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有古代有多少署衙呢
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到明代,三省取消,只留六部。
② 游走在衙门中(三)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保存下来的衙门也有几个,较出名的就是霍州署、平遥县衙。
霍州署位于山西霍州市,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是中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由南而北分中、东、西三轴线而展现三个建筑群。以中部轴线为主的州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霍州署的开发程度似乎远不如南阳的衙门,售票处都没看到有宣传折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霍名郡的牌坊,未看到照壁。
牌坊后是谯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州荡克宽建。门洞上楣书"振辰"二字,源出《论语》,意为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顺。
在谯楼与仪门之间为丹墀,是知州举行礼仪和群众"闹社火"集会的场所。东西分列土地祠、狱神庙、捕署、快班、皂班,目前均未开放。
仪门:台前石狮一对,拾级而上至仪门。仪门四梁八柱,五檩四椽,建筑宏伟壮观。"霍州署"金字牌匾悬于仪门上端。东、西便门分别是"人门"和"鬼门"。
戒石亭:仪门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南楣书"天下为公",北楣书"清慎勤"。原设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后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虚,上天难欺",用以告诫官吏,永铭不忘。
大堂:又称"亲民堂",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大额明间跨度极长,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大堂西侧陈列有霍州署的等比例模型。
大堂前东、西两侧为六房,回廊式,硬山顶建筑。里边要么只有文字说明牌,要么文字说明牌与文物不对应,似乎没有仔细做过陈列,这一点远不如南阳的衙门。
二堂:在大堂后,现存为民国年建筑,面阔、过深各五间,前后没回廊,为知州日常办理州务大事的办公地方。
内宅:二堂后,知州居住的地方,明代建筑,清代屡有修复。各个衙门的展示大同小异。
大概霍州署最有特色的就是廉政教育中心了,占据了原来的儒学署、庖厨、花园等院落,共有十个展厅,规模和内容远远超过南阳衙门中的廉政教育中心。
此次参观感受一般,可能是由于霍州署一直处于修缮中,很多区域都没有开放,有的展示陈列特别混乱。当地政府的计划是,全面恢复霍州署鼎盛时期古代建筑规模和 历史 原貌,扩建中国历代官吏制度体验馆、中国历代官服、官印文化展示中心、静心堂等,打造中国唯一官场文化主题公园,并建设全球华裔霍氏宗祠、霍氏名人堂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霍州署。
③ 许多朝代都会设置一些府衙,清朝有哪些府衙
清朝的府有台湾府,王府,内务府,清朝海督府,奉天府。
1、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区现存的王府均为清代所遗,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
清顺治帝进关定都北京后,所封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亲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达30座,其中有亲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此外还有贝勒府、贝子府若干。
3、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干隆时改正二品,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
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税;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
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
4、海督府是督建颐和园的指挥部,因为是为北洋水师操练用的公园,所以这个指挥部就称为了“海督府”。海督府在那个时候对清朝的园林建设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5、奉天府,中国清朝府名之一,位于盛京。1644年清兵入关,迁都燕京后,盛京改为留都。并设盛京五部。该府设府尹辖有治中,通判等官职。1912年,清朝灭亡,该府废除。
④ 保定“衙署文化”指的是什么
一代省级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说的就是保定直隶总督署
中国清代军政衙署建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
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3次受命,先后达28年之久。这种平均不到两年一任次的频繁更替,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还是清朝中央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认为适当调换可免于此弊。
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约220米,占地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它辅助建筑等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⑤ 现存古代县衙有哪些
1、黟县县衙正堂
黟县城县人民政府中院的中轴线上。始建于宋宣和年间,元、明、清均有毁兴,现保存的系清光绪初年由知县陈德明所重修。占地160平方米,歇山式正方形建筑
2、叶县县衙
河南省叶县境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县衙建筑。
3、宁海县衙
4、浮梁古县衙
景德镇市郊区 8公里
5、即墨县衙
在即墨城中山街东端路北立法街29号的市博物馆后院。是山东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县衙。
6、临晋县衙
山西省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
7、内乡县衙
位于河南省南阳内乡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座北面南。
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于清代,占地2万多平方米,厅堂房舍280余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
8、临淄县衙大堂
位于今齐都镇东西大街,路北之县衙正中。
⑥ 什么是署衙文化
“两衙”文化:中国官署文化的两块志石
南阳知府衙门、内乡县衙,是中国官署文化的两块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官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被世人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享有“—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
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朝。作为封建时代惟一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与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衙门、保定道台衙门、霍州知州衙门、内乡知县衙门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官署衙门旅游线。
⑦ 中国四大古衙分别是哪些
以北京故宫为起点的“中国古代官署衙门旅游线,包括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内乡县衙。四大官衙串成一线,龙头在北京,龙身在保定,龙尾在南阳和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