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语言文化有哪些差异

语言文化有哪些差异

发布时间:2022-10-06 04:17:35

A. 各国的语言文化的差异 要具体点的对话啊之类的

语言行为可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书面语言的表达上,各种语言中词语的差异非常明显。如在英语中,人们住在“House”里,在汉语中,人们住在“家”里,在西班牙语中,人们住在“Casa”里等。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不同,如英语中,动词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的区别,而在汉语里没有这种现象等。句法是词语顺序和句子结构,也因语言而异,如英语句子“老师走路”(The teacher walked),在菲律宾语中则表达成“走路老师”(Walked the teacher)等。所以了解一种语言不仅仅要知道这种语言的表示符号,也要知道它们的使用规则。

语言相对论指出: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说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语言影响人类思想和含义的程度。语言行为因文化而异,思维模式以及对现实的理解也是如此的。在印度语言中没有专门的词与英语中的“叔叔”,“阿姨”等相对应,而是有另外的词语表示“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弟弟,母亲的哥哥,母亲的弟弟”等。在纳瓦霍语中也可以看到语言界定经验的方式。这种语言强调动作的自然属性和方向。如果表示“一个人穿衣服”,纳瓦霍人会说“一个人钻到布里”,如果表示“一个人年轻”,他们会说“一个人崭新地走来走去”。纳瓦霍文化认为宇宙处于运动之中,语言是表达这种理念的一个方面。通过符号,规则和对世界的感知,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表达的直接程度上,各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北美洲的语言很少有所保留,特别是在美国。他们极力避免模糊,如果意思是“不”就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来。而大多数文化的语言都顾及别人的尊严和感情以及面子等,其风格就比较含蓄。比如墨西哥,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另外的也有:非洲人说话随心所欲,滔滔不绝,毫不犹豫,但是他们用词和数字往往都不准确。
就告诉你这些拉,那实在是太多了

B. 急,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包括哪些方面

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前提;前提是什么呢?很明显,“中西方”这个词,首先就是地理位置或者是地域的差异,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第三,历史文化的差异;第四,人伦道德的差异;第五,思维定式的差异;等待。
对此认真去分析吧,尽量透彻一些,会是一篇好论文的。
以上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参考。如果满意的话,请给我加一点分吧,谢谢!
最后,祝你心想事成!

C.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你不重视我我就会让你很尴尬~

南京学府翻译
2019年05月30日
中英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语言习惯,生活环境,逻辑思维等等都有很多的不同点。

如果在交往时随心所欲,忽略这些文化差异,当你和国外朋友相处时就会很尴尬。

下面这些常见的差异,你有没有遇到过呢?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或者“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或者“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如:

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要分“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看完这些差异之后,大家一定要记得相互理解和尊重哟~

喜欢请多关注学府翻译哦~

D. 文化差异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价值观的差异;认知差异;非语言沟通的差异;沟通习惯的差异。
1、语言差异
不同语言之间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助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价值观的差异
在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时要提高科学性,进行综合评价。
3、认知差异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就是在用这种语言中附带的社会属性如经济、文化、政治等构建语境,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思考方式,带有自己认知上的偏见或者包含着特定概念上的刻板印象等。
4、非语言沟通的差异
指的是使用除语言符号以外的各种符号系统,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以及沟通环境等。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
5、沟通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着。

E.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西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F.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1、语音的差异。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

G. 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一、语言自身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英语中“bat”通常是丑陋、凶恶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人,就因为“蝠”与“福”同音,便将蝙蝠视为幸福的象征。又如“peasant”(农民),毫无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在产品商标的翻译上,需了解有关词语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义。据资料显示,“白象”电池前些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却被误译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译文在英语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谁还买它呢?”又如:饮料名Coca-Cola开始被人译为“卡口卡脖”,国人无人敢问津,而译成“可口可乐”后就打开了市场,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类似的价值观。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1.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中国人大都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比较正式,注重教态;而美国教师则比较随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意识。
2.通过语言,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吃,问他为什么不摘?信奉基督教欧美的小孩,他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们。
3.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Indivi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美国人,因而有“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这种为人态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汉语中的“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Indivialism”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体现在语用差异上

1.文化行为差异。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美国: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规则: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中国传统上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这是不一致之处;中国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这却是一致之处。上课迟到了,中国人须敲门,喊一声“报告!”允许后才走进去;英美人则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听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确的邀请。

四、成语谚语习语文化差异

学习外语难免要接触到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成语谚语可找到对应的汉语,有些本身已为汉语吸收,有些可直译而不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但更多的是由于汉英文字的巨大差异和文化传统迥然不同,很难找到适当的汉语译法,译文难以做到形、声、意、神完全符合,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汉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汉语谚语另有一层寓意: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大错,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英语谚语只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态度;小失误也是失误,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样。Gil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其实相差甚远。此处英语谚语的意思倒近似“画蛇添足”,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而“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像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骡子)。中国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英语却说“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国人说“不称职”,地道的英语却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说法源自古罗马。古罗马把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为官饷发给士兵,英语的salary(薪金)一词就是来自于拉丁文的salarium (盐)。所以,“白挣钱不干活”就可以说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又如中国一些汉语缩写词,如读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会背景,就会不知所云。
可以看出英汉习语谚语差别十分明显,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总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其中仍将以西方文化(欧洲及北美文化)为主要的文化源。无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必将进一步使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将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着名的学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正是当今地球上时空的紧缩,使得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研究更为迫切。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H.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1、语音的差异。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2、语形的差异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一、处处,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图,一幅美景图的精化,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通透看是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自身融入自然界,达互通互构之效其自然性特征,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干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I.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我想写篇论文在收集材料。跟园林有点关系 1,地域大小引起的中日文化差异2历史不同引起的中日文化差异3,文化思想的不同造成的中日文化差异还有其他答案么?

展开
最佳答案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非常大,他们的文化主要是自行形成的。

搜狗问问

从形式上倒是有类似的,但是在内核上,非常的不同。这就谈到道德规范的问题了。
中国有一句:文以载道,这个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看,中日两国的道德规范有着巨大差异。

1.中国文化对”忠“,别说这个是中国人传过去的,“忠”是一种可完全自发的价值观,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也能自发形成这种价值观。中国的忠,忠于的对象是唯一的最高君主,而日本的忠,则是忠于直接的领主,这和中国不同,倒接近欧洲。

2.对“勇”的看法,在中国,“勇”几乎不算是一种美德,在日本却成为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出于武士社会的影响,日本人对“儒”是反感的,在中国的儒却成为正义的标准了。

3.对“家”的看法,日本人的血统观是淡薄的,更重视“家名”。他们的姓可以很随便的变换,只为提高自己的“家格”,如果他们的祖上不是那么高贵,日本人的倾向是认一个高贵的祖宗,而不是提高祖宗。他们认为继承者的关键不是因为继承者的血统,而是因为继承者的能力---因此养子继承非常的流行。他们的“家”更多是靠技艺维持。

4.日本人的佛教,很少是遵守戒律的。念着佛,喝酒吃肉,娶妻生子,无所不为。本愿寺的住持,就娶了大名的女儿,日本人不以为怪。

既然有道德规范的巨大差别,日本文化反映的内核,就和中国有巨大的不同了。如果只看形式,则我们现在的文化,也同样在用汉字,也同样有着古装戏,但现在的文化内容和过去已经有巨大差别。

J. 语言文化差异包括哪些

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是文化禁忌。禁忌标志着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差异的界限,禁忌对国际营销的作用已为众多的国际营销的实例所证实。一些公司在国际营销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触犯或违备了某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禁忌。例如,一家美国公司为了表示对环境的关注和友好,作为形象宣传,将绿色棒球帽作为礼品分发给消费者,这一做法在美国促销时颇有成效。但这家公司以同样的方式在台湾促销时,却遭遇了失败。因为对台湾人来说,带绿色的帽子意味着妻子或丈夫的不忠。对不同文化的禁忌保持足够的文化敏感性并相应地调整营销策略对国际营销至关重要。中国、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都相信风水,美国凯悦旅馆在新加坡建旅馆时是按照标准设计的,没有遵从这种习俗,旅馆开业之后旅客甚少,后来不得不重新设计,使旅馆的设计符合当地的风水习俗。印度人视牛为神,美国麦当劳公司根据这一文化禁忌,在印度仅销售鸡、鱼和蔬菜汉堡包,而不供应牛肉汉堡包,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然而如果缺乏对不同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如与泰国人谈判中双腿交叉使鞋底对准对方,或与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人谈判时拒绝对方提供的咖啡都会影响沟通效果甚至生意的成交。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于国际营销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对沟通风格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规范和沟通风格,从事国际营销的公司在开辟新的国外市场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规范和当地人的沟通风格,这是国际营销成功的基础条件。例如:在语言沟通中,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聆听者"听者有心" ;美国人就比较直接,习惯只从字面上理解和传递信息;芬兰人内向自率、说话守信用,口头上达成的协议如同正式合同一样有效;拉丁美洲人爱玩文字游戏;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则爱用富有诗意的比喻。

除去语言沟通,沟通风格的差异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上。在沟通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对沟通情景的依赖程度不同,情景既包括有声的信息,也包括无声的信息,比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衣着打扮和时间观念等等。对于任何文化而言,情景因素在沟通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人们互相接受和传递信息的困难程度也就越大。在北欧、德国、美国等低情景文化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情景不容易被理解,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习惯利用语言、文字等可以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工具来传达信息,同时也渴望对方的表达同样完整准确;在中国、日本、俄罗斯、阿拉伯等高情景文化国家,情景在交流过程中就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甚至情景本身就可以用来进行顺畅的沟通。相对于低情景文化,这些国家的人们对语言表达的程度较低,较多地依赖情景的帮助来完成交流和沟通。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同一种的情景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尽相同。对于世界各国人的时间观念而言,最讲效率的美国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严谨的德国人把守时认为是仅次于信奉上帝的事情,而在中东和拉丁美洲,人们大多时间观念则较弱,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这样看来,在不同文化的地域中,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对情景的理解和运用,就很容易在沟通中造成误会,乃至影响交流的成功。

对国际营销谈判的影响

营销谈判是整个国际营销过程中的关键,不同的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对不同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方国家的营销人员很注重谈判的最终结果,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此外,他们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避免把个人关系同谈判业务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必要投入私人感情,能做成生意就足够了。因此他们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亚洲文化中,却着力于先通过寒暄等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谈判气氛,建立起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中国和多数亚洲国家的营销人员重视人际关系、鼓励和谐,通过谈判实现双方的相互信任,从而建立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他们信奉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相信即使本次谈判没有实质性结果,也可以为以后双方的再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谈判中的不同意见,东西方人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当谈判双方发生争执或冲突时,西方人往往立场明确据理力争,根据事实的数据或条款进行直接的辩论,在坚持自己立场时往往表现的比较死板,认为双方一定有鲜明的对错之别。所以当其预期的结果和自己想象中不同时,便会马上出失望的情绪,认为双方已经尽力起来的关系马上失去意义。而中国和亚洲人注重和睦,崇尚中庸之道,尽量避免冲突公开化。处理争议时,倾向于对争议提出新的建议或折中方案,避免冲突的升级,以保持双方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为促成国际营销谈判的成功,便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谈判策略和节奏。

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规范,正是有这些文化规范的存在,才可以向其成员提供指导他们行动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对于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人员而言,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心理和实际消费需求制定出适合当地的营销策略。"可口可乐"以704.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名列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首位,已连续5年高居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其成功之处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善于把当地文化理念融会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使品牌创立、产品创新、市场营销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达到相互间的沟通和互融,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消费认同与市场开拓。可口可乐进入我国市场时,起初将名称翻译成"可渴可蜡",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仅从字面上,"可口可乐"就赢得了我国消费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国市场的销售如日中天。相反,不了解当地文化,不基于当地文化背景而制定出的营销策略便很有可能遭到失败。比如:很多年前,百事可乐进入日本的时候,百事公司选择了一个在美国市场上非常成功的年轻的管理者,结果百事产品的市场推广遭到了严重的挫折。这时,可口可乐在日本领导者的带领下取得了市场领先的地位,而百事却一直要弥补先前的由于经营策略造成的损失。所以,在国际营销中要力戒"文化移植",即将一个文化的概念强硬的移植到另一个文化中。不要简单的认为某种营销手段在一地成功,在其他地方也能成功,某种产品在一地销路好,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业绩。

阅读全文

与语言文化有哪些差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