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的中国人如何应对外部世界
古代中国始终居于农业大国的中心地位,由于文化与种族的差异,加之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应对游牧文化的挑战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因而对来自周边民族或国家的挑战,古代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蛮夷猾夏,即蛮夷扰乱华夏,才导致中国失去原有的秩序与安定。
古代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对外国策,一般并不主张扩土拓边,而以安边为本,睦邻为贵。正如东汉光武帝指出:务广地者荒,务广徳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而《文献通考》所说的四夷宾伏,边塞无事,确是历代中国君民最企盼的局面。但怎样才能做到夷汉相安呢?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也许是夷夏有别、内外隔绝主张的最早思想根据,而它在政治上的具体运用,就是所谓尊王攘夷。不难发现,尊王与攘夷,和其后出现的中国中心论与华夏文化优越论之间,形成一种匹配关系:中国中心论需要尊王,而中华文化优越论则需要攘夷。
这种通过隔绝与自闭的方式来应对外部挑战的原则,在古代中国,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外患越是频仍,这种观念越变本加厉。还是宋代石介,他的《中国论》就强调: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
在回应外来挑战中,中国中心论与中华文化优越感深刻决定了应对的总思路:中国既然是天下的中心,在文化上又居于四夷难望项背的高度,因而在政治上就必须绝对维护中国的中心地位,不能与四夷对等交往,而只能由四夷朝贡称臣;在文化上则不屑与四夷为伍,他们愿意仰慕咱们的文化,自然不妨近悦远来,否则就将他们久置化外,沐浴不到中华文化的光辉。至于在经济上,即便宋朝这样疆域最逼仄的中央王朝,也足以构成一个巨大而自足的经济体,根本无须倚赖境外民族或国家。惟其如此,西晋江统在《徙戎论》里底气十足地断言: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
这种应对思路本身就是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的产物,反过来又让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感觉始终良好。古代中国出于自身的文化优越感,对精神文化的输出始终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心与主动;而对外来文化的反应却是鄙薄与拒斥。在物质文化的输出上,古代中国也总有一种泱泱大国无所不有的自豪,而对输入的舶来品则总以奇技淫巧的鄙视不屑来自命清高。干隆帝就在致英王信里自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外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民族自我中心的倾向,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每个民族都难以绝对避免的。问题正如法国学者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里所说:很少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那样把这种怪僻发展到如此程度。他们今日的落后主要来自他们的优越感。正是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与夷不乱华、裔不谋夏的应对决策双向互动,古代中国人对其他民族与异域文明有一种自发而严重的排他性。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所有其他的民族与国家,都要向这种文明进化。
旁观者清,明末来华的利玛窦,为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支配下的中国人勾画了逼真的肖像: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对外国人怀有极深的成见,甚至不屑于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与知识。
中国中心论与文化排他主义是一物之两面,而文化排他主义势必造成对外部世界在认识上的排斥或拒绝。这就造成古代中国对与其往来的国家,往往茫然无知。日本与朝鲜、越南等东亚文明圈内诸国对中国的了解,从一开始就比中国对它们的了解远远深入真切得多。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从马可·波罗起,也越来越详尽准确。周边的世界已经或正在逐步了解中国与走近中国,但古代中国却始终自以为天下的中心,倚恃着中华文化的优越感,拒绝了解世界与走向世界。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相对停滞性,应对外部世界挑战的思想观念与处事方式一旦形成,就有一种思维的定势与行动的惰性。干隆末年,这种自大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干隆帝居然还把马戛尔尼来华,视为英王倾心向化。其时欧美正是群雄并起、列国折冲的时代,中国不仅毫无国际意识,还把这些崛起的大国视为理藩的四夷。
而当时的世界,已经走出了中国文明在古代东亚唯我独尊的时代。近代崛起的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一样,都自认为代表着世界文明的方向。两种文明在进入十九世纪后因相遇而撞击。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随之而来的城下之盟,中国中心论的根基开始垮塌,同时引发了中国人一连串失常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就是民族主义的高涨。吕思勉在前引文中指出:近百年来民族主义的发展,其第一步还是沿袭着旧途径的,那便是盲目的排外。
美国的中国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里指出,近代中国有四种排外主义,即以忿怒为核心的排外主义,以恐惧为核心的排外主义,以蔑视为核心的排外主义,以自愧为核心的排外主义。在古代中国,以恐惧为核心的排外主义,在东晋与两宋虽然一度有过市场,但对北方民族政权的文化优越感,仍以蔑视为核心的排外主义占据主流地位。而吕思勉所说的盲目排外,一开始沿袭着以蔑视为核心的排外主义的运动惯性继续发展,为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或文化优越而傲慢自大。与此同时,面对西方列强军事上的凌厉攻势与物质上的强大优势,柯文列举的四种排外主义都开始有了各自的市场,而各种形态的排外主义无一不是原先文化优越论的不同变态而已。
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面对外部世界的严峻挑战,既有强力冲击下新观念的催发萌生,却也有不同形势下旧观念的借尸还魂。反观中国历史,每当国力雄起与外患接踵时,往往就是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论不断升温乃至急遽膨胀的历史时期。目前,中国正在走出近两百年来的梦魇与低谷,尤其应该警惕中国中心论与中华文化优越论穿上偏执狂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华衮卷土重来。处于当今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人的理性心态应该像陈寅恪所说,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达到费孝通推许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㈡ 我们如何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国家保护了,比如电影就有国产保护月。只不过想要更好的抵制,只能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在这种现象有些好转了,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作品了。
㈢ 如何抵御西方文化殖民
历史上,中华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等都曾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各领风骚数百年甚或上千年。西方文化的灿烂集中在给世界贡献了资本主义,使人类像变魔法般在短短数 百年间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因此必须坦承西方文化有其先进性。近代历史上,正是西学东渐,让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如此才有中国充满科学与理性的改良与革命运动,将 中国从落后愚昧的泥淖中拽拉出来。但是,西方文化的先进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西方文化被西方新老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长期糟蹋性、毁灭性使用,其真理性、科学性、先进性不断 流失、消失。看看时下正在蔓延、持续的欧美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寄生、腐朽、贪婪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与西方文化相对应的东方文化,在沉寂多年后,如今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明清以后,中国总体上开始落后西方,西方挟资本主义蒸蒸日上之气势,在军事政治上逐一击败了东方,如此东方 及其文化长期处于“被表述”、被侵蚀、被殖民的状态。积贫积弱,是东方文化被殖民的根源。但是,善于学习的东方,很快便在西方主导的秩序中,实现了经济强盛与国家崛起,在此基础 上正在实现文化复兴。而且,与西方“弱肉强食”的霸道法则不同,东方推崇的是“和而不同”的王道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构建一个和谐安宁的世界更具吸引力。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总书 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中指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应该以平等 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承认、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更加进步的体现,是国际社会走向和谐的体现。经济全球化非但没有碾平世界,反而令世界更加崎岖。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强大国 家向弱小国家转移风险、转嫁危机的过程中一览无余。世界经由大危机,“无主义”、“无秩序”、“无信任”的特征愈发明显。在“三无”世界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战略方针 意义更加重大。我们应在此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使得经济强大独立与文化自信自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文化中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直接构成文化产 业的中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中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哲学的高端文化则成为构筑民族精神的灵魂、引领民族进步的灯塔。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实力增强为文化繁荣发 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提升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自强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在中国,要警惕用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来指导研究国家安全,在自由主义的理论架构下为国家安全作各种“顶层设计”,用自由主义的逻辑思维为国家安全建言献策的现象。就西方强大 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只能构建在国家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安全还是文化安全都不能建立、根植于自由主义理论之上,自由主义的泥滩无法建立维护国家 安全的长城。我们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才能有助于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㈣ 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袭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总结应该怎么做,然后细分方法。
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但是要有目的的学习、借鉴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不见了,那传承弘扬该从何谈起。
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
而且,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中,西方文化也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可学习这些推广的方法,在繁华商业区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结合时尚,又或者在电影、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中华文化如何抵制西方扩展阅读
在世界范围内,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对其他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许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与非西方的,都将现代化与西化等量齐观,当然也有许多非西方人士,反对将采纳西方理念与价值,作为所有社会的必然。
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员,他们将科技进步跟西方的不同价值观相联系,由于西方价值观与他们当地社会的价值理念大相径庭,以此作为理由,来反对大部分的现代化。
㈤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
入侵么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文化的最大敌人是本国人对本国不理解.误解 与 亵渎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 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
<原文> 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义: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此意义是否合理: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核武器.
这种批评是否合适
(1)如果把语言包括进去,该定义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有破坏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愿与实际的偏差,文化的创造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但结果相反,因此,张凡月先生认为,如果加上语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没员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将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保存入脑,形成文化密码,由于这些离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经过大脑而得出种种行动,这一点上,与动物受到体能的支配一样.
(3)后天学习而得.
二,文化的构成及社会化.
1,文化的构成.
DAvid总结文化的要素主要为3个:
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包括语言和符号.
(2) 规范准则: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想,感觉和行动作出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讨论)
(1) 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根据它的有利条件来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在产生文化以前,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使人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许多.
例:当一种猎物灭绝后,猎手猎另一种动物的战术又会产生.
(2) 文化促进了人体生物进化.
例:人脑越来越发达,人手越来越灵活.
(3)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镇——城市——国家——全球化经济这一发展历史中,文化贯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术.
第二节 符号与语言
一,符号.文化的存在依赖了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1,什么是符号 指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
例:字,数字,一把斧头和镰刀
2,符号的功能
(1)传递和保存复杂的信息.
(2) 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和学习文化.
(3)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义,爱国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虽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形成的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农业民族中产生的,因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容易产生大规模的聚居,对文字没有迫切的需要;而农业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兴修水利需要大量协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国家和奴隶制都产生于农业民族。有了大国家和奴隶制才能产生大批聚集的有闲阶级,他们发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从而产生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所有人类的活动,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录 [隐藏]
1 文化的概念
2 对文化的一些观点
3 文化的特点
4 文化的分类
5 参看
[编辑]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个文化的定义。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编辑] 对文化的一些观点
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编辑] 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参考:濡化
文化的基础是象征。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肢体动作(如握手 吐舌)行为解读(送礼)等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深植在人类的思维之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象征符号体系理解解读呈现在眼前的中种种事物。因此如何解读各种象征在该文化的实质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诠释人类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编辑] 文化的分类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文化
尼罗河流域文化
两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国文化
中世纪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近代文化
帝国主义文化
殖民地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后现代文化
发达国家文化
发展中国家文化
最不发达国家文化
未来文化
㈥ 如何抵制外来文化入侵使中华文化长久昌盛
为何要抵制?为什么要外来文化看作是入侵?
这种思维是首先把外国当做是 敌人,你敌视别人, 别人自然也会敌视你了(不管别人最初是不是敌视你)。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人们还能自然的接受, 不用说什么其它原因了,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需要’。人们都是喜欢好的文化的, 不管是不是西方的。
中华文化确实厉害, 可怎么融入到当下的社会里呢? 融入不了, 还怎么让人们去接受。 所谓西方入侵过来的文化,也都是时下就能用的, 比如:汽车、西装、电影大片、娱乐节目形式、漫画、音乐、电脑、网络......... , 不是西方古老的文化(圣经、油画之类的)
为什么中国的人不去发展中华文化呢,将他们融入社会,发扬光大呢? 因为不容易赚钱。不赚钱就没有人去从事, 难道饿着肚子高举中华文明的大旗不成?引进外国现成的东西,赚钱的速度远比自己发展来的快。 山寨或引进一个外国的东西,成本要低得多。 比如研究北斗取代GPS, 那也是逼不得已,由国家出面才能搞起来。 社会上哪个企业团体有这实力去搞, 就算有这实力,也没那必要。
为什么搞中国文化就不容易赚钱呢? 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文化产业不是社会发展必须的根基, 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生活相对富裕的人们才会去消费文化。比如中国某人研究了‘华夏’操作系统来取代Windows, 但因为买的人很少, 价格很高才能收回成本, 一个正版‘华夏’要100000元,但市面上一个正版windows才几百块。 这种情况下, 只有那些很富有的人,而且也像咱们一样支持中华文化, 才会去消费这个‘华夏’。
所以别说你肯定会去花100000买‘华夏’, 就是有能力开发‘华夏’的人也不会傻到去开发这么风险大的产品。
不管如何发扬中华文化, 前提就是中国、中国人经济上富裕, 没钱别说抵御外来文化, 请人家,人家还不来呢。
㈦ 大学生应该如何抵制文化侵略
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但是要有目的的学习、借鉴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1、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不见了,那传承弘扬该从何谈起。
2、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
而且,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一来,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3、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中,西方文化也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可学习这些推广的方法,在繁华商业区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结合时尚,又或者再电影、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
4、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种文化总是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总的来说,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就是要这样。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严谨辨别能力,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择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记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对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7)中华文化如何抵制西方扩展阅读
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在今天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改头换面,采用了新的更为隐蔽的方式。与历史上直接依赖于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现在更多的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进行的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教育系统以及新兴的国际互联网进行的。
某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
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由此看出,它是从更深层次方面去影响人们的,带来的危害更是无穷。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大喊“中国威胁论”。一直妄图通过“西化”、“分化”的方式和平演变我国。这种意识形态里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文化渗透是他们在文化领域向我们进攻的重要手段。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今天的文化渗透更多体现在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他们借助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大肆鼓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去认可并追求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不能被文化入侵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追本溯源,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和抵制文化入侵。
㈧ 如何让公民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
一、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 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三,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当代教育中,对待传统文化太片面,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吸收,这谁都知道,然而问题是,中国自己本身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经大大淡化了,绝大部分精华被一段段完整的砍掉了,根本没有教育到位,反而改革开放导致的糟粕思想在不断深化,金钱暴力色情结党,以人多欺负弱小等等.于是由于缺少精华思想的指导人生方向,才会导致各种负面问题的存在,最严重的是拜金主义泛滥,其次由于欺压,嫉妒和心胸狭窄引起的暴力也比较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社会责任,数千年来正是纠正这些问题,把错误引向正途,然而,由于解放后对传统文化的打压,导致良好的社会熏陶被破坏,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到今天,几乎完全被拜金主义所扭曲了方向.而教育的问题,是无法整理出有效的对策和思想,去导正人们思想的方向,即使传统文化是直接针对这些问题,然而,缺乏系统的研究,也很难起到有效的作用去遏止这些负面思想.其实,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中国古代就是一直存在的,而传统文化的作用,正是从最大限度上制止这些,而宣扬正面的,积极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导正社会发展航向,在某个时期,一旦正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被冲击甚至打破,那么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暴力主义等负面思想就将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实际是一种思想平衡剂,缺少了这种平衡剂的社会,问题就会不断了.中国的儒家为什么历来被称为儒教,因为其本身就肩负着净化人心的作用,这种作用,正是宗教所具有的.然而,中国儒家思想只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分支,另外还包括了道,法,墨,兵家等学派数千年来发展的精华,正是这些精华,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可是,毛泽东的出现,强横的打断了它们所起的作用,他通过造神运动想要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可惜,毛泽东虽然伟大,终究没有伟大到能与五千年的文化相媲美的程度,于是,在没有精华思想引导下的改革开放,其进行中所产生的拜金,功利与暴力思想,必然会越来越腐蚀人们的头脑.虽然我们这一代,承上启下,受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还算可以,然而再过几代,恐怕后果不堪设想.缺乏了传统文化的引导,纯正的中国人以后可能将不复存在,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人,很有可能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举个例子,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对大自然的攫取要避免杀鸡取卵式的掠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然而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快达到了涸泽而渔的程度,长江数万年来,一直存在的白暨豚据说已经找不到一只了,这是环境方面的污染;另外一个方面,虽然我们国家现在依靠地大物博的资源和能源发财,然而,这些绝大部分不是可再生的物质,一旦被无限制的攫取完,中华民族的子孙再靠什么继续生存下去? 丢失了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危机四伏.传统文化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说君子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要锐意进取,用于开拓创新,跟上现实的步伐.而满清末期,却完全丢失了这一传统,不仅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世界,军队和清政府更是腐败无能.所以,满清末年的落后,决不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制度违反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而造成的.
㈨ 大学生如何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是他们没有实力吗?我们又该怎么去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呢?我们又怎么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呢?
从19世纪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他们的工业科技打开了我们的国门,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从哪个时刻开始,我们的根本(原有观念)被动摇了,就认为我们不如西方!引入了一种新的观念要想西方看齐,学习他们的科技。这是没有错的,因为科技是没有国界的嘛!全世界的眼光都关注着英国,以他的实力在整个世界弄殖民地成为了‘日不落国’。于是就开始流行了英语,让整个世界都统一,最后未能实现。
德国纳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救助了犹太人,在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的财富。在军事上与英国合作也得到了相当雄厚的回报,在二战全面爆发的时候美国一直都没有参与,和一战一样,大力发展军事研发,作为商品卖给参战国,直到珍珠港事件,被迫参战,直到二战结束。这也是英国落幕的开始。20世纪初美国美国凭借自己之前谋取的资金,大力发展自己的国力发明了电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又开始流水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给美国带来了一个阶段性的飞跃。
在20世纪中期新中国的成立,借助苏联发展自己的科技。也有相当不错的成就。在十年文革时期,有落后了好多年。20世纪70年代左右,我们与美国恢复建交。那时的美国正是开始辉煌的时候。
直到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正是这个改革开放,让原本封闭的我们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给人门带来的好处。我们门与他们的差距,我们又把目光转向美国,也是新时代的标志,现代化的目标,(一开始就形成了一切都以物质为标准的潜意识直到现在,我们就产生了一种观念,最求物质是唯一的真理。一方面给我们经济带来了很快的增长,另一方面我们渐渐的失去了原本最初的情感,变得有些没有人性!)。于是我们也开始更加深入在科技,文化上面的交流。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我们就有一种观念,向美国人看齐!在短期(中国历史)而又长远(近代:对人而言是长远的)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不管是科学还是在文化上一视同仁,没有考虑到区域性,盲目照搬。(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这没有对于错,如果不这样怎么会有我们今天,是一个时代的需求!我们还要以这样的需求吗?不然永远都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文化的形成:身体(固有、也可以理解不变的)会影响意志而意志可以改变身体(长期的过程、理解是变的),的一个循环!也就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基因里。要短时间里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我们所受到是的教育,基本上市西方(美国)式,弄的现在的社会无法适应!这是为什么?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总喜欢用西方的观念来评判自己的缺点,那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我们要保留以前(上下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的文化还是要完全接受西方的文化, 文化这个东西,你说它没什么,但是是最可怕的。你接受了那种文化,就会产生相应的观念,从而改变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有应该怎么去把握呢?以下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内容,也带有主观上的理解,想与各位网友分享!西方文化最基本的观念,与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差异!西方:神本位 我们:人本位现象:中国没有中教,所有中教都是外来的,我们只有崇拜自己的祖先叫做祖宗崇拜。有人在拜神,我们只是跟他打个招呼。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宰,如果你跟西方人讲,我就是上帝,他一定觉得你很疯狂。其实真正了解中教的人他是真的我们的讲法才是对的。我们发展的一套关系是神的管辖之外的。西方:个人主义 我们:家庭主义现象:西方人讲话都是讲着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我们这样讲,人家就开始不听了。我个人的意见表示我负责嘛,我们肯定这样想,你能负什么责出了问题比谁都跑的快!一个西方的小孩,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一个中国的小孩出来会问这是谁家的小孩。西方:人人平等 我们:合理的不平等现象:西方的儿子可以叫爸爸的名字,中国人可以吗?我们认为人一生下来就不平等,生之前死之后是平等的,我们也不接受完全的不平等,只有我们全世界唯一接受合理的不平等。我们是伦理是人与人之间能接受相当的不平等。他是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你永远也讲不过他、上司也是然后你说人是平等的,有这个必要吗?西方:权利义务 我们:彼此对待西方18岁以前父母养你,18岁以后靠自己,读大学贷款、买车贷款、买房贷款、都是贷款。一辈子只能挣着一部车一套房。中国能实现吗?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没有必要对你好。西方:法律性 我们:道德性现象:有的人在美国读书,又要照顾小孩,洗澡时不小心把孩子弄伤了,邻居看见了就去告你,查实之后把小孩送别人养!这样好吗?所以我们老实抱怨中国的法律不健全,这是为什么?因为你现在以西方的标准来评价。法律是永远无法完善的,这是有形的约束,而道德是无形的约束。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太多的道德性,我们接受西方的观念,我在讲一个案例是我在腾讯网上看见的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自杀的花季少女,在跳河时有好多人看见都不去理会,知道快淹死的时候有人才喊有人跳河,一个农民工听见了,而话不说就去救人,救起时打120等,120到时女孩已经断气了!那个农民工做在一旁痛哭说:‘你们喊迟了,怎么没有早点喊他’,”我就在想一个农民工都能这样的心,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没有?有些东西古人会的东西我们却不会,我就想质问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西方:好奇心 我们:关怀西方男女彼此都是好奇,所以很快同居,但是发现不和之后第二天彼此都不认识,什么事情好像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我们能接受吗?西方一事为中心,所以一辈子都献给了事业,没有太多的情感,所以老的时候很孤独,没人关心你,没有人和你说话,所以你如果在美国国公园里看见一个老人在那里做着你和他讲一句话,他就会滔滔不绝给你讲很多,病死了都没有人知道!我们愿意这样吗?西方人很有礼貌 hello hi Good morrning 他一点也不关心你!中国人没有礼貌却很关心你,在美国一个老人下楼梯,你去搀扶他很不高兴,认为你在漠视他的能力,我自己能行,不需要你帮助!西方:距离性 我们:亲密性只要有距离,就有代沟西方的父亲永远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而我们是由远到近由生到熟,由不认识到认识,慢慢的了解之后才彼此信任,才会更了解对方。西方:利害关系 我们:势利国与国、公司于公司、个人与个人完全讲利害关系,你朋友,父母做了一点对不起你的事情,就六亲不认这样好吗?西方的思维相当的单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的思维相当的复杂,我们不会说对于错,只是事后作为合理评判的标准。比如:《人在囧途》牛根和李成功整个事件来分析,究竟是对海是错呢?单纯,只会在单一的角度去观察事情,所以在事情上,做的更科学,没有哲学,有些丧失了人性。没有把握人才是中心。但是我们想一想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我们还是要以这种单纯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吗?因为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比如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谁造成的?只是一味的发展科技,忽略了环境,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比如我们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负面产生了超细菌,这是严重破坏围观生态的后过!又比如这次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怎么爆发的?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在各大商场,各大商店很多人都喜欢把店名用英语名!一个人走在街上,另一个同伴找他,却说不出自己的位置。这样好吗?我们的语言是汉语,所实话英语一开始到好学习,越到最后越难,而汉语只要学到最后越容易!英语一个单词不能表示什么意思,但是一个汉字就有单独的意思,在语言学家里普遍认为汉语是所有语言中最完善。比如:一天小明和小红听一位新来的王老师讲课,下课之后小红问小明:“王老师讲课怎么样?”小明:“一般吧!”小明看见小红的脸色有变化,又说:“王老师讲的什么我都没听明白。”只有中国人才会懂其中的奥妙! 如果你把这个故事翻译给外国人,你又怎么翻译?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英语里只有肯定和否定。希望大家真确的认识英语,并合理的运用。不要过度的张写个人个性。搞得自己很特别似的。
中国人是善变的民族,我们每天都可以变,变得每一次都不同!所以外国人说中国人是很难理解的,根本就琢磨不透,你看我们的崇拜的是龙,在西方人认为龙是是善变的难以掌控的,所以认为它很可恶。我们善变但是我们变有个条件“持经达变”:不违背原则的变,才不会乱变就不会变的本质都没有。“经”就是我们的原则,所以我们的五千年的历史是连续的,而不像古希腊,古罗马他们的历史是断续的。所以我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只要保持不变的原则,只是在形式上的调整来跟好的适应。难道这样也有错吗?
在西方勇争第一,我们的观念是第二,因为有了前例,就不会重蹈覆辙,说实话第二永远是学的最多的,会的也是做多的。老实话讲争第一是非常残酷的,我是第二难道我就认为自己就不行吗?我们的观念是我让你当当第一你让我当当第一而且相当的融洽,相互交流的更深,才会成长的更快!西方飞的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你们想一想这样好不好?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抛物线,当以个物体到达顶点的时候它一定是要往下掉的。我们为什么要把事情做到顶峰呢?我们的观点是适当就行了,这样也许就没有西方的那样高效率,高效率必定高风险。我们是整体提高,只有提高了整体,才不会承担太大的风险。这必定是以后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的科技一天比一天高!
西方的是二分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是多分法,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让外国人非常头痛只有我们才会懂:‘一而二,二而一而已’对也是错,错也是对,因为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说中国人是最没意见的,保持中道,所以我们我们的国家才叫中国,不是因为我们国家在地球中间!西方人的观念是统一,我们是一统,我们求的是大同存小异,才能和谐!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有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如果当年日本侵占我们的时候没有抵抗,没有横行私掠,并保持我们这样的文化,有可能现在日本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希望,我们在接触不同的文化是,不要评判别人的好坏,因为你不可能理解别人的文化,也不要盲目的学习,要近一步了解之后,觉得可行我要保持谨慎的心态去实践它是不适合我!是不适合,我现在这种环境!以后交通更为发达,地球慢慢的在“变小”我们会接触更多,肯定有出国的机会!要保持中道的思想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共建一个和谐的地球!
㈩ 中国人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习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来”,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可割裂。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决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坚定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广受欢迎,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
习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把它当作古董摆设,也不能食古不化;
而是要发扬光大,推动其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实。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