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认为“江苏红色文化”中的“红色”体现在哪些方面核心要素有哪些
江苏红色文化中,红色提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江苏富有红色文化资源,如位于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塔和纪念馆、位于南京的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海安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等。江苏红色资源丰富,具有深远的教育内涵和文史研究价值。
其核心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实质。
② 江苏红色文化中的红色体现在哪些方面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红色文化的核心就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包括构成要素,理想信仰,道德规范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和价值体系思想。首先,不畏强敌,要勇于牺牲,其次,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进行奋斗,人生最后要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
③ 中国红是怎样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当时,红色,又称瑞色,象征喜庆,大方,朝气,中国汉代最早的祭祀,婚嫁服饰便称之为玄瑞,直译为黑红之义。汉代时日为国家图腾,因太阳之色为红黑双色,故而推崇玄瑞。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自然红色也就拥有了太阳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中国红(又称绛色)是三原色中的红色,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中国红系列: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浊的陶土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妍的胭脂红、羞涩的绯红和暖暖的橘红。
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意味着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 正式场合的瑞服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婚礼;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
中国红就这样以农耕文化为依托,以家族意识为核心,经过多少代潜移默化的熏陶,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安身立命的护身符,镇守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疆土。
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④ 日常生活中红色文化体现在那些方面
红色文化内容:有唱红歌、阅读红书、观看红色电影、书写红色励志格言、举办红色专题讲座、了解红军长征历程、游历红色旅游景区等。
而“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越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呼唤,“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则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兴起原因: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⑤ 红色频道的介绍
2011年1月3日,重庆卫视放出一个重磅消息:晚间不再播放以往市民熟悉的电视节目,而是播放自办的红色文化节目,且晚间黄金时段不再播出电视剧。3月1日,重庆卫视再次对外宣布停播所有商业广告,取而代之的是新闻类、专题类节目以及公益广告和城市宣传片等,重庆卫视在黄金时段停播电视剧节目,而代之以红色文化节目,如红色娘子军、东方红等歌舞节目或有关渣滓洞等内容的历史纪录片。相应的,重庆卫视的这个频道被称为红色频道。
⑥ 红歌会有胡彦斌还有红脉组合那是什么
红脉组合因“红”而红
——“红歌九十年”
红脉组合”
“红文化”在中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红色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喜庆、自由和革新。如今“中国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成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红歌作为“红文化”的重要内涵,正在成为表达“红文化”、讴歌“红文化”、推广“红文化”、普及“红文化”的强大载体!
红歌唱出的是一种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体现出一种气节,激发出一种动力,弘扬的是爱国主义、凝聚的是民族力量,所以每当唱响红歌的时候,总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对革命的敬仰、对英雄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仿佛又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又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红歌又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她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国外进步人士的热捧。在江西电视台五一特别节目“红歌九十年”的录制现场,来自英国的“红脉组合”格外“红光”,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
在中国“红文化”的吸引之下,两位来自英国的音乐制作人在中国停驻了脚步,他们研习中国文化、领悟中国哲学,亲眼目睹并体验着中国的变化。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作为音乐制作人的他们组成了“红脉”组合(The Pulse),希望将中国“红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之中,并通过中西方音乐元素及文化概念的完美融合,为每一个人带来无与伦比的音乐欢笑。而“红脉组合中的“脉”,代表着传承,它意味着通过对中国“红文化”的深入理解,加之独特的现代音乐表现形式,而达到中西方文化的“血脉相容”、“一脉相传”,将中国的的传统“红”文化长久的延伸
⑦ 《精神的力量》开播,这是一档什么节目
为了更好的宣扬红色文化,让人们记住革命先烈的付出。同时,对党史的教育化程度的普及,开始制作了《精神的力量》这档节目。
节目的开播,以传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题,通过电视剧和嘉宾解读等方式,更深层次的解读情怀,重温我们党的历史,见证一步步的成长,宣扬红色文化。
结合经典电视剧素材,故事化手段回顾我党的历史节目为了避免带来年龄化代沟的理解问题,增加人们的故事情节的感触。这档节目利用了很多经典剧目作为基本的素材,这些剧目在观众心中颇受好评。利用人们比较乐于接受的故事化方式,更好的通过故事,借助历史背景,融合剧目的素材,回顾了我们的奋斗史。作为每个中国人来说,也是我国一步步发展的历史,更多的是我们的成长史。
总结时代的进步,人们需要与时俱进。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党的历史不容忘记,需要我们了解他们的贡献,积极的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
⑧ 且看红色题材如何讲述革命历史
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些表征,是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所没有的。如《长征》选用非特型演员,如《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后革命时期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2007年以来,主旋律电视剧显示出一种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的总体趋势。 《风声》的越狱化、《东风雨》的言情化、《听风者》的武侠化,以往老成持重的革命叙事在各种大众文化元素的掺入下产生了些许离解,呼唤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的意味。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一说到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总会令人首先联想到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意图,由此产生的疏离与成见往往会令收视率和票房打上折扣,自从有了红色题材之称,这种劣势渐趋扭转,新世纪以来,《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热议,《潜伏》《暗算》风头无两,《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更如红色旋风席卷院线,红色题材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类型。为什么改称红色会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不久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一期青年文艺论坛上,青年评论家们试图寻找答案。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王磊所描述的那样,以红色取代革命,它的理论前提或价值指认是,红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等于革命,这种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革命。在这个告别革命的时代,以红色取代革命,是一个语言策略上的调整,但不止于此,它本身暗含着30多年来我们文艺观念的变化,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改变。 在众多评论家的精读之下,我们注意到了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一些表征,是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所没有的。如《长征》选用非特型演员唐国强、陈道明分别饰演毛、蒋,随后以大众明星饰演革命伟人的选角思路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被大规模地沿用;如《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后革命时期的革命英雄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这一模式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风雨情》等作品中亦有所延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冯巍指出,2007年《恰同学少年》热播后被称为革命青春励志剧,这是一部伟人前传,它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和青春偶像剧的风格很成功地杂糅在一起,讲述关于年轻人要有志向、要立志,怎么读书,怎么修身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还有爱情和理想的关系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研究所李玥阳谈到,越来越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现在红色经典中,在以前的革命历史剧中,组织交给的任务是否可以完成是不被讨论的,当这个任务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角通过超越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故事就变成了关于个人主义的故事。李玥阳还表示,今天一些影片表现卧底为何要做卧底,不再以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作为理由 ,而是诉诸极其简单而具体的原因,比如,获得爱情和婚姻、保护老婆和孩子等等。冯巍把种种转变概括为:2007年以来,主旋律电视剧显示出一种贴近大众、彰显人性、引导励志的总体趋势。 《风声》的越狱化、《东风雨》的言情化、《听风者》的武侠化,以往老成持重的革命叙事在各种大众文化元素的掺入下产生了些许离解,呼唤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的意味。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祝东力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文革结束之前,文艺作品是以革命的趣味、逻辑和意识形态去叙述革命,内容和形式完全合一。而今天的红色题材影视剧,是用后革命时代,或者说,用消费时代的趣味、逻辑和意识形态重新呈现那些革命时代的人和事。与前一个时代对革命的呈现方式相比,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形式跟内容有一定的距离和矛盾,比如适应消费时代的特点,强调娱乐化、人性化,把英雄写得不那么高大全、红光亮,英雄都有些小毛病、都是普通人,等等。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和以往革命文艺的区别,用世俗的、大众化的、消费主义的眼光重新看待那些革命的人和事。这样的区别是怎样出现的,除了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今昔巨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进行了影视制作投资层面的解读,他认为,主旋律是一种特定的影视文化生产类型,不仅有一套固定的话语讲述模式,而且其生产运作的资金和发行渠道都与国家体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新世纪来临,随着文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红色题材影视剧振兴的一个制度性的原因是,中国电视剧审批制度逐渐相对宽松,随着制度的改变,在投资方式和交换方式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国家投资或者企业赞助,不再是资金的唯一来源,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以商业投资、金融贷款甚至是股票融资的方式流向电视剧制作领域。在这种大环境下,现在我们国家电视剧生产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美剧、日剧、韩剧那样的发展过程,开始针对特定的阶层、年龄等,初步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类型模式。 纵向审视革命历史题材到红色题材的演变,这似乎是从记述和再现革命到消费和重塑革命的两代人的视角差异,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张慧瑜横向联系新世纪以来荧屏人物及故事的变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影视作品背后的社会心理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义在于塑造了泥腿子将军形象,随后的《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都是泥腿子将军的故事,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都是没有文化但总能打赢的英雄。与此同时,《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讲述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的作品,和《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家族商业传奇剧也在热播,在这三种类型的影视剧中,人们分享着草根的、白手起家的、开创一代伟业的成功者的故事,这些都伴随着新世纪以来大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而当《潜伏》《暗算》等谍战剧流行之时,也是《奋斗》《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励志故事热播的时候。这时荧屏上的主角讲述的已经不再是白手起家如何创业成为强者,而是处于底层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故事,从泥腿子将军到无名英雄的降落,也反映了人们的自我期许和心态的转变。这些不同的叙事类型,肯定是随着社会、时代而变化的。张慧瑜说。 由此可见,革命的红色置换是与时俱进的,正如张慧瑜所言,大众文化是一个世道人心的晴雨表。关于革命的故事还会继续被讲述,而相同的故事未必都是同一个故事,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时代和社会的底色,相较而言,故事中的革命被描绘成何种颜色,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⑨ 红歌会的精神
“中国红歌会”是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呈现的一档“特殊”节目,它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形式,却点燃起了全国观众的激情,更赢得了与一般选秀节目迥然不同的评价。专家说,观众需要健康向上的节目,“红歌”燃起了民众的红色激情。在一批低俗节目和不良广告被陆续叫停的同时,“中国红歌会”现象也许就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的先声。(10月7日新华网)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工农红军万里长征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有人形容说,江西的泥土是红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据统计: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多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红色故都、红色根据地、红色土地、红色歌谣,红色体现出江西人的情感,红色是江西人引为自豪的旗帜。 在一些地方电视台热衷于选秀、选美、选“超”的同时,江西人却选择了自己的特色——选“红”。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在井冈山上举办首场红歌会。来自江西各地的群众歌手来到井冈山,同游客一道唱起了脍炙人口的红歌,一炮而走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在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自从在全国设立唱区以来,各地报名参赛者达一万多人,遍布每个行业、每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红歌不仅在江西唱响,而且遍及全国,轰动了整个歌坛。 红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恒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主要原因在于,唱起红歌领悟出红色的精神,感悟到不同时代的气息,感受到红色思想的熏陶,红色歌曲脍炙人口,通俗易懂,承载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寓教于乐之中,其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红歌给人一种激情,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急需补缺的精神食粮。有的网民说,为什么他们的眼睛里总有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却引来万人和鸣?为什么从6岁的孩子到78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屏幕前放歌?这一切都因为“红歌”。一个正在离我们的生活远去的旋律,终于又在荧屏响起。 红歌看似有点“土”,但它“土”得有份量,“土”得珍贵,“土”得令人敬爱。与江西红歌会不同的是,当前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类节目存在低俗化趋势,一些流行歌词低俗无聊,甚至色情;一些歌手篡腔改调,语言不雅。一些娱乐访谈、综艺类节目经常用荤段子、暧昧字眼和暴露镜头来吸引观众;一些节目以残忍为噱头,发掘人性之恶,以恶搞、整人娱乐观众;一些电视台模仿日韩的节目模式,把娱乐的主角投向普通大众;一些地方电视台节目举办的比赛,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 大众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并且已经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的先声。 好的歌曲让人感动,好的歌词让人回味无穷,带给人们的是感情上的审美享受。由衷地唱红歌,唱出的是一种豪情,催生的是一股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歌精神体现出民族气节与风骨,呼唤着红色精神的回归。把红色做成特色、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唱响红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文明社会不可缺失的传统教育。(
⑩ 红色文化主题展馆怎样体现警示教育功能
这些红色文化展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履行其警示及教育功能,并肩负着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城市的红色底色擦得更亮的责任使命。因此,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展馆的陈展,是回应时代需求,是满足人民需要,是讲好红色故事,也是更好地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这就意味着,陈展要有厚度,艺术要有态度,故事要有温度。
1.主题为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艺术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策划、设计、施工、布展等多个环节,有的“小而美”,有的“大而精”。对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艺术而言,首先要了解整个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文章,将所思所想充分展示出来,然后明确主题,通过聚焦重点内容来表达主题。最后,通过展项、艺术品、图文板、实物陈列、多媒体场景等展示手段来展现博物馆具体内容,目标是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浑然一体、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以打造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力作。
2.内容为体。红色博物馆、纪念馆是红色文化展示与对外交流的平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殿堂。内容是所有红色文化展馆的基础存在,对于红色文化展馆陈展的内容表现,要坚守一个原则:紧扣历史、尊重历史、再现历史。
3.艺术为用。红色文化展馆陈展,单靠一个建筑空间、一本几万字的内容大纲,很难打动观众。如今红色文化展馆陈展越来越侧重于体验,不仅仅是把过去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借助艺术化的陈展手段,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与历史产生共鸣。
4.科技赋能。随着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现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陆续推广应用,智慧场馆建设方兴未艾,“云展览”风靡互联网,博物馆、纪念馆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