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那些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由下而上共分四个阶层,有各自的流行文化:
一、三角形的底部:草根阶层,包括失业者、退休者、蓝领。
二、第二层:主力劳动者,包括中下白领、基层公务员。
三、第三层:中产阶级,包括高级白领、专业人士、经理人、中下企业主、中级公务员。
四、决策者阶层:高级企业主、高级专家、高级公务员。
㈡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二者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社会意识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是民族的血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对对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的作用。
㈢ 社会意识指的是什么
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反过来也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影响。其诸多形态经常反映在个体与群体意识之中。一旦被把握,群体与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就迅速提高。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社会意识
外文名
social consciousness
定义
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
出处
哲学
类型
社会心理学
展开全部
概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在历史观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特点
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⒈社会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上看,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动物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⒉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区别。
意识可以只在个体的头脑中发生和存在着,而社会意识必须是意识借助个体之间的精神交往之后才能形成。也就是说,意识范畴在外延上大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经过精神交往之后的意识和精神交往之前的意识,社会意识只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不要混淆意识的社会性和社会意识,意识的社会性是说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的意识,精神交往只是意识产生的目的之一;而社会意识必须以精神交往为前提。
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之一。这一依赖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动物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更替,其原因归根到底要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
㈣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主要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为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为第一性,社会意识为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
违背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片面性,把关于社会的学说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人们研究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具有指导性的方法论意义。
㈤ “社会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听婵释禅先生给“社会文化”下的定义可供参考。
“社会文化”的定义。所谓“社会文化”:就是指调整、协调、平衡国家、政府、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之间和各层级组织内部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等相互之间的“共存共处、和谐稳定、互助合作、权益分配、上级下级、长幼次序、婚姻亲朋、好友邻里、矛盾纠纷、斗争暴力”等的纵横交错社会关系的综合性多元化文化体系。
社会文化,是在“政治文化”方向性和价值取向性指导和“经济文化”深刻影响下的调整协调平衡国家、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之间“利益、纠纷、矛盾和斗争”等的社会关系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同时,听婵释禅先生还把“社会文化”划分为:一是社会道德,或是叫社会公共伦理道德;
二是社会组织架构协作关系和形式;
三是调整各种“社会协作关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等三大方面。
也即“社会文化”,就是以各种“社会公共伦理道德”思想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为依据和准绳,再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架构协作关系和形式”进行承载、共识和强制力贯彻执行,以便来处理调整、协调平衡和稳固和谐各种“社会协作关系”为“重点”的文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家庭”这个最基础最基层的层级组织,就是以“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相亲相爱、亲缘互助、并以按需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等的“社会公共伦理道德和分配方式”思想理念为指导,通过“以血缘、婚姻关系和居住在同一个住所等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架构协作关系和形式”,以《婚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强制力执行的依据和准绳,用来处理调整、协调平衡和稳固和谐“家庭”这种社会协作关系。
㈥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妈祖文化不断发展但有保留某些习俗 .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妈祖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㈦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适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社会建设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
㈧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什么结合家乡实际谈保
社会存在:一般是用来分析事物的属性,比如说人,就可以说他的自然存在性和社会存在性。或者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意识有时候可以直接代指人的意识,还有就是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
区域的地理环境会对当地的文化有巨大影响,尤其是初期。
我家在安徽北部、属华北平原,农业是传统的经济支柱。 同时靠近徐州,徐州是古来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留有较多军事传统。而且重工业比重较大。
㈨ 社会意识的特点
⒈社会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上看,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动物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⒉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区别。
意识可以只在个体的头脑中发生和存在着,而社会意识必须是意识借助个体之间的精神交往之后才能形成。也就是说,意识范畴在外延上大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经过精神交往之后的意识和精神交往之前的意识,社会意识只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不要混淆意识的社会性和社会意识,意识的社会性是说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的意识,精神交往只是意识产生的目的之一;而社会意识必须以精神交往为前提。
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之一。这一依赖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动物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其次,在阶级社会中,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更替,其原因归根到底要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去寻找。 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又一一般特点,它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会超越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一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特殊方式是:通过思想斗争使先进的意识战胜落后的意识。
⒉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通过思想斗争、说理方法来解决矛盾,是社会意识独特的发展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自觉运用这一规律的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斗争、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
⒊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
社会意识与社会精神文明都属于思想意识方面,虽然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了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既有反映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存在前进的社会意识,又有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的社会意识;而社会精神文明则只是社会意识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不包括消极的、糟粕的部分。但二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都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精神文明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它对社会存在必然起推动作用。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⒈文化的本质。
狭义的文化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的观念体系,是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广义的文化即本物种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本物种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文化有三大特点:第一,属本物种性,即不同于自然又以自然为基础的本物种化形式;第二,社会性或群体性,即它是孕育、生成于一定群体之中又适应这一群体需要的本物种化形式;第三,多样性,即独特的、相对隔离的群体在独特的环境中,会形成式样各异的文化形态。广义的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式。
⒉文化的功能。
作为社会意识的狭义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功能和作用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传承和发扬本物种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㈩ 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分别是什么意思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