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儒家礼仪文化有哪些

儒家礼仪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18 03:45:09

❶ 儒家的礼是什么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1)儒家礼仪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一部分内容被吸纳为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国家力量,又逐步地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和“法律的儒家化”。

其实,礼在儒家形成前就有了,至少在夏的时候就有夏礼,殷有殷礼,周有周礼。在很长的时间里,“礼”这个概念并非为儒家所专有、专用。但孔子通过讲授、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儒家学说与儒家经典,影响深远。

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儒家坚守“礼”的立场和价值观,并憧憬着以“礼”来构造未来的社会。他们持续地整理礼书,在礼制文本化的同时,将儒家的观点、观念与古代的礼仪交融结合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汉代逐步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让儒和礼融合交织在了一起。其后完成的法律的儒家化,即看你合不合法是取决于你合不合礼,把礼的标准灌输到了法的里面。

在礼制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也发挥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编订了不少重要的礼书,最后合成为《周礼》、《仪礼》、《礼记》。从西晋开始,朝廷就按照这些礼经里面的一些结构框架来编制国家的礼制,如根据吉、嘉、军、宾、凶“五礼”制定礼仪。

自此以后,大约每个朝代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对“五礼”重新编制、修改、调整。

❷ 儒家提倡的礼是什么

孔子讲的礼,笔者总结为:“基于人分等级后的具有等级特征的人与人相处的方式”。 很多人把孔子讲的礼理解为礼貌的意思,是指待人要有修养、有礼貌、友善,其实是大错的。反过来说,如果作为孔子理论基石的“礼”,仅仅是这种没有政治色彩的简单的常人道德要求,那么孔子可能一个弟子都没有了。那太简单了。

孔子的”礼”,就是认为人有天赋等级,每个人都要按等级与人相处,对待别人。有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到孟子,就明确再细分。总结起来,最上是君王,靠上是亲王和高功名的儒生,也就是朝庭。中间是中等功名的儒生和权贵,往下是地主和低功名的儒生,最下层是农民、手工业者,做工的人。每一级的政治地位,政治权利,人格都是不同的。“君更臣死,臣不得不死”,臣民要无条件忠君。这就是君臣之礼。小民连写状纸都是不行的,官府不接,秀才以上功名才可以写状纸。举人以上功名的人上大堂不跪,等等,也是礼。但小民见任何官都要下跪,见东家要下跪。见功名的人要让路。以此类推。

夫妻之礼中,男人是可以休妻的,女人是不能反对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还可以有通房丫头。可以泡青楼。而女人只能追求正房,偏房等等,不能出轨,那要判刑的。有身份的人,老公死了,不能改嫁,要去追求贞节牌坊。

其他的礼就不说了。

不难看出,孔子的各种礼,约束的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完全不对等的,是以人格不平等,人分等级为基础的。近年一些文人故意把社会分工与人分等级混为一谈。现代社会单位有领导与干部、公司有老总与员工之分,那只是分工不同,只是他们对内部事务的决策权不同。而不是在社会的人格与政治地位、法律地位、人权的差别。

❸ 儒家礼仪

女生有望月礼,男生有弱冠礼,及冠礼等。还有入学、祭祀见师友等都有复杂的儒家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

❹ 什么是儒家的礼

孔子曾在论语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中的礼在儒家经典中指的是周礼,当时孔子提出的背景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认为西周的分封制是造成其具有八百多年稳定性的原因,希望春秋各国能够按照西周时的做法。所以,儒家经典的礼是西周时的“周礼”。

❺ 儒家思想礼指的什么,儒家“礼”的主张是什么

礼说,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来的思想,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通过“仁”、“礼”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5)儒家礼仪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儒家的由来:

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❻ 结合实际谈谈儒家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礼仪”。这东西实在繁琐,别说现代人怕,古代人也怕。“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儒家的礼却是繁琐,可是也有主有次。礼分大小。大的在庙堂,小的才是老百姓日常能遇到的。了解了小礼中的几个主要仪式,也就没那么害怕儒家的“礼”了。
《礼记.王制》中列出了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祀之礼、乡饮酒礼和士相见礼。别看着害怕,其实你都在做,就是没总结。
冠礼
成人礼,人生大事。男子二十岁之前应该放养,不用太多约束,但到二十岁,就要行加冠仪式。也就是说你成人了,需要守礼,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人了。女孩没有冠礼,但十五岁时有“笄礼”,意思和冠礼差不多。
现代没有冠礼了,其实还是有,而且提前了,最重要的是戴帽子的仪式虽然没了,但这个“礼”写进了法律。十八岁就成人了,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了,监护人管不了了。

昏礼
就是婚礼。人生又一大事。《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它的意思是说,因为结婚了,所以才会有后代,有了后代家庭完整,国家才会有健康的“细胞”。所以婚礼是礼的根本。我们常说小礼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婚礼是一个家庭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丧礼
亲人过世,自此与熟悉的生活告别,需要重新面对生活。所以也是人生大事,或重大转折。很多人觉得丧礼就是大办丧事,其实不然,隆重而悲伤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就是与其奢靡,不如悲戚。
祭礼
古人对祭礼是极其重视的。祭祀的根本在于重视传承。现代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与古人有巨大差别,虽然祭祀的礼仪被淡化了,但是传承仍然需要重视,另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弱化的。

乡礼
乡在古代也是基层的行政单位或社会组织。到了年底,乡绅、族长会组织本乡人士聚会饮宴。这种饮宴是维护乡土情分重要的方式。在酒宴中,体现的是长幼有序,同时也用于介绍本乡杰出人士或表彰为乡民做贡献的人。
相见
其实就是士相见礼。士是最低的贵族,是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相见当然不能空手,都要带个礼物。在古时候一般是“雁”、“雉”等,在当时,这叫“挚”,所以这种相见,叫“挚见”。

按照古代礼仪,这只大雁或雉可循环使用。客人登门,主人收了。等回头主人回访,还要拎回去的。这叫“礼尚往来”。

❼ 目前,儒家的哪些文化原则可以全

1、“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5、“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6、“恕”:恕道,体谅。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7、“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8、“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9、“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❽ 儒家的礼乐思想是指什么

儒家的礼乐思想是指: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身份与规范人的行为;以“乐”陶冶人的心性与沟通人的感情。

儒家孔子认为礼乐教化可以使国家组织和社会关系达到一种有序和谐的协调状态,儒家这种思想与价值取向,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富有启示。礼教主要从外规范和疏导人们的行为,乐教则从内陶冶和沟通人们的情感。


(8)儒家礼仪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其中:“易为群经之首”,它是关于如何认识天命的重要哲学典籍,西周开创时曾对夏商的“卜问”方式总结和推演发展,形成“天命”的观念,总结为周易,孔子则进一步为其作上注解,成为儒家的易,它是理解其他经书的基础。

诗、书、礼、乐分别为为上古三代的诗文、史书、德训规章、祭祀仪乐的收录,它们是在西周之前的就存在的典章制度,包含了最早的祖先信仰和礼乐文化,孔子为它们加上注解。

❾ 儒家礼节有哪些

常礼:
冠礼,笄礼,拜师礼,婚礼,丧礼,祭祀。
释奠礼(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
其他均不时用矣!

❿ 儒家的主要礼仪有哪些具体一些

数千年来,礼的精神和文化表现,表现在处处,大到国家战略、战争、政权兴替、民俗文化、乃至衣食住行,处处是当初礼制中国浸淫下的外在表现,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如果我们走进中国那些传统的农村,体会民间百姓的生活,中国普通百姓的一言一行,家庭观念,伦理习俗,价值取向,乃至生养死葬,衣食住行…… 处处是礼,这也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特征!
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中原文明,之所以区别于周边蛮夷番邦的特点。
儒家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份别解释《仪礼》中《士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

阅读全文

与儒家礼仪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