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共享工程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历史课题。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地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纳入了十五计划建设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和科技发展的水平,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对于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
共享工程将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1.共享工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型文化建设项目
实施共享工程,实际上是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基地的建设,它将迅速扭转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这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而且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发展和创新。共享工程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传播先进文化。因此,共享工程的实施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新工程;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的宏大工程;是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战线落实江总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
2.共享工程是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的有力措施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文化渗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在互联网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和创新, 以此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3.共享工程是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增强先进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感染力。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共享工程的实施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都有显着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外传播手段,力争在21世纪的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共享工程的实施,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推动文化建设中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更快发展,逐步形成以文化信息的网上服务为基础的新的知识经济增长点。
5.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到 2000年底,全国仍有57个县无文化馆、有144个县无图书馆、 50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站有馆无舍或设施简陋,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截止2000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人均拥有图书 0.3册;到馆读者18854万人次,占全国总人口的15%;有756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一分购书费,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 28.3%。全国文化部门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900个,2000年演出场次6.4万场,观众3738万人次,直接到剧场观看演出的人次仅占全国人口的3%。全国共有博物馆1384个,2000年举办陈列、展览17752个,共8540万人次参观,仅占全国人口的6%,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信息的传播。共享工程将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此外,一些重要文化机构收藏的文化珍品, 由于传播条件的制约,无法充分利用,有些已面临损坏,共享工程将使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艺术珍品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并得以广泛传播。
2. 如何让社区与辖区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城市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开展社区共建
活动
,大力培育驻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呈现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但是,城市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主要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与社区结对,靠社区工作者反复上门向辖区单位汇报情况、征求意见、提供服务来争取支持,总体上看,普遍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使得社区资源大量闲置、无法共享。
一、制约社区资源共享的四大因素
一是资源拥有单位对参与社区建设热情不高,由于政府尚未对资源共享问题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对资源拥有单位在责、权、利等方面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定和要求,一些单位没有将社区建设看成自已应尽的义务,纳入工作计划之中。
二是辖区单位对资源共享存在一定顾虑,在社区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使用维护、安全责任等管理问题,无形中给资源提供单位增加了工作量和管理成本。
三是社区对辖区单位平时要求的事多,提供的服务少,使一些单位共驻共建积极性不高。
四是尚未形成社区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
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条件
中国主要骨干通信网络已具有相当规模, 已建和在建的全国性主要互联网络有:
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为国家电信骨干通信网,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多层网络结构,已实现全网互联。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已通达各省、市、自治区的160个城市,联网的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已达895个。中国网通高速宽带互联网(CNCnet)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 已贯通东南部的17个重点城市。中国科技网(CSTNet)已完成与国内其它骨干网的互连互通,可接入全国各地45个城市、共1000多家科研院所、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金桥网 (ChinaGBN)已有600多家政府部门(2013年)、企事业单位和ISP接入。中国远程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由教育部为满足国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而兴建的开放式网络。系统采用宽带和数字压缩技术,将多套电视、IP、语音广播同时通过鑫诺1号卫星向全国传送。它将联通全国67万所中小学,2千余所高校和电视大学。中国有线电视网(CATV)现已覆盖了31个省(市),335个地市,2614个县市,4.5万个乡镇, 72万个行政村。是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中广电信有限公司的天网通(CBT)是中国卫星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
随着国家骨干通信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宽带城域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已经开始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可以说,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与部分县、乡都已具备了网络条件,只要配备计算机设备,就可以接入国家骨干通信网。此外,中国的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9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达3.2亿台,在不具备计算机设备的偏远地区,可以使用电视机加机顶盒接入网络, 以确保群众能够获取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丰富文化信息资源。 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
在建设国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或专业分中心;借助国家骨干通讯网,在分中心的周围搭建起一个包括全国5000个以上的县、乡、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或文化馆、文化站的联网系统,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 1.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
联合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科研机构等,有计划的对原有数据整合及新数据制作,建成上述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搭建起一个公益性的元数据交换平台,在充分揭示这些机构文化信息资源收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的数字资源调度与指向系统,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开展网上服务奠定基础。
2.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完成100万册(件)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
数字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购、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国知名艺术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数字资源库,力争在十五期间实现资源库总量达5TB。
3.整合贴近大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数字资源建设除包括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外,还要建设一批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围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包括科普知识、法律常识、生活礼仪、农业科技、卫生保健以及网络知识等资源库
4.建设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建的基础信息资源。
为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工程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资源集中进行建设,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库提供有关的资源建设单位共同使用。 通过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利用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开展服务。
通过在各级中心之间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在各中心之间实现信息的高速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各级中心的服务职能,满足基层群众对于科普、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资源需求。同时利用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和各级中心的信息导航功能,建立网上资源导航系统,促进科技、教育、农业等已有的专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并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工作。
4. 如何做好基层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摘要:现在各地都建有以市县馆为中心,乡镇馆为纽带,村屯图书馆(室)为基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图书馆都根据其优势,走向社会,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县级图书馆如何使农村图书馆(室)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笔者谈谈粗浅看法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启动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通过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现有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建立起遍及全国城乡的基层服务,使贫困边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5. 什么是文化竞争力,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为什么要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1、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建设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的基本职责。必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提高传播能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
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
(5)如何提高文化资源共享扩展阅读:
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策略:
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
三、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
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6. 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设施基础较为薄弱,各级文化单位,尤其是基层文化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尚有不足。2002年8月,国家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主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 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它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开辟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手中,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作为政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文化共享工程对激发各级文化单位的活力,转变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自2004年自治区启动共享工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坚持共享工程以公益性为主,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移动硬盘服务、光盘服务等模式,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辟了新渠道,为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开辟了新的阵地,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搭建了新平台。目前,我县共享工程因服务方式创新、效果明显已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
一、目前我县共享工程运行现状
2004年以来,由于县委、政府重视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共享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努力构建遍布全县的基层服务网络,现已建立起以县中心为依托,以乡镇文化中心、村基层服务中心为网络的共享工程基本框架。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工程建设顺利起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积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保证了文化共享工程的顺利起步和推进。先后投入20万元,先后为县图书馆购置了40台电脑、1台服务器,建起了面积5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县中心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巩固;建立完善了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各乡镇场、社区各设立1名专兼职文化干事,明确了专干职责,指导各基层服务点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各社区服务点依托文化活动室的便利条件,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向群众开放,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乡镇选择3-5个人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前景较好的行政村(京星农牧场、南梁台子各选1个村)作为基层服务点。在村党员电教播放点增挂文化活动室牌子,每个服务点指定1名管理人员。各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它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电教室设施设备的优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数字电视等合作建设了一批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目前,共建立较有影响力的基层服务点6个(乡镇5个、社区1个)。
--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技术保障逐步完善。整合加工了34TB数字资源,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汇集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视频节目达 余部,文字总量约 亿字、图片 万幅。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结合,在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等方面应用数字图书馆成熟技术,依托现有的通讯网络,开通了文化共享工程网站。通过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光盘复制等多种形式提供服务。
--运行方式方便快捷,服务效果初步显现。为使群众尽快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教育,掌握适合当地实际的实用技术,县文化部门协调农牧、卫生等部门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所需,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收集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并将下载的共享工程资源信息刻录成VCD光盘,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它途径传输信息,扩大宣传面。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协调各专业部门,将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业务部门的工作,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向各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服务点直接提供图书、光盘支持,由各服务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三是利用"三下乡"、宣传周、农村集市、节假日等向农民集中赠送、发放共享工程光盘和实用技术资料,开展现场咨询,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针对种养殖户在种养植过程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法律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开展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制定标准,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探索动态整体性保护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法律依据: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第四条 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
第五条 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夯实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责任,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加强与代表性项目相关的文化空间保护。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和履约工作。
衍生问题:
什么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8. 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当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础的工作应当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专项规划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此指导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制定的包括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准,以及技术和管理等相关规范。建立健全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
四、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是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五、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变城市偏向型为城乡共进型财政支出体系。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9. 实现全国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免费开放,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