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建筑文化,你有哪些独特的看法
城市建筑反应的是建筑设计方面,我不懂,我是地理老师,想从地理角度解释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中体现的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此我有6方面看法:
1、民居的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
中亚沙漠地区的蜂巢屋,以黄土和沙子为原料,是就地取材。
综上所述,一个地方的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建筑文化,是千百年来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人类对各种地理环境的适应的产物。这些建筑就是世代传下来的文明瑰宝,不仅有艺术的美感,还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
B. 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一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崇拜族长,国王,皇帝等,而在中国古代,神权统治始终依附于皇权。这决定了中国建筑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后来的宗教建筑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将人和现实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现实世界中。中国传统建筑在其中考虑“人”的感受,并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达更重要。这种人文创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和各个地方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在建筑文化上,你有什么了解
建筑与文化紧密相连。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如庙宇、皇宫、祭坛、亭台、官邸、民居等等这些,极大地体现了古代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中国古建筑,往往是由小院子组成的。 中国古代人没有追求西方大教堂等超大尺寸的建筑,而是设计符合人体尺寸的房屋,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安全,这种想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用思维。
牌坊的分别类型可以分为三部分,“忠诚”的“忠”可以用来代表着一个人的胜利战绩和伟大工业,比如在明朝时期的王祥谦修建牌坊,为了奖励他对国家的贡献,在当时如果一个人通过了严厉的科举考试,那么一家人都会受到竖立门牌,从而为祖先得到荣誉。而拱门是为了纪念女人对自己丈夫的忠诚,但是其他牌坊没有特别的含义,只能作为街上和村里的象征。 每一块牌坊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都体现在美丽的彩色图案中。牌坊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蝙蝠、鹿和鱼。以龙凤为饰的牌坊,一定是属于皇室的,因为龙是百兽之王,代表皇帝,而凤凰则是百鸟之王,代表皇后。 鹿表示晋升。牌坊上刻有鱼,代表通过重要考试,例如科举考试。此外,牌坊上常绘柏、龟、睡莲、牡丹、荷叶等图案,以表达长寿、健康、吉祥、幸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D. 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
二、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
三、“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E. 什么是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建筑艺术是按照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建筑文化,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或方法,策划、设计、建造、雕塑、装饰、布置、制作的;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如房屋、洞穴、桥梁、墙垣、道路、水利、家具等构筑物;栽培植物等,具有典型性的形体或社会意识表现形态。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现象的起源、演变、结构、构成、本质、功能、传播及其进化中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规律的科学。
F.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
“以人为本”的建筑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一个避风雨的地方,也是一个掩盖灵魂的地方。从早期崇拜高山沙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灵。这座建筑高大而空旷,拥有神性。在传统建筑中,建造了各种寺庙。
在中国,一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崇拜族长,国王,皇帝等,而在中国古代,神权统治始终依附于皇权。这决定了中国建筑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后来的宗教建筑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将人和现实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现实世界中。中国传统建筑在其中考虑“人”的感受,并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达更重要。这种人文创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和各个地方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建筑文化如何理解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
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传统建筑
G. 在建筑文化上方面,你有什么观点
建筑与文化紧密相连。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如庙宇、皇宫、祭坛、亭台、官邸、民居等,极大地体现了古代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中国古建筑,往往是由小院子组成的。 中国古代人没有追求西方大教堂等超大尺寸的建筑,而是设计符合人体尺寸的房屋,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安全,这种想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用思维。
每一块牌坊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都体现在美丽的彩色图案中。牌坊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蝙蝠、鹿和鱼。以龙凤为饰的牌坊,一定是属于皇室的,因为龙是百兽之王,代表皇帝,而凤凰则是百鸟之王,代表皇后。 “蝙蝠”,中文为“变福”,读音类似于“福”(祝福);所以蝙蝠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鹿的发音类似于“lu”(薪水),表示晋升。牌坊上刻有鱼,代表通过重要考试,例如科举考试。此外,牌坊上常绘柏、龟、睡莲、牡丹、荷叶等图案,以表达长寿、健康、吉祥、幸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H. 建筑文化很有特点,你是怎么看待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和结构,越来越多的新型文化充实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建筑文化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建筑文化也是相当有特点的一种文化,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建筑文化的呢?
理综上所述,我觉得建筑文化是一种非常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的文化领域。每一个人都要对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很好,而且我也希望建筑文化领域能够不断的发展,带给我们更好的体验。
I. 中国古建筑包含哪些内涵和文化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和反映之一。可以体现人们的自然观、地域特点、等级制度等。
古代重视风水观念,建筑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选择都讲究有山有水,和谐共生。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自然影响
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
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
J. 怎样使人们正确理解建筑文化
关键词 建筑文化
一、建筑的实质
什么是建筑?这对于一班人来讲也许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不就是房子吗!但要是我们接触建筑,并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时候,就会来怀疑这个貌似确切的答案。房子是建筑,但建筑也包括不是房子的一些对象:比如纪念碑,这种则是实体物质包围虚无空间。
早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原始含义是"庇护所"。原始人们构筑巢穴的目的是为了免受风霜雪雨和野兽侵袭的场所。从而出现了用石块和树枝建造的巢穴,也标志着人们运用双手去生产,有了一定意义上的生产力。这种利用自然材料,按照自己生活活动的需要而构筑出来的建筑其实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反过来人们也要用人性角度的去理解。有人说建造房屋的本质就是居住去消费,这一点不假,早在六十或七十年代人们只对有没有或为了得到这个所谓的居住空间而努力,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资要求,只是为了找寻冬暖夏凉,挡风避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窝就行了。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往那些可能只会可能成为一个最低的底线和原则,现在更多的是拥有这些以后怎样让人们的精神要求得到最大的放松和愉悦,以往是为了有没有而发愁,现在为了在这个居住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让人们的思想进入进来,怎么样的装修格调被自己采用,哪一种家具适合自己并最大限度去享受它,让每一平方得面积达到最合理的运用,以上这些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和精神根本。现在人们的追求可以简单归纳为怎样使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在以后的发展中无非也就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挖掘和开发。正确地理解能够使人们丰富知识,了解各种国家历史文脉;开阔眼界,使自己的思想能够和国际形式进行交流;提高品位,做一个有内涵的人。通过阅读建筑,培养一定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这一点恐怕是大多数常人无法释怀和认同的,也是有待于提高的。
二、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
建筑的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反映着相应的思想文化潮流。例如罗马式代表着修道院教堂,哥特式代表的城市主教堂,巴洛克代表时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天主教堂,洛可可代表十八世纪法国贵族客厅风格,而古典主义代表十七世纪法国大型宫殿风格等等。但建筑风格总附丽与建筑的可见形象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去适应建筑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凡建筑的材料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定会发生建筑形式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钢铁出现后,城市的结构方式也悄然改变。巨大的摩天楼和钢索桥梁标志着建筑材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和一贯性
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和一贯性。从尼罗河流域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的两河流域,阐述埃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之深;从古希腊文明到古罗马文明,开启纯粹的古典主义先河,揭示了古典主义的真正含义上的经典;从黑暗的中世纪崛起的基督教到文艺复兴恢复古典人文主义,从法国的哥特到意大利的巴洛克再到法国的洛可可,无不透出对古典文化的尊敬;从美洲殖民地到美国独立前后,无不透出对西班牙式建筑和地中海风情建筑的痕迹。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独有性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巨大、独一无二的能量。这种独特就很容易分清建筑的外型,布局,立面,细节和局部。这也就是为什么殖民者喜欢在殖民地建造他们的文化建筑,想把自己本国的文化注入到世界各地让各个国度的人们接受和了解,形成具有特色的独特性,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属于自己的文化产物。鸟巢体育场和龙形体育馆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结构作为支撑更是设计者对外形独特的见解和对宏观的理解能力。稳定性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基本结构不会发生改变。而决定其风格包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技术的,环境的有没有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没有这种和谐也就没有独特性和稳定性,通常就成为了历史的过渡阶段。
四、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常人看待建筑是很直观的,普遍认为造型美观的就是好。用人们通常的话叫做洋气,现代,造型典雅别致!却不知形式做的再好也要为功能服务。造型固然重要但功能性的条件应是放在第一位的,好的建筑师是有效的把功能与形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鱼水相融的关系。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先生则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年轻的一辈学习的。光之教堂把神圣的阳光合适的引入进室内,让做礼拜的人们通过自然日光对大堂的调节,使教堂通过对功能的合理运用更加神圣化。墙上那巨大镂空的十字架在造型上别出心裁,使功能和形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堪称典范。德国地铁运输是连接各个地方的枢纽,在功能上不仅仅起到运输的作用,更多扮演的地是一道亮丽地风景线,使来这旅游的人们流连不已,不禁的感叹到工业巨国的细胞渗透在每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上。
五、学习建筑可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
大家不要认为学习建筑很困难,其实它也和其它艺术一样没有国界之分,没有人种之分,没有职业之分,没有年龄之分。建筑要用心灵去感受历史,用深远的眼光去看待将来,用沉郁的情感去品尝过去,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现在出现一批专门让人听不懂的建筑理论。简单说来,这些理论家在哲学领域往往是外行,达不到一般哲学本科生的水平。他们缺乏逻辑思考的能力。缺乏对事物的直观的认识,只能拘泥于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或者,牵强附会,擅长原因的原因,从虚到虚。满足于一些意淫的学术。
他们这么做的根源,来自于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内心的怯懦和失败的学术经历。建筑业内的人士总对哲学心存敬畏,一谈到建筑哲学家,总会想象他们都是一些聪明绝顶的人,出身于名牌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得到名师指点,一直活跃在学术的最前沿,一直在进行艰深的思考,一直看很多大部头的书籍。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理性,不能理性的思考,不能用常识思考。他们看得书并不多。因为不聪明,一直考不上最好的大学,因为不聪明,在一般的本科院校没有学习到什么东西。因为不聪明,只能以考研专业户的身份进入一流大学,因为不聪明,他们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一直不能得到最优秀的学者的指导。因为不聪明,只经过几年的自学,读了几本哲学书,根本没有读懂,就这样完成了他们一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理论家们”的本科往往是在内地比较闭塞的学校完成的。在大学阶段,他们瞧不起周围的人,不愿意不学无术,实际上自己也是不学无术。有点自命不凡。但是自己又确实没有可以骄傲的资本。他们和他们周围被他们瞧不起的人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他们经历了一个有些焦虑的时期。他们最终决定改变,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素质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局限,他们所做出的改变不是正常的。带有胡思乱想性质。在这种挫折感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更加封闭自己。他们的“哲学”是悲观厌世的、没有新鲜活力的。不能看到年轻人的朝气,倒是一脸老人的暮气。
极度自卑有时会转化为盲目自傲。他们经常宣称自己读书多,非常骄傲地自称以前接受的教育都是垃圾,自己已经像呕吐一样消除了以前的影响,并“争取”到重新做人的权利。既然如此,也就没人知道他的新知识的深浅。就这样护住了自己的命门。其实这一类不仅仅在建筑哲学的领域里存在,基本上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人,因为自备而自负,不跟周围的人沟通,觉得全世界都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安藤大师在他的论建筑中提到: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关键是对待自己工作的那份责任心,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勇敢地走下去,养成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
六、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安藤忠雄以他富有诗意的建筑空间赢得世人的喜爱,而他以空间来寻求文脉的做法也应值得大家学习的。很多人喜欢将克布什耶与安藤作比较,克布驾驭大型建筑的能力非安藤可比,但安藤对建筑空间传统诗意的营造也是克布不能够理解的。安藤的确师出克布,作品也是从他那得到启发,但克布就是克布,安藤和他确实还有一定距离。克布是世界的克布,安藤却只是东方的安藤。
安藤在巴尔干做的建筑是如此的纯粹、轻快、艳丽,至少让我用语言形容它的美丽是如此的困难,拉萨巴里答园纯粹到只有一蓝一白两片墙和一池碧水,但点上树影竟有了梦般的色彩!也许巴拉干并没有安藤那么强的表现欲,对于今天的新生代而言无疑是表现的一种形式。所以在色彩之外他还有一股温情在燃烧。
好的建筑作品应该在平静下燃着一团火,好的反转片应该在浓浓的色彩下掩着淡淡的平静。看安藤,慢慢的就会有火从心底燃起。看巴拉干,渐渐的一切色彩都会淡去,喧嚣归于平静。安藤是用黑白塑造激情的高手,巴拉干是用色彩营造宁静的专家。但不论是用黑白塑造激情还是用色彩营造宁静,都在意境上远远的高于用色彩塑造激情,用黑白营造宁静的庸手。
想想中国民族特色建筑叫了多少年,又有几个建筑可以说是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难道没有特色的建筑才是所谓的中国特色?我一直认为:文脉,是一种传统。建筑是为了能让人可以更有效的保持这种传统,而不是用本身来代替这种传统。这不是用几个符号就可以表答清楚的。但遗罕的是:安藤的建筑也成了让人大量引用的符号。这种引用符号的思路成了当今的主流。说了这么多庸人自扰的话,但我还是希望建文化筑建立在文脉的传统上。
七、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情感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也是最后论述的重点。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受着西方文化的教育,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将中国古典文化发扬到登峰造极。
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阴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时刻的同时,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空间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生命力所在。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生命。阳光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在此再一次向贝聿铭老先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做出的不朽的贡献致敬,他是一面旗帜,树立在每个华夏炎黄之孙的心中,我辈皆应为此不断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永远闪亮着最夺目的光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便是历史思维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仅仅包括建筑都会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从某个角度上看待建筑是鉴定历史的重要标尺,人类生存就要去劳动,劳动就地去创造,无论是文明史还是屈辱史,展望古今,文明的崇高性就在于深深不息地创造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