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动。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两个统一的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在这期间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官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秦在完成统一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地方行政组织的日趋整齐精密,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官制,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而稍有改变,汉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又基本上沿袭着秦汉的官制。秦汉官制是我国官制之源,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从秦代起,我国官制即分为中央、地方两支。
中央官设三公及列卿。
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御使大夫: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庭差遣,另外又握有监察百官之权。
列卿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廷尉:主管刑狱;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经济;典官:主管归附各部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太仆:掌管皇宫车马和国家马政;典属国:管理内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侯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享用;将作少府:主管宫室修建。此外,还有宫官,宫官是皇后、皇太子门下的官吏。
至西汉中央仍设三公,只是丞相改称相国,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称,九卿后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地位一般高于其它列卿。王莽簒汉建新朝对西汉官制大事更易,有“九卿分属三公”的办法,被东汉官制吸收,“三公九卿”便为后中央官制的基本体制。
自东汉末年起,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又出现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同一时间,皇帝往往有几个,地位也不巩固,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的至尊地位,各国君主都煞费苦心,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频繁地调整,总趋向是从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它预示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迈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秦少府属官有尚书,在内掌文书,东汉设尚书台,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中书省,魏、晋始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东汉称侍中寺,以伺应皇帝为主要职务,晋代改称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三省制从西晋始设渐完善确定,此后历代沿用,直至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才重新调整中央机构。
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部。
吏部:管理文官。
户部: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
礼部:主管礼仪教化。
兵部:主管军队。
刑部:主管刑政。
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属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责权有较大局限,明初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府、部、院、寺(司)是与六部相配合的机构。
明废丞相后,渐形成内阁制,在皇帝和六部之间成立内阁,内阁大学士一般五至七人,内阁权力远比不上前代丞相。
清承明制,中央机构仍设内阁、六部等,直至清亡。
从秦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起,两千多年间的设官分职,大体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也解体,古代官制也随之结束。中央官制只是古代官制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官制相沿袭、尚变化的特点。一般读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便于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也便于更好地阅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
地方政治制度
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2.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于秦朝,发展于西汉,变样于东汉.
3.州郡制:指东汉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的剌史监察制度.
4.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宋统一中原后,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5.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B. 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得特点及原因
1、至高无上的王权是传统文官制度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原因:君主集权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
君主握有包括官吏在内的一切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各级政府、大小官员都只是王权的组成部分。而且文官队伍层层节制,上级官员主宰着下级官员的升降任免,自上而下的授权与控权体系使权力指向单一、人身依附严重,导致官员形成了亦主亦奴的双重人格,对上曲意逢迎、对下作威作福,由此滋生出种种弊端。
2、腐败现象严重。
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公共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所以,可以说,腐败是一切专制
体制不可救药的固疾。在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专制体制之下,尽管有诸多法令和专职监督机关,但由于监督机构的权利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权利同出一源,且监察体制单一,其作用和效力极其有限,所以官员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
3、缺乏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在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下,政府官员的职责十分简单。各级官员最基本的职能为兴教化、倡礼仪、维持治安和催粮征税。关于行政技术的问题则更多地倚重于幕僚和胥吏,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由地方乡绅自治,极少需要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因而官员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整合、调控、管理社会的行政知识和技能。
4、官本位。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员不仅拥有权力,还拥有财富、声誉和各种特权;做官首先是一种身份等级,其次才是一种职业。从观念形态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是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取向,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亦可引申为“唯有做官高”。这主要是因为做官有种种好处。首先,在古代社会分层体系中,元代人分十等,官居
第一,即“官”代表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升官与发财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官职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官员除了有正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占田荫客、不纳赋税、不服劳役、年节赏赐、陋规津贴等各种好处。再次,法律还赋予了官员种种特权。王公贵族即使犯罪,亦有“八议”或“官当”制度,即可免于或从轻处罚。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C. 什么是署衙文化
“两衙”文化:中国官署文化的两块志石
南阳知府衙门、内乡县衙,是中国官署文化的两块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官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被世人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享有“—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
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朝。作为封建时代惟一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衙门、保定道台衙门、霍州知州衙门、内乡知县衙门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官署衙门旅游线。
D. 中国官场文化:做官有哪些学问 谁不
李鸿章说过,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话虽这样说,还是有人不得要领,明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却硬往死胡同里钻。我们一般人接触到的官,都是处于舞台上化好妆的。走上前台的是以文件、讲话、理论包装起来的具有角色面具的官,他们作为人的深层本质已经藏于幕后。所以看官员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观念,就不能看他讲什么,而只能看他在干什么。我们评价某人会做官,不是指他会讲官方的理论,而是讲他会按官场的文化游刃有余。 官场等级森严 中国文化之精髓,大半纠葛在等级上。在官场上,等级敏感的很。官场以等级尊卑为规则,官大一级压死人。即使是现实中只有二人的科室,其中一人,也要像模像样地摆出官位。一个人一旦当了官,都无师自通地耍起官腔,迈起官步,眼睛往上。官走到哪必前呼后拥,旌旗节钺,鸣锣开道。在中国,市长到县里检查工作,是要提前打好招呼的。在县境的公路旁,县里的大小官员们早早地就等候在那里,恭候市长同志的大驾光临。接到市长的车队后,县里的警车在前面开道,沿途还有为数众多的**站岗放哨。所过之处,百姓为之侧目,行人纷纷避让。 在中国,无论是在公众或者是在私下场合,下级对上级真可谓是小心伺候,从喝水抽烟,到住宿用餐,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就连领导爱好如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吸什么样的烟,喝什么样的茶,吃什么样的饭,找什么样的服务员,都要让领导心满意足,决不能挑出半点毛病。但在美国,官员是选民选出来的,官员是对选民负责的,而不是对某一个人负责,没有必要刻意地讨好上级。即使是上级任命的的官员,上下级之间也是一种雇佣关系,我只要干好我职责范围内的事就是对上级的最大负责。因此,美国的下级才可以不怕上级。 在中国,一个人只要当了官,成了上级,从他嘴里发出的哼哼啊啊的臆语,都高深莫测。当官让他们城府更深,有些官员从下级请示汇报中听出了门道,他越不懂,越不出声,下级对上级就越是毕恭毕敬。当然下级越谦卑,上司就越舒服。很少有不摆架子的官,老百姓很难见到一个面带笑容的公仆,冷漠是他们的通病。他如果他太平易近人,那还像个官吗?不显出尊卑来,不显出等级来,那还叫个官吗?在中国官场里,上级和下级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因为下级官员的仕途掌握在上级官员的手中。 官场明规则与潜规则 首先官场是有圈子的,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圈子”。比如以某一有权人物为中心,以其势力范围为半径,也是那么一旋转,一个“圈子”也就形成了。能进入那小圈子的人不多,但只要进去了的,那肯定就都是重要人物了。 可别小看这些 “圈子”,在当今的官场上,你要是不深刻领会“圈子”文化的内涵,不进入一定的圈子,即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深入群众,真抓实干;要理论有理论,要水平有水平,要能力有能力,可你或者总不受重用,或者干事有你的份,成绩没你的名,或者曾被重用过却又莫明其妙被束之高阁了……你是否明白了,那只是因为你不是某些权贵圈子中人的缘故! 要想进入这个圈子,就得明白什么是任人唯“钱”,以“职”论价。在一些地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已经成了通用的潜规则;新官一上任,就让“要想富,动干部”成了致富秘笈;“不请不送,降低使用;光请不送,原地不动;会请会送,提拔重用”成了升官的潜规则。在这种氛围里,君子远远不敌小人。 当官其实也不容易 当官,其实是很“累”的。首先,酒桌应酬之累。不要看这些官爷们腆着个大肚子,整天喝得满面红光,似乎很惬意。其实不然。普通百姓上馆子撮一顿,喝几口小酒,确是件快事。如若整天泡在酒店里,大鱼大肉,不烦不腻才怪。更何况大都应酬属于工作往来,喝酒得讲究礼数,说话要注意分寸,根本就无法开怀畅饮。不少官员由于吃喝无度,营养过盛,时间一长,身体也整出了不少毛病,诸如什么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还有肝病胃病等等,接踵而来。个别人还因饮酒过度引发疾病把命都给“喝”丢了。 其次,官场中人是最没有“言论自由”的群体。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官场有官场的不得已。“官身不自由”,古之官员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实在把握不了,可简化为: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记住,做官以后你的嘴不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说什么要根据需要。 要在官场混就要讲“官话”就要打官腔,提起官话,提起官腔,人们都明白那就意味着空话套话,假话。身为官员而不讲官话,那几乎连一天也混不下去。官场文化天然排斥独立思考。官场文化讲究数据,干部出数据,数据出干部,因为放卫星而“火线提拔”的事情在过去的年代比比皆是。但是一个人整天不能说真话,也憋得慌! 再者,关系协调之累。为了获取上司的欢心,得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E. 为什么说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1 内乡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海内外誉其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2 体现了古代地方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3 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政权建设和古典建筑的艺术风貌以及衙门文化,无疑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4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这里还有非常众多和优秀的对联。它不仅阐明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而且还集中体现了可贵的民本思想。匾联是中国建筑的独有特色,同县衙建筑的实物标本和文史资料一样,在史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F. 什么是官本位它是如何产生的
官本位政治文化的内涵
“ 官本位 ” 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由此看来,在最初提出这个名词时,官本位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渐丰,不仅限于此。
官本位是官的本来涵义的异化。本来,官是一个较为好听的名称:处理国家公务曰官。官者,公也。《汉书·盖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说苑至公》:“博士鲍白令之对秦始皇曰:‘天下官则让贤,天下家则世断,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可见,官的本义是“为公”。正因为以“公”相通,才有了尧舜禅让的佳话。韩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说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但是在后来,人们的这种观念就发生了转变。也就是在韩非的那个时代,社会上就产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官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观念。
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这 四点内涵 :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多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识 , 官本位思维、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机制、官本位现象、官本位行为等多方面的意思” 2。在本文中,它具有特定的涵义,指的是一种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 1956 年,在其所着的《比较政治系统》中,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每个政治体系都表现为一个待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从个人看政治文化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估的主观倾向。此后,对政治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一般认为 S· 韦伯的解释比较典型,他把政治文化解释为“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在这个概念上,基本上都认同的一个内涵是:它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观念形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等”。 3政治文化处于政治与文化两者交界层面上。由此看来,官本位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即可被列入政治文化的范畴。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实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两个承载的主体:为官者和为民者。其内涵的前两个方面主要指的是前者,后两个方面则主要是指后者。但在讨论官本位的内涵时,这两个主体又不可以截然分开,因为官可成为民,并且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民通过各种途径也可能成为官。以这两者为主体的政治文化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官这一主体的形成要比民来得早,因为它是这一政治文化直接寄生的载体。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文化,便是这一社会的主政治文化。显然,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政治文化。而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则属于封建政治文化,属于封建官僚阶级政治文化。而在阿尔蒙德看来它应该属于臣属政治文化。因为在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属民对政治体系是完全被动的,只与政治体系的输出相关,却并不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
G. 中国各地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廖凌娜供稿/丽华责编)
H.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清官文化
那就是一个愚民的把戏,人之本性就是贪,在古代的体制下,凡拥有实权,干事的官是无官不贪,无官不污,于是皇上就养了一帮不干事,专挑毛病,的言官,这就是所谓的清官,清流,
然后编几场折子戏
I. 什么是地方官学
像一个县的县长了.古代就称为地方官了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
指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地方官学的设立,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封建王朝的地方官学及其中央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官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乡学”之设的传说。《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但是此种“乡学”仅有“教化”的意义,从严格意义来讲,古代地方官学,则是自汉代开始设立的。
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两汉时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封建的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相立并行郡国以下各属若干县道、邑。汉景帝末年(公元前
2世纪中期),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视教化,在成都建立学宫,招下县子弟为学宫弟子,汉武帝对于文翁设学之举甚为赞许,乃下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代地方教育实自文翁为始。自此以后,有些郡开始设置学官,如昭帝时有的郡设“文学校官”,宣帝时有的郡设有“郡文学官”。但在当时所设,不过是一郡儒者集会的场所,而学制尚未建立,亦未曾普及于各县邑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
3年),始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校、学置经师
1人。序、庠置孝经师
1人。所习内容为儒家“五经”东汉时期,由于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修缮学宫,提倡兴学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J. 中国的官员文化品味都很低吗喜欢什么艺术(电影、音乐、美术等)他们有精神享受的意识吗会是什么样
这算是歧视性的问题。
官员也是人,其他人能有的品味它也能有
如果没有,也许是时间太少,应酬太多,影响了他们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喜欢什么艺术?这个因人而异吧!
是人都有精神享受的意识——老太太也知道街头巷尾找“故事”看,这也是种精神享受啊。
莫名其妙的问题
太主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