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一直没有中断
人类历史上有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学术界也有人把七个古代文明、即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密诺斯文明、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称作现代文明的“母文明”。无论是四大古文明,还是七个“母文明”,唯有中国文明历经四、五千年,持续至今,未见中断。中国文化这种无与伦比的延续力是综合原因造成的。
第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华民族世代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他文明中心,周边又有天然屏障的阻隔——东濒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北临茫茫戈壁和浩瀚无际的原始针叶林,西方面对着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西南则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版图的周边是古人难以跨越的障碍,而内部却有相当开阔的回旋余地。这种地理环境可以用 “大而封闭”来概括。“封闭”使中国人不容易走出去,“大”又使中国人不必走出去。中国人不容易走出去,自然意味着外面的人、外面的文化也不容易走进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亚述、希腊、罗马等东地中海文明之间,以及它们与南亚诸文明之间,自文化的发生时期就多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并无严格的疆界。然而,中国文化的发生,大体是在与东亚文明圈以外诸文化相隔离的条件下独自完成的,因而中华民族是一个颇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与东地中海文化和南亚文化大相径庭。截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文化始终未有经受过外来文化的根本性挑战。于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始终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内自顾自地发展着,使中国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获得了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第二,经济因素。中国文化的诞生地——东亚大陆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只有南北两端小面积地域属热带和亚寒带,绝大多数地段都适宜农业生产。华人先民从六、七千年前,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业为基本方式的定耕农业时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小农经济创造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前提条件,再加上我国的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实行男耕女织自然分工的生产单位,把物质生活资料再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经济结构本身是十分牢固的,自给自足的能力很强。虽然它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下,时有流离失所的忧患,但重整家园的难度也不大。于是中国的小农经济就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并成为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连续性的牢固的物质基础。
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心里,始终深蕴着执着的本位文化精神。他们时时以冷竣的态度迎候外域文化的纷至沓来,在心灵深处却抱定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和只要“以我化人”,不要“以人化我”的心态。这就决定了华夏民族虽然也曾在历史上接纳外来文化,却未能造成文化的双向性优化整合,没有形成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工商业文化相互激荡而成的新结构文化。这样,汉民族固有的农耕文化难以发生质的飞跃,不过是在补充若干异质文化因素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完备而已。
第三,社会政治因素。在西方历史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氏族制度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为特征的个体经济,家庭及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有较多的政治民主权利,国家与家庭各行其是,长期处于纷争局面,使原有文化难以传承。与此不同的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氏族制度非但没有被清算,其残余反而被长期保留,氏族演变成宗法制宗族。在宗法系统里,男性家长是一家之主,族长是一族之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极其牢固的社会基层单位。这一种组织以及它的核心精神在社会上扩展开来,就形成了以君主为核心的国家政权组织,此时,“君为臣纲”就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准则。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把人们牢牢地粘合为一体。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在家要做孝子,在国必做忠臣,忠君就是爱国,这是长期维系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的根本原则。在宗法精神统摄下的中国封建制度,是一个有较大弹性和再生能力的机体。由于宗法关系给阶级关系罩上了温情的面纱,使封建制度的某些阶段,阶级对立并不十分尖锐,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较完备的调节机制,统治阶级往往通过实施“仁政”,推行“让步政策”使社会危机得以缓和、破败的经济得以恢复。
总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系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绵性提供了牢固的社会政治基础。
‘贰’ 为什么中国文化可以流传两千年之久
那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首先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以保证文化的流传,然后就是造纸术的发明,可以记载文明。
‘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
1、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具有优秀的历史底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也得到了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而且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没有断代的现象发生,文化的流传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文化的种类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感。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个地方的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独特性,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
就戏曲而言,中国就有”京剧“”昆曲“”黄梅戏“等等形态,这些戏曲相互影响,但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文化。而在其他的文化领域,也有这样的独特性与融合性,极强地丰富了文化的种类,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具有多元性。
3、文化的内涵丰富且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国的文化内涵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比如“中庸”的思想,明白尺度的重要性,往往不会追求极致,走向极端,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分寸感。
4、中国文化保存相比于其他国家较为完整。中国文字的力量推动和中国各民族思想、政治、文化的融合,更是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成、保持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是最早使用文字记载的国家,这种由文字记载和文学发展相辅相成的过程,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底蕴。
5、中国是个很古老的国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消失了,唯独中国还存在。如此悠久的历史,使中国文化具有足够大的魅力。
‘肆’ 中华文化传承5000年而不断,其中有何原由
中华文化传承5000年而不断,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善良,不争不抢以及中华文化的渊源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国由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有巴比伦文明和印度文明,在这些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明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三、文明流传各朝各代的文化都尊重了中华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且使各个民族达到了一个融合一体的作用,中华文明里中华文化以儒儒家思想为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所给我们带来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原因,我们有凄凄惨惨的爱情故事,我们也有宛在水中央的浪漫爱情,更有当时人民战火连篇的生活场景,也有现代人民富足安康的小康生活,中华民族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华文化流传至今,上下5000年,从尧舜开始到现在的领导人,我们一直在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发扬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也以我们历史中所取得的骄傲,成绩引以为傲,也以我们现代人的精神文明为基础,所以中华文化在传承多年以后而不断的。
‘伍’ 为什么中国的文明能一直延续至今
个人认为中华文明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其独有的先进性和开放包融性,让中华民族长期处于世界先进之列,在反侵略时期百折不挠,在落后时期为民族复兴前仆后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传承数千年,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灿烂文明。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先进的中华文化。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先后经历了太阳祭祀、阴阳百家、儒家礼仪、民族融合、民主法治等五个文明阶段。从而产生出中华文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礼仪道德,团结统一,包融开放,民主法制,自强不息的文明内核与东方文化。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天体运行与变化,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骨梁,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乏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前途,前仆后继,保家卫国。而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核心文化,就是“道法自然”!是华夏族从远古开始,从地球上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从人类对宇宙大自然的未知探索之中,诞生出的中华民族生存法则。中国人不断探索与掌握宇宙自然规律,效法天道将宇宙自然规律用于治国、平家、修身、养生、治病,讲究“天人合一"。并且历朝历代遵循道统,把天之天道、地之正道、人之德道置于首位。天道之“道”、正义之“道”、道德之“道”,“道",为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一切活动之首。中国人做任何事情均要讲个道义,符合正统。遵循“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儒家道德思想。道法自然,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华夏文明其自强不息、团结凝聚、探索不止、奔流向前的本质核心!中华民族用“道”将人类与地球、太阳、天体、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道”将社会、国家、家庭、个人等一切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道”将宇宙规则、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人类力量等一切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个先进的文化体系让中华民族团结凝聚,自强不息,让中华文明永久传承并延续下去,不曾中断!!!这已经超越了地理环境,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兼容纳并,取其所长。所以,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和开放包融性,让中华文明成为了全球唯一不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陆’ 为什么在世界众多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从未中断
在以前外国侵略者入侵我国大地的时候,就有人曾经说过他们看中的是中国的历史。的确我们是现今唯一一个直到今天还拥有着勃勃生机的古文明国家,我们的文明从未间断,只有融合和不断发展。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呢?我们要从源头分析。
能够吸纳不同,融会贯通,形成了不断发展丰富的中华文明。四大古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其他民族则是在这四大古文明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是唯一一个流传下来的拥有不曾间断古文明的国家。身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的确有自豪的资本。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实现民族复兴。
‘柒’ 中华文明为什么可以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可以延续至今原因如下: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中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中间有着广袤的大平原,这种地理环境,让华夏大地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其次,山与海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能够有效地抵御外侵,而即便是有外敌入侵,逐渐强大的主体民族,汉族凭借自己的人口以及文明优势,也能够将他们渐渐地同化。
二、独特的文明
中国有着与其他文明迥然不同的哲学——中国先贤们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神或者人与物的关系。在这种哲学体系之下,先贤们特别注重历史记录以及祭祀活动,时刻不忘自己的“根”。于是,中国的文化能够始终做到一脉相承,从未断绝。
三、统一的思想与文化
秦始皇奠定版图,汉武帝统一思想。以这两位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逐渐将“统一”的思想灌输到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疆域上的统一、思想文化上的统一都使得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主要特点
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能量耗尽了就会起变化,变化了血脉就畅通,再接着生长、发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华夏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续至今,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华夏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
我们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历史演化中,华夏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史学领域,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资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国史书。
“他们认为,历史不断有各个朝代的学者在不自觉与自觉之间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和解释,但后来者会误以为这是真正的历史。上古的记录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后来者不断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见的历史。
华夏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前者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
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华夏文明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保存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现象。
后者如考古资料,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华夏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捌’ 为什么中华民族文化能绵延几千年不中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所造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至强至深。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它使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共同情感。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观念。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被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未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与国人相似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在广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质。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多样一体”的文化,既涵化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着多种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同异质文化的碰撞激荡、选择融合、吸收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多种文化陶铸积淀的结晶。
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改造对象。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维方法而形成了崭新的学说——宋明理学。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纳,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极为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其次,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分的复杂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单一,文化也就不会是单元的。民族血缘的复杂,是形成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业已积淀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因素,规范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意识趋势的存在,是焕发人民为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精神源泉,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能动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神,持久地激发着我们民族的活力,形成了可贵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如“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中一直起着伟大的作用,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了统一和完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代表着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因此中国的士大夫集团大都将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儒、佛、道、墨四家都不约而同地以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为己任。经过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们的不断努力,“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和平共处”,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人生修养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正因为这种“和为贵”的思想为全民族所普遍认同,由此铸就了国民的整体观念和协同精神。个人服从集体、小我服从大我,早已成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行为准则。这种整体为上的行为准则。固然曾经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来为其巩固既得利益服务,但从整个民族的思维路向和实际社会效果来看,它对于孕育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培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深深积淀于整个民族心理的民族精神所产生的持久的精神激励性,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不竭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个连续性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富有宇宙创化流衍的信念,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肯定。在创造不息的宇宙精神的感召下,人类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创造出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着的变革性所产生出的无穷创造力,才使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迭起,绵延不绝。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变革与创新的历史。先秦时代,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总结与融合,都体现了连续性与变革、创新性的统一。至于秦汉之后,文化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更是不胜枚举。举其大者,如汉代董仲舒是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阴阳、道、法等思想后更化了儒学;宋代朱熹则通过整合儒佛道而创新了儒学,等等。这些整合中的创造既包含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包括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使之中国化。这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系统,是在不同时代延续、变化和发展的。在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中,中国文化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玖’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的连续
首先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科学的合理的知识,是中国人早期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因此她是有生命力的。
第二,中国人重视文化传承的性格和习惯使然。我们中国人一直都很尊重先贤流传下来的好东西,视若珍宝,奉为经典,这样后人才能站在祖先创立的雄厚基础上向更高更强发展,就是说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不可或缺。
第三,就是中国人足够多,中国在历史上历经各种磨难而一脉相承,文化不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口众多,这个民族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得起动荡,不会消亡,这样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连续传承发展。
‘拾’ 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一方面,这块土地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华夏大地东部和南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隔海相望,北部又与邻国冰雪相封,西部是高山耸立,喜马拉雅又成了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在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很容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明。与环地中海流域(河流纵横,岛国林立,小国寡民)相比,这里可以避免较多的战乱纠纷,进而避免了大量因为战争而导致的文化的中断和文明的破坏。
另一方面,亚洲拥有广大平原和适合于耕种的土壤及其相应的农民社会。广袤的平原为中国成为发达农业国提供了可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社会结构呈上下双层结构。如果说上层政治是专制主义,那么,下层社会则是自由主义。而欧洲等其他地区的封建社会下的劳动者则多为农奴,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中国的农民虽然也受制于很强大的专制制度,但是农民只需要完成徭役、赋税,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还可以进行土地买卖。强大的专制制度并没有限制农民事实上的自由,而正是这种农民的自由和独立,创造了农业文明奇迹。世界文明发源地都来自农业文明,唯一保存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国。
(二)经济因素
就经济原因而言,其一: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得益于一个发达的市场交换网络。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统一了度量衡。这就有利于实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市场交换。而欧洲地区的市场的一体化,则是自欧元产生以后才得以实现。其二: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还得益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人们虽然谈不上过着奢华的生活,可是相对于游牧民族和海上探险者而言,男耕女织的分工也有利于形成相对和谐的家国环境。
(三)政治因素
长期的大一统的局面无疑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的国家以后,从汉至清,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是各朝代的英雄所争取达到或者尽力实现的目标。国家的大统一则不仅有利于减少因为国家分裂而导致的管理费用,此外还可以减少战乱而导致的休养生息的成本。而且,在统一的国度里,人们都有了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相比较而言,欧洲那种小国寡民因为岛国林立,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度,因此也很难规避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战争,人们很少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长时期的不统一必然不利于各国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借鉴,有些小国的文化也因为自己弱小的政治集团的支撑而悄无声息地埋没在地下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古埃及也是因为在被外族侵略而导致埃及神秘的金字塔文明不为人知。因此一个统一的国度才有强大的力量规避战争,才能像盾牌一样守护一片土地上的精神花朵。
(四)文化因素
第一,中华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铸就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孙煕国也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善于吸收和容纳多种外来文化和积极内容。[1]同样,历经五千年的古老中国也不是时时受到上帝的眷顾,跟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他也经历了无数次辉煌与衰落的交替,但是它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创伤而销声匿迹。即便是在被异族统治的期间,其光芒也没有被淹没。自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唐代的三教合流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乃至现代政府互派留学生的行为都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文化自身的这一特点使之在人力文明中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香飘万里。它不仅在中国生根发芽,而且极大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以及周边国家的文化。
再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文化就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但是儒家文化如水一般,能够包容万象。入世有孔孟,出世有释老。不管你是失意,还是得意,你总会找到精神寄托。正因为它博大精深,才让海内外的人们对其怀有敬仰之情,也较易为外来民族所认同、所折服,从而对其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中华文明不仅不被取代反而内涵更加丰富,生命力更强了。
第三,从中华文明的内容上来看,中国自古以“和”为贵,读《论语》让人如浴春风,孔子的仁爱思想无不想建立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老子的《道德经》也讲到顺天行事,当然不是被动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希望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社会。即便在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是为何睦邻友好,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种赤裸裸的侵略为目的的开拓。近代中国面临亡国之痛时候也是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直至现代,我国领导人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中国的目标。而以上所述的“和”的精神,“天下”的精神,“入世”的精神,道德伦理精神这几种精神具有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汉字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文字载体。试想如果只是靠汉语拼音而没有汉字,那么泱泱大国,56个民族,几十种方言,怎么才能靠汉语拼音达成一致的文化共识。但是有了汉字,只要表达意思一致的不同读音的方言便得以统一成为书面语。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而早在周朝,中国就有了记载历史的史官制度,靠着统一的文字,中国的文化得到专门的记载和保存,文明的延续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而与中华文明相比,欧洲文明中的宗教的排他性和剑拔弩张的气势则很难保证各个民族文化在一个比较平等的平台上得到展示。同时又没有统一的文字,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变得难上加难,不同民族的文字很容易伴随着民族的消失而淹没。连文字都不复存在了,文明继承也无从谈起。
(五)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在封建文化的约束下,有很强的家国精神,他们认为国即是大家,没有国便没有家。而且中华民族特别重视种族的延续,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念,注重后代的养育。再加上2000多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使得国与家内部比较稳定。除此以外,各朝代的统治者还采取册封制度和和亲政策以保证边疆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不仅对内向往和睦,即便多民族一直是其特色,但是也从未因为统治者的统治而导致的“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