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滇族青铜器的鉴赏
贮贝器是云南青铜文化特有的青铜容器,主要用于贮存海贝。在出土的大多数贮贝器中发现的这种海贝有黄圈,经鉴定,属于“环纹海贝”,产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一带也有分布。而云南属于内陆高原,并不产贝,只有与沿海地区进行沟通接触,才可能获得这些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贝,这说明古滇国历史时期滇民族即已经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有了远程贸易。古滇国的统治阶级把这些海贝视为非常稀罕贵重,能证明拥有者尊贵身份的珍稀之物,为了保存这些珍稀之物,专门制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来收存这些宝贝,于是,代表青铜文化的贮贝器应运而生。海贝是古滇国历史时期的交换媒介货币。贮贝器按形体差异,一般分为筒形贮贝器、鼓形贮贝器、不规则形贮贝器等几类。青铜展厅展出了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3件贮贝器。
1、铜筒身无纹饰,器形如筒,锣形盖,盖中央阴刻八角芒光体,腹较大,发掘出土时内盛海贝600枚。其形体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筒较为相似。提筒是沿海百叶族盛酒用的器皿,由此可知铜筒是由沿海白越族使用的提筒演变而来的,属于早期的贮贝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滇族先民确系百越民族无疑。
2、五牛盖筒:盖上有一立牛,体形较大,盖周围原配有首尾相接的四牛,出土时仅存有三牛。图身铸有羽人竞渡图案以及水鸟纹、牛纹等纹络。牛是古代滇族工匠最爱表现的题材,牛是财富的象征,表现了贮贝器主人对财富的追求与渴望。3、五牛盖贮贝器:该贮贝器束腰形,子母盖。子盖上焊有一立牛,母盖周围立有四牛,体形稍小,较为特殊的是,筒身刻有7人,高髻,跣足,衣尾着地,肩负长茅,好像滇国的武士正在操练,从着装和武器的整齐划一来看,当时的滇族可能已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训练有素的军队。 展出的贮贝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铜鼓形贮贝器(或叠鼓形贮贝器),它们的器盖或器身上往往雕铸或刻有反映古代滇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场景及图像,如“战争场面”、“纺织场面”、“诅盟场面”、“纳贡场面”、“杀人祭祀场面”等等社会生活场面。此外,还有“上仓”及“放牧”等图像。还原、再现了当时滇族社会的真实社会面貌,古代滇族把自己没有文字记录的社会历史生活形象而直观地铸在青铜器上,这种别具一格地记录历史的方式,确实是滇族的一大发明创造。因此,贮贝器不仅仅是贮藏货贝的青铜容器,也是象征古滇王国王族权威的国之重器。同时,贮贝器器盖上雕铸的某些图像也显现出墓葬主人生前的显赫身份、地位或是一段荣耀的经历。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争场面贮贝器的复制品,表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云南是铜鼓发现较多、分布也较广的省份。铜鼓不仅是乐器,也是礼器和贵重之器,只有王室和上层社会的贵族才能拥有它。我国现存的近1400面铜鼓大致可以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麻江型”等八种不同类型的铜鼓。这些不同类型铜鼓的共同特征是:皆为铜制,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青铜展厅展出的两件铜鼓其一为呈贡天子庙出土,鼓面中央铸有太阳纹,绕于太阳纹之外的主晕为四只翔鹭(滇池地区自古多鹭的佐证),外晕有圆点纹、三角齿纹间圆点纹等。呈贡天子庙墓葬群共发掘44座墓葬,仅在墓葬群中央的最大的一座墓葬中,随葬此一件铜鼓,并且置于椁室之内,说明铜鼓在战国时期的珍贵,以及墓葬主人社会地位的显赫和身份的尊贵。另一面铜鼓为市博物馆征集所得。铜鼓素面无纹,产生时代约在春秋时期。
扣饰也为滇文化青铜器中较有特色的一类器物。其余途主要是作为装饰品。从形状上看,有矩形的、圆形的、不规则形的;从铸造工艺上可分为:镂空、镶嵌、浮雕等几种;然而,无论何种工艺、何种形状,它的背面均有一个扣勾,便于扣在人的衣物上或是其它器件上,作为装饰。青铜展厅展出的扣饰以表现的内容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以动物为题材,具有浓郁滇文化民族色彩。古代的滇池地区,气候湿热,水草丰美,适宜各类飞禽走兽的繁殖生长。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当时生活在滇池沿岸的40多种动物几乎全都成为滇人描绘的对象。天子庙出土的蛙形扣饰,蛙身镂空,目突吻尖,蛙腿有二蛇盘绕,跃跃欲跳,活灵活现,给人以强烈向前的动感。制作逼真的螺形扣饰,在螺口中铸有两排牙齿,扣饰似鼻,很象人面。虎口大张的虎头形扣饰,怒目远瞪,虎虎生威。此外,在这里展出的还有鹰头形铜扣饰,以及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圆形猴边铜扣饰、空心铜牛头等。另一类铜扣饰,扣饰图案和制作工艺都是反映滇人生活风俗的方方面面,如天子庙出土的杀牛祭柱场面扣饰,表现了古代滇人杀牛祭柱的一个场面,牛被牵至柱前,八人忙于拴系。滇人在每年的春播季节往往举行剽牛祭祀活动,铜柱代表神灵,是滇人以及百越民族崇拜的神灵,房屋模型的扣饰再现了古代滇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屋顶上有三猴戏蛇的图案。这种干栏式建筑,屋檐两端使用斜出的支柱,以分散和减轻屋顶的压力,屋面坡度很高以利排水,往往上一层住人,下层豢养家畜。这件扣饰为研究滇人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是滇池地区出土最多的一种青铜器,达上千件之多,仅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的各类兵器就有70多件,其中,矛皆成捆放置,最多一处放有16捆,表明了战争在滇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成公左传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已成”,这也正是滇池地区墓葬中随葬有大量青铜兵器的重要原因,青铜展区有出土的戈、矛、剑、钺、戚、镞、弩机、狼牙棒等各类冷兵器上百件,数量居各类青铜器之首。较有特点的兵器有:呈贡天子庙出土的双钺形铜戈,长銎,“援分成二钩曲,隼嘴状,末端铸二钺形刃。”从特殊的器形和繁缛的纹饰来看,实用性不强,可能是用于仪仗或出征前举行的祭祀仪式。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吊人铜矛銎上饰人面,并悬吊一双手被绑的俘虏。此件器物好象似在炫耀滇族打完胜仗后获得的战利品——俘虏,以人以残酷的触目惊心感!这些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人往往成为滇族的奴隶或作为献祭的牺牲品。此外,还有蛙形銎钺等。
展厅中央是展出的重点,布置有晋宁石寨山71号墓复员场景。以一幅巨大的石寨山远景灯箱图片作背景,按照原样,即墓口长3.9米,宽2.85米,距地表深约0.15—0.4米,向观众展示了1996年对石寨山71号墓进行发掘,以及墓葬下层陪葬品分布情况的复原场景。
尤其值得特别一提的是: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的“滇王金印”的复制品作为一件历史文物的重要展品也在昆明市博物馆青铜展厅展出。原件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获,展出的此件复制品按1:1的比例制作,通高2.0米,看上去很小,这是因为汉印为“方寸之印”。 在青铜展厅结束部份,展出了部份青铜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石范等。生产工具有犁、锄、斧、削、凿、券刃器等。纺织工具有:工字形器、卷经轴、“梭口刀”等,系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为一套保存完好的腰织机部件。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纺织场面贮贝器器盖上再现了古代滇族妇女席地而坐用腰织机织布的情形。腰织机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时至今日,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腰织机织布。生活用具有:孔雀形三足灯、斧、枕、镯、鱼头杖等。石范有犁范和斧范等,系安宁、嵩明等地出土,为沉积砂岩制成,由两片石料合为一范,展出的这些石范为研究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尤其是冶金、铸造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西汉王朝与滇池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加强,半两钱、五厘钱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具如:铜斧、铣、耳环等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物也相继传入了滇池地区,对滇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西汉晚初到东汉初期,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物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而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融为一体,仅有铜鼓,仍为许多少数民族传承,保留下来。
这就是颇具古滇青铜历史文化内涵的昆明市博物馆青铜器展厅,参观后,你肯定会被滇池沿岸及周遭的石寨山晋城青铜文化所深深地震撼!精美绝伦的晋宁石寨山青铜文化艺术,放射出历史的光芒。当今,石寨山青铜历史文化内涵,已形成了远古文化旅游圣地。
❷ 滇西双绝起源于什么朝代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这便是考古学称这为“滇文化”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一种古老 、神秘 、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文名 滇文化 最早发现 1955年晋宁石寨山的发掘 时 间 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 中 心 滇池 备 注 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发现编辑
滇文化的发现始于1955年晋宁石寨山的发掘。云南博物馆从一位古董商处发现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迥异,引起专业人员的注意。经了解确认了铜器的出土地,于是从1955年起到1996年到晋宁石寨山墓地进行了五次发掘,揭开了滇文化神秘的面纱。随后,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安宁太极山、曲靖八塔台、宜良纱帽山、官渡羊甫头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墓地逐步被发现和发掘,滇文化才逐渐被认识和引起重视。
史述编辑
有关古滇国的史料记载极少,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蝶榆、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并载:“……上(汉武帝)使王然于以破越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郡。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1956年石寨山第二次发掘中编号为M6的暮葬中出土了一枚金质"滇王之印"印证了《史记》的说法。
“滇青铜文化”编辑
概述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以铜鼓 、贮贝器 、葫芦笙、案、枕、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铖、吊人铜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 、锄 、镰、纺织工具;还有各形的金饰、玉饰等为特点。其中贮贝器及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 、祭祀 、狩猎、纺织、舞蹈各方面的情况 ,堪称一幅幅保存久远的“铜照片”。
贮贝器顶盖
下面这个祭祀贮贝器顶盖为大家讲述了被凝固下的历史瞬间:
这天是一个宗教节日,风和日丽,人们聚集到王国的都邑里,平民百姓与商人交易买卖,有背包袱的、有骑马的、有肩荷铜锄的、有手捧籽种的,还时常有穿着不同服饰的“外国人”穿行其间,他们是远方来的外国使节,向伟大的滇国之王进贡。人群中有一个滇族的贵族妇女乘坐4人抬着的肩舆(一种有点像滑竿的无顶小轿)经过广场,她的地位无疑非常高贵,周围的人纷纷向她行礼。
在这热闹的集市的一角却散发着恐怖的血腥味。广场中央伫立着权威象征的铜鼓和巨柱,有个男子被捆绑在木牌上行将受戮,以神灵的名义,他将被用作祭祀的牺牲。地上还有被砍去头颅的尸首,他的亲人在旁边跪地,双手抱头哭泣。还有一位赤身的受刑者,手脚被缚,还被两人牵曳着,伏卧在两段木板之上,让人担心他即将被斩的腰部。不远处,还有一些更可怕的柱子,柱脚的巨蟒正在吞噬活生生的人体……
牛虎铜案
这是一件牛虎铜案,这件东西在滇文物当中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精品,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个案的形态,它的器身是由一个站立一头大牛,牛的四个蹄子做整个案的四条腿,在前后的蹄之间,有两个横梁,把它支撑起来,在牛的尾部,爬着一只虎,这个虎的口部咬住牛的尾部,另外整个虎的前爪向后拉这个牛的后胯,所以这样使得整个器身形成前后的动态的平衡。在它的牛的背上,它做成一个案的形状,中间有点像内稍微凹进一些,它的周边有一个凸起,这个上面就可以摆放一些东西,所以牛虎图案可以做摆放祭器,拜访祭祀品做这个来用,所以这件东西它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一件器物。
贮贝器
这件贮贝器它整个造型像一个圆筒型,中间是束腰,下面三个扁足,它器身中部,盖上和这个器身上,都有两两对称的虎形的器耳。它这是一个套盖,在器身上印刻着很多花纹,在它的盖的顶部都是一幅立体雕像,这幅雕像是表现了当时纺织的一个场景,这件器物是在江川李家山墓地当中出土的,在这个顶部这个雕像,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一个铜鼓上面蹲坐着一个镏金的贵妇人,这个贵妇人的前面有一个妇女手捧着四合,侍奉在她身前,在她前面的另外一边还有一个妇女,跪在她的前头,像接受他的训斥,他后面一个妇女打了一个伞,为她,侍奉她。除了这几个人以外,另外几个人都是女性,这些人都是在忙碌地进行纺织。这一共上头立体雕像一共是10个人物,这个也是表现了他储备器,表现她纺织的生产活动。
技艺水平
古滇国的工匠们不但能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他们已经能够掌握铸造技术中铜和锡的合适比例。兵器中锡的比例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装饰品中锡的比例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属的性能。有的器物表面经过了镀锡、错金、鎏金的处理,镶嵌以玉石纹案,有着对称和端整的外形,花纹精致繁缛。贮贝器和一些扣饰上的人物,虽不过3公分大小,但都眉目清晰,面部表情可见。器物上线刻的纹饰很浅,但技法却很熟练,都是两千年前工匠们凭手工刻画的。这些文物表明,滇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
漆木器和陶器编辑
羊甫头墓地发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和陶器则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初步研究,这批漆木器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上都不同于楚文化、蜀文化的漆木器,同青铜器一样,具地方民族特点。更有意思的是该批漆木器中出土了一组反映生殖崇拜的祖形器,表明滇人对生殖的认识已由感生说发展到性生说。大量兵器及生产工具的漆木柄出现,为研究金属头的安装方法及使用方法增加了实物依据。陶器及爪镰以稳定的组合大量出现,表明滇人已进入一种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
消融编辑
滇文化在东汉初逐步被中原汉文化所融合,但滇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辉四射。青铜铸造独创的“失蜡法”至今仍是精密部件的主要铸造法。作为一种历史、地域的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永远辉煌的篇章。
古滇国消失了,但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2000多年后,滇——这个创造过辉煌的青铜文明的王国成为了云南的简称;昆明——这个游历在滇西高原、居无定处、与滇人征战不已的游牧民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名称,这不就是那段似乎已经消失的历史留下的遗产么?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用身边这些残存的历史碎片,再现出那段灿烂的青铜文明。
❸ 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
我觉得是D,因为春秋时期的古滇国是处于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这个都说明抚仙湖附近有一座皇城,而只要证明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就可以支持上述的推测。
❹ 滇文化的介绍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这便是考古学称这为“滇文化”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一种古老 、神秘 、灿烂、辉煌的文化。
❺ 古滇王国的古滇国青铜文明的神秘出现与消失
随之出土的文物几乎代表了古滇国时代青铜文化的精品,有滇国重器贮贝器、铜编钟、带金销的剑、黄金珠、玛瑙、玉、车马饰和造型奇异的铜扣饰。它们价值连城,代表着一个湮没了的云南古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古滇国的真实存在。
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云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来的年代里,云南人靠其才华与智慧,将青铜时代的文明发挥到了极至。至今仍然让历史学家们迷惑不解,这个几乎是突然之间出现在云南高原上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从哪里发源的?。
我们对古滇国的发现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这个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王国的都邑建在哪里?
以滇池为中心的区域里,古墓连着古墓,在不深的土层下,到处散落着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件,在滇池沿岸不深的土层下,人们修路、建房不断地从地下挖出锈蚀的剑矛或斧钺,然而却始终没有人找到滇国的都城。
❻ 云南典型青铜器有哪些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𫏋入滇,建立了滇国,由此也发展出灿烂的滇文化。因为自古对滇国的记载较少,古滇国一直很神秘。不过我们可以借由当时的青铜器一窥古滇国当时的人文景象。
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应该是古滇国时期青铜器中最出名的一件了,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 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由于当时刚好在甘肃发现了马踏飞燕,于是就有了“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牛虎铜案在当时的名气非常大。
滇王印
印文为“滇王之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
青铜储贝器
储贝器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储钱罐,同时还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储贝器的器盖上,采用了分铸再焊接的技法,装饰了许多立体雕像。这些雕像既有人物,也有动物,雕琢细腻,形象生动,有如一部缩影的滇国人文历史和自然历史。储贝器器盖上的动物,有牛、羊、马、猴、鸟、虎等多种,尤以牛形为最多,因为牛是表示富有的象征。储贝器器盖上的人物形象,又大抵可以分为奴隶主、贵族、奴隶、士兵等几类。
储贝器器盖上的人物生动自然,反映了当时古滇国人民的生活,狩猎,祭祀等场景。这一件青铜器让人浑身发冷:这是一件铜鼓形贮贝器,鼓面上铸52个人物和1猪1犬,中央立有1对蛇盘绕的圆柱,柱顶立1虎。柱右和柱前是3个或被双臂反绑、或戴锁枷的裸体人,当为用来祭祀的牺牲。旁边1位乘坐4人肩舆的贵族妇女,可能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女奴隶主。这个栩栩如生的铜雕反映了古滇国神秘的祭祀文化,专家们根据青铜器的用途和外形,将它命名为“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青铜兵器
三熊铜戈
铜矛
可以看到上面吊了两个赤身裸体的铜人,也是非常的血腥暴力啊。
吊于铜矛上的铜人
嵌玛瑙铜胸甲
铜甲片
铜狼牙棒
这件铜狼牙棒上面铸了一只虎在咬一头牛,可以看出当时的滇人对牛和虎的钟爱。
铜剑
青铜乐器
编钟
铜鼓
古滇文化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据有关方面统计达90种之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从类型上分,有乐器、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装饰用具等。
牛头扣饰
铜立牛
执伞女俑
三枝俑灯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以其浓郁的云南地方民族风格和先进的铸造工艺而自成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化席位。
❼ 我有一同学,是云南的,家里有两个矿洞,卖了一个<3万>,据说是铜矿,我想过去合作开采,大家认为可行吗
不可行!
1、首先云南铜矿的历史开此你要了解:中国清代矿冶业。云南矿藏丰富,尤以铜、锡着名。滇铜产量盛时约占全国铜产量的95%以上,是清代全国铸钱业的原料基地。铜系铸币材料,清廷极为重视,管理严格,称铜政。康熙二十一年(1682),云贵总督蔡毓棠对滇矿实行招商开采,抽税20%,并定奖励办法,产品听民自售。一时各地商人来投资者甚多。四十四年,云贵总督贝和诺建议清廷实行“官买余铜”政策,即除20%铜课外,余铜由官府强制收购。滇铜生产至干隆朝前期达到全盛,京师铸钱局铸钱原料开始以滇铜为主,年供京局400万斤,称京铜。以后年额续有增加。此外,滇铜虽说官收,但私采私售从未杜绝,小厂大多以此自存。全省铜矿雇工,盛时约20~30万人。滇铜生产自干隆中期以后,出矿渐少。
咸丰年间云南爆发了回民起义和哀牢山人民起义,清廷将各矿一律封闭。光绪十年(1884),清廷令组织云南矿务招商局,在上海募集商股,并购办外洋机器,用新法开采。至光绪二十四年,招商局亏损过巨,最后歇闭。直到清亡,滇铜年产量不抵盛时1/10
2、你体的问题看见你对贵金属开采行业一点都不了解。国家规定你可以去查、卖到什么地方你也可以去查,但是贵金属行业和能源行业现在国家限制都很多,而且能盈利的都具备很深的关系!你具备什么?
3、做生意不是看怎么做的,而是看自己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你同学家既然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做,不要说他没有资金。那是借口!
综合起来也就是:1、矿源可能匮乏,很多说是还有50%,你买了就会发现能有10%你就可以笑了。2、你不具备行内经验,不是说你不能学。这个经验更多的是行内的人脉关系!没有销售关系,你有矿也是白搭。3、你的资金缺口过大!如果能买的起说明你买的是死矿了!
❽ 云南青铜器的首创民族是
云南青铜器的首创民族是滇族。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分布区域较广,以滇池为中心,范围广及滇中的广大地区,东北至曲靖市,南至元江,西至禄丰,北不过金沙江,涉及地区为昆明、晋宁、呈贡、江川、澄江、安宁、禄丰、石林、陆良、曲靖等14个县市的60多个地点。其中最主要的地点为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呈贡天子庙、呈贡石碑村、安宁太极山等。青铜展厅以沙盘模型的形式形像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上述地点古滇王国青铜文化的分布情况。青铜展厅内展出的主要是晋宁石寨山71号墓以及呈贡天子庙墓葬群出土的部份青铜器。
❾ 滇文化包括哪些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
以铜鼓 、贮贝器 、葫芦笙、案、枕、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铖、吊人铜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 、锄 、镰、纺织工具;还有各形的金饰、玉饰等为特点。其中贮贝器及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 、祭祀 、狩猎、纺织、舞蹈各方面的情况 ,堪称一幅幅保存久远的“铜照片”。
如果是简答题或名词解释,就这么答就好。
❿ 介绍古滇国的青铜文化
云南玉溪的古滇国青铜文化,玉溪地区青铜器分布广泛,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发现青铜器的地点遍及云南省玉溪市江川、澄江、华宁、云南玉溪、通海、元江等县区,新平、峨山也发现零星青铜器。
规模较大的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位于江川县旧县城南约3公里早街村旁多依山支脉的小山岗上,高100余米,1966年11月,早街生产队社员在此山西南坡修梯田,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和玉石等物,当时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文化馆约请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收集到一些出土器物,经分析研究,确认此地有古墓群。后报请上级同意,于1972年正式发掘,共发掘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古墓群的时代分早晚两期,早期的第21号墓经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约2.500年,上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下限到西汉中期。晚期墓上限在西汉中期,其中有出土较多的铁铜合制器物、铁器和典型的中原文物,其年代下限可晚至东汉时期。出土文物按质分有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木器和玛瑙等,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其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和装饰品等。兵器有戈、矛、钺、戚、啄、斧、剑、镞、弩机、狼牙棒、盔甲等。生产工具有锄、削、凿、鱼钩、纺织工具等。生活用具有壶、尊、罐、勺、釜、甑、斗、碗、洗、伞盖、枕、案、储贝器、镜、带钩等。其中牛虎铜案是·件稀有的古代艺术珍品。铜镜、带钩等典型中原文物的出现,说明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铜器已受中原文化影响。第21号墓出土的一把铜柄剑,从剑柄的色彩判断,当地铸造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发现和掌握的资料,属滇文化的青铜墓葬云南玉溪市内还有澄江木官山、红塔区平滩、宋官等古墓群。云南玉溪元江县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约200余件,主要是青铜器,有少数陶片、石器。青铜器主要是兵器和生产工具,有矛、斧、钺、剑、镞、凿、锄等。有些兵器上铸有几何图形和圆锥人头立体像,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华宁斗姆阁古墓群,农民挖墙基出土10余件青铜器,主要属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与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分别对云南玉溪市刺桐关和梅园古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青铜器、铁器、银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钻槽采矿,新的墓葬及随葬品被暴露,经云南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确认为青铜时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云南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及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11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墓葬58座,出土铜、铁、金、玉等随葬品(编号)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为滇青铜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之首见。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于1993年选送部分精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1994年春,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铁器计100余件。
云南玉溪李家山古墓群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期。两次发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墓内人骨大多已朽,从墓中残存的零星骨骼看,当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为单人葬,仅少数为二人合葬。根据判断,当地铸造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发现和掌握的资料,属滇文化的青铜墓葬云南玉溪市内还有澄江木官山、红塔区平滩、宋官等古墓群。元江县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约200余件,主要是青铜器,有少数陶片、石器。青铜器主要是兵器和生产工具,有矛、斧、钺、剑、镞、凿、锄等。有些兵器上铸有几何图形和圆锥人头立体像,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华宁斗姆阁古墓群,农民挖墙基出土10余件青铜器,主要属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与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分别对云南玉溪市刺桐关和梅园古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青铜器、铁器、银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钻槽采矿,新的墓葬及随葬品被暴露,经云南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确认为青铜时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云南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及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11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墓葬58座,出土铜、铁、金、玉等随葬品(编号)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为滇青铜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之首见。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于1993年选送部分精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1994年春,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铁器计100余件。
李家山古墓群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期。两次发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墓内人骨大多已朽,从墓中残存的零星骨骼看,当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为单人葬,仅少数为二人合葬。根据随葬品组合情况,男性墓随葬品多以礼仪器、兵器、生产工具及扣饰等为主,女性墓则以金铜钏、贮贝器、纺织工具及针线筒等为主。贵族墓区有大型墓葬6座,最大的墓葬墓口长6.8米,宽5.6米,深6米。墓中随葬品有执伞铜俑、编钟、铜鼓、贮贝器及金腰带、金剑鞘等数量较多的金器、玛瑙、玉器,可判断为滇王族墓葬。从人物形象和活动场面来看,“滇族”男子多手执兵器和生产工具,以从事战争、狩猎、农耕为主,而女子多以纺织、养殖为主。这种因性别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分工,反映在随葬品上的区别,在古代墓葬制度上是习见的。
云南玉溪李家山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乐器、礼仪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马饰等。器物质地有青铜、铁、金、银、玉、石、木、漆等,其中绝大多数为青铜器。兵器有矛、戈、剑、斧、钺、戚、镞、啄、弩机、盔甲,剑鞘、狼牙棒等共计680余件。其中一吊人矛,刃部尾端两侧各悬吊一发型为椎髻的裸体男子,双手反缚,身体弯曲,头部下垂,似作痛苦呻吟状,为滇族中受刑的奴隶或战俘,形象生动感人。另有一手持剑形戈,右手反握剑柄作戈援,器表镀锡,光亮而锋利,造型奇特,为兵器中罕见之珍品;再如兽纹臂甲,呈圆筒状,上粗下细,背面有开口,口沿处有对称的两排穿孔,便于紧束。甲面精美、细致的线刻花纹,为豹、虎、熊、鹿、猪、鸡、鱼、虾、蜈蚣、蜜蜂、甲虫等动物和昆虫图像,线条流畅、活泼,形象生动、逼真。生产工具有锄、削、凿、铲、’鱼钩、镂孔器等。其中镂孔铜锄和蛇形柄镂孔器(用途不详)为一般生产工具中少见。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弓形器、钺形器、工字形器、打纬刀、纺锤、针线盒、针线筒、绕线板、锥、纺轮等。生活用品有壶、杯、罐、勺、尊、釜、甑、碗、洗、枕、案、镜、盒、镳斗、伞盖、带钩、贮贝器等。乐器有编钟、铜鼓、葫芦笙。礼仪器有执伞俑、杖头以及其他仿动物造型的兵器。装饰品有圆形扣饰、长方形扣饰、房屋形扣饰、动物浮雕扣饰、玛瑙扣饰、宽边玉镯、铜孔雀、鎏金牛头、金腰带、金板指、杯形金饰、兽形金饰、金项链、金手镯、铜镜、钏等。马饰有辔、铃、策、泡、节约、马衔、一通筒、三通筒、铜片等。李家山墓葬出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虎铜案,为滇青铜文化的杰作。铜案为一虎二牛组成,案主体为一立牛,四蹄作案足,前后腿间有横梁相连,椭圆形盘口状牛背为案面;大牛腹下横立一小牛,立于大牛前后腿的横梁上;尾端一虎四爪抓住大牛后胯部,虎口紧咬大牛之尾。大牛颈部粗壮,肌肉丰满有力,神态安静稳重,虎则撕咬攀抓。静与动兼之,轻与重平衡,喻示自然界生命抗争与力量的较量。由于造型奇特、工艺精湛,被誉为稀世珍宝。
贮贝器中有一虎牛鹿贮贝器,通体呈圆筒状,腰部微束,下有三足。足为踞坐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腰部有阴刻花纹,一组为衔蛇孔雀六只,另一组四人,分别牵牛、赶牛、持斧,还有鹿、牛及绳纹图案;器盖为圆盘形,顶端中央铸有一大牛,体态健壮有力;四周有一虎三鹿环立,虎环绕尾随三鹿作欲噬状;大牛头部直逼虎身,睁目视虎,作驱赶威慑状。贮贝器中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是祭祀播种贮贝器。器物主体呈铜鼓形,四耳三足。胴下和腰部饰竞渡和舞蹈“羽人”;盖上铸有35人:有端坐肩舆中的女性贵族(通体鎏金),有抬肩舆、开道、执伞、跟随的男女仆人,有播种的农夫(妇),有趁祭祀场所进行交易活动的商贩,头顶薪束者,手捧罐坛者,挟挎篮筐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装饰和形态各异,形象生动传神。盖中央一圆孔,插立一高大铜柱,显然是滇人祭祀活动的场面。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杀人祭祀贮贝器上血腥恐怖的场面相比较,西汉后期,由于中原汉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滇人祭祀活动也变得比较祥和文明了。
五牛线盒,战国时期,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器身上段为圆形,下端微收束,至底部成圆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扁平足。器盖饰蛇纹及竹节纹,顶部铸立牛五头,牛腹上有云纹和编织纹。出土时盒内装有残丝线。执伞男俑,西汉时期,高61.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俑跪坐于铜鼓上,头顶挽高髻,耳佩环(环已失),颈戴串珠链。衣袖及肘,右肩挎宽带系剑于左胯,背披毡,后腰突出,外扎腰带,腹前戴圆形扣饰,臂上戴铜钏,跣足。双手执伞,伞已脱落。
祭祀扣饰,战国时期,高6厘米、宽12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画面之右侧立一柱,上粗下细,顶端有两层圆台。柱上缚一牛,角倒悬一幼童,一人紧拉系牛颈及前腿之绳绕于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面呻吟状,一人拉住牛颈之绳,另一人双手挽牛尾。其下有二蛇盘绕,一蛇咬住缚牛之绳,另一蛇头上蹲一蛙。背面有矩形扣。
喂牛扣饰,西汉时期,长11.5厘米,高7.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一人一牛立于一条蛇上,人戴拖耳帽,着无领大衣,腹前挂圆形扣饰,跣足。牛肩、背部平实,绳系于牛角根部。喂牛人右手持绳,左手喂牛食物,牛伸舌舔食。背有矩形扣。
云南玉溪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和制作工艺,崇尚自然和个性,粗犷奔放,富有想象力。在制造这些青铜器时,对铜、锡合金已掌握了适当的比例,并且知道因器物用途不同而改变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