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汉的历史文化
首先凤凰是作为南方楚地的图腾和北方黄河流域的龙图腾相对应的!龙图腾在黄河流域发育成熟,而凤则在水域泽国的古代楚地发展到了极致。
战国时期 楚国属长江流域.. 面积很大.. 湖北武汉 属 荆楚 湖南长沙 属 湘楚
但是武汉按照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因此在历史和现代武汉都是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
凤凰和武汉的关系说简单点就是以古荆楚为衔接点的。
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❷ 武汉地域文化特色是什么
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自古以来是我国内地的商业重镇,其”南北激荡,东西融合,独具中位的区位优势“,’江河湖泊并存,因水而生,得水而兴”的地理特征,‘黄金水道连东西,一桥飞架通南北’的交通便利条件,“市民来自八方,多元文化互补”的人文环境,造就武汉地域文化具有“江汉汇通,桥贯南北’,”楚风汉韵,兼容并包"的地域特征。
❸ 武汉剧种对文化的影响有那些
第一是民间文化的根
和产生于士大夫豪门或宫廷的戏曲不同,越剧本来就是农民创造的,它的前身落地唱书,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化,演变成戏曲形式后,大量的剧目是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此后题材扩大,移植、改编的大部分剧目也都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因此,民间性成为越剧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一种代代相传的基因。
民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和老百姓的观念、情趣。"民间",是普通老百姓。越剧诞生之处,尽管粗糙、简陋,演员也没有高超的功夫,为什么演出那么"火"?那么受欢迎?因为农民感到亲切、共鸣,受吸引。即使表现上层社会、宫廷生活,越剧也是以老百姓的平民视角对人物进行加工、重塑。
二是艺术形态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雅俗共赏。越剧兴起的时候,京剧、昆剧等古老剧种的演出样式,主要是折子戏,观众看戏,以欣赏唱工和做工的技艺为主。越剧则几乎都是本戏,有曲折的情节,完整的故事。观众感到满足,感情得到宣泄。越剧的所有优秀剧目,都具有这种特征。
强调民间性,是为了不要忘记越剧的根,越剧的"本",不要忘记为最广大的观众服务这一原则。越剧后来发展提高了,但始终保持着雅俗共赏、贴近观众的特色。
第二是现代文化的血脉
越剧虽然诞生在农村,但成长、成熟于城市--上海。越剧1917年5月初次进上海,几经曲折,1919年在上海站住脚跟。众所周知,1919年正是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年。当时连丝弦伴奏还没有的"小歌班"为何能在上海站住脚?是因为编演了几个有特色的剧目如《梁山伯》、《孟丽君》、《碧玉簪》、《三看御妹》等,这些剧目正好适应了当时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新思潮。"中国越剧百年诞辰碑记"上镌刻着"踏'五四'之春潮,开东南之生面",符合事实。越剧后来演变成以女子越剧为主体,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影响和启发。越剧在上海文化哺育下成长,大量吸收着现代文化的因素,为自身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品格得以重塑。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的开放。越剧进入上海后,正是现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现代文化观念,各种现代文化品种,势必对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带来冲击。"孤岛"时期,为什么会兴起"改良"?因为部分艺人在时代气氛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感受到如果原地不动就难免被淘汰。这是观念上的一大突破。上海艺术门类繁多,尤其是国外传人的艺术品种往往在上海率先登陆。越剧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不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是话剧,二是电影。姚水娟就请了电影界李萍倩、戈戈等导演参与改良,有的戏打出了"话剧化、电影化"的旗
号。"孤岛"时期,袁雪芬喜欢看美国好莱坞文艺片,并从一批出色的明星如梦露、英格丽·褒曼、费雯丽等的精彩表演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而进步话剧更成为袁雪芬学习的榜样,启发她进行越剧改革。
二是适应现代剧场条件的演出形式和体制。越剧进入上海的前期也是演出于茶楼、旅舍、游乐场;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进入较大的剧场。剧场规模的变大,为越剧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提供了条件。越剧从男班到女班初期,都是沿用一桌二椅的表现形式,这在小小的草台或酒楼茶肆演出是可以的。但在大城市里,尤其在上海,这种相对单调的演出形式就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了。要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表现更多种多样的人物和生活,就不能不提供更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姚水娟改良时,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灯光、软片布景,甚至台上搭台。袁雪芬改革时,则有意识借鉴话剧艺术体制,设立剧务部,聘请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专职人员,建立起综合性艺术机制。新越剧时期每个剧团都建立了这样的体制。越剧以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整体性赢得广大城市观众的喜爱,包括赢得知识界的关注。
三是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转型。文化的发展,不但要出产品,还要善于经营。过去,越剧的经营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戏班一般实行班长制,班长既是戏班的老板或股东之一,又是戏班的总管。到一个剧场演出,班长代表后台与前台签约,演员与戏班带有人身依附的性质。上海演出市场活跃,市场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适应市场条件的经营管理方式。从1939年起,姚水娟、商芳臣、毛佩卿退出天香戏院,与魏素云合作,另配班底组成水云剧团,9月26日在仙乐戏院登台,实行剧团制,管理上实行经理制,由经理,统一掌管前、后台。剧团以主要演员的名字命名以资号召,剧团事务、演出活动的经营管理,包括聘请演员、安排剧目、对外宣传、票房等等由经理负责,演员直接与经理签定合同。这种经营制度,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演员的流动,与封建班长制相比,是一种进步。以后,各演出团体相继仿效,上海越剧界几乎都改成剧团制,而且影响到外地,促进了整个剧种的发展。
四是现代传播方式的普遍采用。过去,越剧在浙江农村流动演出,开演前用敲锣打鼓"敲头场",以吸引看客。城市中的剧场演出环境,改变了这种传统传播方式。通过上海发达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台把越剧曲调传到每个角落;通过唱片,可以对越剧唱段反复欣赏并带到各地;通过大量的报纸、杂志,人们了解越剧的各种信息,越剧演员也提高了知名度,还可以从评论中得到教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将越剧融入城市文化之中。传播方式的变革,加强了越剧与民众的联系,吸引了大批观众,包括吸引了知识分子的参与,同时也改变了信息反馈的方式,加强了越剧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了越剧自身的变革提高。
第三是江南文化的风韵
中国地方戏曲都属于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剧种的风格、品性都与生养它的地域文化传统、特色息息相关。
越剧诞生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县,是中国地域文化中颇有名气、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的流行地区。吴越文化古朴粗犷,刚而野,所谓"吴王金戈越王剑"就是代表性的标志;但它也有柔而雅、细腻含蓄的一面。越剧在上海发展、成长,而上海文化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特质被一代一代传递、积累、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越剧就产生活跃在这样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环境中,受"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奇"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与北方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传统、气质不同,形成其独特的风韵。
越剧的审美特性是优美抒情。优美的表现形式为细致、圆润、轻盈、柔和、舒展。越剧基本风格是在女子越剧时期确立的。她表现的内容,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是青年人的感情。它强调艺术形象的美不仅是外部形态,而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结合。它的唱腔委婉抒情,表演重视真情实感而非严格按照程式规范。它的服饰色彩、用料、式样柔和、轻盈……显然越剧在中国戏曲中,把优美、柔美发展到充分、鲜明的程度,与其他剧种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也是越剧赢
得观众的原因。
越剧的局限是壮美、阳刚之美不足。对此要从两方面看:一是不必求全责备,任何剧种都不可能包罗万象,首先要强调特色,保持特色,发展特色,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向其他剧种靠拢。二是在本剧种风格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本剧种内的支系统(如流派、艺术家本人以及编、导、演、音、美)的风格更多样,表现力更丰富。
越剧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仍然是个年轻的剧种。只要坚持发扬自身特长和优势,不断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创新,始终贴近观众,越剧一定会风华正茂,长盛不衰。
❹ 武汉美术生高考文化课底子差,如何弥补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这要看你的联考分数具体多少。
联考分250分以上学生,这个分数区间的学生选择性很大,①全力冲刺文化课上综合类一本重点院校;②继续强化专业课学习挑战三大美院。目前文化课基础在450分左右的学生可选方案①,文化课基础在400分以下的学生,选方案②更稳妥。
联考分在240分到249分之间的同学,同样属于高分段学生,此分数段的学生选择性比较大,选择究竟后期报考像三大美院这样的专业性名校,还是选择综合类一本重点院校,同样以学生目前的文化课成绩基础是否400分以上作为选择依据,其次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后期发展方向。无论怎样定位,我建议学生一定要选取几所校考院校作为冲刺保底。
联考分数在230分到239分之间的同学,此区间分数的学生,我们评价为专业课基础比较优秀的学生。此区间也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区间,此区间的学生我建议还是要多拿几个重点学校的校考证,然后全力把文化课冲刺到450分以上,这样一本重点院校录取的把握就非常大。
220分到229分的区间,是比较尴尬的区间,这个区间的学生属于专业课成绩中等偏上,但同样也有比较强烈上重点一本院校的愿望。专业课成绩没有进全省前1000名,那么要想达到目标,就得曲线救国了。①选取几个艺术类名校重点攻破,拿到有效合格证。注意贵精不贵多,校考选择要有针对性;②拿出50%以上的精力同步学习文化课,让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优势突出出来。部分专业课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2月底3月初才开始学文化课,你从12月左右开始学,多学3个月,你文化课分数的优势就有50分左右,足以弥补专业分的差距 。
200分一219分区间湖北地区学生,基本目标定位为武汉的三个必报一本院校,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其次江汉大学、湖心大学也是非常多学生及家长的选择。此区间专业课挑战三大美院的几率不高,建议学生要提前着手文化课的学习安排,用文化课的高分来提升总综合分。校考院校一般选择6到9所比较合适,合理规划好校考空余时间文化课的学习。
联考分200分以下的同学,要想在校考上冲刺名校的空间不大,只能扎实在文化课上做功课了,我建议这个区间的同学一定要从12月开始进行文化课的学习,用更充裕的时间把文化分尽量提升到450分以上,这样也可以考上一本院校。校考学校我们建议还是选择3到5所进行报考,跟自己上个双保险,只是不需要在专业课上投入太多的精力,更不可等校考全部结束后再来学文化课,那样会把自己的压力搞得非常大。
具体的提分方式还是要根据您个人情况来给建议的,希望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谢谢。
❺ 武汉的主要文化是什么
魅力武汉——武汉的历史文化
一、武汉历史
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着名商端口,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着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
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端口,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干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❻ 武汉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特色文艺 汉剧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
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20年进入武汉后,受到汉剧、京剧的影响,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
评书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❼ 武汉的习俗有哪些
1、清明节吃四季美汤包——武汉汤包是在苏式汤包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具有武汉风味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特点。
❽ 求武汉文化的特点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问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