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以前的文化人现在怎么样了

以前的文化人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2-10-20 22:14:57

‘壹’ 易中天:文人的真面目

文/易中天

来源/公众号“视界艺术”

发布时间/2021-12-01

      网络释义,文人,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着名作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谈到,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大部分人都是从工作方式与社会价值上给出了文人的定义,而文人自身又是怎样一群人?读了此文让我对文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01

      一个本

      在进行了四篇文章的讨论之后,我们应该大致清楚了:士人、学人、诗人的特点是真,文人是伪。士人有真风骨,学人有真学问,诗人有真性情。文人呢?只有花腔,没有学养;只有欲望,没有理想;只有风向,没有信仰。所以,他们也“只有姿态,没有立场”。尽管那姿态,往往会秀得“绚丽多彩”,能够“颠倒众生”,甚至“惊世骇俗”。

      这也并不奇怪。前面说过,文人的“本职工作”和“历史使命”,就是帮闲和帮腔,偶尔帮凶。只不过,有帮得上和帮不上、受重用和被排挤、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别。但,无论当班还是待业、在岗还是编外,甚至不过“闲杂人等”,其实“自作多情”,也都要走台、献艺、开屏,而且是秀给别人看的。既然如此,便并不需要什么学养、理想、信仰,也不需要自己独立的立场,“风姿绰约”即可。

      故,文人也可能有学问,但那是用来卖弄的;可能有性情,但那是用来表演的;还多半会有聪明才智,但那是用来舔痔疮的。有一次,一个文人进上书房,懵里懵懂,随口问了句“老头子来了吗”。不料干隆从屏风后转出,问他“老头子”是什么意思。这文人立马跪下来奏道:万寿无疆谓之老,至高无上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子。皇上龙颜大悦,这文人也转危为安。看来,正如士人有傲骨,并不妨碍他谦和;文人多傲气,也不妨碍他谄媚。甚至他们的“满腹经纶”和“一腔热血”,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显然,文人这一类型或品种,实在颇具“中国特色”。当然,是帝制时代的。现在虽已共和,奈何其阴魂不散!于是,帮闲者有之,帮腔者有之,帮凶者亦有之。“反右”时,“文革”中,最热衷于整人,而且整文化人最凶的,正是文人。

      文人的德性,统治者心知肚明。最早把话说穿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在《典论•论文》中,则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就是成语“文人无行”和“文人相轻”的出典。

      前面说过,文人一词,有三种用法和定义。起先指“有文德的人”,后来指“文秘”。再后来,指“舞文弄墨的人”,所以也叫“文人墨客”。这种用法,最早就出现在曹丕的这两篇文章。可见,后世通用的“文人”一词,刚一出现,就伴随着恶评。与“文人”相关的好词,却似乎没有。

      这就意味深长了。要知道,在统治者中,曹氏父子对文人,要算最好的。他们自己就是诗人,曹丕还是文艺理论家。他甚至曾以副君之重,参加王粲的追悼会,还带头学驴叫。曹丕尚且这样说,则文人口碑之差,品位之低,便可想而知。

      02

      两副嘴脸

      可惜,像曹丕这样的明白人,并不多。

      说来也不奇怪,因为文人原本就有两副嘴脸,一副叫谄媚,还有一副叫狂傲。谄媚当然没人看得起,狂傲却有吸引力。因此,坊间流传的,便多半是文人狂傲的故事,比如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之类。祢衡的“击鼓骂曹”,也为众人津津乐道。

    这类故事之所以广为传播,又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奇。所谓“传奇”,不奇谁传?但既云传奇,当然稀少罕见。这岂非反过来证明,文人当中,其实狂者不多?

      第二个原因,就是“替代性满足”了。也就是说,在民众的内心深处,至少有某些统治者,比如昏君和暴君,奸臣和阉竖,是该骂的。或者,是可以表示一下蔑视的。但当真自己来骂,尤其是骂正在台上的,又不敢。最好是有别人来骂,还骂得出彩;有别人来蔑视,最后又没出问题。这就皆大欢喜。文人狂傲的传奇,便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这当然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可惜说到底,还是一种“意淫”。

      意淫也是有快感的,故很能迷惑一些人。而且,哪怕明知靠不住,也宁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久而久之,便信以为真,把假象当成了真相。

      其实这事,应该说是“亦真亦幻”。前面说过,凡文人,皆御用,只有“在岗”和“待岗”之别。这就要“见用”。用不上,就会闹情绪,发牢骚,甚至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比如祢衡,就曾怀揣名片,奔走许都。求职不成,这才骂遍朝野。

      就连文人的“反叛”或“反骨”,也当作如是观。要知道,历史上的文人,原本就是皇帝的弄臣。当上了的如“宠姬”,没当上的如“怨妇”,但都无不“盼临幸如望云霓,展菊花似绽新蕊”。只要皇上的龙体能够眷顾,哪怕去当夜壶。皇家的夜壶,也总归是金贵的。

      如果连夜壶都当不上呢?那就破罐子破摔,由“文人”变成“狂人”。这跟后宫嫔妃为了争宠,由撒娇而撒泼,没什么两样,甚至就是“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正所谓:夜壶不能当,就去做宋江;一朝天子唤,没人不上床。文人会有两副嘴脸,原因就在这里。

      至于“新文人”,则不过换了东家。东家不定就是谁。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民众。他们自己,则既可当“五毛”,也可扮“草根”。反正,秀场就是官场,人前即是御前,都是“只有姿态,没有立场”。既然本无立场,也就无所谓“左右”。左也好,右也罢,都是“走台”,都是“作秀”。正如我在《韩寒的新衣》中所说,对于他们来说,“为民请命”和“含泪劝告”没有本质区别,只看“画眉深浅入时无”。

      03

      三种姿态

      除了狂傲,清高也是文人的一张脸,一副牌。

      文人清高吗?当然。清高,是文人的Logo。但,也只是Logo。真正的清高,属于士人。文人,其实是表演清高,或自命清高。只不过,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有时也变成了真清高。这就正如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样的清高,也有三种。第一种是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自以为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名为“清高”,实为“傲慢”。第二种是忸怩作态,待价而沽,口头上唱的是“归去来兮”,骨子里想的是“终南捷径”。这种名为“淡泊”,其实“钻营”。第三种就是演技颇高,或半真半假,甚至本有清高的一面。这就正如“三陪小姐”,未必都是“风尘女子”,也有“清纯少女”型,卖艺不卖身的。看走了眼,上当受骗,那是你自己的事。

      文人,为什么要故作清高呢?因为“卖相”较好。要知道,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古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文人也好,士人也罢,都一样。只不过,士人是去帮忙,文人却只能帮闲和帮腔。这就让其中一些也有理想抱负的,难免愤愤不平。如果连帮闲和帮腔的份都没有,更要抱怨。因此,不才明主弃,其实是“撒娇”;天子呼来不上船,则其实是“撒气”。因为李白,是并不甘心当文人的。

      撒娇和撒气,有没有用?难讲。但狂傲和清高,则肯定有利于“讲价”。人都是容易“犯贱”的,皇帝或掌权者也一样。你越是谄媚,他越是看不起。你要是摆摆谱,没准他更想要。这道理,有经验的交际花都懂。你不把银子花够,功夫做足,她决不会跟你上床。

      这就是文人的“清高”。其中,有做出来的,也有演出来的,都是姿态。至于恃才自傲,则其实是狂傲,是嘴脸,也是姿态。但无论哪种,都不敢蔑视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不但不敢得罪,还要受其荫庇,分其杯羹。所以,谄媚也是真嘴脸。

      故,古之文人,有两副嘴脸:谄媚和狂傲;也有两种姿态:狂傲和清高。但这是“老皇历”。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思想改造”,七十年代“斗私批修”。狂傲和清高,是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这是连撒娇和撒气,都被不允许,谁还敢故伎重演?

      现在就更没市场。改革开放后,公民作为个人,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和言论,自由地表达好恶和爱憎。这个时候,如果还傲气十足,牛皮哄哄,或者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谁尿你呀?

      这就要调整姿态;而新文人的新姿态,或者说新表情,就是“愤激”。

      04

      新的表情

      调整是必须的。前面说过,凡文人,都要走台、献艺、开屏,而且是秀给别人看的。只不过,以前是秀给朝廷看,文坛看;现在则要秀给网民看,大众看。但,不管给谁看,都得察言观色,弄清楚看客喜欢什么,才能保证“收视率”。

      选择愤激作为姿态,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如今,虽然日子越过越好,却又差不多每个人,都憋了一肚子气。弱势群体苦,中产阶级难,其他人也各有压力、烦恼和憋屈,可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很想“出他娘的一口鸟气”,是民众的普遍心理。这时,如果有人出来“代骂”(呵呵,不是“代驾”),肯定“大快人心”。甚至甭管骂谁,只要骂得痛快,也能让人爽。某些从不讲理只会骂人的家伙,居然拥有众多粉丝和拥趸,这是原因之一。

      何况愤激也有传统。辛亥以后,革命成了主旋律,激进成了主流派。调门越高,就越是显得立场坚定、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不过,以前是一边倒地“左”,现在是分左右地“愤”。但无论“左愤”还是“右愤”,共同的特点,都是愤激、非理性、不讲道理。

      这就值得警惕。因为没有理性的立场,很可能只是姿态,或者表情。因此,他们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完全可能只是为了表态,站队,抢话筒,昭告天下,占领道德制高点,争夺公共话语权。这样的“侠义”,岂不可疑?

      何况就算他们的想法是真实的,又怎么样呢?也只能培养造就“太平天国义和团”,再加“革命小将红卫兵”。事实上,愤激的情绪,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它只能有一个效果,就是为走台作秀的文人增加“票房”。

      当然,国家有难,世道不公,有人出来说话,总比万马齐喑好,哪怕那人其实是作秀。不过,我更希望是“理性的声音”,而不是“正义的火气”。忧国忧民没有错,却决不等于骂爹骂娘。我们需要的,第一是理性,第二是理性,第三还是理性。

      事实上,有三种愤激:当事人的,一般人的,文化人的。第一种,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一个人,房子被强拆了,案子被错判了,血汗钱被私吞了,亲骨肉被杀害了,你还让他“淡定”,那是没有心肝。

      第二种,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因为“路见不平一声吼”,原本“见义勇为”,总不能要求人家吼得“温良恭俭让”。不过,我也愿善意提醒:最好能理性一点。至少,弄清事实。否则,弄不好就会整出“冤假错案”,那可是违背初衷的。

      至于文化人,则必须理性。他可以“愤怒”,不能“愤激”。或者说,可以怒骂,可以怒斥,可以怒吼,但一定基于理性的判断,归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骂娘泄愤,煽动情绪。极端的情绪化,不是“士人的传统”,更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与良心”。

‘贰’ 汉族文化已经消失了吧

同感。除了春节 端午 孔子的儒家体系 大概汉族原生态的东西全部清零了吧
我们的娱乐业习惯用占据古装电视剧题材至少六成的大辫子们的故事"告诉"青年人祖宗的生活行为,我们90年代发行的那套56民族邮票上,汉族男女都是穿短襟窄袖的对襟明扣褂子___一下就抹去了汉族在400年前到2700年前一直穿着的、今天还能在朝鲜国服与和服中依稀见到影子的汉服的影子;过于现代化的汉语,让现在的青年读不懂古人的繁体汉字,搞不明白曾经的文化名人的字号和落款背后的文化意义,压韵合辄成为专家们的事情,古人的白话文成为我们课本中人人读了就有腻烦心理的文言文,我们没工夫欣赏绝句,自己写不出合乎规范的诗词,过分依赖电脑使我这个在大学里已经学了7年中文的人,在中文系里就没见过一个写字能有板有眼的80年以后出生的人(那些字只能说是过的去,但绝对让你一眼看了就知道写字的人基本没练过字帖,能写出流畅的连笔字,但绝对不是行书的水准,所谓的“楷书”也就是电脑里的仿宋体样子)
书法尚且如此,至于围棋 欣赏国画 品茶 观看戏剧表演等等汉族人从低曾到高层都在唐宋元明时期曾蔚然成风的生活特色,都已经空空如也了。——这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层面上的东西都改变掉了,自然在别的更高的层面上,如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品格等等的构成上,也会改头换面。

‘叁’ 毕业即失业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现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就业,尤其是大环境下,可以不夸张的说,毕业即失业是大多数学子的噩梦。同是受教育的古代读书人,经过层层科举考试后,可以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不同的身份和学历,但如果不考中进士做官,便如同我们大学生面临毕业一样苦恼。生活仍要继续,那么明清时期失意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就业的呢?


真香的古代公务员:万万没想到的师爷


你绝对想不到,明清时期的读书人,除了科举做官,最香的出路竟然是做一名师爷!

师爷虽然无官无职,但是古代官员必不可少的顾问或秘书,替官员处理具体事务,而且年薪丰厚,可谓古代的公务员!做过师爷的读书人数不胜数,有徐渭、李渔、蒲松龄、孔尚任、李鸿章等牛人,那么师爷到底有何魅力呢?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为了工作,可以去担任师爷,那么我们可以去考公务员;他们可以去教书,那么我们可以去支教;他们可以去抄书糊口,我们可以去做斜杠青年,发展文化事业。

无论是古代的读书人,还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不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自身。期望未来的时候不好高骛远,找工作的时候不矫情,生活不会因为失败而对你温柔,但路在脚下。

‘肆’ 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在逐渐走向没落

不是。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伍’ 曾经被玛雅人视若神明的超级文明现在怎么样了

提到玛雅文明,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个神秘的民族自被发现以来就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科学家惊讶于玛雅这个民族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套先进的历年算法,不仅如此,玛雅人在农耕、手工以及建筑方面都有所造诣。

‘陆’ 以前的中国人移民到国外去处,他们现在还学中国文化吗他还还会不会

第一代人不用学,因为他们是从中国出来的,第二代人会在第一代影响下会一些,第三代则完全被同化,中国为何物,那只是另一个国家而已,所谓黄皮白心,就是如此,他们连华裔都已算不上,他们当然不会再学中国文化,因为从第二代开始,他所移民的国家的语言才是他的母语,学习中文,会很吃力,又没什么用,最后一个问题,人家好不容易远离中国,回来干什么?

‘柒’ 在1966年能考上初中的人的文化水平和现在初中生相比怎么样

1966年考上初中的人的文化水平相比较现在初中生的文化水平肯定是低很多的。在60年代我们国家的人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这类考试还是比较简单的。

1966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在那一年变天了,开始了错误的十年。虽然废除了高考制度,但还是有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的教育。1966年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的人民都是农民,都没有受过小学的教育。并且当时小学是五年制,所学习的内容较少。

1966年时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是不能相比的。在当时开设的课程肯定比现在少,给学生传授的东西是有限的。现在的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让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在66年时人们并没有全面发展的意识。

‘捌’ 好像在民国以前,每个人除了姓和名,还都有“字”的,现在怎么都没了呢

现在文化人还是有的

‘玖’ 为何说现在的中国人已不是以前的中国人了那个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文明以及被尊称为礼仪之邦的国家怎么了

提起这个问题我就泪流满面。这个话说起来真长,我爷爷是上过私塾的,小时候天天给我讲这些,希望我可以给你完美的解答。
现在的中国人和以前的确有很多不同,先不说因为清末国力衰弱列强入侵造成国人在世界低人一等,这些都不是大的问题,国人的风骨是不会因些而改变。
以前的中国人风骨极高崇尚老子,崇尚武道,家族传承严谨,文化传承更是严谨,不会因为国力衰弱而中断,古人把传承看比生命还重要,中国5000年的文化在民国时代基本没有被磨灭多少,而真正改变这一切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偿还苏联的债,全国社会主义氛围极中,所有金属器物,珍贵文物财产都要上缴充公,连庙宇的神像都不例外,当时全国大练钢的力度是你不能想象的,在那时候基本能见到的金属,不管之前上面是雕刻的古文字还是铁锅都要收走,这不是国家的错,下面执行的人有几个是文化人,他们怎么会知道这些是代表着重要的传承物。
这不是最重要的,极尽毁灭的是。。。
文化大革命,在这之前,虽说因为各中原因而丢失的传承,但那都不会影响到国人的根本,国人不会忘记祖训,不会忘记人之初性本善,不会忘记祖宗传下来的技艺。
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些,在那个无产阶级领导国家的年代,会识字就是错,有文化就是错,有传承有产业是错,除信仰共产党之外的任何都是错,道观,庙宇,祠堂,深乡,都在毁灭之内,你可以想象,中国5000年帝制,文明传承都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待遇,可以进私塾学孔孟之道的都是小有资本的人,而这些人在那个时期是批斗的对象。国家经历100年劫难存下的文化本来就很稀少,而这些文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烟消云散。
而那个时期崛起的都是什么人,是红一代,是贫下中农,他们从一开始学习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东西,那个时候对古中国的文化极其抵制,说要甩掉旧社会的枷锁。
一个国家,突然上层都成了农民,你能想象这个国家的品位会被什么人引领。
那个时候的官员要三世农民,五世清白,上层者竟然都是没有文化传承的农民。
而真诚的文化传承者在哪里?戴高帽,批斗,有风骨的都自杀了,没风骨的也会永远把传承埋在心底。
知道当年自杀的文化人有多少吗?知道当年自杀的军人有多少吗?知道因为传承断尽后继无人饮恨而终的老人有多少吗?当时的年轻人都是红卫兵,就是现在的纷青,他们抵制一些古老的思想技艺,他们只看到了毛主席的小红本,你不能想象那些拥有一身神技而无法传承的痛苦的仰天长吼的老人有多痛苦。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一点都不比其狠
大量的文献被焚毁,大量的传承物被砸碎,大量的传承者被遣散。
哪怕一时国人被蒙蔽以后还可以学,还可以回来,如果文献文物都被毁灭。
那这些将永远消失。
从此,国人只知道毛列,只知道社会主义,只知道科技要进步,而忘记了5000年的中国还有什么。
从此,中国3000年传承世界第一的陶瓷文明衰弱了。
从此,中国大量的民间或道家内功传承消失了。
从此,中国丝绸文明衰弱了。
从此,中国冷兵器制造衰弱了。
从此,中国书法文明衰弱了。
从此,中国大量汉文化衰弱了
中国几千年的成人礼仪,坐姿礼仪,吃饭礼仪,问候礼仪,发礼,古婚礼,祖先继嗣,客礼等各种礼仪都在消失。
国人行为习惯,思想方式,都随着那些年代远去了。
国人正在像外国靠拢,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拾’ 爱装文化人,连续多年演自己,“老干部”靳东如何把口碑作没的

脱离了角色之后,他是一个情商低说话满嘴跑火车的人。

很经典的一次对话,就是在跟李健的一次访谈当中李健说:我觉得你跟黄渤挺像的。但是靳东却否认说:在颜值这一方面差距应该还是挺大的。问台下的学生有没有自己的理想时大家鸦雀无声,所以李健也只能打圆场说:他们现在还只是大学生,没有想那么多。靳东的经纪人就是人大毕业的,所以他在说到这个事情时感到非常自豪,他自豪的不是经纪人是在人大读书,而是最终不也只能当自己的经纪人。所以有时候他迷之自信的一些点观众都不知道是源于哪里。

阅读全文

与以前的文化人现在怎么样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