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产业在国内涉及的领域
文化产业的范围为: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文化产业的界定 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所以什么是文化产业,众说纷纭。全国政协与文化部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在2001年对国内部分省市作实地考察,并在总结各省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我认为这一界定较符合现实,也与国际经济学界的探索基本吻合。 把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国际、国内学界、政界的共识。但是对于二者的区分,目前学术界还缺乏深入探讨,一些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对二者的区分也不是十分严格,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有些文化既归入文化事业范畴,又归入文化产业范畴。 文化产业作为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人们所熟知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当时欧洲知识界称美国文化为“文化工业”,取严厉的批评性态度。第二个阶段,以1990年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象时代华纳这样的特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趋势,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这使得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像法国,在文化上感觉到威胁,他们因此提出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家应对战略。第三个阶段,最近讨论比较多,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经济发展趋势之下,世界各国都已经把文化发展战略变成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被世界各国所认可,起码是那些已经决心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得那些国家,我们可以以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定义。当最后一个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显示出来了: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性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上述概念有其对应性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其对应性的国家。第一个概念最为传统,象我国这样的国家,至今仍然在使用“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来指称文化产业,就可归属其中。第二个概念是进入工业社会的产物,特别形成于本世纪,在普遍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作为一种市场保护措施而提出来的。欧洲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就是如此产生。第三个概念实际上已接近于文化产业概念的消解,主张这种文化产业概念的国家实际上意味着,他们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主体,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美国无须讨论文化产业的问题,因为美国的文化传媒巨无霸已经无人匹敌。文化产业的概念实质上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实质上意味着需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支持一国的文化事业以超常的方式发展与转型。“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可不意识到这个含义。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文化产业的三重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已经展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重合或者融合的过程。这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政策,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大势,不可不为,也不得不为。具体说,国际性的产业发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基本趋势:1、传统产业服务化:通常对产业发展的描述是所谓的“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用“第三次产业”发展的程度,即服务业发展的程度来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GDP中80%已经来源于服务业,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起支配作用。关于近十年来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差别的分析(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10日)认为,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近年来的差别,原因就在于服务经济的发展程度; 2、服务产业知识化: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仅在于服务经济的总量比例,而且在于服务经济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日益居于主导地位。在服务经济同样发达的国家中,美国与其他国家(如欧洲国家)的区别就在于,美国的服务经济日益具有“新经济”的特征,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动力。其中,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扮演了主要角色。美国商务部估计,电子商务已经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7日);3、知识产业人文化,再进一步分析,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中,在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中,人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于是,现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的主体。例如。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如影视和音像)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行业,在国内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与覆盖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超级产业部门。4、文化产业网络化,就文化产业自身而言,随着技术基础越来越转向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经济基础越来越转向网络经济(现代风险资本市场),就越来越超出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成为对传统的产业产生支配性影响,对经济的整体面貌起至关重要的变革作用的力量。因此,传统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人文化,文化产业网络化,这构成了国际性的产业发展基本走向。未来的“新经济”是“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当代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国际性产业发展有其固有的逻辑顺序,但是这种阶段性发展过程还有两个日益突出的特征,即“空间上的逻辑叠加”,与“时间上的加速度”。前一个特征指,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具体到一个国家,往往是前一个阶段发展没有充分完成,后一个发展阶段便“叠加”于其上,而且降低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要性,于是出现根据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重组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的情况(比如,网络出现以后,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后一个特征是指,新技术的发明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是后发国家,越是能够直接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令其产业升级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表现在无须按照原有规模对传统产业进行投资)。 于是,出现一个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上的后发国家,可能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越来越与先进国家处于同样的起点之上。这可以成为“后发优势”论的一个理由。我们应该在这个观点下,重新理解在我们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安排我们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以上述观点来看,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扭转一些传统的认识了: 1、应该改变“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家”的传统观念。因为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但是从人文资源的角度看,我们具有5000年不间断发展的文明史,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物与极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资源将会越来越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我国是世界上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大国。仅仅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越来越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吸引物,其潜在价值无法估量。在“新经济“时代,中国将再一次有资格成为“资源大国”。2、应该改变单纯从“物质生产”角度评价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观念。因为仅仅从物质产品的总量的角度已经无法估价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就一些传统产业而言(特别是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应该以“下游化”的观点重新设计未来的发展,而对于那些代表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应该逐渐转变为以文化内容作为其价值主体来加以估价。例如,在传统的通讯业中,开放性的“接入”与“服务”将日益取代服务手段,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长点。3、最后,应该改变对文化创作、传播、接受活动的“非生产性”的看法。由于许多产业将越来越依靠文化符号为其生产附加价值,文化活动从创作、制作、传播、到接受都已经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其依赖于国家支持的“事业”性质将越来越淡化,国家再也无须通过财政拨款,以“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对其加以限制。在这个时候,如果说还需要国家的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应该是一种“产业政策”性质的支持,即促使从事文化工作的个人与单位尽快地与市场链接。要言之,是形成“造血机制”,而不是继续“输血”。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我们将看到,文化产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文化产业将为一大批产业生产附加价值。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的阶段,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只是刚刚出现,但是,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与一大批传统产业迅速融合,这种融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使其价值迅速增加。例如:我国的服装设计业正在崛起,将提高传统服装业的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为传统服装业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还有广告业,旅游业等等,文化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最近,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网络业的迅速结合,为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我国耐用家用电子消费品的价格竞争愈演愈列,“做减法”似乎成了获得生存优势的唯一法宝。实际上,如何我们真正仔细地考虑一下消费者的需求,考虑一下现代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与感受,我们是完全可以以人文设计与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代表东方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于我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地显现。其次,文化产业将转换一些产业的价值主体。根据我们的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科技”产业越来越无法独立发展,而是成为“高科技”和“高文化”联姻的产业。文化产业在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显然,在这个发展趋势中,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价值主体。比如,美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已将信息产业的定义从“信息载体”(硬件生产)改为“信息内容”,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娱乐产品,这一改就将信息业变为文化产业了。近年来,我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争论,关于“初装费”,“话费”等等话题引起了大量讨论。电讯业收费过高显然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瓶颈。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对通讯业价值主体的认识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看,通讯产业的利润区域随着带宽的迅速增加将日益转向“增殖服务”,也就是信息文化内容服务。欧洲人已经提出了“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的观点,认为在这个发展阶段上,将出现“内容革命”,信息文化内容的提供将决定经营传媒手段的公司的生死。我国的通讯业如果不注意这个发展趋势,将在加入WTO,面临国际竞争局面时,失去最佳发展机遇。没有人会认为建造一个百货商场应该通过收门票来回收资金,那么为什么有人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通过收取“话费”和“网费”来回收通讯产业投资呢?最后,创造新型的文化产业的“业态”,在对传统产业重组后将形成一些新型文化产业门类和就业机会。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很弱小,产业的整体“转型”还进行之中,但是,实际上,各种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已经产生,为我们这个处在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具体表现为在实现了高技术和高文化联姻之后,自身向“文化服务业”转化,并以文化服务业的形式向所有其它行业渗透。如信息娱乐业,提供个性化娱乐服务;如网络服务业,提供个人资讯服务、如教育服务业,提供教育及培训服务;如咨询服务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商务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等; 根据上述分析,当代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逐步深入,直至起到全面支配的作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全应该重新认识。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巨大影响集中表现在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根据我们的研究,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1.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已经建立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无成本复制和传播、个性化与互动式服务、多媒体界面、虚拟现实、生活性的渗入,等等;2.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跨国文化传媒巨头,在文化产品的制作上实行大投入,并且通过国际化销售网络,实现高产出和高利润;3.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范围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文化传媒巨头实行跨行业多方面经营,跨行业和超竞争的组合,以便实现范围经济利润,等等;4.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具有“网络经济”特征。大型国际化文化传媒巨头借助于网络经济和现代资本市场的金融杠杆,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与快速度的整合,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造。(比如,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现代国际文化产业组织的网络经济特征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有人将网络经济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注意力经济阶段,内容经济阶段,电子商务阶段。这大致可以看作:吸引投资、整合资源、形成市场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就完成了,网络经济(新经济)借助风险资本市场这个现代金融杠杆,跨越了以往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里,文化产业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最前列。在从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曾经利用国家行政权力的杠杆作用,来完成对整个经济的转型。这表现在国家信用膨胀,对外发动战争,利用战争物资的大宗定货,滋养大型资本主义企业,彻底消灭手工业行会。“新经济”的转型利用的是资本市场以及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转变,其基本特征是一样的。
② 游戏产品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
网络游戏是一种新型文化产品并已迅速成为一个产业。网络游戏当然有经济的属性,而这个产业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它是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网络游戏不管是以软件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某种数字化的形式、在线的形式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出现,载体及传播方式都只具一种技术的属性,改变不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本质。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由于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所以在管理上应当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网络游戏产业所必须牢记和坚持的。过去网络游戏行业对这一点重视不够,网络游戏的主要属性是文化属性,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笔者认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常地对照检查,必须照着去做。
③ 我国有哪些先进文化
儒家文化是最根本的先进文化,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着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藤原惺窝于1590年着《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着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着《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着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④ 现代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现代文化产业链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 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新型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总的普遍应用。
特点 作为新型产业链,由于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加上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得内容产业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出现新的变化,产业链不再仅仅表现为垂直型,而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
其他信息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莫不如此。
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研究单位,都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积极探索打造中国现代文化产业链之路,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产业化建设的重点、热点。
⑤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九大门类:
一是新闻服务,主要范畴是新闻业;
二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主要包括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版权服务;
三是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的传输和电影的制作与发行;
四是文化艺术服务,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其他文化艺术服务;
五是网络文化服务,主要指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以下四类:互联网新闻服务、互联网出版服务、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和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六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主要指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
七是其他文化服务,主要是指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
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九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知识拓展: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大家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纷纷表示,我们要不断加快"两个率先"推进步伐,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谱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篇章。
⑥ 为何说网络文化产品有独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据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此外,近年来表情包也成为新兴的网络文化产品之一,表情包主要指用于传达表情与情绪的图片,其生产既有商业化行为,也有很多是网民的自发行动,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有着自己全新的特点。
专家表示,网络文化产品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等特质,其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网络文化的演进。
⑦ 旅游文化产品一般包括那些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在旅游中包含的有关文化的产品,这其中既有关于旅游地的文化传统的无形产品,也包括一些特产的有形商品。
旅游文化: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⑧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 具体都有哪些
文化产业分类
文化产业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业,即以产业化/商业化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日本把它叫做“内容产业”,美国把它叫做“版权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叫做“工业标准”,而我们中国官方普遍把它叫做“文化娱乐集合”。
它分九大类:
1、报刊业(主要是报刊的发行和销售,当然还有策划)
2、图书出版业(主要是对图书的市场规划和创意销售)
3、广播影视业(指电视、电影、广播等从事影、音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行业)
4、音像产业(包括音像制品的制作、出版、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等经营缓解。其中,制作、出版、发行是产业链中的三大环节。
5、网络产业(是指利用包括英特网、移动手机等新型网络技术为平台传播信息和创造娱乐的事业)
6、广告业(是指通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发布、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获取利润的产业门类)
7、旅游业(这个你懂得~~不用我一个字儿的打了吧~~)
8、艺术产业(包括艺术品经营业和演出业两大产业)
9、体育产业(是指将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智慧与技巧的比赛或竞技,通过消费的形式推销到市场并获取利润的事业)
文化事业分类
文化事业是我国特有术语,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当中存在的文化事业单位的集合名词。
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
(一)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
(二)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资格,管理形式多样化;
(三)涵盖门类多,单位分布广。
文化事业单位的主要类别是:
演出事业单位,包括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等;
艺术创作事业单位,包括艺术创作院所、艺术中心、音像影视中心等;
图书文献事业单位,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献信息中心等;
文物事业单位,包括文物保护站、文物考古队(所)、博物馆、纪念馆等;
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宫)、青少年宫、俱乐部等;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包括广播电台(站)、电视台、转播台(站)等;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包括各类报社、杂志社等;
编辑事业单位,包括各类编辑部、党史编纂室、地方志编纂室等;
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包括各类出版社、新闻中心、新闻社等;
其他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非营利性,与考虑营利性活动的文化产业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国有性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如私人博物馆),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服务组织(如社会上各类文化团体)也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
⑨ 都说文创的“价值”重于“价格”,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都很重要。文创,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创意,是根据一种技术、科技以及文化产品自身的特色从而进行改进,再应用到一些日用品当中,使之在使用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美感以及其他功能。我个人也十分支持文创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这种文创风格日益兴起,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潮流文化,但在这些文创产品出现在大众眼前时,一些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这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既可以推广文化又可以有资金继续进行创意的挖掘。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对于那些依赖于文化出现,质量却不上乘的产品,我们要拒绝,因为我们已经为文化创意买了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对其不相符的质量给予宽容。因此在价格上,文创应该在价值已经满足创作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定价,这才是文创产品更良好的发展态势。
⑩ 中国现在有什么文化,比如日本有动漫文化、酒文化等,中国有哪些未来中国会出现哪些新文化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的新闻出版业率先释放出重大改革信息,除党报党刊及重要出版社仍为事业单位外,社会文化类报刊和绝大多数出版社将转为企业,并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国有、民营)参股;在分销流通环节,新华书店将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后达到上市。我国新闻出版业开始了20年来最深刻的变革。广播电影电视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也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原则进行,实现转企、股份化、上市“三个转变”。截至目前,试点单位已经按时完成了预定工作,其中有一批单位已经为投融资试点做好了准备。此外,已有11家民营机构获得了图书分销领域的“全国总发行权”,其中一些还做好了进入出版领域的准备。获得全国连锁资格和全国总发行资格双牌照的山东世纪天鸿,事实上已经是一家能控制总出书品种1500种、年营业码洋超过5亿元的大型民营出版-发行商。
影视制作领域由于政策最为开放,市场准入程度最高而成为今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国产影片数量将首次突破200部,远远超过2003年140部的纪录;其中国有、民营资本联合拍摄的影片达到80%,国有企业投资比例已降至50%以下。民营影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
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其中游戏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复合率将近100%的增长,超过了手机短信的增长幅度。最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电话用户在9000万户以上,到2004年11月,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6亿,居世界第一位。
文化市场建设在今年获得新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是继四川的“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后,2004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博览会共设有60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展示、交易、论坛、活动项目,有700多家企业参展,汇集了高达380多亿元的洽谈项目。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文化产品、文化技术和文化资本的展示与交易平台,必将会促进中国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目前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 关于宏观形势中的问题:对于战略性短缺的进一步审视
2004年《文化蓝皮书·总报告》曾经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形势存在着“战略性短缺”。今年以来,一些新披露的数字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短缺状况,的确应该引起严重关注。
2004年出版的《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指出,在20多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尽管我国1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是统计数字显示,从1991~200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结构上仅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这一比重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平均值低了14个百分点,就业水平也低了近20个百分点(《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4~7页)。这种发展状况是难以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来解释的,的确是一种在我国特殊体制环境下的现象。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是在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这两年的趋势是,文化服务业这块“短板”越来越短。加入WTO以后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特点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迅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下降,文化服务业的增长总体上也比较缓慢。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显然是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矛盾的。2004年以来,出现了关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我国加入WTO后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向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在我们这样的能源紧缺国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走“轻型化”的发展道路。看来,如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大主题。
(二)改革日渐深入,关键性领域的关键性制度创新有待突破
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尽管还处在试点阶段,但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事业和产业单位的区分,实施微观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主体,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文化产品流通领域的开放已经是事实,无论是图书音像分销,还是电影院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影视制作领域投资活跃,竞争态势已成。但是,在书报刊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等产业高端领域,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启动产业发展,还有较大距离。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动力。
我们感到,在新闻出版业,无论是出版集团,还是报业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有独资体制是否能够为市场所接受,还有待观察。在广电业中,不同产业环节的区别性准入政策,正在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2004年被我国广电部门称为“动漫游戏产业年”,各种民间力量介入动漫游戏产业内容制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据报道,由于民营的内容制作机构和国营的播出机构在体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机构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定价机制没有形成,致使70%的国产动画片在各省市县电视台无法播出,已播出的动画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压低价格,甚至被迫免费播出,导致成本无法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典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仍然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以此为主体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很难与目前证券市场管理规范接轨,而且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它也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如果这类企业大量上市融资,将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改革的难度也来自于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在体制内占据优越地位,握有垄断权力,这些单位已在多年商业运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脱离体制内优越地位,同时尽可能在市场中获得商业利益,将事业和产业两种好处兼收并取,往往成为他们在“双轨制”条件下最为合理的选择。这种双轨体制在文化市场已经有所发育的今天,已经造成了严重社会不公的不良后果。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期,改革也有机遇期,如不抓紧推动就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将于2004年结束开放文化分销领域的准备期。截止10月末,有关部门已经向11家民营图书发行机构发放了“全国总发”许可。可以预见,完成了全国分销网布局的民营书业将迅速向上整合资源,一批大型的民营“出版-发行集团”将很快出现,市场给国有文化出版机构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另据今年首次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从业人员已超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演艺等构成的传统文化产业部门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接近传统行业。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环境的不同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如网络文化),发展速度才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可以预见,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突破,增量资本将可能越来越向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将被边缘化。
(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使得发展冲动无序化,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泡沫化”现象
从2003~2004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冲动很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拨款规模几乎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大量业内和业外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资本正在冲进文化投资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资高潮正在兴起。但与此恰成对照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还在酝酿之中,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领域多次出现过的,以行政性推动为特点的“投资饥渴”和“经济过热”景象。
比如说,8号文件下达后,各个相关部委纷纷出台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措施,各级政府也纷纷跟进。截止10月末,除了有十几个儿童电视频道已经开播或者准备开播外,据统计全国还有数十个内容类似的“基地”或“园区”已经启动或正在准备之中。大量电视频道开播却面临严重的内容不足的窘境,而各种园区是否有实质性内容也是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泡沫”已经形成。
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以体制改革与加快发展为主要特点,如何平衡这两个基本方面需要予以关注。对于习惯于以行政方式发展文化的地方政府而言,体制改革需要花大气力研究、试点、制订方案和推动实施,短期不易见效。上项目、做工程、造形象则容易得多。通过逐渐放开市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以指导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自发地实现兼并和重组,费时费力。而以行政命令“拉郎配”却可以立竿见影。如果再带有利益动机,直接以行政权力在市场中推动产业整合,则更会对发展起逆向调节作用。
明年将进入“十五”计划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已经提上日程,我国文化产业正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能
很好地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将发展纳入改革的轨道,以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转换推动健康的增长或发展,而是任凭个别领域的“泡沫化”趋势蔓延,就可能为今后的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准备,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空间,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功能,因此必定充满曲折,困难重重。此外,改革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场“自我革命”,种种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且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高潮到来的形势需要。
预测与建议
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将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将可能在全国铺开;第二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文化分销领域承诺开始生效,外国文化资本将进行战略布局。一个文化产业的投资高潮已经来临。在投资文化产业的意愿和动力方面,国际大于国内,民间大于国家,地方大于中央。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存在战略性短缺的情况下,这会对改革形成高压态势。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中,宏观政策将更加借重市场的力量,市场手段的分量会加大。如何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通过开放文化市场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缓解文化产品供应上的战略性短缺,将成为新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改革示范效应和外资激发效应的双重作用,顺应时世,加快发展节奏。
(一)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推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
一年多以来,改革试点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应该抓住制订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推开的机会,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扩大改革的示范效应,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竞争形势出现。
我们看到,2004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已经表明,文化主管部门注意到了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进一步成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点正在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投资领域,而政府宏观调控正在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化。
在新闻出版领域,类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经极为必要。由于明确绝大多数出版机构整体转为企业的改革政策实施,将会有一大批书报刊出版机构由于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变为徒有虚名的“壳资源”。这些出版机构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经占据出版高端位置的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所兼并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国性发行渠道的大型民营书业所兼并和重组。如果政策环境适宜,就会在市场搏杀中有真正超大型发行-出版集团诞生。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这一趋势成为现实准备尽可能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此,应当适时出台推动和主导这一发展趋势的政策。比如说,将书号、刊号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适时转化为真正基于市场的经济调控手段,推动一批长期以来以出卖书号、刊号为生的出版机构资源向有实力的出版或发行集团汇聚。
应该说,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将在中国传媒市场展开战略性投资,鲸吞体制内优质和闲置文化资源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主管部门出于尽快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经济考虑,应该采取更为激进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以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放开民营文化资本准入等多种手段,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将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新一轮传媒资本投
浪潮的形成
我国文化资本投资高潮正在兴起,而且将以文化市场为主战场。从外国文化资本进入中国的步骤来看,由于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他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以文化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领,转入以文化资本大规模整合我优质文化资源阶段。本土民营文化资本也已经在几年的力量积蓄之后,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2004年我国文化资本市场已经浮现出如“中信”和“星美传媒”等文化资本巨头的身影,中国的文化资本市场将进入风起云涌的年代。
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主管当局关注焦点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试点单位在集团化改革取得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股份化改革,并拟订上市方案。仅就目前业内进入试点的为数不多的国有文化传媒集团而言,其资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现金流量,已经具有筹集数百亿资金,在新闻出版领域掀起兼并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经占据流通领域大半河山,并做好了进军出版一切准备的民营书业集团,以及环伺于体制门外的传统产业资本巨头,未来文化市场的兼并战规模就更为可观。
因此,尽管还有诸多体制和政策性障碍,但是在新的一年里文化投融资体制毫无疑问将有重大突破。在这种形势下,最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
,大胆实验,主动拆除投融资政策壁垒,在关键性的领域实现关键性的制度创新,以体制性优势夺得经济发展的先机。
(三)抓住“十一五”规划机遇,规范产业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格局成型
一年多来,在某些无序的发展冲动中,也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打造区域性合作与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各种构想与规划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沪演出市场区域合作已经运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谓“泛珠江三角洲9+2”合作构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文化产业的内容。2004年11月,传出正在制订的“十一五”规划将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定位的新闻报道,文化产业作为环渤海城市群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样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主办了“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邀请国家文化部和22个省文化厅领导,与亚洲8个国家文化部门官员共同探讨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国际合作的前景,论坛主题响亮地叫做“创意亚洲”。会议凸显了亚洲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区域合作意愿,以及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地位。
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长正以向内地延伸和向海外扩展的两种方式向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之势正在迅速形成,文化产业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首的东部发达地区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区域,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地方政府毫无疑问应该抓住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机会,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共同体,提升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
(四)加入WTO以后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应该建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战略联系,拓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
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化进程骤然提速,于是经济界出现了有关发展道路的新争论。实际上,无论这一争论的结果如何,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是必然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应该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可能与总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互动因而相得益彰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战略性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主要特征是重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重视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也调整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向于既服务个人消费需求,也服务生产领域的新思路。这一点无疑也是符合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制订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是否与工业化同步,公共服务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刚健饱满,将成为发展的关键。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将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认识这一深刻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题目的深远含义,才会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上(据文化蓝皮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