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现象评论怎么样写
论凤姐和犀利哥----供参考
古人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何况人呢?但从大众看待“凤姐”、“犀利哥”的眼光来看,此言真是差矣!
前段时间,一个叫罗玉凤的姑娘,人称“凤姐”,因为长相丑陋、语出雷人,而征婚条件又出奇高,“雷”到公众一片,一时成为网络红人。这个罗姑娘一出,众生喧哗。然而以戏谑者和骂者居多。诸如精神病院跑出来的,脑子有问题,整一个猪八戒的脸,武大郎的身材;有着变形金刚的血统和一张车祸现场的脸,仿佛是活死人的现实版。甚至有人建议送她去检查一下脑袋是否有问题。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
尽管我也被她的话“雷”倒过,但回顾公众包括媒体对她的评价,心不禁凉了一截。罗玉凤无疑是一个弱者,她只是一个打工者,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她都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从农村出来的打工者的一个标本,是这个相当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她不满意现在生活,想要突破现在这种生活,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值得理解的。像任何一个姑娘一样,她也有追求她幸福的权利。她说的那些征婚条件,对于长相稍微好一点的姑娘来说,其实并不为过,谁都有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嘛,试想,一个绝色美女讲出她一样的话作出一样的行为,会有这么多人戏谑吗。但这些落到罗玉凤身上,因为她长得丑、长得矮、语出惊人,便沦落为世人的笑料、笑柄和无情戏谑的对象,甚至一些媒体也助纣为虐(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也如此,尤其不能让人忍受),不禁为她鸣不平。她的行为、话语难道有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她的话难道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也没有!但为什么她就惹得公众一阵讥谑,以此自鸣得意?这恐怕与我们社会长久以来不自觉地歧视弱者有关,我们比谁强,我们便有俯视谁的权利;我们比谁地位稍微高那么一点,我们似乎便有了优越感。古人说,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鲁迅说,这是阿Q精神。
有人评价罗玉凤说,这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当然是讥讽的。但正是这个“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却道出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谁都有追求自己想要追求东西的权利,哪怕是只懒蛤蟆异想天开地想吃天鹅肉。只要追求的不是违法违反社会公德的,我们都要维护这种权利,哪怕是这种追求多么可笑!
在“凤姐”背后接连崛起的,还有近日火爆的网络红人“犀利哥”。这又是一个被恶搞戏谑的对象。这是宁波街头的一个流浪汉,无意中被人拍了照片贴到网上,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引来无数评论、惊叹、恶搞和戏谑。
果粒网网友评论到: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泛儿的细腻,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淘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根腰带绝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领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发行的GUCCIxclot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也有人评价说:型男!那销魂的发型,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子,时尚的日式混搭风格……膜拜。更有时尚网站把他着装与明星着装一一对比,一一点评。各种ps恶搞图片也层出不穷。
其实,据报道这个流浪汉是有着悲惨身世的,是一个可怜人。他是宁波街头精神有问题的一群流浪汉之一,没有身份,没有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公众关注的不是政府应该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身安全;关注的不是社会应该给他们怎样的关爱;关注的不是这样弱势人群的冷暖。而关注的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娱乐”话题,真是既无聊也可悲,令人齿冷。
在这些背后,我们无疑可以看到,很多人是不尊重人的尊严的,不尊重人的权利的,甚至许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弱者权利的尊重,应该是一个文明民族最基本的要求。而社会形成对于人的权利尊重的氛围,是靠公众推动起来的。可现今看到的情景,如何不叫人心凉?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沦落到社会最底层,我是否会如“凤姐”、“犀利哥”一样被人笑谑讥讽呢,感受到的是人情冷漠呢?想想,背脊已不寒而栗。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能成为“凤姐”、“犀利哥”的一天,想想吧!
⑵ 如何写文化评论
首先简述文章内容; 其次谈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图,或者自己有什么启发, 或者对某一细节进行评述,或者对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 可赞扬\批评\提出问题,皆可. 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思想附体,通俗的说是一种信仰。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还是五四之后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主义,甚至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选择其一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自己写作的思想支柱,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确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万恶之首”,虽然我对他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甚至还“颇不以为然”。但是,正是在这种思想构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写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达到了“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盲目写作,跟风式地重复他人的观点。特别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角成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这不单是写文章的根本,更是培养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我想多说几句的是,就是对于评论或杂文创作而言,“揭丑”是其生命所在,有评判才会有发展,因此,大多的杂文都延承了鲁迅的道路,而发扬鲁迅精神并是一味的模仿鲁迅的写作手法,他的杂文写作别人是学不来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具有独立文化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个思想家。 就具体创作而言,积累和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也无需赘言。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线,而怎样从一个点扩大的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这是些评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现象说到本质,文章写作要有逻辑,这样才能告诉读者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一些纯评论文章读起来很枯燥,但这样的文章却很有力度,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现在的很多评论,无论是纸媒上的还是网络上的,所揭示得问题人们大都能够看出,真正写得很深刻,没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来重复着已经重复过多遍的观点。 必需明确的一点是,评论,不是作者发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强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发现这个通病是在我写作的时候。这种文章作者写起来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觉很过瘾,而读者读起来也很过瘾,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个高度靠的并不是作者的愤怒程度。我们不否认文章需要感情,但这个感情必须得跳出作者的主观情绪,需要表达一个客观事实。鲁迅曾说他的杂文经报刊发表需要编辑抽删三四次,而我们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有味道。当今的一些杂文恐怕经过一次就形同白开水了。我想我们写这样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骂人”的暂时的壮阳药,因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环,而这实质上,这也只是阳痿患者自鸣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凭栏论世的那句“与其空发牢骚,不如伏案成文”的号召口号,本身就导向就错误了。 有人说现在的杂文和时评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们当作两种小的文体区分开,那么,我想它们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一篇好的评论应该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合理的,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些迥异的风格却都表现出相同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评论的一大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更是评论在文学本体中的生命力。 写作要创新似乎是近来提的一个很响的口号,也是在当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作者做出的一个选择。《杂文选刊》去年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新杂文写作”,而就其选登的优秀作品来看,它们的新主要还是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靠以维持的是选材上的新颖。因此,创新也是众多作者的一个难题。不过我们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当今文坛“拳头加枕头”大行其道,作为评判文体的评论,更不能向这种吸引别人眼球的写作方式“挥手致意”。 一个作者风格的展现靠的是他的语言。每各人都有的语言风格,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积累有关。我个人观点,评论还应以洗练的语言为主,不应过多的粉饰。河边漫步兄的文字在且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着自己的风格,很新颖,可读性也很强。但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过多的语言修饰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删改得不能再删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达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细修改。现在在网上码字不比用钢笔写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炉是要经得起历练的,就自己的文章来说,还远远还不到火候。
⑶ 作文:怎样看待“文化热”现象
在下学识浅薄也只是胡乱瞎说,不好也请各位多多包涵。老子热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在世界水平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说明外国的“上进”或者是外国的盲目。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很好,用中国人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而外国人也关注的话客观一点可能就是有点盲目了,也许他们是爱屋及乌也说不定。
看待这些东西话那就应该是注意积极保护咯,外国人都喜欢中国人何不利用起来这一点呢?要知道现在寻找一项有开发潜能的东西有多难。
我也只是一说。请别太在意,说得不好也就当个乐子一笑置之~千万被找在下追究什么法律责任...谢谢了!感激不尽!!!
⑷ “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一论文怎么写要1500字哦!
1、 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越来越会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精致、典雅、高贵,有它自身内在的境界之类,不一定要“古为今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应是我们每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的寄托与归宿,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极其深远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吸收青年人来参与,才能永葆青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深浸入中华儿女的血脉,现代社会中要继承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是改变现代人价值取向、引人向善、净化社会风气的良方。◆ 我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及其重要,当前社会缺乏道德,为了使下一代的孩子们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尽快宣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果处理好的话,就是文化财富,反之,就是文化包袱。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必能振兴中华。◆ 只有学习外国的长处,才能立于不败;只有发扬本国的长处,才可占得先机。◆ 我觉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一种标志和形式。◆ 是打造社会转型期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的核心内容,没有对中国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 不可或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根本。她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资源和智慧支持!◆ 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魅力。这与现代社会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现代社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以比喻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根与叶的关系。叶与根不同,但叶永远无法离开根。◆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寄托。◆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根基。◆ 传统文化并不是过时的,老掉牙的东西,反而,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如果失掉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支撑作用,任何的事情都会失掉前进的动力。◆ 社会风气的净化正需要传统文化的振兴。◆ 立新并不需要破旧。◆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让个人修身养性,不为浑浊的价值观所腐蚀,保持人格的相对独立。◆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特别在现在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正统的当今中国,学习永远是一种思潮,是一种运动,运动需要人以及人群的力量。◆ 很有价值。中国现代社会没有一种精神寄托。这种寄托恐怖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找。◆ 在现代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应该大力弘扬。◆ 应该大力发扬!◆ 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社会。◆ 丢失了传统文化几近于丢失你自己前进的方向◆ 简单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我认为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因此,现代文化本身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从这里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现代文明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基石。◆ 传统文化是我们重要精神财富,现代社会更需要我们重塑传统文化。◆ 待进一步思考。◆ 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和修养底蕴,现代社会对此越来越淡漠,道德水平一直下降,有必要再次大力弘扬。◆ 我觉得: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它影响着国民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人们发出了“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 “救救地球”等呼喊,而且为了对付这些危机,人们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这些危机继续恶化的势头。要想彻底地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必须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也即:“天人合一”精义。我想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价值所在。◆ 我认为,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是相互包容的。现代是相对传统来说的,而传统这个概念的出现却恰恰是在现代社会中。因此,传统文化中必定有一些东西对现代社会是有用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束缚和桎梏。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传统文化的走向,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强有力的黏合剂。文化滋生出道德和文明。在现代国际化日趋加强的社会,更需要一种本土化的东西用以证明自己民族的存在,以及规范和统一人们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过去有用,现在有用,将来也有用。其价值大小不在文化本身,关键是掌握和运用文化的人如何去充分发挥,怎样去加以利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秩序在混乱纷杂中重建的时代。面对纷繁芜杂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找到精神上的立足点,吸取智慧,让我们知道怎样正确地思考,正确地说话,正确地做事。◆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在现代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人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使人们不断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现的一部分,而要更好地实现现代社会的价值,必须与传统结合,建构在一定的传统之上。◆ 我认为,传统与现代是相互包容的。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传统文化的走向,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具有长久不变的价值,在现在西方文化占主要地位的世界里,我们很需要探索一下当今的文化思潮是否对我们有益,传统文化对弥补我们的不足有很大价值。◆ 我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来源,是一个民族从根本上独立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条件和依据。◆ 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现代社会价值也是有优有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 应该大力的发扬传统文化,其在现代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如果说它们中有过时的部分,那是现代人对它的理解不够深入和灵活,也有可能是受了已有的对传统经典解读的影响。如果认真地接触原着经典,会受益无穷。◆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 现代生活离不开传统文化,她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她,我们就会像离开水的鱼儿。◆ 应该在现代社会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它蕴涵在每个人的血液里,它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未来。◆ 对本民族文化,我首先表示尊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无价的,但也正因为其在现代社会中价值不可估量,又很难转化成生产力,不被社会大众所重视。◆ 传统文化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和人生座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其中虽然有糟粕,然而更多的是精华;其负面效应固然足以构成现代化的滞碍,然而其正面效应与中国现代化并无内在的冲突,关键在于批判性的改造、创造和扬弃。我们在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的今天,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时候,应当注意树立并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提醒我们在进行交流时、在交流中发生冲突时,不能“迷失自我”,不能丧失民族自信心,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去鉴别、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传统文化一直在现实中活着。它是现代中国人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很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现在的社会应对此给予更大的关注。◆ 现代社会不是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土壤、环境,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我看过很多关于佛学方面的书,我觉得儒家文化与佛学还是有很多相关的地方。传统文化,能保存下来,且发扬光大,至少能在我个人身上找到。所以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是不可估计,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缺乏信仰。◆ 我们知道有些古董价值连城,而古董是从传统文化传统中出来的,因此传统文化能够复活的话,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俗气的说是多么值钱
⑸ 谈谈你身边的文化现象及你的看法 三分钟演讲
近来网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关于文化现象的讨论,比如说“孔子像”,“弟子规”等,人们是慷慨陈词,各抒己见,有的是义愤填膺,痛心疾首,更有些是口诛笔伐,吐沫飞溅了。坦白的说,这许多人关心国家大事,是好事,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思想水平比之改革开放前,比之解放前,比之上溯到1840年的一百多年前,都突飞猛进的提高了,这真的是大好事,可是,关于历史文化,谁有绝对权威可以评判呢?谁又有多少资格可以修改呢?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并且传承有序,那正是中华民族的根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华夏原始遗传而来的,就像我们中国人遗传的黄皮肤,黑头发一样。
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糟粕与精华组成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非就是将古文中有关封建意义的文字,词句删除就是去其糟粕了,如果这样简单的认识,无疑是愚蠢的,或是自欺欺人的。文化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源材料,文化还有一个利用或借鉴的作用,传统文化是要为今天的社会服务的,所谓“古为今用”是也。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闪光点,比如具有中国特点的成语,和许多的格言警句,思想深邃,文词华美,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有一些词句肯定会具有封建社会的色彩,那是为了那个时代的需要,是为那个时代服务才会有的,那些东西肯定与今天的现状不符合,是于我们的当今社会不一致的,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承认那就是当初中国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们必须要从两方面看问题,那就是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全盘否定,这是因为生搬硬套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毫无意义的,全盘否定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我们承认和崇拜孔子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哲人,无异于我们承认或崇拜周口店猿人是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的标准去衡量古人的思想意识,就像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审美观点去挑剔猿人的丑陋一样。如果我们对古代的文化生搬硬套,是不是有些像“掩耳盗铃”,或“刻舟求剑”,呢?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化全盘否定,是不是有些像“邯郸学步”,或“买椟还珠”呢?我们不能违反基本原则,我们不能回到古代与先贤们对话,就像我们对于一幅古画,不能对它随意的涂抹一样,我们自己不能像唐吉可德一样的穿上盔甲,拿上长枪,骑上马去战斗,也不能要求张飞拿着机关枪去冲锋,这就是事实,事实就是实事,只有实事才能求是。我相信中国的思想界,不应该再步入这样的死胡同,重复同样的错误。
古文化的“糟粕”都是些什么呢?如何正确的理解呢?或者说怎样的诠释才会有现实意义呢?比如“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古代特有的忠君意识,也就是愚忠,没有其他的道理,这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更不可能了,演绎为今天的现象,如果我们明天要上战场了,对于祖国,对于人民,我们就要不怕流血牺牲,我们会慷慨赴死,服从命令,听指挥!忠诚还会有的,信仰还是要坚定的。还有孝顺,孝顺老人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人情感的寄托,但是也会有老人做的事,让孩子孝顺不起来,今天的解释可以是父慈子孝,非原则问题父虽错,儿亦应以孝为先,原则问题,则以忠义为先,(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如果父亲犯了国法,儿子犯个包庇罪,父子同入监才算是孝顺吗?
必须看到社会是发展的,不可能倒退,所以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人新的先进的科学的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修身正己之法,为人处事之道,博爱仁义,真诚高洁,喻物寓理,形象生动,这些可以作为个人素质基础打牢,但是,光有这些还不行,重要的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才是根本,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有真正的团结,学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一个明确现实并正确指导现实的,一个怀有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希望社会。
如果有人借文化现象,攻击社会主义中国大陆,从中是不难看出其肮脏的阴谋,他们总会露出马脚的,他们是要强调极端,故意搅浑水,这就是他们别有用心,居心叵测的险恶目地。在这里我想告诉这种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反是反不掉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永远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你捧,也是不能欺骗人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替代一切的灵丹妙药。所以,不管是“孔子像”还是“弟子规”,并没有什么根本矛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引导,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习认识其意义,而不是注重表象
⑹ 对当下文学或者文化现象的评价
现在已然纯文学市场越来越小。而真正想探求他们的人通道也无。人们大多沉溺于虚妄的文字中。什么玄幻,异界………总之,真正的文学,名存实已亡。我是一个写手,深有感触。甚至是有好的稿件,无处可投。出版商也在关注的是市场,而不是质量。甚至一些文字是被制造出来,不再是写作。当下的所谓写作,成为功利,成为官僚主义。
⑺ 谈谈文化现象和个人文化目的和作用,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议论文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那些可耻的行为。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随着人们意识渐渐的单薄,那些白色污染慢慢侵蚀大地每一寸的土地,到处的污秽的痰液践踏于土地上。在我们的学校,街道甚至是每处地方都有这个不文明的现象。这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我继续这样肆意的毁坏环境我想世界的末日就会在明天。培根曾说过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去维护和保护自然。去抵制那些不文明的现象。这样,当我们握起国家的一抔黄土,就不会在感到一丝的惭愧。关于措施,一。我们要有一种警惕与意识不去乱扔垃圾与吐痰。二。鼓励与劝诫同学不要乱扔垃圾三。如果不行就采用扔垃圾和吐痰罚款的形式。嗯纳自己写的不知道字数到了没。
⑻ 如何看待这些文化现象
一,国家的经济军事这些硬实力强大了,政治文化这些软实力很自然会强大受人注意
二,传统文化本来就生命力强大,传承了两千多年,是我们民族的根,只是近代五四、文革被愚蠢地批判、抛弃;现在当那种疯狂年代过去,人民可以理性对待传统和历史时,它的价值就彰显出来了
三,传统文化的复活充分说明了它对现代现实生活的重要
⑼ 我身边的文化现象的调研报告怎么写呀
“大一统”文化的现象 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形式。"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替代的,在文化都具有其自己的唯一性与特殊性。 对于文化的概念,我们也可从其类型来界定。关于文化的分类,我有自己的看法。民族文化是上位概念,代表国家;其次是地区文化,代表省市州;再其次是集体文化,代表小范围的群体;最下面的是个人文化,代表个体。于我而言,个人文化代表了个性,应该是最应该受到尊重与重视,可在长期以来个人文化却始终湮灭于民族文化或集体文化之中。 中国近代学者梁濑冥先生的分类是:"文化不外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应该说,梁先生对文化的分类应该是到位的。精神生活方面就是指上文《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学术和文学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社会生活方面包括宗教、习俗等,也可以叫做"习俗文化";物质生活则就是一种吃喝玩乐文化。 我以为,在梁氏分类的三种文化中,中国一直都主要只有两种:习俗文化和物质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自然有着丰富的习俗文化;中国人能活下去,在底限上也就有自己的物质文化,但是我提醒大家,中国人缺乏真正的精神文化,而真正的精神文化是以独立文化人格为标志的。 无论是历史上的太平盛世,还是目前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它们与文化繁荣并不一定同时发生,国泰民安只说明物质文化发达,并不等于文化繁荣。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二者并行之时,但是二者悖行的情况也有很多。譬如,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才有史无前例的文化高峰;又如,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的军阀割据的局面与新文化运动并行不悖。因此,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并无逻辑因果联系。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古以来大思想家的物质文化往往是匮乏的,这是由于精神文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物质文化只是精神文化的下位概念,因为人活着不只是为了物质生活,人的尊严恰好是在思想文化上,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因此,我们判断一个民族的优劣,不应仅以物质文化为标准。 中国历史出现过的太平盛世(如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一直是"大一统"之下发生的。"大一统"确实也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社会稳定发展,丰衣足富国泰民安,但也在文化上表现出致命弱点:高度集权,禁锢思想,精神文化匮乏。这样"大一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没有出现过几位大思想家。从"大一统"的这个弱点来讲,民主才是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春秋战国时期或军阀混战时期,其政见与统治者不合者,可以自由逃往他国或他方,人不留我自有留我处,不用担心无处逃遁而被迫害致死。独裁专制国度的"大一统",注定会排斥异己打击异端,让新思想无处生根,这样的国度里不会有真正的思想自由,不会有独立的文化人格,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精神文化。 那么,缺乏独立文化人格的中国文人又做些什么呢?从春秋战国儒士出现开始,中国文人历来都是为朝廷卖命而已,着书立说多是取悦于朝廷,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如果遇上思想禁锢或文化钳制,精神文化就丧失殆尽。东汉末年发生过"党锢"之祸,起因是由于儒士争议政弊,终于招来杀身之祸,二三百人连同其家族被诛杀。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使峨冠博带之士"闻风丧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足可以让文人丢掉小命。这种情况下,文人们"避席畏闻文学狱,着书只为稻梁谋",文字工作只是训古注解,不敢再有自己的思想,最多只是咏牙签、叹尿壶。文人们个个畏怖避忌明哲保身,放浪形骸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或终日饮酒赋词醉生梦死,最终沦落为只会吟月哦雪,甚至是风流倜傥的浅薄文人。据载,"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饮酒玄谈,或研究如何用炼丹炉炼出仙丹。虽然有人赞赏"竹林七贤"对独立的文化人格的追求,但由于他们在"玩"上的"突出表现",有人就对他们持了否定态度,将他们嗤之以鼻,将他们谑称为"竹林七玩"。 对于不属文化阶层的普通百姓而言,自然更是沉溺于物质文化之中了。因为本质上讲,物质文化就是吃喝玩乐文化。中国人的这些文化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麻将文化、饮食文化,不一而足。无论精神生活如何贫瘠,中国人每日只是喜欢吃喝玩乐,餐饮娱乐行业在中国永远是火爆的。 中国"大一统"的方式陈陈相因,"古有科举,今有高考",二者都是用以统一思想。科举制度的必考科目是政府硬性规定的《四书》、《五经》之流,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也必须符合政府的意志。若有违反者,一律将试卷"格杀勿论",古今皆有之。 "康梁变法"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摇摇欲坠,但考试仍在进行。康有为主张变法,还与千人举人搞了"公车上书",深受保守派的仇视与嫉恨。他与梁启超等进京参加了会试,出于对他"妖言惑众"的报复,官员们将一篇"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的试卷抽出作废,以为那是康有为的试卷,可后来才发现将梁启超的废除了。康有为最终虽还是名列会元第一,让我们却可对科举考试窥见一斑。 现今的高考制度也有类似现象。每年在网上我们看到的得零分的作文,都是因为"奇谈怪论"而被"废除"了。但事实上,这些作文文采飞扬,广征博引,鞭辟入里,至少不算不佞之作。它们被废除掉的原因,无非是显个人文化,或张针砭时弊,触及到某些人敏感神经了。国人批判应试教育已持续十载有余,可高考制度却仍然"健在",且有"不断强大"之势。看看每年高考时,全国上下从政府到市民都非常关注,足见其对国家的重要性。高考已经超越了教育考试,而具有了"大一统"的政治意义,难怪还有人以"除了高考外没有合理的选拔形式"为由,主张将高考继续下去。"大一统"并非一种民主形式,它决不会允许个人文化的滋生。倘偌人人都有独立思想,社会稳定就有隐患,这便是"大一统"的思想根源。 中国的文化以物质文化见长,其实也是"大一统"带来的结果。中国可以修起高速公路,可以筑起摩天大楼,可以让载人火箭进入太空,可以有惊人的GDP增长速度,但这些都属于物质文化,跟精神文化无关。要发展精神文化,首先得尊重个人文化,提倡学术自由,不能搞"罢黜百术,独尊一术"的"大一统",因为凡是有思想的人,其个性都是非常鲜明的。"大一统"的局面若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格永远不会独立,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也就将会永远缺席。 (朋友这是我最近找的一篇文章,你可以参考的)
⑽ 写一个文化现象的小作文300字左右
当今文化中的“拿来主义”_800字
记得初中时曾和《课堂内外》的某个编辑老师讨论过关于哈韩哈日哈台的问题,老师说我月里不够,写出来的东西最后只能是流于无谓的发泄。现在,多吃了两年米饭的我自然也没有长太多的阅历,但是,我仍然想就当下的文化“进出口”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各样的舶来品进入市场,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接踵而至:欧美的音乐、韩国的偶像剧和偶像乐团、日本的动漫以及港台的影视作品等等。在这些外来文化被引进的数十年里,可以说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最先接触的应该是日本的动漫。从最初的“哆啦A梦”“聪明的一休”起,到后来的“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等等,很多日本动漫形象在中国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我决不反对日本动漫,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日本动漫无论是从画工、情节、音效等各方面都堪称经典,不可否认,日本动漫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不好,甚至有“文化侵略”之嫌,但是,中国业界人物却没有奉行“拿来主义”,不借鉴、不学习,甚至有所抵触,如中央电视台禁播日本动漫。国内的动漫如“成语故事”被画过好几遍,“三国”、“水浒”也被拍过好几遍,要么是政治说教,要么是情节弱智。因为在有些人眼里动漫就必须是给孩子看的,而他们显然低估了孩子们的智商。其实无论日韩、欧美,他们的动漫与影视一样,是老少咸宜的,迪斯尼动画中的“米奇”,就是一个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经典动漫形象。
而较之遗毒更深的台剧,不知是否因为两岸关系的原因,有关部门就格外放松,偶像剧、偶像明星基本照单全收。自F4出现后,台湾偶像剧便在大陆疯传,小女生们“×××好帅哦”的尖叫声在校园里、网络上随处可见,连不少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跟风痴迷起来。那些空的的剧情、做作的表演、剧中人无所事事的生活以及不切实际的灰姑娘变公主,或动辄青蛙王子、富家公子的荒谬故事,无疑会对当下一代流毒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