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为什么写市辖区
因为七星关区是贵州省毕节市辖区,毕节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七星关区因贵州历史名关七星关而得名,建置沿革源远流长。七星关区毕节之名,始于元代,历史上曾是历代郡、府、路、司、卫、道、署所在地。
2. 七星公园在哪里
七星公园
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 它被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600余亩, 景点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着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3.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邮编是多少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邮编是551799。
七星关区,隶属贵州省毕节市,是毕节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基地。
位于贵州西北部,地处北纬27度03分至27度46分,西接云南,北毗四川。历史悠久厚重,文化多姿多彩。
贵州省毕节地区,下属县邮编:
贵州省毕节地区毕节市:551700。
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551600。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551500。
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551800。
贵州省毕节地区织金县:552100。
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553300。
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553100。
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553200。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七星关区
4. 桂林有几个博物馆
桂林有3个博物馆。具体如下:
1、桂林博物馆是中国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位于广西桂林市-西山公园内。1964年筹备。1986年开放。馆藏文物 21500余件,以明清青花瓷器和广西11个少数民族文物着称。
2、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馆,位于在象山公园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桂林酿酒的历史,向中外游客推介桂林美酒,三花股份公司在象山景区建立了展示桂林酿酒历史的博物馆。
3、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在七星公园内 。桂海碑林石刻博物馆位于广西桂林市小东江畔月牙山下,是广西唯一一座从事保护研究、收藏整理和展示桂林石刻文化的博物馆。
5. 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七星关
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腹地,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是黔西北自古以来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设汉阳县、置平夷邮亭,与中国文明开始交融,从此,打开了长期居住于此的比跻部族的奴隶制社会历史,七星关区与中国同步进入了封建社会。
西汉,公元前111年,在七星关区置平夷县治,后又置为平夷郡治。辖地:平夷县时包括今毕节市的纳雍、织金、黔西、金沙、大方以及六盘水市的水城、钟山等地;平夷郡时包括今毕节市全部,六盘水市水城、钟山,以及遵义市中部、南部。
三国时是蜀汉平夷庲降都督府治,总摄南中四郡。公元225年,七星关区境内人济火帮助孔明南征有功,孔明封其为罗甸王管理今大方一带,设罗甸王府于毕节虎距山下。
西晋至东晋,七星关区先是平夷郡治所,后是平蛮郡治所,一直到南北朝至隋无变。
唐宋朝代,因爨蛮反,使近千年的古平夷城被破坏。今毕节市各区县散分为几州,禄州(毕节),宝州(赫章)等,皆为羁縻州,实行羁縻自治。
明代,七星关区的毕节卫治,是明代整饬兵备道驻地,贵州按察司副使驻地,贵宁道兼兵备驻地,管辖云贵川的今毕节市全境,以及云南沾益州,四川乌蒙(今云南昭通市)、东川、镇雄等府和永宁宣抚司。
清代,毕节经过1687年改卫置县,清雍正(1729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驻贵西道,辖遵义府、安顺府、南笼府以及改土归流后新成立的大定府,共四府。
民国,1913年1月,废府、州、厅置县。4月,置黔西道,治毕节县。1914年6月,黔西道改名贵西道,治安顺县。1917年徙治毕节县。1923年废道,所有县均直隶于省。1935年6月起,毕节县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新中国,1949年12月建立贵州省毕节专区,专员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定、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水城9县。
1970年,毕节专区改称毕节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毕节县,辖毕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8县。
1993年12月10日,经中huá人民共和国国wù 院批准,毕节县撤县建市(县级),毕节地区行署驻毕节市,辖毕节(县级市)、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8市县。
2011年,国wù 院批准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毕节市辖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七星关区。
6. 七星关区海拔
七星关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11米。
七星关区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逐渐下降,平均海拔1511米,最高处乌箐梁子海拔2217米,最低处赤水河谷里匡岩海拔470米。
七星关区属中山地貌类型,东北部山地与沟壑交错,地势陡峭;中部属中山山地和河谷平地;西部属中山和高中山及谷地。
七星关区中部的市西街道以石灰岩、紫沙页岩、中山岩为地质特征,东有龙盘山,南有虎距山,西有灵峰山,北有文笔山,最高海拔1817米,最低海拔1472米。
(6)七星关区文化馆在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七星关区是贵州省毕节市辖区,毕节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基地。
七星关区因贵州历史名关七星关而得名,建置沿革源远流长。七星关区毕节之名,始于元代,历史上曾是历代郡、府、路、司、卫、道、署所在地。地势西高东低,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年均气温12.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51.73%,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GB/T5750-2005标准,是“中国避暑名城”、“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贵州长寿之乡”。
7. 七星关的概况
七星关区,原县级毕节市。 2011年,《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的批复》(国函[2011]130号):
一、同意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七星关区碧阳大道518号。
二、毕节市设立七星关区。以原县级毕节市的行政区域为七星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市东街道东升路1号。
三、毕节市辖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七星关区。 原县级毕节市全境总面积3414.9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市西街道、市东街道、观音桥街道、流仓桥街道、三板桥街道、大新桥街道、小坝镇、对坡镇、小吉场镇、杨家湾镇、大银镇、田坝桥镇、龙场营镇、撒拉溪镇、林口镇、水箐镇、青场镇、清水铺镇、田坝镇、朱昌镇、亮岩镇、梨树镇、燕子口镇、鸭池镇、层台镇、何官屯镇、长春堡镇、海子街镇、生机镇、普宜镇、放珠镇、岔河镇、大河乡、野角乡、田坎彝族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市政府驻解放路。
现七星关区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市西街道、市东街道、观音桥街道、流仓桥街道、三板桥街道、大新桥街道、小坝镇、对坡镇、小吉场镇、杨家湾镇、大银镇、田坝桥镇、龙场营镇、撒拉溪镇、林口镇、水箐镇、青场镇、清水铺镇、田坝镇、朱昌镇、亮岩镇、梨树镇、燕子口镇、鸭池镇、层台镇、何官屯镇、长春堡镇、海子街镇、生机镇、普宜镇、放珠镇、岔河镇、大河乡、野角乡、田坎彝族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区人民政府驻市东街道东升路1号。 原县级毕节市(现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中共毕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东与金沙、大方两县接壤,南与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及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相连,北与四川省古蔺、叙永两县交界。全区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6个办事处,聚居着汉、彝、白、苗、布依等22个民族,总人口140余万。
七星关区(原县级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有“鸡鸣三省”之称,是黔西北的大门。其区划如下:市西街道、市东街道、三板桥街道、流仓桥街道、大新桥街道、观音桥街道、鸭池镇、梨树镇、岔河镇、朱昌镇、田坝镇、长春堡镇、撒拉溪镇、杨家湾镇、放珠镇、青场镇、水箐镇、何官屯镇、对坡镇、大银镇、林口镇、生机镇、清水铺镇、亮岩镇、燕子口镇、八寨镇、田坝桥镇、海子街镇、小坝镇、层台镇、小吉场镇、普宜镇、龙场营镇、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野角乡、大河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田坎彝族乡。
汉置平夷县。唐置羁縻禄州 。宋为禄州羁縻 。元置毕节驿。明建毕节卫。清设毕节县。1993年12月撤县设市。
2000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2003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个民族乡,595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2011年,撤县级市设立七星关区。
毕节是黔西北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开发潜力较大。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原毕节市成了试验中心。2002年,原毕节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之一。市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灵活政策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的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效果显着,生态环境有了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