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及策略
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市场营销也正在以非常快速的速度进行发展,本文对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的营销特性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促进文化艺术市场营销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特性;营销策略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以非常快速的速度进行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兴学科也逐渐崛起,至今已经达到了150多种。
对于经济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营销学来说,其中的内容一直在不断更新,而且在社会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场营销是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形成的,文化艺术市场的营销就是商品营销的扩展,那么,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文化艺术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中一个重要的分流,在文化艺术市场的进程化发展中更是表现的非常突出。
本文对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
(一)产品价值交换具有时段性
在进行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时,特别是商业演出的营销,产品价值的交换具有一定的时段性,而以往的商品市场营销产品价值的交换只是一个时点,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一般情况下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际上就属于商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现象。
(二)产品价值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属性
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商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产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实际需要。
但是,在文化艺术市场的营销中,比较注重产品的精神文化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
其中,对于文化艺术产品的表现形式来说,除了部分产品是以有形的物质形态作为载体,比如书画、图书以及光盘等,其他的全部是以无形的状态存在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消费者在文化艺术市场商业营销过程中的消费,并不是为了获取有形的商品,而是追求无形的享受和精神文化。
因此,在文化艺术市场商业营销中,产品价值交换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属性,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满足[1]。
(三)产品所有权的不变性
在物质商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商品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商品的所有权。
但是,对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来说,特别是商业演出的营销,都不会出现所有权的交换,比如,不管是看电影、还是戏曲和杂技等,都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欣赏,其中的所有权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
二、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的营销策略
(一)作品的主题策划和包装营销策略
一般情况下,文化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商业演出而展示在消费者的眼前,因此,作品的主题策划和包装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作品的感受。
比如,某杂技团在北京进行巡演时,原本的演出主题只是杂技类的晚会,而且没有过多的布景,缺少创意,但是,在经过专业人士的包装和策划之后,将晚会变成了草原风情的杂技晚会,背景是蓝天白云,而且还有马、羊在草地上奔跑,杂技人员表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杂技,给人们带来了非常新颖的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二)作品的创新营销策略
在进行作品创新的营销策略时,主要包括剧情的创新、服装以及灯光等的创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创新,对于文化艺术市场的商业演出来说都是非常耀眼的亮点,给文化艺术作品带来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
比如,《赵氏孤儿》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歌剧的主办方为其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其中舞美设计是最为突出的,利用了超大型的倾斜舞台,给此歌曲作品带来了新意,实现了作品的创新营销。
(三)作品促销营销策略
对于作品的促销营销策略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票务的促销策略。
在进行商业演出的票务促销营销时,可以将其扩展到专门的销售渠道,利用代理、电话销售、定点销售以及网络销售的形式,来进行票务的销售。
而且,对于一些演出场次和批次比较多的商业演出来说,可以使用酬金责任制的方法,不管是自己销售还是代理销售,只要售票的`时间早,票数卖的多,就会获得大量的酬金[2]。
2.开票时间的促销策略。
不管是规模形式的商业演出,还是零散形式的商业演出,开票时间一直主办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开票的时间太早,那么肯定会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等,导致成本的缺失。
但是如果开票的时间太晚,又会对商业演出的票房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分析我国观众的购票习惯、观看演出的习惯等,商业演出的开票时间可以从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考虑:第一,对于一些比较大型的,在演出之前已经做好足够的宣传工作,开票时间可以定在演出的前45天左右。
比如,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建党周年庆,就可以提前45天进行开票;第二,规模比较适中的,属于系列的商业演出可以将开票时间定在20天左右;第三,对于一些零散的商业演出,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一周之前进行开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是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形成的,文化艺术市场的营销就是商品营销的扩展,而且也是营销内涵的延伸,特别是对于商业演出的营销来说,更是体现了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的特性,从而实现了商业演出营销的最终目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向观众传播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培养了观众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曾燕.试论文化艺术市场商业演出营销的特性与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229-231.
[2]马凓.“心”营销: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新闻大学,2012,05:106-113.
;㈡ 文化贸易的特点
1. 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不是一般商品
欧盟(尤其是法国)、加拿大等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文化产品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特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文化贸易应该“例外”于自由贸易规则。美国等少数国家则认为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没有什么区别,极力主张文化贸易自由化。
事实上,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是毋庸质疑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传播并建构着文化价值,对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娱乐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意见市场,并最终是一个身份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各国文化产品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是国家间话语权力的竞争。最早提出“软权力”论点的美国学者约瑟夫曾指出,“软权力”受到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文化内容的强烈影响。此外,文化产品消费对消费者偏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文化贸易不宜适用自由贸易规则
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然而,该理论不宜作为文化贸易的基础。首先,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前提——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可以互换以及价格在产品的消费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不适用于文化贸易。产品的互换性在文化生产中明显缺乏,一个国家基本不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上发展出比较优势。文化消费本身是主观的,消费者的品位千差万别,价格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并不总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其次,文化产品是公共产品,既无竞争性也无排它性。同时,文化生产和消费具有外部性,未直接消费文化产品的人也会因他人生产、消费文化产品而获益或受损。因此,市场失灵不可避免,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国外经济学家已证明,文化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全球品位和行为的标准化,而贸易壁垒对相互开展文化贸易的国家都有利。
㈢ 文化商品的特点
文化商品是指文化产品消费者在交换过程中所得到的文化精神产品的文化娱乐服务的总和。文化商品具有双重属性 ,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表现在它具有商品属性和社会意识形态性 ,文化商品的三个特殊性是指文化商品消费的永恒性、文化商品的复杂性和创新性。文化商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入文化市场必然要同时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必然要表现经济化趋势
㈣ 文化产业在本质、运行和发展上有哪些特征
摘 要:文化产业是当前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人们对于这一产业的表述在不同 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剖析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到商品的内在逻辑过程,指出文化产业除按经济 规律生产和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属性和功能,既要满足大众精 神需求,又要服务于意识形态。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分微观和宏观两种,加强对这两种发展 动力的研究,对于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文化产业;精神需求;意识形态;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面临 新的飞跃,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渗透到社会 的每个细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 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 拓展,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不同时期关于文化产业的表述
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物 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人们开始依据一定 的社会形式进行文化生产。 20 世纪 40 年代,法 兰克福学派学者敏锐地发现,文化生产一旦与科 技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业化体系,会产生影响社会 的巨大力量,该学派将这一体系称为“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可以看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 段。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这一产业在发展之初 并非一帆风顺,它遭到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 克福学派的批判和否定,批判的核心在于文化生 产批量方式及其商业运作机制对文化价值的贬 损,认为文化应属于精英文化,由少数文化人创 造,供少数上流社会享受,文化一旦进入市场,就 会大众化、媚俗化,如果极度泛滥,就会消解权威、 消解价值,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系统结构性崩 溃”[1]
文化工业一词问世 30 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学 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 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书中非常明确地将文化
生产和消费与市场连接起来,揭示了文化与市场 的相互作用规律,指出文化满足市场的趣味性、精 致性要求,市场发挥了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词语的问世,使德国从文化工业的观念束缚 中解脱出来,倡导以产业的或市场的方式来发展 文化,珍视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权利,提升人们的 审美空间,缓解产业机制与文化艺术价值之间的 对立。英国政府 1998 年在其《英国创意产业路径 文件》中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指那些从个体 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 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 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和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 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 和电台,等等,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 和体育等。”可以看出,创意产业是涵盖文化产业 核心价值的产业。 1999 年,芬兰文化产业委员会 出台了关于文化产业问题的“最终报告”,该文件 提出“内容产业”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将文化艺 术方面的生产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连接起来。内容 产业可以看成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业发展的 高级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 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里的“工业标准”包含 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序化等一般内容,它侧重 指文化生产中的物化劳动。笔者认为,文化产业 不应仅指物化劳动过程市场化和企业化,还应该
收稿日期: 2004- 09- 28
作者简介:李 冬(1972-),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1/3页
92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涉及文化生产的各个系统和环节,即文化产业可 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包括文学艺术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音像 制品业、旅游娱乐业、教育信息业、策划展览业、体 育竞技业等),这个定义与英国的创意产业概念相 类似。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既属经济领域,又属文 化领域。它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属性是由文化产品 所赋予的[2]。文化产品以两种物化形态存在:一 是形成既有物质形态又有文化符号并用于交换的 文化物品,如电影、书画、工艺制品等;二是以交换 为直接目的向社会提供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它 除了传统的艺术表演外,还包括旅游、网络、策划、 培训等广泛的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现代文化商 品中的重要内容,它既可以满足直接的文化需求, 也可以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文化构思、文化形象和 文化象征等因素渗透到其他产业和产品中去,从 而实现普通商品的文化增值。
文化产品是人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 晶,是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通过活劳动和创造 性活动所体现出的特殊生产力要素转化。这种转 化所形成的价值,经过市场运作达到满足人们精 神需求的目的,从而具有了使用价值,而在市场运 作过程中,文化产品又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本身 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被 消费者接受以后,达到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 统一,显现出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依靠这 种属性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着越来 越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而进 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①文化生产是创造性生产,是创新活动。文 化产业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而是 文化生产者通过劳动生产的文化新特质,是过去 所没有的东西。
②产业中的生产者,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 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体。生产文 化产品中支付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
③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 消费需求的。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 场对此的需求难以判断,投资文化产品需要承担 市场高风险。
④文化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
的产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 的过程,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⑤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共生性和融合性。 任何一个产业形态,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饮 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车文化等,无一不反映着不 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产业还要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社会意 识形态是各种社会观念(政治、法律、哲学、道德、 艺术、宗教等观念)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是一 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反过来又对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经济全 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 的发展,加快了各异质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加 剧了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不同国家、民族或不 同阶级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必然将反映自 身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去,此 类文化产品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任何一项产业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们处在 各种矛盾网络的关系中,这些矛盾斗争的结果是 产业的发展。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力量, 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分 微观与宏观两种。
微观发展动力是指文化产业系统内部生产目 的与生产技术的矛盾运动。文化生产者为追求劳 动价值实现的过程和结果,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 济等外部因素的催化下,将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使 文化劳动耗费得到必要而及时的补偿,实现文化 产品商品化。随着文化市场的产生,人们日益增 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发生矛盾,必然 对生产技术和手段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生产目的 与生产技术水平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成 为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动力。文化产业化是 商品化的高级阶段,它的形成需要三个最基本的 条件:一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创造了 有效的文化需求;二是文化产业意识的觉醒和文 化管制政策的松动;三是产业资本向精神文化领 域延伸,把某种文化纳入商品范畴,使其成为资本 增值的工具和途径,在自我积累基础上实现扩大 再生产。
宏观发展动力是指全球政治
㈤ 文化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不同
代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显现出全民参与、开放流动的新特点。其表现为文化需求的大众化,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分化趋势,当代文化产品的共享性,价值评估和随机应用。
经济通常把“市场”定义为供求双方商品交换的场所。“文化市场”也是沿用这种概念,它就是文化产品进行供求交换的场所。以往国家建设图书馆、学校、书店、各种影剧院,都是文化产品的交换场所,同时使这些文化产品的交换活动提升为全民共享的公益事业,使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有效地为民族和国家建设服务。这些现代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文化产品的交换纳入稳固畅通的渠道,同时也将文化市场局限于有限的时空和统一的之中。文化产品的供求双方都必须通过指定的中介环节才能进行合法的文化产品的交换活动。
时至今日,一个全民参与、新兴的、开放而流动的大众化市场已颇具规模。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化管理思路。
由于文化市场是由文化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工作者队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是:
1、文化市场公开化,使得文化产品具有公共性。
以往的文化产品不被以为是“产品”,是因为以往文人都以洁身自好和个性明显为荣。把自己的作品或劳动被人做价是很丢面子的事,难以启齿。同时把那些迎合某些潮流和人的作品同样视为可耻。
但是文化产品本身其本质上的公共性及共享性是存在的,随着商品社会逐渐强化的价值观念,艺术家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们也不得不给自己的劳动产品标上价格。但最深层的愿望是追求艺术的共享、共存。文化市场的出现,强化了这种公共性及共享性。
2.文化市场的繁荣,强化了文化产品的可估价性。
过去的意识认为,文化产品其精神作用是不可以用价格估量的,只有物质产品才可以进行数字上的测定和量化。
文化产品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众和文化工作者队伍分化导致了当代文化市场的生成。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对我们今天从事文化的工作者及队伍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认同了这种价值取向,即商业化的操作,经济化的评价方式被强化和认可了,而传统的人文理性在地位上,观念上都被相应的消减和弱化了。
3.市场文化的扩大,扩展了当代文化产品被利用的不确定性。
文化产品一旦产生出来,其产品的效用即是明确的也是不确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观赏性”、“欣赏价值”对人们精神生活的陶冶作用等,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的效用和非实用性及非功利的价值取向。
文化市场出现那种极具诱惑的经济效益,驱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功能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营销测试,这样文化产品的实用性功能被开发出来并冲击着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文化概念。
文化市场的出现,为文化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冲击了我们目前实行的行业专家体制和大锅饭的剧团管理方式,也促使较为一体化生产和市场化交换也助长了盗版、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文化产品的供应总体上出现了数量猛增而质量骤降的情况,下海的文人和孤寂自守的学者在价值取向、认识方式、思维方式都出现愈来愈深的裂痕。由于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出现的分流,细分倾向还处在动摇迷乱时期,文化人的概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原来的纯艺术论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巨大碰撞,价值思想也溶入了纯艺术思想里,文化人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要不断修正观念,这样一来,不断探索和变化所产生的矛盾就日渐激化。需要我们整理一套可行、求实、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思路。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许许多多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去认识文化市场的特殊规律及文化产品交换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化市场管理的对策及思路。
一、引导文化市场大众消费,加强对文化消费行为的分析并进行恰当管理。
1.由于消费者在市场上寻找、获得、评定、享受能满足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因而文化消费是谨慎追求,也是经济行为,从而要求文化产品要有质量,要能民主消费者求知、求美的消费欲望、并利用舆论和经济手段禁止暴利、假冒等,引导消费者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类全局协调一致和自然转化。
2.文化管理工作者需把大众消费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同大众心理变化过程和转变特征集合起来,研究和理解文化消费活动的行动过程、决策过程以及这种消费活动中积累的影响和经验等,如“名牌效应”、“明星效应”。
3.文化管理工作者还应运用社会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知识,关注作为文化消费者的大众群体及文化消费个体,探索他们之间互相影响方式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启发,引导文化消费者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搞活文化市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㈥ 文化市场的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的性质是由文化商品的一般性、特殊性和文化商品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一)商品经济属性
列宁说过:“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列宁选集》第1卷第161页)。和其他专业市场一样,文化市场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这是由文化商品的一般性决定的。这包括两成含义:1、文化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2、文化市场的运行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二)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市场不仅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性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而且还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这是由文化商品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这一特殊性决定的。这也包括两层含义: 1.文化商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从功能上讲,文化商品(含商品性服务)大致分四种类型:一是知识型,如关于乐理知识的书籍、中学生数理化教材等;二是引导型,如哲学着作;三是审美型,如音乐、诗歌、书画;四是休闲型,如卡拉OK、交际舞。除了纯粹的知识型产品,一般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总是受特定的社会制度的制约的。这也正是我国把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的而根本原因。 2.文化市场运行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效应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文化市场的社会效应,是指文化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政治效果、思想效果、道德效果、知识效果、审美效果、娱乐效果以及文化积累效果的总和,是文化商品(含商品性服务)的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获取的总收益。 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文化商品的精神价值。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增长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劣质文化、恶质文化则污染人们的灵魂,降低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甚至把人引入歧途。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重视精神文化的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文艺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在文化市场工作中,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
(三)社会制度属性
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属性决定了文化市场的社会制度属性。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决定了我国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属性。这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1.我国文化市场是以国办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文化市场得到很好的贯彻。
2.我国文化市场是政府导向型的有序竞争的市场。这一是基于市场机制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因此必须由政府手段来弥补;二是基于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文化市场的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基于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安全。在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这一点显得格外突出。
3.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
㈦ 如何理解文化市场的特殊性
文化市场交易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影响和塑造人,必须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㈧ 文化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市场体系是可以细分的文化市场体系是一个由多种类型的文化市场共同构成的系统。文化市场根据交换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决定了文化市场的类型繁多且构成复杂。文化市场可大体分为三大类,即: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
文化市场体系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共同具有的个性特征除了上面所述的共性之外,文化市场体系与其他国民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相比较,还具有以下特征。
(1)文化生产目的的非盈利性文化产品的生产本质上属于知识生产的范畴。
(2)文化生产目的的非盈利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商品生产。此外,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可谓艰难的探索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