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齐国最具代表的古代文化是什么
齐文化,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的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通常所说的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齐文化主要继承姬周文化。战国时各地诸侯相争,使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但齐文化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周文化因子。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而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Ⅱ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形成及融合
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着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战国时期,以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儒学的影响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但是,儒学的重礼义,仁政爱民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专权的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史劫难。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们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负。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比如,山东人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大局,重实干。但是在另一方面,山东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偏执狭隘的特点。
Ⅲ 齐文化的经典名着有哪些齐文化的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蹴鞠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
齐文化的经典名着是曹刿论战,齐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曹刿,思想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战,蹴鞠最早起源于宋朝,因为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的娱乐也增加了许多
Ⅳ 齐鲁文化的精髓包括哪些
齐鲁文化,地域文化名称,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应答时间:2021-04-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简述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地域文化名称,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拓展资料: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
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
齐鲁文化可远溯至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并在山东境内形成从沂沭旧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国内罕见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古文化遗址遍布各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给我们展现出这一远古文化的辉煌灿烂,大量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文化遗存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
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筑技术的率先发明,无不昭示着远古时代山东人的智慧,影响及于黄河中游,江汉,长江中下游,辽东,冀北以至粤北地区。
在山东,更有传说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居住在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传说中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构成诸夏族;
一是太_(又号伏羲氏)和少_(或作少昊)后裔的东夷族.传说舜生于诸城,皋陶生于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动,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
Ⅵ 齐鲁文化即齐鲁精神,包含哪些
齐鲁文化即齐鲁精神,包含的有以姜太公为代表的思想学说和当地的土着文化。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着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的地位: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西周以来,以各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众多的区域文化中,鲁国的文化居于一种领先的、中心的地位。
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鲁文化与齐文化相互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
Ⅶ 谁可以提供下关与齐国方面的文化
齐国是中国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于齐地建立齐国,都治营丘。齐国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营丘始建齐国(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起,至秦始皇消灭田齐王建(公元前221年)止,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建立的文化。它始于西周初年,形成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代达到鼎盛时期,是一种地域性强,具有早期东方沿海文明特点的古代文化类型,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2680年前,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着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管仲为相国,采用他的治国思想,改革经济政策,发展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交流,短短几十年,齐国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当时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千乘之国"、"五霸之首"。 淄博市的临淄区作为齐国的都城长达638年,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城市。齐国是文化的隆盛之地,以其兼容并蓄,学术自由而着称于世。孔子、孟子、荀子、屈原等诸多思想家、文学家曾多次来齐国游说讲学,并在临淄城稷门外设立了“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最盛时达“数百千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百家争鸣”之说即源于此。齐国的诗歌、音乐等艺术水准很高。孔子闻韵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反映了齐国音乐的幽雅尽美。 作为着名的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市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在国家级历史名城临淄,先后发掘出的齐故城遗址、殉马坑、车马坑等着名的文物古迹,充分展现出齐国昔日的强盛。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国故城,文物古迹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这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0年后李春秋殉车马坑的发掘,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4年临淄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淄博历史上产生过许多着名人物,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名相管仲、晏婴,军事家孙武,大文学家左思,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清朝天文学家薛风祚,文学家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改革、开放是齐文化的精髓。齐国发展经济、倡导开放、富国强民的优良传统,成为今天淄博经济文化和对外开放事业不断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Ⅷ 如何发扬齐文化 提出三点建议
其一,齐文化的变革精神。《管子·内业》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心术下》说:“一物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正世》进一步明确指出:“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齐文化的这种变革精神外化在齐人的行为上,则表现为齐国历史上产生了三次伟大的变革运动齐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革发生在西周初叶。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在封齐伊始,就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魄力,把殷商时代的东方习俗与姬周集团政风礼制相结合,制订了“因其俗,简其礼”,“尊贤智,尚有功”,“劝女工,极技巧”,“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基本国策和相关措施,从而完成了对夷俗和周礼的第一次改造。齐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变革发生在春秋的中前期。伟大的改革家管仲,在齐桓公小白的信任和支持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系统而深刻的变革。齐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变革发生在战国初期。“一鸣惊人”的齐威王在邹忌的辅佐下,厉行法治,重赏严罚,国内震惧,人人不敢饰非,个个恪尽职守。齐威王又悬赏纳谏,兴利除弊。结果齐国大治。实践证明,齐国历史上的每次变革都为其生命机体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使齐国一步步地成为大国、富国和强国,完成了霸业、王业和帝业,书写了一篇篇以变革求生存、谋发展的华章。
其二,战国时期,齐国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齐都临淄成为当时商贾云集的海内一大都会。不仅如此,齐文化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思想和用人路线的对外开放。
其三,齐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末周初。当时的统治者及思想家鉴于民众在殷灭周兴、天下更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深化了对民心向背和民众力量的认识”因而要求执政者尽可能满足人民谋求生存的愿望和要求,多给人民以实惠。只有做到爱民、利民、富民、惠民,政顺民心,令合民意,才能实现政通人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