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芜湖古城的“芜湖古城”历史概况
芜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为拱卫都城建邺(今南京)的安全,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将芜湖城迁至县内的鸡毛山一带,这也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5年),芜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国700余年,“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芜湖古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划长街于城外。至光绪二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将残破的城垣拓为环城马路。城内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肖家巷等历史街区构成,街两旁店铺林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呈徽派民居风格,前店后场,街面材料一律为青石板和麻石条,下设阴沟,其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
由于芜湖城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农作区的广阔腹地,芜湖城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并壮大。明清时期,尤其是1876年芜湖开端口通商后,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和芜湖的社会经济迅速交融,进一步发展,使得芜湖城迅速扩张,成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十里长街”和现在遗留的“芜湖古城”就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
“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⑵ 芜湖城隍庙的文化
芜湖是座历史名城,她的建立与三国时期的东吴密切相关。据说,芜湖城池是由孙权授命由黄池迁移而来,因此老城区至今还残留着当时的许多遗迹,如西内街的周瑜墓、马号街县衙署的周瑜点将台、离老城区稍远一点的小营盘等等。连历史上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也在老城区的东内街。据清人孙承泽撰写的《春明梦余录》记载:“芜湖城隍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纪念东吴大将芜湖侯徐盛。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烟波浩渺的万里长江上,霎时战船如梭,刀光剑戟闪烁如灯,马匹嘶吼,万箭齐发,惊天动地的水上争夺战,在芜湖江面上隆重上演。此时东吴大将周泰、韩当在浙江剿匪,甘宁、朱然、徐晃等人在湖北、江西前线对付蠢蠢欲动的蜀国。留守芜湖的,只有三军都督周瑜和老将黄盖以及老弱残旅两万余人。
阳春三月江水上涌,曹操之师借着滚滚水势,战鼓雷鸣,齐聚长江和青弋江口岸,强行攻城。在曹军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在苦苦死撑做好战死的准备。就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曹军在死伤一大片。三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当先,杀下城墙。曹军的攻势大挫,暂时退却。战后,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在后来抵抗曹军的几次进攻里,纪信身先士卒,连杀曹军大将三名,令攻城者闻风丧胆。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周瑜命徐盛镇守芜湖。在治理芜湖的这段时间里,纪信深感百姓深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他逝世后,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把他塑成芜湖城的守护神,香烛供奉。徐盛,成为中国第一个城隍爷。
芜湖当年的城隍庙,规模是相当深宏阔大的,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门口左厢立有牛头神、白无常,手持哭丧棒;右厢立有马面神、黑无常,手拿条幅“你也来了”。 前殿门口是一对大石狮,里面东西二侧立有“哼、哈”二将之神像,并有一面巨大的羊皮鼓,人鬼有冤皆可前来告状申诉。后有一天井,又称配殿。两厢是所谓“阴曹地府”的十大地狱。据说,人死后来到阴间,必经十殿阎罗的审问,如曾做过坏事,将受到严厉惩罚。穿过庭院,是城隍大殿,城隍端坐中间,左边站一判官,拿着生死簿,大笔一勾,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大权;右边站一公差,手拿勾魂牌和铁索,专捉恶鬼下地狱……
芜湖城隍庙对后世各地的城隍庙影响极大,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
北齐大将慕容俨率兵镇守郢城的时候,受到敌军攻击,慕容俨日夜苦思攻敌的策略,夜里梦到芜湖城隍到来,不禁大喜,拜问制敌妙计。不想,当夜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他即刻梦醒,披挂上阵,主动出击敌人营垒,大获全胜。从此,人们普遍相信城隍的神威,开始替城隍立庙。当然这是神话故事,但反映出当时人们渴望出现天赋神力的大无畏英雄来保卫每个城池百姓的安宁。到唐代,着名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曾撰写过《祭城隍文》。利用城隍来监督各级政府官员廉洁从政的做法,从宋代就已开始,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强化。朝廷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对城隍发誓“忠君爱民”,才能得到城隍的相助。南宋芜湖县令沈端节,为人谨慎守节,他刚接到指令为芜湖地方长官,下车伊始即到城隍庙明誓城隍神,摆上蔬果香烛,念念有辞,曰:“某奉命为芜湖令,不敢造次,谨依法奉公,如有伤天害理处,愿神明察之、殛之。”他在任五年,风调雨顺,确实应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为芜湖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曾多次带头捐出俸禄,修缮水利工程,有时竟弄到无隔夜粮的窘境。后来他调离芜湖,百姓在城隍庙中辟有他的生祠,借以表达对这位清官的深深怀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的芜湖城隍庙,是清代嘉庆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庙。整个庙宇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雄伟,无论在规模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超过以往,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庙宇。从资料中得知,1954年前,这座庙宇还基本保持原样,还允许民众参观,但不久由芜湖专员公署划为大礼堂,大小菩萨偏堆一隅,有残破不堪者被弃之青弋江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偶像全部被毁,庙宇改为皖南大戏院。
早年,人们进入城隍庙,一方面通过形象的道具可以明白“惩恶从善”的道德规范,另方面通过辅助文字的提醒,加深对城隍说教的理解,其中的楹联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或为祈福语或为警世佳句,增添了城隍文化的内涵。芜湖城隍庙前那副楹联,就很好地诠释了人间善恶“因果相报”的哲理:“为善必昌,不是不昌,祖上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亡,不是不亡,祖上有余德,德尽乃亡。”前殿廊檐下的石柱上,刻有楹联:“欺己即欺天,亏心事难逃鉴察;有因必有果,到头时不爽毫厘。”第三进即城隍殿的中堂,有楹联说得诙谐有趣,让人抚掌沉思:“淫人妻女,占人民房,欺凌鳏寡孤独,这般兇徒,任你烧香也无益;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睦乡亲邻里,若个善士,见我不拜又何妨?”刻画民间善恶,真是一针见血。
随着统治者对城隍的重视,汉族民间逐渐形成一整套崇拜城隍的礼仪和风俗。每年的“城隍会”,即城隍出巡的日子,市民家中十室九空,集中在出巡道上观看隆重的典礼。根据城隍的地位,一般享有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仪仗。走在最前的是标着“城隍”的旌旗队伍,紧接的是锣鼓开道、唢呐高吹,几位扛着“肃静”、“回避”木牌的兵士耀武扬威地驱赶观看热闹的民众,后面就是所谓“白无常”、“黑无常”,戴着尖尖的高帽,身披金银纸钱,面涂杂色,帽上书有“一见大吉”字样,看着他们招摇过市的丑态,可以让人啼笑皆非。正如鲁迅先生在《无常》一文中说:“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之后,才是城隍的大驾,他被八大汉高高地抬着,满面红光,被油彩涂满脸颊的模样,着实让人觉得有趣。后面跟着衣着华丽的无常嫂,手拿大红罗帕,忸怩作态,最大程度彰显着俗世的笑料。特别是阴历三月二十八,十里长街热闹非凡,家家张灯结彩,店铺早准备好纸张香烛鞭炮等物,一俟城隍仪仗浩浩荡荡走进街口,鞭炮齐鸣,欢呼不断,男女老少尽皆蜂拥上前,迎接城隍的巡视。
正月十五夜晚,城隍庙的“子孙灯”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接受城隍赐子的活动。正殿神龛前安放一圆形铁架,架上里里外外许多层,共点九十九盏油灯。远远望去,一圈圈的灯火好像一层层希望,这些企盼得子的人们,焦急地等待城隍的“疏忽”,据说偷到一盏油灯即生贵子。然而庙中道士为了防止有人偷灯,在香案两头各站一人,被称之“活鬼”。这些盼子的男女在长期摸索中总结出一套“偷灯”的经验,他们派几位漂亮的女子有意与道士搭讪,并做出种种风流挑逗的举动,引得道士目迷神离,另有妇女便趁机下手嘬口将油灯吹灭,用宽大的衣襟一扫,严严实实遮住灯盏,神不知鬼不觉把油灯捎走……
城隍庙历来又是展示芜湖饮食文化的集中地。这里的小吃既有芜湖地方特色,又兼顾南北风味,馄饨、面条、糍粑、蒸饭和各式荤素小吃应有尽有,一直是市民爱光顾的地方。同时,它又是大众娱乐场所,到了节假日,庙内有许多摊贩设点,什么测字看相、唱戏说书、变戏法卖梨膏糖之类的摊点,吸引着无数人众。清末民初,又多了卖字画的摊头,一些民间画家作画现卖,给城隍庙增添了高雅的文墨气氛。当年着名画家萧尺木和他的书画朋友,也常聚此切磋技艺,交换或赠出自己的画作。清代一品大员黄钺,也曾有诗称赞城隍庙文化集市的兴旺。
⑶ 芜湖古建筑有哪些
芜湖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今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三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县址由鸠兹故地迁至青弋江口。
中山大学冯原教授表示,芜湖古城有典型的徽派建筑,东迎吴越风韵、南接徽州筋脉,前店后宅、中开天井,青砖黑瓦马头墙,回廊照壁花魂香。他还介绍说,芜湖古城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建制之城,古城内有吏(衙署前门、廉泉)、户(保赤局、南门钞关)、礼(城隍庙、夫子庙)、兵(点将台、明清城墙)、刑(地方审判检察所、井巷模范监狱)、工(老浮桥、中江塔)六部。
深圳大学教授应天齐教授有着深厚的古城情结,他的“老房子”系列版画底蕴深厚,名满画坛。对于徽派建筑文化的代表芜湖,应教授别有一番感情。他表示,芜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秋遗迹、两汉战场、唐宋风骚、明清旺市、近代开端口,有“楚王城”、“三国东吴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众多古迹遗址。太平天国时期激战芜湖,“旧存城垒,悉毁于兵”,重生的古城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如肖家巷翟家花园、太平大路的俞府等,近代西洋建筑和明清徽派古城遂成为芜湖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⑷ 芜湖古城游玩攻略
摘要 景点名:芜湖古城
⑸ 芜湖古城有什么好玩的 芜湖古城好玩的有什么地方
1、芜湖古城全年6场节庆活动,12场特色文化活动,全天9场演艺组成的全年千余场常态化演出活动,将把这里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展示窗口,城市会客厅、文商旅跨界的新地标!每逢节假日芜湖古城将推出节日主题活动。
2、芜湖古城内部还有老县衙和花街等其他比较着名的旅游景点,在老县衙和花街中体验一下当地的美食,感受一下芜湖古城的活跃气息。
3、到了晚上,自然要去逛一下夜市,因为有些活动只在晚上才会举行,所以,晚上去观看一下一些特定的表演也是不错的选择。
⑹ 芜湖古城的“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方案介绍
规划区内总建筑面积为330973.12m2。总户数为4702户。五层以上建筑90363.36m2(共34幢),其中新建成片的住宅区主要有两处,一是新华公司开发的新华小区:建筑面积34000m2(共8幢);二是中房开发的罗家闸小区:建筑面积13022.58 m2。目前规划区内共有住户4000多户,古城建设拟拆迁2500多户。
本地块中许多街区诸如儒林街和南正街明清步行街保存完整,能够体现城市的辉煌历史,但是先期改造中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通过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旧的芜湖古城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街道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2.居民年龄结构偏高,生活水平偏低;
3.缺乏有吸引力的商业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建筑质量破旧,建筑密度过高;
5.交通不便,难以吸引游客,且消防通道不畅,消防设施薄弱。 根据“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的要求,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的原则确定为:
1.保护芜湖古城的历史真实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
2.保护、完善原有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赋予整个街区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城市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
3.使芜湖古城成为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风俗的特殊城市街区,为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用新的形式使之成为芜湖整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对于古城内及临近街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通过拆除、遮挡、新建、修改、保护五种处理措施加以整治。
1.拆除:拆除和部分拆除严重影响风貌景观的建筑及建筑质量不高,结构已经损坏的危房,包括:
a. 古城中大多数已接近甚至超出使用年限的民居式住宅,如公署路两侧民居,儒林街两侧一些破损的低层住宅等。
b. 环城南路北侧的多层住宅更新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徽派民居建筑。
c. 拆除围绕大成殿周围十二中校舍建筑,更新为文庙景观建筑群。
2.遮挡和新建:
保留新华小区、罗家闸小区、二中等建筑,在这些建筑近古城一侧补建临街廊子和墙,并适当留出绿化带,视线上隔离和遮挡小区多层住宅及学校建筑的高大体量,在原有城隍庙门头的基础上,新建城隍庙建筑群。
3.修改
a. 保留南门湾、南正街街道走向及尺度,建筑形式及格局,对其立面进行整理。
b. 维护修缮传统民居。
c. 对于体量合适的非民居建筑,要对其立面进行改造,在色彩符号上予以协调处理。
4.保护
a. 对第三章芜湖古城历史遗存建筑表中提及的历史建筑采用整体保护、局部修复的方法加以整治。
b. 重点保护衙署前门和文庙大成殿两处市级重点文保建筑。 通过对于古城原有结构的分析,结合规划评审会会议的要求,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芜湖古城”旅游、文化、商业的功能定位,拟对古城作如下五个区块功能定位:
5-1、“芜湖古城”东北部区块,该区域有新建(95年后建)罗小闸小区(五幢13000多平方米)、市第二中学及其宿舍区、罗家闸小学等,占地面积约5公顷。我们通过对现状考察分析,认为该区块虽属古城保护范围。但几乎没有可挖掘的历史文化内容和旅游文化内容(只有传说中的梦日亭遗址在二中附近);同时,该区域也存有大量的五六十年代所建民居,其生活设施简陋,亟需改造。综合考虑,方案采取保留为主,改造为辅的方法,对新建的中房罗家闸小区、罗家闸小学、二中等建筑予以保留,其余部分进行改造,一方面补足因花街小学、环城南路幼儿园等拆迁还迁的面积,同时新建商业步行街和综合协调区域。
在与古城其他区块的关系上,方案从沿街景观建筑入手,对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利用树木绿化进行遮挡等,以协调整个古城建筑风格。在沿公署路、东内街的建筑立面上,将采用局部连接成一层商铺,在六层住宅下加建改造成商铺的形式。使之与古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5-2、“芜湖古城”西北部区块,即东内街、米市街以北,公署路以西与环城北路、规划中的区支路所合围的范围,面积约5公顷,这个区域靠近环城北路部分,已被改造开发成新华小区,约有建筑10多幢约4万多平方米(占地约10000m2)。方案考虑对这一小区采取保留处理,但需协调处理好与古城的关系。经考察这个区域的核心保护建筑是城隍庙遗址和周瑜点将台(十字街29号)遗址,所以方案采取以复建城隍庙,改造现有城隍庙作为入口。新建庙会文化广场为核心,对周瑜点将台原址恢复保护,并增建火药房形成一个三国文化景点,围绕这两处景点,挖掘文化内容,组织庙会广场和城隍商业步行街区。
由于这个区域的建筑高度,均受到严格控制(大部分1-2层,少量三层商铺),且规划中的区支路宽仅有12米,因此方案对区支路的西面的区块改造,建议要适当控制,使其建筑高度和风格与古城相吻合。
5-3、东内街以南区块,花街、南正街、南门湾一带为明清时期所形成的古商业步行街,也是“芜湖古城”最具保留价值的区域,方案对沿花街、南正街、儒林街“L”型轴线两侧建筑进行了严格保护,其街道的走向、空间尺度原则保持不变,沿街建筑在逐个进行现状分析后,具保留价值的,严格保留,并妥善加以维修,使其修旧如旧;房屋损坏严重的,应在原址上加以复建,复建的形式应以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为主,适当吸收江南其他地区民居风格,老字号店铺应尽可能按原有风貌修复,过去在芜湖长街拆迁改造中消失的如张恒春药号,陈独秀生活过的科学图书社(该社由安徽绩溪人汪孟邹创办)、胡开文笔墨店等,在沿街建筑中加以展现,并且恢复花街至南正街段青石板,麻石条路面。
本区域内的小天朝(儒林街48号),雅积楼(儒林街18号)等重要历史建筑应加以严格保护,并妥善修复,并在此重建梦日亭,以增加旅游文化内容。
5-4、古城东南区块,方案采取以修缮大成殿为主,恢复学官(文庙)旧有规模,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增建芜湖历史文化名人走廊的作法,具体地讲:
5-4-1、迁移市第十二中学,修缮大成殿,按照文庙规模,依次向南复建:明伦堂,尊经阁,棂星门,状元桥,荷花池,大成坊,形成占地25亩的核心区;扩建、增加绿化,,广植树木,恢复原文庙45亩面积,把江南园林风格建筑景点溶于文庙区域;并复建金马门,使文庙与金马门之间的典故得以再现。
5-4-2、文庙西边,以肖家巷,儒林后街为骨架,以萧尺木故居为核心,沿街散布增建、恢复;宋朝爱国诗人韦许的独乐堂,铁画创始人汤鹏的天池亭,张孝祥的状元坊,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下榻处、黄钺(《壹斋集》作者,清三代元老重臣)故居等,形成名人文化一条街,并在周围规划布置芜湖地方旅游文化特产,纪念品一条街。
5-5、环城南路以南至青弋江边区块,占地约25亩,方案拟建芜湖古民居景点区块。这是对现状分析后的两点考虑:一是芜湖城市的发展是沿青弋江边发展起来的,在沿江边增建民居协调区,可丰富旅游文化内容;二是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区块的东南建酒肆茶楼和望江亭景点,使人们有一个旅游休闲区域。 古城南北向长900米,东西向长400多米,规划中将中部东西向的东内街作为穿越古城的一条主要车行道路,东内街以北因有保留的住宅,小学及新建民风住宅,故将公署路等作机动车道考虑,东内街以南原则上不考虑大量机动车流,而是将文庙西侧道路及环城南路作为消防和应急的内部应急车行道,并为花街、儒林街等纯步行街道的商铺提供货物运送的车行通道。同时通过对部分建筑加以整理,更好地围合广场形成步行街的入口。结合水面的放大,作为整个街区游览系统的开始。机动车停车除城北住宅区内安排满足住户需要的车位外,古城内部结合道路分别设置了小块的停车位,满足古城内部车辆停放的要求。在四个入口处设置较大型集中停车场,减轻古城内部车辆通行的压力。
商业步行区域主要有城北城隍商业步行区、城中传统历史步行区、城南古民居景点步行区。在步行街的设置上,将城北城隍商业步行区和城中传统历史步行区结合设计,形成连贯的商业步行系统。该步行系统由北面来凤门(牌楼)起始,经城隍北商业区,城隍文化区,庙会广场,向东折至花街,儒林街商业步行街,至城东大成广场收尾,全长1300多米,成为古城中商业中枢系统。 古城作为芜湖市中心重要的商贸、旅游文化区块,在未来芜湖城市的旅游线路中占重要地位,将与鸠鹚广场、芜湖长江大桥等一起构筑成新的大旅游线路,共同促进芜湖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就古城自身的旅游功能来说,本着“恢复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线路组织为由城北来凤门入口,经城隍庙、周瑜点将台等景点后,进入庙会广场,再分两条线路,一条是向南经花街、南门湾至儒林街,沿途游览传统商业街区和小天朝,梦日亭,雅积楼、张恒春药号等景点;另一条是先向东穿肖家巷,参观萧尺木故居,再向南沿肖家巷,儒林后街,游览独乐堂,天池亭;范进赶考下榻处,黄钺故居等景点。二条线路终点均在文庙景区结束。 望火台坐落在环城南路中部56号。该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属于公共建筑,本体平面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38米,南北宽8.50米,占地面积37.23平方木,建筑面18.12米,进深11.17米,占地面积202.40平方米。砖混结构,立面为三层,总高为积84.32平方米,总的面阔13.26米,其中第二层是水泥平顶,四檐有水泥栏板围护,第三层是一个方形楼阁,四阿顶,脊为水泥浇注。墙体用青砖扁砌,实心,外粉沙灰。每层都开有窗户,二层平顶向外挑出三线,阁楼四檐有封沿板,东西两向开有门,砖砌外挑券式门罩。该建筑造型特别,尤其是楼阁的屋顶式样,是芜湖现存历史建筑中仅有的一例,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大清监狱的沿革:光绪五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老城厢建造监狱,当时称芜湖官牢,后来称为旧监,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琛(chēn)重修于县署后方,在它的西北部增造三重平房,作为官牢各科的办公室,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官牢改办习艺所。芜湖知县隶属芜湖道台,芜湖道台管辖皖南一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原芜湖官牢的基础上开辟大清新式监狱,童德璋分离看守所,合并了原男所、女所,实际就是沈宝琛的监狱,就如现在“芜湖古城”由镜湖区承建,毋庸质疑也是芜湖市的建设项目。由此芜湖大清监狱可以追溯到光绪五年(1879年),跨越了三个世纪。大清监狱与县衙近而不邻,同受明清城墙庇护。
大清监狱是芜湖古城的有机组成,彰显了古代司法向近现代的过渡。大清监狱在解放后是芜湖公安局的六科、七科,到七十年代,省一监和少管所先后北迁,芜湖汽车发动机厂接用。从当时来讲,芜湖的模范监狱只是皖南片的监狱,南京老虎桥监狱是江南模范监狱,两者犹如父子。安庆的鹭鸶桥监狱是民国皖省第一监狱,芜湖监狱屈居二监。南京拆毁老虎桥监狱,芜湖大清监狱跃升为古代监狱的绝版,上海提蓝桥监狱是1935年才建成如今的模样,且已演变为公安博物馆,淡化了监狱主题,东北旅顺的日俄监狱是外国在华监狱,重庆的渣滓洞集中营是非司法监狱。芜湖监狱是原版的晚清建筑,附丽着监狱是司法工具的本义。
⑺ 芜湖古城在什么地方
芜湖古城在安徽省芜湖市东南部,“芜湖古城”在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部,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公元前109年,始设芜湖县,“芜湖古城”的雏形初显,直至明清时期,“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
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7)芜湖古城文化怎么样扩展阅读:
芜湖古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徽商文化为主、多种文化汇交,以及悠久的历史积淀,芜湖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青弋江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在这里,全国最古老的城隍庙现仍香火兴旺,建于宋朝的“县学学宫”—大成殿至今仍保存完好。通过调查摸底,“芜湖古城”内有53处历史建筑保存相对完好,近期又在上述基础上发掘了8处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名人故居(如张恨水故居遗址、钟家庆故居、汪道涵故居等)。
历史遗留下来的 “芜湖古城”部分巷道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保留着传统的商业风貌。
⑻ 芜湖古城游玩攻略
摘要 一、游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