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家庭化的社会,而美国文化是社会化的家庭.请举例说明
人一生下来是与动物一样的自然存在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而成长为社会存在物。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环境,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它任何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家庭规模与结构的改变,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因此,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家庭变化和趋向的分析,探寻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功能的变化和特点,并用于指导当前的家庭教育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的变化和趋向 回顾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传统,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主体,因此,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不断认识到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严重阻碍,采取了“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家庭的结构类型也日益从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21世纪的前10年里,第二代独生子女将至少在城市家庭中普遍出现。中国家庭将出现人类历史上仅...
㈡ 家庭文化的教育意义
一说起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上什么样的学校,老师如何。其实,最先应该想到的是家庭教育。因为,即使家长不去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家庭环境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角色。回顾我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家庭给孩子的财富是精神上的充实,是爱,而这些与物质不一定是正比例关系。
对自然的 情感
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在农村度过的,那是河北平原的一个村庄,我尤其爱闻新割的青草的味道和烧麦秸做饭的味道,爱看房顶上的炊烟升起,爱看摘棉花的劳动场面。而有些人对这些熟视无睹,甚至嫌弃农村生活。怎么能对平常的生活生发出热爱?我的体会是需要将之上升到美感。可是艰辛、贫穷的农村生活能有美感吗?美感需要从读书中获得。我的父亲教我读诗、读小说,正是文学的描写,让我在文字的镜头里重新看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这使我领悟到,我热爱自然既与我的农村生活经验有关,又与我读的诗书有关。读书成就了我将生活审美化的能力。
对文字的 情感
奶奶非常敬畏文字,看到带字的纸就要抚平叠好。她不识字,但尊重识字的人。于是我觉得,如果我是一个爱字的人,也能够获得尊重。她很唠叨,并且脾气很大,喜怒无常。但只要我在看书,她就不会打扰我。所以为了逃避她的唠叨、斥责,我就变成了爱看书的孩子。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书中人经历的贫穷、艰难经过文字的镜头转换被赋予了意义。任何一件事情,经过文字的描述就升华了。
朴素的 情感
我的家人都非常善良淳朴。养育我的两代人都是遇事先考虑别人,乐于忍耐,不慕虚荣,不慕威权,不慕财富。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书画家同行大多热衷收藏,雅聚时常互相欣赏。父亲没有任何收藏品,当别人问起他收藏何物时,他回答说:我收藏月亮。于是他被朋友称为“藏月老人”。父亲退休后经常被请去演讲,被介绍时常被称作大师,父亲极不喜欢。一次父亲说,称我为大师是把我说小了,我比大师大一点,是老师。很是幽默。现在我是校长,但所有的人都称我老师,我十分自在,这份自在是受到家风的影响。
信任感
奶奶出生于1919年,中国近代 社会 的动荡她都经历了:战争、饥荒、运动、地震、旱涝等。她的生存能力极强,即使家徒四壁也能让生活过得有模有样。为了这个家,奶奶和父亲奉献着自己。不是家庭的富有,而是长辈的达观和坚韧使我建立了超稳定的安全感,尽管我的亲生母亲因为生我难产去世了,我也没有缺失安全感。无论在个人的成长中还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都没有焦虑。因为我相信人,相信事,相信一切。相信就是一种幸福。
生长式思维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面对生活无所畏惧。奶奶是个寡妇,她的丈夫和弟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她一人撑起一个家,上有长寿的父母,下有我的父亲。
她曾经说,有一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吃饭时下起了暴雨,外面的人都往家里跑,她一个人往地里跑,去看庄稼。我当时没有问她去地里做什么,但冲进天将黑的暴雨里的形象非常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生活的磨砺使然,奶奶是一个特别敢担当的人。同样,父亲也是一个担当者。他性情温和,比奶奶佛系很多,但原则清晰坚定。比如绝不说谎,在特殊年代绝不为自保伤害别人。我的家人因为富有同情心,所以都有悲观主义气质。但面对问题,我的奶奶和父亲又是乐观的。比如住平房会漏雨,在滴水的地方放个盆,父亲说这滴水声可以帮助催眠。
在生活中见到了太多的“争夺之丑”。我的体悟是,退让也是一种生长,心灵之中有美生长, 情感 之中有宽容之爱生长。生长式思维就是为一切找到意义的思维。在读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后,我更有了共鸣。
我的长辈是珍贵的普通人,他们的品格让他们自信地立足世间并传承给下一代。我能够领悟他们的美好并继承发扬,也是给长辈最好的回报。
(作者系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09日第12版
作者:张冬青
㈢ 一个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文化环境不只对一个孩子,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十分的重要,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大学生去考研或者去考博士,就是因为当我们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所经历的圈子和接触的人群都不一样,这个时候会改变我们本质上的生活,一个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
有一个女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想要考雅思和托福了,而自己等到大学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考雅思或者托福这件事情,这不能怪我们自己思想不够,这就是一个家庭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变化,原生家庭或者说优秀的一个文化家庭,带给我们的,永远都是别的人想不到的。
㈣ 为什么中国有家族文化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家族不仅是社会最稳定的基层单位,同时,家族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封闭性和自足性,既是独特的存在也是“东方奇观”,这一现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性资源。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是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虽然具有浓厚的血缘小团体性、宗法性,但它强调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对于建设当代社会伦理,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是指血缘关系明确,存在经济联系并通常同一居地的一类组织。传统的家族文化是指这一群体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而流传下的一些固定的氛围、规矩和模式,比如家规、家风,都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家族网所提供的资料,王氏在广州是一个大的家族,多数都是由外地迁移过来的,详细说就太多了,你可以去家族网查阅或者让他们客服提供家族资料。关于家族文化的内容和元素可以简单跟你说一下:
家族文化都包含:家族史、家谱、姓氏迁移、家族名人、家族事物、家族景点等等
㈤ 家文化的概念
"家文化" 指的是一个“家”的文化,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这个“家”可以是三口之家,也可以是一个国的家,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大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部分,从对“家”的定义延伸,“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一个家族、家庭的文化。
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明“家”与“国”的关系。
“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国天下。
㈥ 中国家庭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为何把家庭文化看的那么重
中国家庭文化的意义,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用文化贯穿在每一个家庭之中,并且对这个家庭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这其实也是我们希望的积极文化对人们的塑造作用。我们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文化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真正的意义所在,才有可能将文化贯穿到我们的活当中去,所以这一过程是离不开各个阶层的努力的,更多体现在教育事业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作用。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是强加于这个人的,更多的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且在生活过程中逐渐被这种世界观所影响,所以在这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思想上的理解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教育事业中,政治类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这类老师的要求也是十分的严格,所以可见国家对于思想教育事业是十分重视的。
㈦ 如何做无为的父母:家庭文化,不可忽视的无形力量
前面讲到,我们家长为孩子买学区是为孩子搭建一个更高平台,希望靠外界的力量来影响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内在没有建设好,就被家长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会让孩子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况且,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不属于家长可控的范围,而家庭才是。
箭射不中,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培养孩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怎么能轻易交到别人手上?
培养孩子是对孩子的整体塑造。只从单方面去培养,家长去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培养孩子的好性格、管理孩子的情绪……诸如此类的课程,并不能如家长所愿,把孩子培养成材。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国家文化,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文化。
唯有文化能做到对一个人、一国国民的整体塑造,而且遵循自然规律的国家文化、家庭文化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化矛盾于无形的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从熟悉的大文化说起。
大多数中国人崇尚和平就是文化塑造的结果。崇尚和平并不代表不动用武力,武力是我们底线。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在不发生冲突、不直接控制的情况下,把目标达成,这就需要更高的智慧。
熟读 历史 的人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什么样的事情都发生过。违反自然规律去做事,结果害人害己的案例数不胜数,皇帝昏庸无道,被推翻,靠武力征服和管理,被推翻。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我们中国人做事讲谋略,能不动手就能解决问题的,坚决不动手。
这对一言不合就开打的西方人来说就难以理解了,难道我被打,我被别人威胁,或者确认过眼神之后,看那人就是不顺眼,我不打回去,或者别人家里有矿,我不去抢,怎么能得到呢?
芒克采访中,主持人与张维为的对话很能反映出西方思维与中国思维的特点。
主持人引用基辛格的的警告,说现在的世界就像一战前,我们处于中美的竞争之中,螺旋式升级的竞争与真正的利益脱节,导致潜在的冲突,可能是军事冲突。主持人问道,这可能吗?中国会把这种结局纳入考虑中吗?
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思维,有竞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很可能上升为军事冲突。
张维为不直接回答,他引用的是西方人罗素的话,罗素非常欣赏中国文化中对和平的热爱。张维为说,即使中国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是站在寻求和平的一边。
美国建国两百多年来,一直在动用武力,侵略其他国家,纷争不断。用兵一定如老子所讲,其事好还,通俗讲就是遭报应。我们中国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国家强盛起来,才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人遵循自然规律,以和平为主,中国人即使是打仗,也致力于统一,西方人违反自然规律,以武力为主,生灵涂炭,国家四分五裂,这就是国家文化的差异,或者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中国与西方走向不同的命运。
为什么花这么大的篇幅讲国家之间的文化?
因为家庭虽小,道理相通,而且大文化一定对小文化起深远的影响。
有些人只知道国家有国家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却不知道家庭有家庭文化。可以这样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建立初期,有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非常重要。
西方文化有其先天缺陷,其文化体量过于庞大,难以改变,而且文化是无形的影响力,身在其中的人们只会认同,很难想到去改变。
对于家庭来说,有些家庭虽然也有先天缺陷,但是一个家庭只有三四口人,改变起来相对容易。
现在很多中国网友开始嘲笑美国人,但是你环顾四周,再看自己的家庭,你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我们很多中国家庭也已经退化到美国这种崇尚武力、恣意妄为的蛮荒文化,父亲缺位,母不慈,子不孝,一出现问题就互相指责。当然,也有崇尚和平,依靠方法来建设家庭文化的父母。
所以,我们会看到两种父母。家庭文化建设的好的无为的父母与家庭文化存在缺陷的妄为的父母。
无为的父母看上去没啥事,工作有条不紊,家庭其乐融融,人际关系融洽,孩子不仅很会为人处世,而且热爱学习和成长。
做不到无为的父母一直都很忙,忙工作,忙孩子,孩子小的时候陪写作业,上辅导班,跟孩子冲突不断。孩子长大之后,忙着为孩子买房,为孩子找工作,物色对象,调解孩子的婚姻矛盾老了带孩子的孩子。操劳一辈子放不开。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文化呢?
有人向无为的家长取经,你们家孩子性格好,学习成绩又好,你们是怎么教的?
他们有可能是这样的反应,我没怎么管孩子,他自己就很爱学习。
取经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家长在藏着掖着,而事实上,他们有可能真的不知道。
我在之前的文章讲过学习知识有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已经形成自动思维,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之海中。
就拿我们每天都用筷子夹菜来说,我们中国人认为这事情最平常不过。我们不会计算手和筷子距离有多远,拿到筷子也不会再去想如何去握筷子,五根手指怎么放,筷子如何夹菜。总之,我就是会拿筷子夹菜!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我也不会去想我是怎么做的。想当初,我们可是费了很大劲才学会的,形成自动思维之后,才做到一气呵成。
我们说话、走路、写字、学知识等等,所有学习都经历这四个阶段形成自动思维,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深处,随取随用。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大脑中储存的是我们过去所有经验的总和。
而文化就很特殊,区别于被迫学习,是一种相互模仿、相影响的被动学习,大部分思想和行为的学习,是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接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中间两个阶段学习的时间很短,而且处于无意识状态。我们已经学会了,但是不知道自己已经学会,就是会用。
我们中国人走路是中国人的走路方式,说话是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用的东西是中国人的东西,当然,带有家庭文化的印记。
仿佛我生来就应该如此。
就拿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奇葩的印度来说,很多中国人对印度贱民的生活感到震惊,人怎么可以活的如此悲惨还这么理所当然?看到印度人吃饭用手不用筷子,有些中国网友调侃道,印度人是怎么吃火锅的?
因为印度人觉得自己生下来就该如此。
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影响人们于无形,谁都逃脱不了文化,也不会想着去逃脱这样的文化。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直到我们遇到其他文化。
有些文化差异大到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当中,但是我们仍然有可能认识不到文化的影响力。
就拿语言学习来说,很多人归结于语言天赋,但是没有哪个中国人说学汉语困难的,也没有哪个美国人说学美语困难的。外国人说汉语,我们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但是很多在中国留学、生活的外国人说的很不错。中国人学英语更是灾难,有些人学了十几二十年,流利表达都很困难,但是你再看华裔,口音、行事风格完全与当地人融为一体。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人与人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不管是交朋友,谈恋爱,与领导、同事相处,与客户谈合同,都一样。需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同时,快速形成共同文化。
结婚其实也是两个不同家庭文化的人结合到一起,两个人的冲突,其实是文化的冲突,如何融合形成统一的文化,这是夫妻二人共同要做的事。
夫妻两个人形成的家庭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孩子。
孔子说的生而知之,一方面是受大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家庭影响。从前面我们得知,孩子从小就被文化塑造着,很多东西不用刻意去学,父母也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自己就会了。
作为家庭的管理者,父母是什么风格,孩子就是什么风格。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讲的就是家庭文化的影响力。
所以儒家尤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治国必先齐其家。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觉得跟人打交道麻烦,尽量避免跟外人打交道,那么孩子从家庭中很难习得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潜意识里储存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就相应较少。成年后走上 社会 ,由于不擅长与人打交道,遭人排挤,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一种是观察学习别人是怎么打交道的,一种是和父母一样,避免与人打交道,这两种思考方向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父母思考问题是负向的,比如说,这事办不成,而不是想着这事如何办成,或者认为领导就喜欢拍马屁的,而不是想着我如何成为领导的得力干将,争取事业更上一层楼,那么孩子也跟着父母学会这种负向的思维方式。
如果一个家庭的基调大体上是和谐的,正向积极的,父母是有方法的,是帮助孩子成长的,那么,孩子自然会成长的很好。
这样的基调与我们中华文化相一致,是遵循自然规律的。
在这样的基调之下,父母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建设家庭文化,利用文化无形的影响力来影响孩子,也就是不发生直接冲突,不直接控制的情况下,把孩子培养好。
这样的父母,就是无为的父母。
那么,我们如何建设家庭文化呢?
㈧ 家庭文化有多么重要
肯定特别重要啊!如果家庭有文化,都特别好的话,他再于小孩子教育方面也会省了不少力,因为他肯定从小都会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那这样子,他就有可能特别喜欢学习,自然他的成绩也会特别优异。所以说家庭文化对小孩子尤其重要。
㈨ 家庭文化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想到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画和表情,而这个图画和表情有的是被定格的,有的则是变化着的。那么,此刻,想到家,你的图画和表情是怎样的呢?你的表情和图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有人说:家是我们的第一个公共场所,而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无疑家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自己HOLD不住,担心自己会给孩子带去不好的影响,而不敢要孩子,对养育孩子没有一点信心。直到走近萨提亚,开始真的相信“大多数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的。”相信“迈向完整的目标之一即是接受父母也是人,并在人性的层次而非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相遇。”相信“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这些相信让我放下了成为完美妈妈的期待,而这份放下帮助我更好地成为一个妈妈,一个好妈妈。是的,真的是当我不再苛求完美的时候,我便开始走向完美了。
说到家就会想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以前我从来没有细究过这个部分,尽管在萨提亚的课程里面,我很多次去画自己的原生家庭图,去看自己的家庭规条及它们对我的影响,每看一次就会更加完整一点,就像是玩拼图一样。当我的画面越来越完整的时候,我对父母,对自己都有越来越多的理解、接纳、感谢。经由这一路的走来,我更加的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是父母的,也更多地为我的负责任,把他们的还给他们。当我不再过多干涉、纠缠和参与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变得轻松很多,而我则变得自由很多。
可是,关于家庭文化和家庭传统很少引起我的重视,曾经我觉得我们家是没有什么仪式感的,也不觉得我们家有什么家庭文化,认为所有的家庭文化都体现在做人、做事应该怎样的框架里面,我把它们归纳为家庭规条。对于这个我一直是有些小失落和觉得有些小缺憾的,尽管我接纳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可我期待我的家庭是有文化的,而这个文化是我可以拿出来说,让我觉得很荣耀,滋养我的生命的。(这个期待是最近才被我看到的。)以前我很快地合理化掉,告诉自己“父母已经尽力而为了,不可过多,过高要求。”这个声音对我的影响极大,让我常常与自己失联,用压抑的方式去平衡,看不见自己的期待,也触不到自己的渴求。
最近,家里发生一些事情,父母要离家一段时间,大概五月分才回来。在离家之前,爸妈一起去姑姑家看了奶奶,临走之前分别去给两边家里的长辈扫墓。当我知道这两件事情之后,我被感动了很久。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的家庭文化——把每个爱的人都放在心里,力所能及去做一些事情。这也让我想起无论是读书时,还是工作后,每次我回家,父母总会提醒我去看大伯,看奶奶,而当我要返校、返岗的前一天晚上,也必定会去他们那里辞行的,这仿佛成了一个习惯。最开始我是被安排这样做,有一段认为是应该这样做,而现在更多的是想要这样做。每次离开都是那几句话:你在家招呼好身体哈。而收到的则都是一样的语言:晓得的,你自己在外面也要招呼好身体,钱是赚不完的,身体最重要。可是,收这些话时的我已很不一样。此刻,想到上次去告别,尤其是跟奶奶告别的时候,我心里发酸,好像每一次别离都是最后一眼,她的这般叮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会成为我最想听的言语吧?!
写到这里,我很感动,胸口一阵阵发紧,鼻子一点点发酸,而眼泪悄悄地滑落。我接触到好多好多的爱,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父母我充满了感激,是他们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在告诉我“什么是爱?”“什么是孝?”
也许现在的我仍旧对于这两个词有些不太明白,可是切实的感动告诉我,这些就是爱,就是孝。
这也让我想起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清明节是整个家庭一起凑分子扫墓,只要我们在家就会跟着,小时候无知,觉得那是件好玩的事情,因为长辈们不仅买纸钱,鞭炮,还会给我们买些好吃的零食。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很开心地跟随着大部队,一路上吃吃喝喝,走到墓前也是跟随着烧点纸,磕个头,至如里面埋的是谁,和我们家啥关系,我始终没有弄明白过,也觉得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长大一些,也有自己的长辈离去的经验,我扫墓的时候变得安静了许多,尤其是在那些自己送走的长辈面前,我总会在烧纸的时候,跟他们说点自己的心里话,在自己心里默默地说。当然,也会很功利地跟着大伙一起附合,让他们保佑我,保佑我爱的人。
而中元节则是爸爸单独准备的,我写过几次“包袱”(邮寄过去的信封),后来我离家妹妹写,再后来爸爸自己写,可每一年我们都尽量有一个人回去陪他完成这个仪式。记忆中有一次我回去,爸爸已经写好了,他心里仿佛有一个不断加长的清单,我帮他检查的时候他一一道来,谁是大姑姑,谁是谁……此刻,我还清晰记得那一笔一划写的,扭扭捏捏的字,可以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用心。我还记得爸爸叠“包袱”时的慎重和虔诚的表情。那一次在烧“包袱”的时候,爸爸嘴里说着让他们保佑我们,随着那火苗,仿佛在那边的亲人可以来到,在雀跃着舞蹈。我还记得火苗映着爸爸的脸,更加地黝黑,而光亮。还记得爸爸虔诚地作揖。那是我记忆中最深的一次中元节,它让我感受到来自爸爸的爱,也感受到爸爸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它也帮助我更加了解爸爸,以前我认为他是一个言语不多,却很细腻的人,爱的表达对他来讲是含蓄而羞涩的,而我总是从他为我的服务,关心中感受到。而那一刻我感受到爸爸爱的浓烈,内在的丰富。
不知道是我变了,他变了,还是家变了,总之,当我更细腻地去触碰人,心的时候,我会感受到我的柔软,他的宽厚,家的温暖;我会感受到我的善良,他的智慧,家的厚重。这些感受让我对家、对父母充满了感恩,感谢有这一方沃土养育着我,感谢有这样的父母,陪伴我长大。
我是他们的孩子,现在我已离开他们,带着从沃土里汲取的养分,活出我的生命。现在我也是一位妈妈,我也在用心耕耘着一方沃土,陪伴我的孩子成长,希望将来有一天,他可以感受到这份沃土对他生命的重要性。终有一天,他会如同我一样离开这方沃土,离开我,而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惧这份离开,彼此都可以感恩这相伴成长的日子,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活出那个阶段自己的美好。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彼此。尽管会早,会晚,可是,我相信,终有这么一天。因为这些我亲身经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