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怎样影响男女角色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研究的大多数社会,都是男女社会地位和行为方式有别的社会,他们试图说明这种差别怎么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左右。他们指出。如果两性行为的差异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那么各个时代、各个社会的两性角色行为模式理应相同。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并非如此。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在1935年曾研究过新几内亚的3个部落,发现它们有迥然不同的男女角色模式。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均具有“女性化”特征:温和、顺从、互不侵犯、感情热烈、关系亲密;而竞争、进取、渴求新知识等所谓“男子寒气概”,在这里极为少见。与此相反,邻近的门杜古马部落男女则都具有“雄性化”特征:他们之间争强好都,关系冷峻,女人惧怕做母亲,母子之间也很少有亲密感情。第三个部落特哈布利的男女角色与大多数社会的情形相反:女人处于支配地位,而男人则是依从者,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并花大量时间做手工活和闲聊。米德由此得出结论说,男女角色与其生物因素并无必然联系,而是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使然。
社会因素对两性角色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特殊社会条件下,欧美国家的许多男人必须从军上前线,妇女曾有机会去扮演“男子汉”的角色,她们在各方面都表现得不比男人差。但是,大战结束后,士兵们返回家园,重新需要就业。由于社会对男子就业特权的维护,社会舆论也开始大肆宣扬所谓“女人气质”,这使一部分追求男女平等的知识女性非常不满。随之掀起的“新女权运动”,既是针对传统的男女角色分工和两性差异的生物决定论的强烈攻击,并以此促进了性别学的研究和发展。
欧美国家“女性学”和“性别学”研究的成果和女权运动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男女角色差异的重新认识,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及至影响到社会政策和立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欧美出现了社会性别概念,既用“sex”来指称人的生物性别,而用“gender”来指称人的社会性别。如今,社会性别一词已进入大多数国家及至联合国的官方文件。
Ⅱ 影响性别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出生后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对其起着塑造和影响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人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长对男女孩子的不同期待和教育,学校的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大众传媒中对男女形象的表现,公共政策中对男女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等,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着其社会性别。因此,不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会妨害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1)家庭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在一个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会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传习社会性别对自己的要求。如父母会在为孩子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传递家长对孩子的的不同的角色期待,培养男女儿童不同的特质。比如,对待女孩我们常常用漂亮、文静等字眼去衡量和要求,对男孩则用聪明、健壮等字眼去衡量和要求,这样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就对男女不同的性别起到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固化作用。
(2)学校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也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影响和塑造了人的社会性别。
在目前使用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男性多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英雄人物;女性多是家庭有关的贤妻良母、温柔多情慈祥可亲的形象。
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女生不如男生的思想。
在学习内容方面,一些老师会更多的鼓励女生选择文科专业,更多鼓励男生选择理工科和高科技专业,而这种专业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男女在就业、收入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3)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在社会性别社会化和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电视在复制性别歧视或者倡导性别平等具有生动、直观、容易接纳的特点,是社会性别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广告中,充斥着大量的带有宣传“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等传统社会分工甚至性别歧视的东西。
2、社会性别在社会制度中传承和巩固
社会性别还在社会制度,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文化、资源分配等,得到传承和巩固。例如在一些企业的员工聘用制度和人事制度中有性别规定,有些地方在农村征地中规定外嫁女不给予征地补偿,等等。
Ⅲ 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一 男女性别角色的概述
1.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以性别决定个体社会化作用定向,社会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性别角色指不同性别个体在一定社会中占有适当位置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
2.男女性别的特点: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3.男女性别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客观性。
二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1.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第23对染色体不同的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的影响。
2.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文化分为狩猎与采集、园艺、农业、游牧、工业化五种类型。性别角色跨文化变异的普通原则是确认性别有差异并日趋复杂,同样劳动下男性受到更高估价。
3.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社会、家庭与学校影响并通过社会化媒介实现。
三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强调生物学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文化的巨大影响。
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女性肌体包含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在空间,承担照料人类后代的生物的心理和伦理的义务。内部空间决定外部空间认识,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其缺陷为研究主题不明,无法说明文化因素造成性别心理差异的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柯尔伯格):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基本内容如下,性别认同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三个阶段。
儿童将男女性别归类,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身体状况形成,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结果,但往往受环境变化影响。
基本自我归类决定基本价值取向,把自身性别相符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基本普通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从男女意识彼此生理差别开始。
习惯性观念表现为男子气和女子气。
男子气和女子气出现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定性别同一性。
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形成,但由双亲适当行为促进和巩固。
以上过程按一般发展途径进行,大部分由认知发展决定。
四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男女有各具优势的大脑两半球,认知活动存在两性差异。
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男子有支配欲,女性有忍耐心和依赖心,且自我满足感存在两性差异。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男女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性别共性,女性的情绪色彩更为浓厚,且男女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中存在较明显差异。
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男女成就动机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Ⅳ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性别
中国传统文化,有些重男轻女。但是,对人口出生的性别影响极小,毕竟在有B超出来之前,生男生女无法区别。
Ⅳ 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是什么理论16
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所以你不必担忧性别认同感不是天生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只是对自己性取向不能确定,人在青春期(12-18岁),是后天形成的。你的问题并不是性别认同感的混淆,尝试与异性交往,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根据埃里克森阶段理论,他们可能做什么,通过前阶段的学习,而对异性没有时,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或许很快就能解开你的困惑了,假如你对同性有性冲动,那才能确定你的性取向
Ⅵ 性别认同的意义
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
“妈妈,我是男生?还是女生?那么妈妈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幼儿来说,却是一件很难清楚了解的事情, 当爸妈告诉他或她“你和爸爸一样是男生”或“跟妈妈一样是女生”时,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男性和女性只不过是刚刚学会的两个名词罢了。
但是到了四、五岁时,孩子因为渐渐地有了与其它孩子相处的经验,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且会开始好奇地去探索关于性别的种种问题。
到底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性别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过性别形成的过程,以致于可以发展成一个健康的性别。
世界对于成长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孩子随时都通过观察周遭的事物,来建立自我的认知结构,而对于性别的认同,不仅是通过爸妈,其每天所处环境的人事、物也都成为了孩子形塑对自己看法的管道。
爸妈常常借由一起洗澡的过程,来告诉孩子性别的事情,通常在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男孩会借由认同爸爸,而女孩则会借由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来逐步地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
因此,有些学者也指出,如果爸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或是给予孩子不当的管教,孩子便有可能会因此把投射在爸妈身上的反感,转化成为对于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针对此点,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其实爸妈并不特别需要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做更长时间的相处与陪伴,只要爸妈之间的相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学习之中,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并建立起正确的两性相处模式。
性别认同混淆的解决之道
“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可简单定义为:在性别认同上,有扭曲、冲突及困扰,以致于形成了内在不平衡的压力,也就是说这些人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了冲突,同时,他们也很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会发生问题,与男性、女性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
性别混淆其实有程度上的差别,在了解了孩子性别认同建立的过程之后,对于爸妈给予孩子“异性打扮”所可能导致的性别认同混淆问题,黄雅芬医师指出,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对于自我性别认同的苦恼时,便应该开始寻求各种管道来加以解决之。
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先从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或与要好的朋友倾吐心事,来尝试调整自我的心境想法。进一步的做法,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至医院的儿童行政科,而成年的孩子则可以至精神科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此外,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学校的心理辅导系统及社福单位也都能提供相关咨询,来帮助需要的人走出心灵幽谷,重新建起对于自我性别的认同感。
建立孩子在多元社会中的性别角色
男孩子就应该勇敢、不能爱哭,女孩子最好要温柔、要会撒娇,黄雅芬医师表示,现在爸妈应该摒弃以上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的个人特质,给予更多元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在未来变化快速的环境中,拥有更多宝贵的人格特质,来渡过任何可能迎面而来的人生难关。
性别与性向
性别(sex)
1.强调男女差别的生物性,主要从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性出发。
2.对于男女之间的区分是属于“先天效果”的影响。
性向(gender)
1.通过社会文化来决定性别角色的内容,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
2.经由社会对两性的鼓励、期待与教导,区别出男性与女性,这是“后天效果”的影响。
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sex role)
1.经常与性向角色(gender role)混为一谈,或被视为相同的意义。
2.指一种对两性之行为或活动模式的期待,是社会对个人所期待的性别行为。
性别认同(sex identity)
1.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上性别的自然认知,在心理上认知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自我概念。
2.个人对自我归属性别的自我觉知。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面向一:人格特质的分类
l.男性:进取、无情、独立、坚定、自信、竞争、勇敢、富好奇心、有担当、充满野心等。
2.女性:被动、胆小、多话、富感情、温和、善解人意、需安全感、情绪化、优柔寡断、安于现状等。
面向二:从事工作的分类
l.男性: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经理、军人、行政首长、律师、警察、消防员、航天员、棒球明星等。
2.女性:中小学老师、空中小姐、护士、秘书、柜台小姐、百货公司售货员、模特儿、影视明星等。
Ⅶ 影响性别化的因素
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还是很多的,下面我们就逐一的剖析一下这类问题。性别社会化是作为生物个体的两性男女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应然维度之一。然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新的社会现象集束式地出现致使人们处于文化、价值与规范的流变之中;父权制意识形态、文化符号对男性价值的褒扬以及对女性价值的贬低等因素为我国社会的性别社会化带来性别角色模糊、性别道德边缘化等困惑。面对这一现实,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性别的塑造工具来重塑性别平等理念、确立新的性别角色规范就成为我国性别社会化所应当省思的议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化
C913.68
信奉社会唯识论(social realism)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具有自我维系与自我成长的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社会成员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为此种期望而不断建构基础的戮力奋斗之中。这一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并不是指纯粹的生物个体,而是指认同某种社会文化并遵循某种社会规范的——即经历了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人。易言之,促成社会延续与繁荣的“元问题”就指向了人的社会化。人即分男女,这是基于其生物属性的本质规定。那么,作为两性男女的生物个体要实现向社会人的蜕变与转化,其“性别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化内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性别社会化与语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协同而构成社会化概念的逻辑框架,它是个人关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的学习过程,也是贯穿于人们生命始终的性别认同过程。笔者认为,人的性别社会化的全部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
性别(sex or sexuality)→ 社会性别(gender)
这个公式为我们揭示了性别社会化的本质,即人从解剖学意义上的、在染色体及生理机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男女,向具有社会属性的男女蜕变、升华的过程。基于此,对我国性别社会化的现状、成因、机制等进行理论的解读,既是一种对人性的观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本土性别社会化的规律,并探索出一条“性别社会化”的蹊径,最终致力于构建一个男女两性平等而和谐发展的健康社会。所以国家要构建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是很重要的。
Ⅷ 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影响
性别文化与社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落后的性别文化会导致很对社会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
而先进的性别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男女平等,也就是要实现男女之间的尊严和价值平等,权利,机会和责任平等,这种男女平等是指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在我国男女平等也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有观念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可见国家充分尊重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8)文化如何影响性别认同扩展阅读:
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观念形态的文化有着阶级性。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形成传统的民族文化。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社会文化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文化自身的不断扬弃来获得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