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学校文化建设去哪里

学校文化建设去哪里

发布时间:2022-10-23 11:00:46

⑴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论文

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第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

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

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

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

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

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

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

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

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

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

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

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

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

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

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

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

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

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

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

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第2:如何构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

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师德建设

近年来随着西藏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建设列入校园长期规划当中,并予以逐步实施。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凝聚、激励、熏陶、益智的功能,使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中职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中职学生的行为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之上。

这样可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学技和创业能力,使学校硬软实力得以提升。

一、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1.美化校园环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熏陶学生行为、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可以设计规划学校绿地面积,铺设水管、硬化路,建设景观亭;学校种植专业将学校所有空地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测土配方等选择优良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花种,完善校园的绿化。

这样可使校园的一景一物彰显职业特色,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开支,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美化了校园,使广大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2.优化人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既是工作上的指导者,也是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之间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角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纽带。

优化人际环境的关键是领导者在履行和行使行政权时应考虑周到,目光长远,既要体现行政命令的严肃性,也要考虑其合理性,使其富有人情味。

3.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由于中职招生的低门槛,导致中职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既关键又迫切的一项任务。

二、着力政治、道德性文化建设,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1.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做人。

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德育课堂教学、聘请法制校长进行普法教育等形式弘扬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片,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身作则教育人。

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专业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要以师德修养建设为核心,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建设。

学生每天都要从教师这里接收到新的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所以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端正大方的仪表以及深厚的思想感情面对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受好的教育。

3.着力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经过不断探讨、摸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正面引导,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只是倡导,不带有约束性。

所以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他律变成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品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创造思维。

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

建设轻松活泼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素质。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人公”,学生与教师都需要积极参与。

教师与学生充当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修养来影响受教育者。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⑵ 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农村小学的我校在重建学校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此,我校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配合极具个性化的学校大门,给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学校两个宣传栏书写了课改的语丝,向社会、家长宣传课改。教学楼从左到右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八个大字,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旁边配有梅兰竹菊四幅图画,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并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具有梅兰竹菊的品格,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着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学校上下操场栽种芒果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塔柏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二个栏目:《才艺大比拼》,《放飞想象》,《遨游苍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鉴于此,学校与集新的果林场进行定期挂钩,充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果树栽培种植的技术,懂得管理果树,同时也受到劳动思想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创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通。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用爱心浇灌花朵。近几年来,我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师德师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以名人为表率,开展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依法执教等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件,如何实施减负的大讨论,创造性地总结出本校的工作方法。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师应有了正确的育人观,学会了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能够善待学困生,甚至要偏爱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我们的教师是采用倾斜政策的办法,即: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鼓起了上进的勇气,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与压力,让他们同样享受到做为人的尊严与待遇,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三、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制约行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我们制定了《集新小学生一日常规》、《集新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优秀中队评比细则》、《班主任考核细则》、《五有五无评比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等规章。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对学生缺乏规范作用。我们利用少先队值日员检查落实。每周一公布,还开展规范教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们每学期规定开学初的第一个月为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月。通过看、练、比的方法,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例如请老协、关工委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做好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能与家长紧密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许多家长能够为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支持学校课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含有硬件的、环境建设的因素。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活动中,我们要力求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使教师在充满人情味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⑶ 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引言:有很多的学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所以说也会开展一些活动,想要校园文化建设的话,首先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要坚持宣传,这样的话才能够让每个人都参与集中,另外的话就是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自我,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⑷ 如何搞好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进行着学校文化重建。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低效或无效。 误区一:学校文化由专业人士来设计 有些学校领导迫切希望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但苦于自己和学校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不了解,往往聘请专业人士来帮忙,这本是一件好事,也反映出学校领导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意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些学校往往过分强调了专业人士的主体作用。专业人士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却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他们可能会提出一句或几句精炼的话语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但这些话语是否生根于学校现有的文化基础及能否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就值得研究了。 其实,学校文化不是专业人士简单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深刻剖析学校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在分析教育发展趋势与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生成的。任何主观设计,哪怕是很前瞻的设计,都会因为缺乏支持的土壤而夭折,甚至仅仅成为墙面上美丽的摆设。 是不是说学校文化建设就只是学校内部的事,不能让外部专业人士介入呢?显然不是这样。在当今社会,学校领导必须具备资源开发意识与能力,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借助“外脑”办学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那么,学校如何借助外脑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掌握专业人士资源,从中挑选既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又愿意深入学校内部,与学校平等合作的专业人士,作为合作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对象。其次,学校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的智慧,与专家一起就学校现有文化进行调研,就学校文化建设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专家只是起提炼、引领作用,从而使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使大家深深感受到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个人的事,这样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才会有建设的主体基础与动力。 误区二:学校文化由学校领导来拍板 这种现象与第一种现象异曲同工,只是把专业人员换成学校领导而已。一些领导个人能力较强的学校容易出现该现象。在现实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极易造成学校领导所倡导的文化与学校师生所奉行的文化不一致,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无论是由专业人士设计,还是由学校领导来构建,都是对学校文化建设中两个重要问题即“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学校文化产生的过程”认识模糊的表现。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学校都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专业人士或学校领导,而不是学校全体师生;学校文化产生的方式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学校领导更需要充分尊重全体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把全体师生看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智慧,自下而上生成学校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建设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误区三:学校文化建设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目前,在通过积极途径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有些学校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进行文化建设,出现学校文化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学校文化由专业人员设计,或者是学校领导自己建构,广大师生没有参与其中,这样的学校文化是外在于师生的文化,许多教师可能根本不理解这些文化,在课堂上也就自然无法去体现这种文化;二是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考试评价体制并没有彻底改变,很多学校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搞应试”,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只好通过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来体现;三是有些学校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而许多学校的特色就是艺术、体育,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或展现,因此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实现的。 其实,学校文化具有弥漫性、整体性,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而不是学校的某一课程或某一艺术特色,课堂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文化建设之初,可以先从外围的活动开始,但要使学校文化成为全体师生自觉的行动指南,就必须倡导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要求,这是学校文化建设深入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师生在学校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是最能体现学校现实文化的场所,如果课堂的文化与学校所倡导构建的文化相去甚远,或者背道而驰,就极易导致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师生出现双重人格。 误区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环境形象 实践中,还有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集中于校服、墙面、标识等环境形象设计,这说明校长已经明确认识到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形象设计,而缺乏文化底蕴支撑,那么哪怕是再精美的设计,也会给人留下肤浅的感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对核心价值观难以把握。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校长很难准确把握学校教育价值的方向与内容,而环境形象设计就容易得多。二是有些校长把文化的载体当成文化本身。学校物质、制度建设等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学校通过这些载体向外界传递其文化气息。文化载体可以反映出学校文化,但文化载体并不等同于文化,正如学校制度并不是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并不是学校物质文化。只有学校制度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导向、管理理念才是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背后所蕴含、折射出的精神与思想才是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学校价值观,它是学校文化之魂。我们应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来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以学校精神文化指导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是一个整体,才能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杂乱现象。

⑸ 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农村小学的我校在重建学校新文化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此,我校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配合极具个性化的学校大门,给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学校两个宣传栏书写了课改的语丝,向社会、家长宣传课改。教学楼从左到右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规范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再依次是教风、班风、学风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八个大字,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一一上墙,旁边配有梅兰竹菊四幅图画,不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并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具有梅兰竹菊的品格,把校规、校训放在最显着的地方,黑板报内容定期更换,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同时,学校上下操场栽种芒果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创设了两个园型的花坛,栽种塔柏树,真正做到了阳春葱笼滴翠,盛夏鲜花似锦、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校开辟的二个栏目:《才艺大比拼》,《放飞想象》,《遨游苍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做到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活动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鉴于此,学校与集新的果林场进行定期挂钩,充分利用这个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果树栽培种植的技术,懂得管理果树,同时也受到劳动思想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治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祥和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创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通。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用爱心浇灌花朵。近几年来,我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师德师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以名人为表率,开展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依法执教等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件,如何实施减负的大讨论,创造性地总结出本校的工作方法。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师应有了正确的育人观,学会了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能够善待学困生,甚至要偏爱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我们的教师是采用倾斜政策的办法,即: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鼓起了上进的勇气,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与压力,让他们同样享受到做为人的尊严与待遇,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三、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制约行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我们制定了《集新小学生一日常规》、《集新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优秀中队评比细则》、《班主任考核细则》、《五有五无评比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等规章。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对学生缺乏规范作用。我们利用少先队值日员检查落实。每周一公布,还开展规范教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们每学期规定开学初的第一个月为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月。通过看、练、比的方法,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例如请老协、关工委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课,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进行实习、考察,调查研究。做好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能与家长紧密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许多家长能够为了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支持学校课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含有硬件的、环境建设的因素。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活动中,我们要力求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使教师在充满人情味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⑹ 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

一、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 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
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学校还可以推出“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的系列活动,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并将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制成标牌(如百胜中心校),固定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还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七校、三校等)。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我认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二)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 构筑发展愿景。校长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校长要凝聚人心,调动集体智慧去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教师拟订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学生确定成材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材结合起来。
⒉ 策划发展思路。学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学校的办学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要在认真分析已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理清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策略。比如蔺市小学利用美心集团以及古镇资源优势、学生艺术特色摸拟空间等优势,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模拟教育为特色打造特色学校,同乐中学结合独特的“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瓜果菜种植新发展模式”,开发乡土教材,提出了学校的绿色教育办学思路。我们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在创建优质教育的同时来打造特色学校,使办学体制更具生命力。
⒊ 塑造共同价值。学校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读专着、赏名着、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校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篇目,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学校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学校校长应是读书的带头人。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经典诵读到名着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的展示到读书心得与感悟,让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和享受。如开展“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家校携手营造书香家庭,通过书香家庭建设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能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可以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⒋ 依靠科研引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要培塑的是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需要专家的引领。通过科研引领,可以使文化建设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把全体行政人员、科研骨干和教师骨干推上了科研第一线,逐渐再进行全员推动。
⒌ 完善物质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精神的东西,它又需要通过学校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规划、校园雕塑、园林绿化、交通道路等物质的东西都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前面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谈到过),各校要为特色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创造物质、环境条件。要做到科学规划学校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充实教工阅览室、活动室内容,认真规划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充分利用、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使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发挥校园广播站、闭路电视、学校影剧院和校园网的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分析调查我校学校环境建设现状,针对当前环境建设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到位;开展校史研究,不断挖掘学校底蕴、拓展学校的内涵;提炼学校特点,建构学校特色,创设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⒍ 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为特色学校精神文化培育创造执行、管理方面的条件。根据学校师资构成,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处室、各条线组成人员,完善学校组织制度;根据学校岗位工作需要,明确各处室、各条线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岗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考评,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实施奖励,完善学校奖励制度;创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由行政领导、教职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伍,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研究,做到“全员参与”制定制度、“灵活具体”执行制度;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若干规章制度,但很可能由于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率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使这些规章制度缺乏“文化”内涵,如某些学校经常出台一些“土政策”,既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也不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甚至还有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现象,这就是“没文化”的表现。
⒎ 关注行为文化。各校要为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供行动、动力方面的条件。一是提升领导艺术,规范教育行为,使管理者成为负责任、能力强、有远见卓识的“道德型领导”和“目的型领导”;二是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强化教学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并进行研究;四是在学生中开展科技、艺术、体育、文娱活动,组织体育运动会和艺术节;五是充分利用好各种节日,结合学校特色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六是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根据学校特色开展好社团活动。
⒏ 建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一所学校,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学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学风、校风和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诸多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为,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的生活更为和谐轻松,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能得到发展。为此,要重视学生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文化积极作用,让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物质文化的建设。打破墙壁的静止,让墙壁说话,布置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文学作品、电脑作品等;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电脑制作、精品制作等,并进行参观与比赛活动。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活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在学生中组织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诵读节、艺术节等,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⒐ 创建教师文化。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高教师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使其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增加机遇,让其才能得以展示,如设置优秀教师个人工作室、编印出版教师个人研究文集等,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录制有关音像资料。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坚持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整理,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等。使教师成为“重精神、不计较名利、以学习者自居、对人有信心、乐于助人、择善而行、不怨不尤、情绪稳定、自律自强、有使命感”等10项特质“文化人”形象,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⒑ 培植团队精神。先进的理论如果没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学校要赢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依靠整个教师团队的精诚合作。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是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集体。要老师们全面参与,要取得他们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首先必须共同学习。通过学习,让老师们知道这是什么,要做什么,进一步还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学习(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层面的思考。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反思,使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上来。然后再通过对年级组、备课组、办公室等进行捆绑式评价方式,促进团队力量的形成。
11. 开展三风研究。学校要对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展开研究,反思过去的校风、教风、学风的成因,根据现在的办学理念重新“度身订制”自己的“三风”,更好地加强“三风”建设;探讨现代学校精神文化与社区文化、乡土文化的关系,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利用课堂渗透。将教学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就学科教师而言,有善于逻辑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师,又有激情洋溢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关怀备至的生活教师,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导主任甚至宏观决策的校长等。所有教师有着共同的责任,却又各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他们可以在各自的课堂中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尝试探索与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活力。如果能形成统一的合力,那么教学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三) 制度文化建设
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规范学生先进评比方法和德育教师先进评比方法等,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在一个有秩序的氛围下良性开展。学校的各项制度要汇编成册,并有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的程序性制度。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
2、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开好教职工代表大会;中学要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依法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设,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行政会议议事规则》、《教代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4、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如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条例》、《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等,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
5、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汇编而成的《教师手册》,并以此作为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依据。
6、加强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理念引导行为
当学校经过凝炼提升出学校文化理念之后,往往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通过这些理念来引导师生员工行为。要想使师生员工的这些行为深深扎根,还需要辅以必要的培训引导。学校对文化理念的培训和宣传应立足于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用理念引导行为,用行为诠释理念,以避免师生员工听时感慨激昂、回到岗位时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训。理念宣传的形式要务求丰富多彩,确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⒉ 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行为。每个师生员工都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一个预期。比如,学校提倡一种行为,如果是某个员工的话,他是不敢或不愿去违背的,但当他看到管理人员没有遵守这项规定的话,以后遇到某种情况,他也会尝试着去侵犯制度的权威,直至无所顾忌地去违反制度为止,因为从管理者那里已经找到了可以违反的理由。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学校中表现非常明显。如某校办公室墙上明明张贴有一个规定:“办公区域不许抽烟,违者罚款50元”,但是教师们依然是一手拿烟卷,一手抓鼠标。究其原因,原来是副校长带头开戒,大家也乐得跟随领导步伐了。
3、以行为规范化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体系包含学校整体行为规范、学校道德行为规范、高层领导行为规范、中层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基层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等。通常而言,师生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4、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激励与负向警戒作用,从而激励师生员工开展学校崇尚的行为活动,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⒌ 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标准化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管理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期间必然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干预,学校应该排除众难将之坚持下去,并将之转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性行为。
⒍ 树立不同岗位优秀模范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行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曾经唱响在我们心中,他用自己的真诚行动感染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将爱的帮助不断传递;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无私奉献,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生活中同样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典型模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推动着人们行为不断地改善。在我们建设学校行为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到榜样的作用。在学校不同岗位树立起优秀的典型模范,通过对模范事迹的宣传来激励师生员工、感染师生员工,推动师生员工行为的改善,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可以把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集结成书,以便于师生员工学习,变无形为有形,使传承的力量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行为文化的建设,要充满人性的尊重与理解,要善于把握和利用阶段性、突发性时机。比如,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要符合师生员工学习的特点、符合本校的特点和本校员工构成的特点。而学期、学年度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阶段始末,社会、家长与学校内部的突发事件,都是传播理念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的最佳时机。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总结。那么,我们的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素质教育也一定会在新时期不断深化。

⑺ 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素质。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提升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⑻ 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由于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和内容范围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环境中,以全体师生为主体,经过较长时期形成的,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师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内在精神和活动形式等内容的总和。
校园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校园文化的空间范围是指大学校园,这点是最没有争议的。其次,校园文化的主体不仅指高校中的大学生,也包括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老师和德育老师。这是因为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样也是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不可或缺的主体。第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或对象是高校校园中各种物质制度形态、内在精神及活动形式的总和,也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其精神文化是核心,所以说定程度上校园文化体现为大学精神。第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指其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即遵循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贯彻和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第五,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育人和科技文化发展环境。高校是高等教育的载体,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个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功能,而高等教育除培养人才外,还有发展利技文化、服务社会的任务和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发挥这此功能,为育人和发展利技文化培养良好的环境。第六,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即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非朝夕之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和建设逐步形成的。
优美的校园环境主要表现在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等校舍和校园道路建设和其他自然景观的规划建设上,要求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符合科学和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并不断进行美化、绿化和净化,给人以舒适、整洁、优关的感受。如果缺乏利学合理的规划,则给人以杂乱尤章的感觉并影响到学校整体环境的发展。
完备齐全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科学仪器设备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起着必要的支撑用。而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也是高校校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礼堂、多功能演讲厅或报告厅、会议室 、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场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对于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是必备的物质条件,为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舞台,充分感受高校丰富精彩的学术文化气氛和生动活泼及富有朝气的特点。
学校创立、发展的历史总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着名学者和人物的出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有关事迹和荣誉的积累,校园的巨大变化等。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也伴随着学校的历史而逐渐形成并积淀为学校不可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着名大学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十分重视校史的修撰和展示,都建有校史陈列馆等设施。而校徽就像是一所大学的名片,让人一望即知。
学术文化水平和氛围是所人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直接体现,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大学不但应该有“大楼”,更应该有“大师”,院士和着名学者的科用不仅仅在于其科研学术成果本身,对所大学校园文化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是一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而丰富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是其主要载体。高校学术文化活动主要形式有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学术讲座、报告会,学术评优创建活动,各种学术团体及其活动,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等。
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大学生活.培养了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组织形式,而文艺体育活动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各种文艺晚会、汇演、音乐、戏剧、书画比赛和表演展示,校运动会,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各专项体育项目比赛等。
随着利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网络以其特有的渗透力日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更是迅速在大学校园内得到普及,对高校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一方面,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高校教学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新的使捷工具与手段,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但另方而也使高校内信息来源急剧多元化、多样化,给高校人学生培养与管理特别是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建设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教育培养和学校整体工作提供支持成为日益普遍的做法。
校园文化发挥着特有的育人、导向、凝聚、整合等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教学、德育和行政等工作的实效性,增进校园和社会文明进步等都有着重大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思想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和指标,日益受到各界重视。
鲜明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导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文化底蕴和校园特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较为滞后的高校而言,一方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实施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探索如何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如举行网页设计大赛或动漫文化节等,特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等如何更好地加以展现和利用,使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特别是着名学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运用实践,对适合本校实际,经充分讨论,具各实施条件的方式方法可以勇于尝试和推行,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并尽快发挥作用。

⑼ 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哪些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地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
(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
(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
(七)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⑽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素质。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提升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10)学校文化建设去哪里扩展阅读:

建设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以“人文、协作、创新、实践”的学校精神为指导进行。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承载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个体。

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将会用他们的品质影响社会风尚,用他们的人格影响未来的社会道德,使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阅读全文

与学校文化建设去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