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语和汉语各有什么优缺点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与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处于同一个档次;
.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
世界变化发展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上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㈡ 全世界哪国的语言最难学
说实话,对于世界上什么语言好学什么语言不好学,如果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最难的是汉语。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我自己的国家,也爱自己的母语,更加爱自己祖国几千年深厚积淀的文化。但是,我们的语言以及对应语言的载体——文字,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而言,的确是很不容易学习的。现代汉语加入拼音来弥补对于汉文字的标读的不准确性和通用性的缺陷,但是,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来讲,汉语的四个声调以及各种发音方法,还有多音字,多音调发音后带来的语感误差,他们在掌握中,是非常困难的!而汉字更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语言载体。我不同意记下几千个汉字,就能说自己语言基本过关。就常用汉字来讲,经过长期统计,就有一万个之多。而词组的多样性,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而且,汉字本身的结构就是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长期演变和发展过来的。而现在我国实行的简体字又在基本汉字的结构上,进行了深入的改造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大大超越了象形和指义的概念。说实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尚且不敢说自己对于自己的母语以及文字非常的熟练和精通,更何况老外乎?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点和问题,才使得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才使得我们的语言博大精深,才使得我们的文字历经万年而不朽!标准的汉语法,对于事件的描述是相当精准的。标准的汉字体系,对于事件的记载是完整详实的。所以,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采用有汉文文本的文件记录与保存方式,以达到记录的详实、可靠、精准!并且,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在使用汉语或汉字,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或记录方式。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一个伟大的语系!她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都接受和使用她!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兼收并举的姿态,傲立于世界语言之林!
㈢ 世界上的语种都有哪些除了英语还有哪个语种最好学
1、汉语(中国)日语(Japanese language),属于扶余语系(日本-高句丽语系),母语人数有1亿2500万人,使用日语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1.6%。日语在世界范围使用广泛,因为日本动漫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虽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在世界上影响力也很大。特别是对于与ACG(动画、漫画、游戏)相关的物什,日语几乎是唯一的用语。日语在网络用户中的使用人数有9900万人,居世界第4位。以日语为母语的人有1亿2700万人,在全球的使用者人数为128,204,860人 ,在20个国家中位列第9,而网络使用人数则上升了5位。
㈣ 我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但是不知道哪个好,请推荐一种除英文和中文以外的语言,并请说明理由。
韩语和日语。。。但日语的话只
,转载了一部分内容,此文的原作者也已经找不到出处了。
德语:
德国经济发达,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跟中国贸易往来颇多。世界上有一亿多人以德语为母语,除德国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绝大部分地区、南蒂罗尔(意大利北部)和比利时的小部分地区、法国(阿尔萨斯)以及卢森堡沿德国边境的地区。德国在波兰、罗马尼亚和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也部分地将德语保存了下来。如果对德语感兴趣,又能掌握得不错,那绝对是无敌的。
语音和英语十分接近,舌颤音基本不需要,简单易掌握;语法上名词是难点,3个性,4个格,复数形式变化没有规律,词形变化相当复杂,加上形容词词尾要配合,适合逻辑性强、肯死记硬背的人学习;动词较英语简单的多,时态6个;句法同样复杂,但是和汉语语序语法有很多可借鉴之处,适合英语语法学的不太好而汉语语法学的相当出色的人学习。
法语:
有一种说法是英法西三门语言加上中文,就能和世界上90%的人口无障碍的交流了。法语非洲13国(不包括阿拉伯语是母语的国家),法国,加拿大部分地区,比利时部分地区,瑞士部分地区,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安道尔,卢森堡都说法语。法国管理在欧洲第一,世界第5大经济体,政治影响力在欧洲也是第一,所有的文献必须有法语译本。而且法语是公认的全世界最好听的语言(虽然我不这么觉得拉)。总体来说,学法语是比较不错的。
语音和英语区别较大,舌颤音基本不需要,入门时有点困难,入了就好了;语法上动词是难点,时态相当丰富(达到二十多个,英语只有16个时态),适合文学素养较好,语言表现力丰富的人学习;名词分阴阳性,没有格的变化,复数变化规律简单;句法灵活,易于理解掌握,难于熟练运用;适合英语语法掌握纯熟,词汇量一万以上的人学习。
西班牙语:
如果你以后想来美国留学,西班牙语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大部分商品都是两种语言,spanish and English. 而且墨西哥人特多,墨西哥人说西班牙语嘛,所以西班牙语是很好的选择。因浙江在西班牙的华商就有7万人,西班牙语又是南美洲地区和美国南部加州地区的官方语言,用途极其广泛。随着中国与西班牙及南美洲经贸往来的日益增长,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势必将不断增加,而国内精通西班牙语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西班牙语人才的就业空间十分宽广。
不会舌颤音就不要学了,会的话语音两天搞定,不过重音不易掌握;语法上和法语十分接近,动词时态丰富多变,较难掌握;名词分阴阳性且有规律可寻,没有格,复数变化规律简单;适合有一定音乐细胞的人学习。
俄语:
入门相当困难,且需要大舌音,不过只要不放弃,两周后就会见到曙光;语法上名词是难点,3个性,6个格,复数变化规律复杂,词形和德语有一拼,不过名词的阴阳中性十分有规律;动词时态超级简单: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只有三个!适合未曾建立时态概念的学习;单词音节较多,比如“老师”叫 priebadavajieli,适合口语基础较好的人学习。
日语:
入门较简单,但是越学越难。尤其是日语中对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十分复杂且难记。日语与英语联系不大,所以英语好不好并不影响日语学习。中国人容易对日语产生兴趣,日本音节短容易学,而且所有日语发音都可以在中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发音,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同,日语又比较含蓄,所以要了解日本文化才能真正掌握日语。适合英语不太好的人且对日语感兴趣的人学习。
日语在IT行业,软件行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外企。所以从就业角度看的话,学日语还是比较有市场竞争力的,当然前提是要学得好。日资是越来越多的,中日也非常注重合作.在利用上,中国美国都有众多日本公司,在美国如果懂得日语,被公司录用机会或在公司薪水都会大大提高。如果喜欢看卡通片,学起来还是比较有乐趣的。
(二)
在学习初期二外会对英语产生一定影响,但一定要坚持,只要方法得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仅可以学好第二外语,而且还可以提高原有的英语水平,但前提是英语基础要牢固。
德语与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与英语属于亲属语言,有很多相近之处,有英语基础的学生较容易入门,如果英语基础非常牢固的话,学习德语对原有英语基础也不会有冲突,多看德国电影和故事片则有助于德语的学习。
在学习法语的初期,学习者的英语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甚至会暂时忘却,这都是正常现象,学习者一定不要着急或放弃学习,这样就会得不偿失。想要同时掌握英法两门语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把法语基础打牢,当达到一定基础时,在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恢复英语水平,而后再学习法语,如此反复几次,英法两种语言就可以自由运用,融会贯通了。
相对于德语和法语来说,第二外语选择日语则更容易一些,因为日语与英语完全属于不同语种,学习起来完全没有冲突,她说:“日语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有一大部分词是从英语中转化过来的,其发音与英语相似,这等于在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英语的词汇量,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西班牙语、法语要难于英语,而且语法比英语严谨得多,在学好西班牙语后反过来学习英语,会觉得容易得多。
学习语言,兴趣还是很重要的。语言的背后蕴藏着远超出其本身的宝藏,无论怎样选择,我想都将面临着一个痛并且快乐的过程吧。
(三)各种排名
1.关于就业率的:CCTV_1《朝闻天下》•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07年的就业状况,其中涉及本科专业226个,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排名前10。
2.关于薪水的:据《北京晚报》08年报道,调查显示,本科专业高薪前10名中,小语种专业占据了三名,分别是月薪最高的法语专业,排名第三的德语专业和排名第九的日语专业 ,这说明,小语种和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处于我国大学毕业生薪资结构的塔尖。
报道很可喜,听上去很鼓舞士气,小语种在就业形势上的相近源于在就业渠道上的类似,虽然在语言结构上有诸多的不同,但在就业渠道上有很强的共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公务员 2.高校教师 3.新闻传媒机构 4.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 5.各省市外办 6.外贸公司 7.旅游公司 8.留学培训机构 9.文化传播公司10.自由职业者
3.说完了大同来说下小异,小语种的就业形式的差异,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 学习这种语言的人数
2、 讲这种语言的国家数量及经济情况
3、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
结合上面三点,说说我所感受的小语种就业排行:
1、 葡萄牙语(开办院校6所,讲葡语的国家和地区7个左右):
不知道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排行前10里面为什么没有葡语,或许因为每年毕业的学生太少,还不属于“规模专业”吧,如果要给加个塞的话,我会把它放到0的位置上,葡语当前的就业形势实在是超好。
葡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有5个。在语言方面,葡语跟西语情同手足,在就业方面,葡语倒是跟法语亲如兄弟,像法语一样,非洲也是葡语目前就业的一个主要战场。提到葡语非洲,就必须提到一个国家——安哥拉。安哥拉对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奥运会上的篮球,他还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更夸张的是08年初小安居然取代小阿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中安之间有多强的经济互补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同另外一个非洲葡语国家莫桑比克也保持着很好的经济关系,目前是他的第六大投资国。从我们网站上企业自己登记的招聘信息来看,学葡语的去非洲,起薪会达到2000-2500美金,这样的工资水平,是其他小语种望尘莫及的。
不过非洲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只想远观,不愿近临,如果不想去的话也无妨,巴西,这个讲葡语的南美足球王国,同样是吸收葡语人才的重要阵地。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目前被称为“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潜力最为巨大。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目前的葡语毕业生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葡语的源产地葡萄牙提供不了多少就业机会,但需求也总还是有的,再者他好歹占着欧洲这么一块宝地,让葡语的在三大洲都有落脚点和根据地。
2、 西班牙语(开办院校20所,讲西语的国家和地区20多个)
西班牙语有点像5年前的法语,讲西语的国家有20多个,而国内开西班牙语的院校目前也只有20多所。从这两年的培训市场来看,西班牙语是升温最快的,一方面是由于美洲国家留学市场的开放,另一个方面也是市场对西语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
西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拉丁美洲,受西方影响较大,对中国经济依赖性并不强,西语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得益于物以稀为贵的法则,不出所料的话,开办西语的院校这几年会激增,加上合适的岗位上逐渐有了合适的人,西语就业在未来大概不会再有这么明显的优势。
3、 法语(开办院校71所,讲法语的国家和地区40多个)
法语是除英语之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各比赛场地,都是法英中三语播报的。不过在就业方面,场面很尴尬:学法语的去欧洲就业的极少,更多的是去了非洲。
现在的法语专业很像是非洲预科班,为非洲源源不断的输送翻译人才。讲法语的国家多半分布在非洲,国家虽然穷,可是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尚未开发。中非一直有着传统的友谊,我们称其他国家为朋友,称非洲国家为兄弟,这感情色彩显然很不一样,前两年还做东开了个中非合作论坛,兄弟们好好聚了一会。中国在非洲的火热和强势是西方国家不愿看到的,非洲问题,越来越成为中西之间的焦点问题,从达尔富尔石油到津巴布韦军火,西方国家即不满又不安,说中国是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
不管外界怎么评说,客观的情况是,中国公司在承接着越来越多的非洲项目,法语专业毕业生一批接一批的来到非洲。我们班24个人,毕业后前前后后有9个去过非洲,7个男生,2个女生,有一个还在那边开了公司。
去非洲会有不错的薪水待遇,起薪在1000-1500美金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法语会成为榜单上“月薪最高”的专业,不过很少有人仅仅是看在钱的份上去非洲的,尤其是女生,去非洲更像是在就业压力之下做出的一个无奈选择。现在法语专业的毕业生确实太多了,开设法语的院校,这5年间基本是翻了个番,法国留学的也在陆续归国,这都给法语专业的就业造成了冲击。
学法语又不想去非洲,还是参考一下这篇文章: 法语毕业就业与薪水前途 >>>
4、 德语(开办院校60所,讲德语的国家和地区5个左右)
在我们经营德语网站的过程中,感觉最明显的一个词就是“稳定”,你努力或者不努力,各方面的数据都岿然不动。
德语就业排前10,薪水排小语种第2,我觉得还是稍微有点乐观了。德语的就业形势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会让人太惊喜,也不会让人很失望,吸收人才的主要渠道就是上面提到的10大领域,在外企吸收人才方面,德企是除日企之外表现最好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近三年来,由于留学政策的调整,德国留学处于一个低谷, 德语培训招生人数也是略有下降,感觉德语在中国不如以前那么受追捧了;不过,对德语专业的人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少了一帮凑热闹的竞争者…
5、 日语(开办院校227所,讲日语的国家——日本)
抛去民族感情的因素,客观的说,日本确实是个科技领先,名企众多的国家。在数码时代的今天,年轻人手上都篡着几件日货:卡西欧的手表、电子词典、计算器,佳能、索尼、尼康的相机摄像机。
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日本一直稳居第二,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大量的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日企不像欧美企业,不管母语是什么,都拿英语当办公语言,小日本的英语也不好。日企吸收了大量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外企是小语种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大概就是受日语就业情况的影响吧。
我们上学的时候寝室里有两个学日语的,毕业后一个进了高校,一个进了日企,他们班的大部分去的是日企,有的是几个人进同一家公司。现在开设日语的院校也是非常之多,达到了227所,快赶上英语院校的一半了;日语的想找份工作不难,想找份好工作不简单,很多都是在日企做文员。
6、 意大利语(开办院校12所,讲语的国家——主要是意大利)
意大利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国家,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去理解她。国家很个性,但意语学友的就业多半很规矩。曾经用网站广告换培训班的方式上过北外的一个意大利语班,老师很年轻,毕业没两年,跟我们聊起她们同学就业情况,基本上也是集中于文章开始提到那10大领域。
如果说不同的话,意语也有一点很个性的地方,培训班里10来个学生,有一个是出于工作需要学意语的,是一家知名网站的足球编辑,后来我留意了一下,包括CCTV体育频道在内的一些新闻媒体,还真是有好几家都招意大利语的做体育编辑。
意大利语没有某一个能大量吸收毕业生的领域,但因为开设的院校数量少,而且不是年年招生,又加之意大利留学政策不太稳定,不像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那样有大量的归国毕业生,因而意语就业的优点是竞争压力不大,缺点是渠道不宽。
7、 俄语(开办院校93所,讲俄语的国家和地区10个左右)
除了俄罗斯,俄语在其他几个国家都不是唯一通用的语言,在乌克兰和几个“斯坦”国家都有“去俄罗斯化”的架势,俄语的地位似乎在削弱
这个消息有点让人沮丧,来说个让人振奋的,前几天,我去参加朋友酒吧的开业典礼,遇到了一个法语导游,我问他现在哪个语种导游最稀缺,他毫不犹豫的说是俄语。
俄罗斯经济这些年复苏的很快,不但是在黑龙江新疆一些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很活跃,就是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地区,外交部旁边的雅宝路,街上的路标,商店的牌牌也都是中俄双语的,很成规模。
开办俄语的院校很多,但有不少这些年都没怎么招生,俄语就业整体上处于一个回暖的状态
8、 阿拉伯语(开办院校16所,讲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
阿拉伯语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西亚、东非和北非,给人的感觉就是沙漠和石油。有些国家因为石油富得流油,弹丸之地,人口只有80多万的卡塔尔能有那么好的财力举办亚运会就是石油的功劳。
阿语国家的确是很喜欢拿石油说事的,除了提到的10个小语行业,阿语毕业生的就业跟这个紧密相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毕业生的落脚点。
从习俗上来讲,阿语国家重男轻女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并不能由此判断阿语女生就不好就业,但要想有较好的发展,女生确实不易。
阿语国家缺乏知名企业,学阿语进外企的想法比较不切实际,在中国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多是集中在义乌这样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几个国家都是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的国家,不少公司都配有两个语种的翻译,也算是法语阿语一家亲了。
9、 韩语(开办院校61所,讲韩语的国家——韩国、朝鲜)
韩语这两年在中国备受小小青年的追捧,把学韩语奉为时尚,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是出于娱乐的目的来学韩语的,跟韩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无关。
在华投资的韩企有像三星、LG这样的大公司,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公司。韩企在华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山东、东北、江浙、广东比较多,而且是多盘踞在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像大连、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莞,工资水平也就较低,月薪1000多人民币的也会有人做,小韩企在华设厂,也就是图的人力成本低。
在九个小语种中,韩语专业的含金量偏低,是最不注重学历而看重实际韩语水平的一个专业,很多企业只要是大专甚至高中以上学历就成。这是因为一来韩语相对容易掌握,二来本身中国很多朝鲜族的人天生就是中韩双语人才,再一个,现在在华的韩国留学生和职员众多,汉语好的也不少,而且有聚居的态势,对韩语翻译的依赖性很小。从某种程度上说,会韩语可以帮你锦上添花,但把它看作安身立命的本钱,恐不长久。
-------------------------------------------------------------------------------------------
经过深思熟虑,我也赞同楼中@沙的观点:以后翻译成本越来越低,还是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一门外语,这样也算苦中有乐吧=。=
要是个中国人就不会学的吧。。。。。
㈤ 中国民族文化介绍
中国民族文化介绍:
1、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薯仔、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2、回族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回族的信仰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必须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盖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
3、瑶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据汉文史籍所述,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以后的史籍也载有瑶族人民“椎发跣足,衣斑斓布”。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大部分瑶族有忌食狗肉的习惯,即使煮食,也必须在屋外进行。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着节”、“耍望节”等。
4、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布依族妇女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5、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 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中,壮族先祖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的。
㈥ 为什么说中文是未来的语言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兼容性,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象,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可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站长注:指的是不用汉字而全部用拼音代替),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曰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曰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曰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曰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曰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曰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曰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
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㈦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第二册怎么样
一案头放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读了三遍。 以往从未听阿訇说起过,也没有看见译成汉文的教义典籍提到过他们--在伊历100年,也就是公元八九世纪之间,在阿拉伯世界,有这么样的一群人。 接连几天,我手不释卷,他顾无暇。自然论者、圣训学家和教法学派、理性分析、希腊的学术、自由意志……我思索着这些词句。书中说,“对于广阅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则应当是其本人的理智对其本人而非对群众的启示”。话虽有些拧脑子,但还不是完全不能领会。我不想做学者,也无那个能够。之所以用思考来折磨自己,只是想模仿和体会一下,到底有什么乐趣,让那些在思想中浮沉的人孜孜不倦。 以为我们的世界原来就是如此,以为我们的宿命就是在“顿亚”受苦。我的小女儿的“职务”——少先队中队长、这个学期被拿掉了,对孩子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大事。我宽慰她的沉重,说,有一种东西叫命运,人摆脱不掉。接下来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效果:作业丢三拉四,补习课也逃掉了。 看来还要对她讲讲“人的意志”的问题。 而一千三百年前的他们却早已谈到了,只是我们不知。 二洗罢征尘,阿拉伯战士站在波斯的宫殿和自己的帐篷之间,不知今晚住在哪里才合适。短短三十年,他们打败了波斯和罗马两个帝国。埃及人、美索不达米亚人和波斯人,自恃有古老文明而经常轻视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如今他们低眉顺目、用刚刚学会的礼仪前来问安。疲惫的战士淌着眼泪跪在粗毛毡上,一遍遍地赞颂真主、缅怀先知的光荣;但阴谋家却悄悄溜进宫殿,把锦被绣褥垫在自己的身下。 刀剑不会说话,何况已经入鞘。 有人不服。是看过亚历山大馆藏典籍的人;和摩尼教义同眠共枕的人;自认是“上帝选民”的犹太人;还有“已被上帝之子耶稣救赎”了的基督徒……他们不解、谨慎地询问,看着没有多少反应,接着就是质问: “伊斯兰到底是什么?!” 再传圣门弟子和教义学者凭着朴素的信仰,从《古兰》和圣训中引章据典,可谓苦口婆心。但封不住擅长诡辩、逻辑严密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门生的悬河之口,也浇不灭“有经人”的骄傲之火。因为你所使用的证据,恰好就是人家怀疑和不信的。 这时,他们历史地出现了。他们是一群穆斯林学者,被人称作“穆阿台吉勒”。 他们仿佛一夜之间学会了当时的所有本事。你看!立论有论点论据,论证时讲究大小前提和三段演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和运动,被他们拿来融化在教义里;还有毕德格拉斯的肠肠肚肚,都被抖开摊在案上……说天文吗?有阿拉伯版的“日心说”;说动物吗?有《动物志》成书在手;说化学吗?可以告诉你许多种矿物的熔点;还要说数学吗?——对手无言。 没有人比他们更长于辞令、能言善辩了。教义学家们松了口气,在树荫下喝着茶,微笑着赞许他们。他们是伊斯兰的另一支剑,是巴格达的一道光。他们很快分布到各个地方,继续着观察和学习,宣传自己的见解,寻找辩论的对手。他们是阿拉伯的新人类,不留胡须,只穿短衫;他们写作诗文,演算数学,采集植物标本,观察动物的思维和反应,在烟熏火燎的实验室,认真地记录实验物的颜色、气味……他们的对手目瞪口呆:这活脱脱就是托勒密再生啊!低层的民众交口接耳:穆阿台吉勒的人不怕鬼。当时的哈里发这样评价他们:这类学者行为稳重,仪表端庄,举止若定,就象头顶上站着一只小鸟! 三这些“头顶上站着小鸟”的学者们,正在自己的思想领域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他们首先是宗教学者,其次才是文学家、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所以,他们的知识由信仰出发,还要回到信仰中。然而随着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出台,他们也将自己摆在了尴尬的位置上。 他们将信仰分了三个层次:感性的、从俗的和理智的。在穆阿台吉勒学者看来,一般的穆斯林大众只能以情感方式在信仰中满足;圣训学家和教义学家往往追随大众的信仰感情(从俗);只有类似他们那样的学者才会有理智的信仰。 如何理智?穆派提出了“人的意志自由”论,认为事物本身存在善恶美丑两个相反属性,人有选择的自由。人不能将弊害的结果归于真主,这是“真主的公正性”原则。还有,“穆斯林犯大罪者介于信仰者和卡费尔之间”的原则(传统派认为,穆斯林犯大罪者是犯大罪的穆斯林,不是卡费尔),根据这个原则,穆派认为,在天堂和火狱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去处,来安顿那些既不是穆斯林也不是卡费尔的人。 他们只认《古兰》,不注意圣训,认为托伪太多。他们还猛烈批评圣门弟子的“党争”,直接指出圣门弟子的过失以反驳各派弟子拥戴者们的溢美之词。这使得穆派把自己放在了所有教义学派的对面。 矛盾的激化是穆派奉行的第一原则——“真主独一原则”。真主无始自有,其他万有都是被造的。《古兰》是被造的吗?你们要回答! 阿拔斯王朝的前几任哈里发并没有干预各派学者们的唇枪舌剑,穆派起初也无意“参与朝政”,他们是以思考为乐事的一群。着有《动物志》的查希兹还特别提醒同伴要避开朝野是非,专事学术。到了哈里发麦蒙时代,情况变了。 哈里发麦蒙是个好学的人。他学习古希腊的哲学和罗马的行政,对异邦的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是以书册之重付等量黄金报酬的人,开 “百年翻译运动”先河……如此种种,他对穆阿台吉勒学者心怀好感是自然的,也有立穆阿台吉勒为“国派”的念头。几番示意,穆派学者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接受了邀请,来到宫廷,完成了“在野党”到“执政党”的飞跃。 学者掌握了权力图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要解决全民的认识问题。题目是现成的:《古兰》是被造的吗?从伊朗到埃及、从亚美尼亚到也门,管你是苏丹、法官还是学者,这个问题就是考察干部的唯一指标。无数人接受了拷问,数以万计的教义学者和伊玛目受到纠缠折磨;含糊不明地被投进监狱,坚决否认地被送上刑场,国家机器参与学术问题,还能有什么好方式呢?穆阿台吉勒走到这一步,已跨出宗教,也偏离了哲学,陷入了他们起初极力避免的权力中。写到此处,我忽然想起毛泽东来,他的“《红楼梦》里有阶级斗争,县级以上干部都要读一读”和“《水浒传》要交给全民讨论”的论断,真是异曲同工啊! 艾哈迈德·艾敏写道:穆阿台吉勒是想让全体穆斯林都变成哲学家。真主没有造化一个人人都是哲学家的民族,如果有,对这个民族不知会不会是好事。 受到迫害的圣训学者和教义学派终于等到了麦蒙之后的第三位哈里发当政--穆阿台吉勒开始倒霉了! 他们从此消失。 一千多年来,伊斯兰世界再也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四中午又去了寺里。 拜后下殿,站在台阶上,望雪花落在空了的院子里,无语。 “安塞俩目而来以库目!”抬头看去,见阿訇立在二楼廊下,微笑,像在等我,“来喝个茶吗?”他叫我。 室内很雅气。外间是学习室,长条桌,铺着藏兰丝绒布,整齐摆些厚大经书。让到里间,二师傅也在,拿手道瑟兰,落座喝茶,说些方方面面。 茶过三碗,我问:“打听个‘穆阿台吉勒’,知道吗?”阿訇听罢,笑容收敛,沉默了一会儿,道:“有呢!大经上有呢!‘穆阿台子垒’啊!” 阿訇用纯正的阿语说了他们的正名,有种遥远的沧桑蒙在上面。阿訇说,在大经里(教义),很多地方都提到过。他们都是辩论家,对付异教徒,他们有一套办法,但对教门里的事,太粗太乱,大伊玛目是批判他们的。“他们成事的时候,把好多遵行都取掉了。” 阿訇还讲了“大经”上对他们在文学、哲学和科学上的记载。“确实记载着吗?”我问。阿訇去外间搬来个抽屉一样的厚书来,翻找着,“你看,这不是吗?”他给我指着、念着。我像个庄稼人一样凑在满纸的阿文前,听着、不住地点着头。“那么,经上怎么评价他们呢?他们是卡费尔吗?” “嗯——?”阿訇偏过头来,一脸正色,“他们是穆斯林,也是贤人啊!” 真主啊! 虽然穆阿台吉勒当权时曾过份地迫害过圣训学者和教义派,后者翻过身来,当时也没有轻饶过穆派人。但在传世的典籍中,还是给穆派学者们一个公道的评价。他们是穆斯林,是我们的先贤。 但我仍有一种惋惜! 就象艾哈迈德·艾敏在《近午时期》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把穆阿台吉勒看作是自由党,把圣训派看作是保守党。自由党高举火炬,率领人民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保守党紧随其后,不断约束人民的行为,匡正前进的方向。那么,伊斯兰世界,不会是像今天这个样子。 而事实是,穆阿台吉勒在“保守党”复辟后一蹶不振销声匿迹,“保守党”一家独大,一千二百多年稳稳地控制着伊斯兰世界,直到今天。 巴格达的那道光啊! 那天下午,我和阿訇喝着茶,聊着科学和教门。窗外雪下得正紧,一时时空流转,仿佛是在千年以前…… 转自:http://www.islambook.net/xueshu/list.asp?id=3452
㈧ 俄语和阿拉伯语,哪个是除中文外最难的语言学哪个更有前途
Ахои!Дружный!Арабский的发音和语法比Русский难一点,如果您学过英语的话,俄语比较容易把握(因为俄语和英语是属于一个语系),跟俄语一样阿语的也有Р这个语音,可是中国朋友难学的语音比俄语多一点,如果您学了阿拉伯语,可以提高您的舌头的灵活性,阿拉伯语28个字母而俄语33个字母,学俄语您可以到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之一莫斯科大学,那里的教育比较先进,也有很多的优势和工作,而阿拉伯语虽然难学一点可是也有前途.您可以到哪儿学,可以学到伊斯兰文化,还有可以学到是有之类的,其实学两种语言都有好处,如果您时间多,有把握能力的话两种语言也可以学.如果没有把握学您能学得到的一种,我不觉得两种语相持之间没有大小之分的,看您能把我那种养好.
㈨ 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试论汉字的优势◢◤
汉语与英语的较劲!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 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 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 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 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 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字,而文字离不开写字与查字;写字(打字)与查字是使用文字的两条腿,是并行的。我的观点是:在当今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离不开电脑。哪一种文字在电脑中输入最快捷、准确,哪一种文字就最好用、最优秀;哪一种文字在检字方面最快捷、准确,哪一种文字就最好用、最优秀。
在电脑中输入及在检字的快捷、准确方面,我们的汉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皆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 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文字。
一、输入文字方面
近二十年来,汉字在电脑中输入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众多的“形码”、“音码”、“音形码”等,使汉字也能与拼音文字的外文一样能在电脑中自由地进行输入。
在电脑中输入汉字,在快捷、准确方面,我们的汉字虽然已经不逊于、甚至超过了拼音文字的外文,但并未显示出其绝对的优势而不尽人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众多的“形码”、“音码”、“音形码”等皆是属于“一元一式”的编码方式所造成的。汉字输入法的改革方向是:向“二元二式”的编码方式进军。
二、检字方面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字,而文字离不开写字与查字,到如今是离不开电脑打字与查字;写字(打字)与查字是使用文字的两条腿,是并行的。
汉字“检字难”,这一老大难问题自古至今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在检字的便捷方面,我们的汉字一直落后于拼音文字的外文;原因是拼音文字的外文是有序文字,而汉字却是与生具来的无序文字。而随着汉字“形码”编码的出现与改进,汉字“检字难”的状况已经或即将发生使世人大吃一惊的变化 —— 由“检字难”一跃而成为:在检字方面最便捷的文字(一翻就能到位,为任何拼音文字的外文所望尘莫及)。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㈩ 中国这一名称在晚清以前的意思是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一般的解释是,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国”。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区。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在发展的早期也认为自己民族所处的位置是在于世界的中央,但是观念并不如中国古人强烈。
中国古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中央之国的思想观念?这中间有没有玄机呢?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中,中原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国之王,乃是黄帝,黄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从那以后,周边地区众多落后的部落和小国都不断企图攻入中原,成为中原之王。在众多战事冲突中,较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从最早传说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黄帝,到东方东夷族的后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东部的成汤率领商人灭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领土不断扩大;周朝覆灭后,西北的秦人统一中国,国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属于中原偏西位置。历史发展到后来依然是这样,汉代匈奴再次出现(匈奴此族,在商代时已经开始侵犯中原),不过基本被打回去;其后的混乱局面,边疆各民族都直接参与,打来打去,隋唐统一以后,边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动,但基本没有成功。但马上又陷入混乱状态,宋建立以后不久,先是契丹人想占领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边有搞了个南宋,没有灭亡,承接国统,因此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双方都可以称帝。
中原就像一盘丰盛的大餐,周围的人都想据为己有,独自享用。因此才会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故事。
再接下去是蒙古人,这时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纯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义,因为北方疆土扩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后,中央又被满人占据。
中央地区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义就如同太阳。人类生存的地球属于太阳系。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了众多行星围绕它旋转。同时,太阳散发出的光芒又普照众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阳光是生发万物的关键。
中国之传统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区定型发展。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在起着太阳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够像太阳吸引众多行星一样统领周边地区。夏商周三代开始,诸侯臣民要团结在帝王中央周围,到现在各路“诸侯子民”也要也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阳光普照一样的教化作用,能够把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国汉字“皇”,最初就是能够散发光芒的东西。中国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比任何国家都要常见。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国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阳光遍照四方。而中国疆域从最初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方扩张,文化越发达,“太阳”的光芒照得越远,疆域就越来越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不仅如此,文化的光芒还照到了海外,形成了东亚的中华文化圈。如果继续延伸扩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说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阳发暗,对周边的影响力就减弱,在国家疆域内出现分裂状况。
中央的“太阳”,不仅有让诸侯臣民不背叛离开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内、惠被众生的光芒。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一路传承,不仅有赖于对核心理念和精神(这是传统的精髓)的传承,也有赖于其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之传统基本一成不变,但文化却在不断变化,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
这种由中心向外扩张的文化模式,是中国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延续性、稳定性(传)和凝聚力(统),这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守器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打破旧的文化,创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国一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大统。因此世界众多古代国家和文化,惟独中国能够基本保持和一路继承发展下来。对这样的一种持续数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还能说什么呢?中国不灭,中国传统不会灭;中国传统不灭,中国不会灭。虽然百多年来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总会有一天再一次发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国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