区、东 湘阴洋沙湖[3]湖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湘江沿岸湿地科普宣教和文化展示带、洋沙湖湿地生态休闲游览区、东湖湿地生态利用示范区和综合管理服务区六个功能区。 其他景点 鹤龙湖水乡、鹤龙湖荷花公园、青山洞庭湖休闲度假村、南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湘阴革命烈士陵园、郭嵩涛故居、陈毅安烈士故居、陈嘉佑将军墓、文星塔、状元塔
㈢ 左宗棠文化园在哪
景点地址: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文星镇八甲
左宗棠文化园是为纪念左宗棠诞200周年而兴建的,是一座以左宗棠文化为主题的仿晚清园林式文化园区。
左宗棠文化园目前主要由左宗棠纪念馆、天地正气广场、文星塔广场、左宗棠雕像、功德石柱、烽火台、年谱大道等构成。其中左宗棠纪念馆总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七个展厅和一个3D情景剧场。
左宗棠文化园二期工程将按照晚清风格恢复建设八甲古街、南岳行宫、仰高书院等。
游人入园后不仅可瞻仰左宗棠雕像,观赏年谱大道、功德石柱、烽火台等,还可选择去左宗棠纪念馆博览左宗棠生平事迹。
㈣ 40 左宗棠应当受到更多的推崇和纪念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生于1812年,卒于1885年,享年73岁。他本是落第考生,从幕府军师起步,最终成为封疆大吏,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可谓位高权重;人生七十古来稀,在生产生活条件不好的过去,活到73岁,算是高寿了;他临终前,口述遗言,精辟指出台湾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建省的筹划,可谓振聋发聩!弥留之际,仍然念叨着去台湾打仗,收复基隆,最后平静逝世,算得上一个善终的结局。纵观中国历史,位高权重,又享有高寿,而且能得善终者,并不多见。左宗棠算一个。
如果仅仅这些,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之所以敬佩左宗棠大人,是因为他在古人所说的“三立”方面的确是典范!
一、 立德
首先是深沉激烈的爱国精神。爱国说起来,好像有点高,有点大。其实这是千百年来融入人们思想中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精神依托,是追求高远目标的源泉和动力!左宗棠的爱国体现在,对内乱,他主张无情的剿灭;对外患,他主张坚决打击,坚定的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爱国体现在对待列强势力的态度,他是坚定的主战派,蔑视并谩骂主和派。“不是无力东顾,是一些人太怕事,西洋人怕,连东洋小小倭寇也怕……”、“太后和皇上认输,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要劝。这些年就是没骨气的臣子太多,才让朝廷底气不足……”一生与洋人周旋,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常常被他骂的狗血淋头。
曾国藩评价他:“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他63岁抬棺出征,收复新疆;73岁百首临边,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虽然都是万难之事,但左宗棠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魄泰然处之。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发扬的。
二是民为贵的亲民思想。本部堂说过,在陕甘运夫是老大,没有他们,军前粮饷就不济,仗自然没法打。老百姓第二,民为贵嘛。本总督只是为军为民服务的,只能算老三。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家乡遭遇水灾,他以并不富裕的家资施粥顾灾民;在攻陷杭州城时,他强调安民第一,在城内设十几处施粥点。
亲民体现在他保护民众的根本利益上,攻陷杭州后,他颁布将令,凡擅入民宅者斩!勒索绅民者斩!拐卖人口者斩!宰杀耕牛者斩断!令令保护普通老百姓!
亲民体现在他关心和理解民众的疾苦和困难上。在招抚叛乱的民众后,要求将新抚之民安在有水草之地,且有无主地可耕;每户还拨给耕牛、种子,特困家庭还发给赈粮。他不要犒劳的牛,而把他们分给最贫穷最需要更牛的老百姓。清史稿上“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是对其亲民的最好注脚。
三是两袖清风的廉洁品格。作为封疆大吏,军政民一把抓,有的人趁机贪墨,大势敛财;有的人两袖清风,廉不言贫。左宗棠属于后者。在他致士前,并不发达,但乐善好施。他告诫儿媳,一个人受些磨难并非坏事,就是家境稍好些了,也不能铺张。他不但不贪墨,居然把自己的薪水都用在周济穷困、办学堂、修贡院、印典籍上。虽然经手钱财千千万万,可他从来没有在这上面动过脑筋,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他带兵打仗,虽然是最高统帅,但饮食比较简单,平时吃饭十顿有八顿和士兵一块吃。这让我想起,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清朝年羹尧任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平叛。影视作品里表现说,年羹尧极端挥霍浪费!猪肉只吃里脊肉,还要现杀的猪;青菜只吃菜心。想到这,便对左宗棠肃然起敬!
二、 立功
左宗棠本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史。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他认为:八股文章百无一用,把心思耗在几部旧书上,醉心于起承转合,不如留心农事水利等经世致用的学问。他是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他没有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流连,而是直接放弃功名,从此,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他以幕僚身份出世,一步步走向封疆大吏,封侯拜相,固然有一些偶然因素,但左宗棠本人的才学、品格是根本,是决定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成长经历可算业绩之一。
所立功勋之二,创办福州船政和兰州织呢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近代中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我觉得这是后人根据历史发展的现象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统筹规划按步实施的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一些官僚见识了西方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其中的杰出分子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种长远的威胁。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后被史学界成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杰出的才能,精心谋划,苦心经营,先后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工厂、学堂等。福建船政虽不是第一个,但影响却是最大最深远的一个。
网络上有资料,评价船政有十个之最:1.中国近代航海教育的发祥地;2、近代远东规模最大的造船产业基地;3、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之先河;4、中国制造肇端之地;5、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6、中国现代航空业的萌生地;7、创立留学生制度,派遣中国第一批留欧学生;8、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9、近代先进科学技术之倡首;10、制订近代中国第一个航海国际标准。左宗棠功莫大焉!
《左宗棠》中,描写左宗棠先上奏折请办船政,遭委婉拒绝;由于封疆大吏非奉诏不得入京,他想出“请训”一招,再上奏折;无非是取得一个进京面圣,陈述厉害的机会。进京后,几乎说动慈禧太后啦,但又以廷议相推脱。左宗棠廷议上舌战群儒终枉然,因为此事还得慈禧太后点头。他下定决心:船政不办,绝不回福州,大不了回老家当农夫去。于是,他跪谏慈禧,直到晕倒。最终慈禧同意办船政。虽然有演绎成分,但我觉得基本合理。可获得办船政的资格证,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选址、用人、筹款、管理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一穷二白,凭空创办一个船政,困难矛盾可想而知!可左宗棠做到了!
所立功勋之三,收复新疆。1875年,已经63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这是一个难差、苦差。很多明哲保身之人,定会以年老力衰为借口辞谢。可左宗棠没有,他是抬棺出征。当时,由是否出兵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试想,没有左宗棠的力排异议,收复新疆的决定都不能做出;即使做出了收复新疆的决定,也不一定能顺利收复。左宗棠收复新疆,保住了祖国的西部大屏障,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这功勋与开疆拓土相当的!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同时,左宗棠在1880年、1882年,两次力陈在新疆设省的主张,终于新疆建省成功,这从组织上加强了对新疆的治理,确保了边疆的安定!
所立功勋之四,力谏台湾建省。《左宗棠》里写:“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虎视眈眈…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且物产富饶,自然之利,不可因循废弃。臣以为台湾建为行省,以求大治……伏愿皇太后皇上专设海防大臣,全权管理海军事务….”历史真相有待考证。但从清政府1885年建立台湾省、设立海军衙门这种推断是合理的。
三、 立言
小说中涉及较少。其实一个人在三立方面,有一个点立的住,就相当了不起了。但从“三立”完整的角度,我觉得也可以写点内容。
一是“王八蛋,滚出去!”当时,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为幕僚。总兵樊燮来访,他认为左宗棠只是幕僚,拒绝叩拜行礼。左当时已经全权负责军政大计的筹划和实施,自认为骆秉章的代表人,相当有气焰,对轻慢于他的樊燮大骂“王八蛋,滚出去!”由此结怨樊燮。樊燮是满人,为此事弹劾左宗棠把持巡抚衙门,辱没朝廷命官等。为此事,左宗棠差点被治罪。列出此条,警示我辈不可性情太刚烈;同时,也提示狂妄之人有些是真有才之人啊!
二是左宗棠有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虽没有名言警句传世,但他对待洋务、对待政治、对待军事的一些言论足够深刻!
光绪帝评价: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梁启超评价: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一代伟人应当受到更多的的推崇和纪念!
㈤ 左宗棠旧居的湘潭左宗棠旧居
清“中兴名臣”左宗棠,是今湘阴界头铺镇新光村左家段人。曾官居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和两江总督。他为捍卫祖国西北边疆,确保新疆入版图,立下了巨大功绩,是爱国主义的历史入物。当时被朝廷封为恪靖候。左生前亲自捐款筹建“留青学校”。清宣统三年(1911年),左氏家族修建家祠,是为“太傅祠”。祠为两进两厢,泥水结构。前进中太傅祠,撰有左宗棠生前自题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欲守六百年家业,有善策还是耕田。后进设孔子堂。前后进占地4000平方米,后被毁。1983年拨款修缮。
在文星镇八甲,亦有“左文襄公祠”(又称相国祠,左公祠)。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去世后,清廷恤典颇丰,予左身后以极大哀荣外,还将左附祀京师贤良,昭忠两祠,并在左的出生地及立功省份建专祠以彰功绩。光绪十三年(1887年),湖南巡抚吴大征奉旨建此祠。内塑有左公遗像,另有他的功业介绍及左生前好友及部属的诗文挽联和像赞。
柳庄位于今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为左宗棠36岁闻达前在家务农的地方。当时左自号“湘上农人”躬耕垅亩达8年之久。加上出仕 以后,回湘探亲,祭祖,先后在此居住18年。当时庄屋有个朝门,上有他亲题的“柳庄”二字。今日的茶园还是他当年亲手按“新法”栽培的安化茶,茶园至今犹为旺盛。蛰居时的左宗棠,于“萧闲沉寂之时,”除了躬耕,义赈,兴办义学外,特别注重读书、着书,留下《朴存阁农书》等传世。期间,他系统研究天下山川地理形势,这国他后来骆幕,建楚军,总督数省,规复新疆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柳庄因之也成了一处研究历史人物的文物之地。 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昔名柳家冲。此地,山势逶迤,田园葱翠,东纳青山之秀美,西引湘江之灵气。清末重臣、着名爱国将领左宗棠的旧居----柳庄,就坐落在这里。
柳庄,偎山面田,坐西朝东。稻田东边山上,左公栽的茶树至今青翠欲滴,宅院西面后山上左公植的竹林如今仍葱郁苍劲。柳庄院门前有一口被他称为“天砚”的大水塘,水塘周围绿柳成荫,水塘南北各有一株四人合围粗的枫树和柞树,冠盖苍翠,人称“神树”。
柳庄院门两侧左公写有“参差杨柳,丰阜农庄”的门联。门额匾上左公题写的“柳庄”二字,笔力道劲。进院门是晒谷场,从晒谷场向南穿过隔墙圆门是庭院。院内,他亲手栽的十二株梅树傲雪开花,暗香浮动。庭院南侧是他读书的魁顶阁楼,名日“朴存阁”。宅屋分前后两进:前进北边为谷仓、杂屋,南边为前厅、厢房、孔子堂(即子弟学堂);后进由两个四合院组成。整个宅屋砖墙燕瓦,具有典型的晚清民居风格。
左宗棠原住湘阴界头铺左家?,21岁中举后与湘潭书香门第、富室才女周诒端成婚,因生计窘迫,只身到周家当了上门女婿。1843年,31岁的左宗棠用教书薪水的积蓄约九百两白银在柳家冲置薄田70亩,亲自设计监建了这座占地4.29亩、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因挚爱柳树不折性格而起名“柳庄”。从柳庄建成人住到1857年迁居长沙,左宗棠在柳庄居住14年。柳庄宅院为何不按坐北朝南的民居传统习俗而坐西朝东?这恐怕与左宗棠一生与“牛”字有缘不无关系。传说,左公诞生之夕,八旬祖母梦见“牵牛星”降落家院。左公后来那股“牛劲”也巧合地应验了“牵牛星降世”的神话。左公向来肚大,人称将军肚,有福,他偏说是牛肚。相传,在酒泉军营一次饭后,他手捧便便大腹问部下他肚里装的什么?有答“十万兵甲”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道“包罗万象”的,而他却说“满肚马绊筋”(湘阴方言:牛吃的草)。传说,柳家冲曾被风水先生认定为风水宝地,说是“仙牛地”,牛头朝东,东面山脊低洼处是“牛角扼”。左公说自己是牛,故将宅院东向朝指“牛角扼”。当时有人猜度:一定是左公得到风水先生的指点。说来也怪,他直到迁居柳庄后,才慢慢发迹,大器晚成,拜相封侯。在垂暮之年,挂帅出征,抬棺上阵,收复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国土。
入住柳庄前,左宗棠三次赴京科考,他不在四平八稳的考题上高谈,
偏在朝廷讳议的大事上阔论,纵有识大才者,又岂敢录用?三次不第,他绝意科场,自称“湘上农人”,蛰隐柳庄,过起田园生活。他一边受托继续在已故两江总督陶澍家教育其幼子陶桄,一边在柳庄督耕,研习农事。他在种稻、种茶、种柳、种桑、种竹的实践研究中写出了《朴存阁农书》。一些农业经济史学家认为:当时柳庄的生产、经营具有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在柳庄,他享受着夫妻诗联和对、儿女绕膝书声琅琅的天伦之乐;在柳庄,他免费收教贫家子弟;在柳庄,遇三年水旱天灾,他倾尽积蓄,募集谷米,煮粥施合灾民,购药救治病民。在百姓中留有很好的口碑。左宗棠虽身居柳庄,但他的报国大志决定了他不可能真当隐士。从他写下的“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诗联足可佐证。他利用蛰居柳庄的十多年,“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崇尚“经世致用”之学。在柳庄,他除钻研农桑、舆地之外,还广研天文、军事、历史、时事。他“体察人情,通晓治道”,通观国事,关注边陲,形成了“置省开屯”、“万里输官稻” 的筹边韬略。
左宗棠在柳庄“潇闲沉寂之时”,其声名却远播于外。诸多封疆大吏、京都高官争相举荐。因此,在柳庄,留下了两江总督陶澍与一介布衣的他结成儿女亲家的美谈;留下了林则徐对左公一见“诧为绝世奇才”,当面预言“西定新疆,合君莫属”的被史学界称为“湘江夜话”的佳话;留下了湖南两任巡抚分别“三顾茅庐”,邀自喻“今亮”的左宗棠两度出山运筹军幕的历史故事……
左宗棠在柳庄的厚积薄发,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没有柳庄,也就难有名垂青史的左宗棠。他在位高权重时,那“乐善好施”、“惠民施政”、“文韬武略”的德性才干,无不来源于他在柳庄的耕读修身;那“塞固海防”、“造船铸炮”、“设局办厂”的战略举措,无不出自于他在柳庄的立意筹划;那每到一地都要兴办教育、刻印出书、植柳栽桑、兴修水利的作为,无不得益于他在柳庄的身体力行。柳庄的神秘,吸引了参加1985年湖南举办的纪念左宗棠逝世100周年活动的专家学者云集柳庄考察研究。左宗棠入仕后,忙于军务,仅在晚年回过两次柳庄,均来去匆匆。百多年来,柳庄便成了左公当年两位周姓佃户后裔繁衍生息之地。随着周姓人口逐渐增加,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氏后裔陆续拆旧扩新,至七十年代末,原屋荡然无存。
原屋虽无存,但左公故里后人对左公情结永存。这在复原柳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03年,中共湘阴县委、县政府对柳庄进行了复原重建。复原后的柳庄,仍如她当年那般凝重、雅致和神秘。 位于湘阴县城南30公里的左家段,现属湘阴县金龙乡新兴村。左太傅祠是为纪念左宗棠而修的一所祠堂。左宗棠生前曾嘱咐其子左之异在祖居旧址上修一义塾,1911年修建了这所祠堂,办起了义塾。
据史料载,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曰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左宗棠最初的心态是复杂的、迷离的。
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从风水角度来看,左宗棠出生之地自有冠带、帝旺等秀峰秀水护佑其成长。我们来到“太傅祠”后,环顾四周环境,秀峰林立,明堂宽敞,首先打开罗盘观水口,为火局,面向左太傅祠坐山看入首龙,为辛山乙向兼酉卯,坐穴辛辛木龙,按理这是龙水不同卦,造成阴错,即没有随龙水,没有本龙水口,如入首龙为木龙穴,而没有随龙水,就属于阴错,主伤妻。这种风水格局有利于男人百事诸顺。事实左宗棠阳刚之气充足,娶了两个女人为妻,后妻其实是妾,是前妻的随身侍女。风水文章要论山水格局和内涵。《地理五诀》中所提到的“龙穴砂水向”是构成风水宝地的五个方面。左太傅祠前面朝堂水甲卯水(帝旺水}朝堂,朝应峰有癸(冠带)、艮(临官)、甲(帝旺)等秀峰环抱四周。这应验了《玉尺经》中所说的:“少年蜚声科第,必见水来寅甲”。据李定信大师说,风水先生有意识把左家风水做成帝旺之象,其明堂宽敞给人舒展之感,对培养一个人的心胸和气质大有裨益。 我们怀着敬仰心情拜访左宗棠曾生活的柳庄,据室内的史料载,当年左宗棠在这儿卧薪尝胆,相信总有出头之曰报效祖国。终于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因为此前,他们有过一段缘分。
——那是1838年的春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曰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左宗棠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任渌江书院山长。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可见,人才难得,还要有伯乐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咸丰九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曰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曰无宗棠也。”
潘祖荫是吴县才子,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他的两句话,让左宗堂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此时,左宗棠正做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潘将一个无官无职的幕僚的作用看得这么重要,这么高,身系国家安危。可见几年功夫,左宗棠成了大人心目中的英雄了!
柳庄的风水格局也如同左“太傅祠”一样,四周有秀峰秀水,明堂宽敞,视野开阔。我们用罗盘测定其水口为壬子,火局。风水以得水为上,其朝堂水丙午属帝旺水,以文发达之家必有相应的朝应峰,柳庄四周峰峦依序排列有辰(冠带)、丙(帝旺)。我独自对左宗棠的堂屋等处用罗盘测定坐穴。其堂屋是主人与家人就餐和会见重要客人的地方,主卧室在右,左公与张夫人卧室,张氏原为周夫人的随嫁侍女,1836年被左公纳为副室,与左公生存三子一女。其坐穴为酉山卯向,火龙。朴存阁是柳庄重要场所,“朴存”为左宗棠号,取其朴存、诚实、守真、对人不加修饰之意。左公曾在此屋研读。其屋坐向午山子向正中。据说,一般人家中不敢取其帝王将相之位,因为以小搏大为命中所忌。
综观左公柳庄风水完全符合理想的风水格局,那就是穴场周围环境绝好,即穴形完整,山水相伴,环抱有情,天门宽敞,水口紧锁……正如,佛隐在《风水讲义》中所说,风水宝地应是一个:“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
一方好风水养育了左公,但是他没有辜负这方风水的荫护之功,请看看中国历史上,有谁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铁腕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国土,给后人收复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驰骋的广袤疆场?可以这样说,左宗棠乃千古一人,流芳百世。
㈥ 左宗棠对中国有哪些贡献
“在洋务运动期间,左宗棠发展实业兴办工厂,很大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挽救了白银的外流。他们筹资新建学堂,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一位湖南的梁姓官员接见美国大使的时候,介绍了左宗棠鸡这一道菜,从此左宗棠鸡就成为了中餐的代表,直到今天美式中餐里面,左宗棠鸡仍然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由此可见,左宗棠在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
㈦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志向,只求中等的缘分,不可强求,重要的是,能够放低姿态,过普通人的生活,享受普通人的福气就好。
这是左宗棠的一幅对联的上联,下联是“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下联则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事,看问题要长远,低调做人,凡事给自己,给别人留余地。
这是李嘉诚最喜欢的对联,是他书房中唯一书法对联,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向导。
(7)为什么建设左宗棠文化园扩展阅读: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着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左宗棠着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左宗棠
㈧ 左宗棠文化园四个大字是什么
《左宗棠文化园》
湘阴有一个很有名的标签——左公故里。这位左公,指的便是晚清名臣左宗棠,说实话,起初左公在我心里只不过是历史书上收复新疆的一个代名词,但后来得知他竟是同乡,这个非同一般的代名词在我心中内涵顿时丰富起来,我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湘阴人都会有的感觉,那是来自心底的尊敬与自豪。
㈨ 左宗棠的爱国故事50字数
参与练兵、治河、禁烟等事。
1881年,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在此期间参与练兵、治河、禁烟等事。但他与同僚不和,自己也不习惯于任职中枢。1881年(光绪七年)10月,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任上,左宗棠兴办水利,改良盐务,支持洋务,重视海防。1883年(光绪九年),他还曾镇压王觉一起义。1882年(光绪八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
(9)为什么建设左宗棠文化园扩展阅读:
左宗棠的相关评价:
1、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乌鲁木齐城几乎是兵不血刃。1876年(光绪二年)8月18日 ,刘锦棠部架大炮于六道弯山梁上,仅施放一炮,炸毁一处城墙,清军官兵奋勇杀入城内,残敌如惊弓之鸟狼狈逃窜,乌鲁木齐一举克复。
2、除新疆外,在左宗棠故乡湖南湘阴兴建的左宗棠文化园,同样树立左宗棠雕像:左宗棠手握地图,目视疆土的形象,表现了他不畏强势、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3、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等在镇南关得胜,夺取了谅山。清政府“乘胜即收”,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军,与法国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