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避免碎片式学习
💡 仔细想想,我们貌似在碎片化时间中学了很多,却感觉没什么用。每天都度过同样忙忙碌碌的一天,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最后却无法应用,甚至大半已经回忆不起来。
⑵ 如何保护好农业传统文化,工业化会使传统农业文化衰败吗
一直以来,学界对农村衰落的原因看法不一,部分人认为农村的衰落是被动的,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这种观点的论据很简单:工业和城市“挤占”了本应属于农村的资源和人口,导致农村不可避免的衰落。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以19世纪的欧洲农村为例,多层分析。
综上所述,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农村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改变,并不是衰落,而是通过改变“惯性”的生活方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
⑶ 碎片化的社会领域
碎片化”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是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碎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各阶层的生活方式相差悬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审美趣味也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审视传播学“碎片化”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成因及影响
社会转型过程中,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社会革命不同。革命的过程,虽然社会制度、文化发生巨变甚至断裂,但个人身份属性反而随着革命进程重新划分和集聚。成为不同的人群。社会转型则不同,它是相对缓慢的、有序的,个人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达到阶层的升迁,也有个人随着整个阶层下沉。但无论是上升还是下沉,这种现象都是零散的、四分五裂的,没有集聚的现象,这就是“碎片化”最重要的特征。关于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成因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成因
1.经济发展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为人们的消费选择奠定了基础。表1中关于国民总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消费数量急剧增长的基础上,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依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从2000年开始,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为富裕阶段。2003年,恩格尔系数为37.1%。也就是说,“吃”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穿”、“住”、“用”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其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差别,这为社会阶层“碎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根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种分配制度的并存,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与最低收入户的差距为23484元,是1990年的8.8倍。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与最低收入户的差距为11953.3元,是1990年的9.5倍。从1990年到2003年,最高收入户同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和消费性支出差距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即使是同一西安、沈阳的普通职工。也可能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表3显示的是2004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五城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的收入构成。总的来看,西安、沈阳普通职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高于北京、上海、广州普通职工,月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比例为0。而北京、上海、广州普通职工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西安、沈阳的普通职工。可见,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对收入有着重要影响。即使是同一地区职位相当,由于工作条件的差异,也会引起收入的不平等。
收入是影响人们消费的最直接原因。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差距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扩大。而消费差距的扩大又导致了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社会阶层“碎片化”正是在这些差距的基础上产生。
3.人们生活方式、态度意识的多样化趋向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直接原因
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财富的过程大大缩短,大企业组织为降低成本而采取的“外包”和“订购”策略使中小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网络、生物、文化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流动机会,弹性工作方式和社会服务的多样化使个体化工作大量产生,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并弱化了传统的组织权威和科层等级。即使是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身份认同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二) 社会阶层“碎片化”的影响
1.社会阶层“碎片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消费阶层“碎片化”
上文已经提到,收入差距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根源,而收入又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而“破碎”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这是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最直接影响。因此,仅仅用年龄、教育、收入等基本情况已不能完全描述消费阶层,态度观念、生活方式成为更加重要的划分指标。
2.消费阶层“碎片化”导致消费市场上多种消费形态并存
不同时期的市场消费热点最能体现消费市场的变化,20世纪中后期中国居民家庭“三大件”的变迁正是不同时期消费热点的集中体现。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黑白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再到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双桶洗衣机,每一时期的“三大件”几乎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在当时大众消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但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产品多样化和消费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消费市场集中的态势被打破。产品多样化使消费热点由点及面,从个别产品趋向于某些行业,如家电行业、IT行业、通讯行业等。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促使不同社会阶层内部不断产生出符合本阶层特征的消费热点,也就是说,大众市场逐渐转化为分众市场。比如,汽车、房地产,这些奢侈品不可能成为全民消费热点,只能属于特定消费阶层。
然而,正如上文所指,同一阶层内部的消费者由于态度观念、生活方式不同呈现出“碎片化”趋势,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更为消费阶层“碎片化”推波助澜。在大众市场向分众市场转化过程中,一部分态度观念、生活方式相近的消费者紧密结合,发展为“碎片化”市场。至此,整个消费市场同时并存三种消费形态,大众消费、分众消费、碎片化消费。
总而言之,消费者“碎片化”是在大众市场基础上,由不同分众市场板块不断撞击而形成。这种“碎片化”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选择、媒介接触等方面,展现出的是一个个立体、生动、高度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
⑷ 如何做好区域历史文化调查
要想做好某个区域的文化调研,搞好文创的研发,必须注重实践为第一原则,在实践中发现文化精髓。
其次,要注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搞文化创新,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一方面,在调研和文创的过程中,必须搞好这几个方面,才能做到有成效,有成果。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调研是什么,调研的目的是什么,调研的内容。
要和当地人接触沟通,前面说的空间感还需要同当地人的情感相通。我们现在到乡村里,常常把当地人当作资料提供者和信息来源,不够注意在同当地人接触中培养情感。
了解他们关心什么,了解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了解他们对周边的人和世界以及对政府的认知。我不能说这种理解一定对写论文有用,但我觉得要尽量培养出理解当地文献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必需的。
要观察景观和各种礼仪标签,包括建筑、道路、各种设施,这些也是资料,也是包含了丰富历史信息的资料,会帮助你发现和理解当地的历史。
⑸ 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怎样避免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无法最终避免,只能尽量减少,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增进交流沟通,不以自身文化为中心来思考问题。
⑹ 如何理解受众碎片化与媒体碎片化给广告业带来的冲击广告业应如何应对
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把我们带入了“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带来消费者信息接触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媒介计划、广告营销工作越来越需要创新性。新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已经逐渐不再仅限于广告的概念,从“广告”到“窄告”,从单一广告到“全面营销”,真正的媒体营销时代正悄然到来。
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
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传者和受者身份的模糊和趋同。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流是简单的传-受模式,而如今自媒体让个体受众拥有了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他们可以利用社区、博客、电子杂志、及时通讯工具等编辑发送各种信息。新的网络结构和功能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和网络服务,打破了传受双方的技术壁垒,受众的参与范围、互动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广告营销对象的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的特征是选择性接受信息、主动传播信息,并且以移动媒体为中介呈现出分众化、碎片化、移动化、易整合性等生活形态的新特征。分众化:消费者被划分为一个一个群体,他们各自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每个群体可能和另外的群体有不一样的心理需求或者产品的功能需求;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一一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移动化:移动终端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3G技术的革新和大规模应用,数据承载和传输能力大为提高,移动互联网也将和互联网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易整合性:营销对象的具体和小众决定了媒体和广告商更加容易了解受众、了解市场,所谓分众,也是容易聚合的。新媒体的受众,本身就是一些具有相似特质的群体,在一个小范围中具有极高的凝聚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这些小的分众群体、碎片整合起来,消耗的能量反而比传统媒体要小,运作也更有效,“碎片”不碎,“分众”易合,正是新媒体广告营销的突破点。
广告业应对:
(一)重视用户需求,聚焦融合资源
(二)用好营销工具,技术创意并重
(三)避免形态克隆,明晰盈利模式
⑺ 怎么整理碎片化的信息和碎片化自己的想法
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描述自己十几年前的媒体接触方式,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但是今天,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
报纸定位变“泛众传播”为“分众传播”。平面媒体常常开始围绕着“读者关心的是什么”来做文章,习惯于思考整个报纸定位的问题。然而,在碎片化时代,报纸要“包揽天下”的操作难度很大,而要办一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的报纸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读者的反馈信息,编辑记者们常常哀叹“众口难调”。传统报业虽然在自身定位和读者定位方面有专门的选择和设定,但相对来说,大部分报纸的受众群体定位较广,属于泛众传播的类型。而现今受众人群不断呈现出分众化的趋势。“多种媒体,一个声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品还要大的市场。
什么是碎片化 “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⑻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了解并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与不便
只能是平时留意,了解不同的文化,敞开心怀接纳更多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并且分门别类。要么就是网上搜集,没事看看。还有就是多问,多想,考虑周到一些。
我认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还和礼仪有关,建议你去看看金正昆教授教人们学礼仪的视频,了解了解礼仪方面的事,我认为应该有帮助的。
⑼ 怎样进行区域文化建设
区域文化建设,就是从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塑造主体形象,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进程。高层次的、含有多元文化的环境建设能够提高区域的品味和亲和力,高素质的、有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够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可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所以,加强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社会经济生活文化含量的提高,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消费力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激励民风民气,树立信心,改变观念,开拓进取,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解决社会发展中经济自身不可能解决的诸如精神需求、观念转换、民族团结、人才素质、文化复兴等种种社会问题。同时要加强区域新闻传播、文娱体育、科学教育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人们对现代文化的接触范围,加快区域文化的发展,发挥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