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进行详细地阐述,因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浅陋观点。
首先来谈谈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 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中的一员。汉字可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从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便几经磨难。首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要讲求科学创新,向西方世界学习,鲁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最终没有成行。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但在几经权衡之后,仅仅是创造出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随后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差点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十分普及的时代,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一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奇怪生僻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千奇百怪的缩写和文体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已经遍及我们生活里的各个角落,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这样的情形无疑会对汉字和汉语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害。不是危言耸听,久而久之,这些青睐网络语言的人定会忘记真正的汉字该怎么写,真正的汉语该怎么表达了!国家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
我们的母语——汉语也遇到了与汉字相似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国内的英语学习热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的情况较以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英语的学习早已提高到“从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英语的学习中,而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我敢说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对英语语法如数家珍,而对汉语语法却是知之甚少。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背四六级词汇的学生,有谁会将时间花费在汉语的学习上?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想到,什么时候会出现一股汉语学习热?
由此看来,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有时甚至会对
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于文字和语言这类意义非凡,对本民族影响深远的东西,最好还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加以改进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诗歌、词赋、文章以及成语、俗语,我们就应该保留其本来的面目,因为这些都体现的是古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肆意更改,就会改变它们的原意,这对我们的后人或许会成为一种误导。
然而,并不是说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服饰,例如唐装和旗袍,设计师如果在服装中融入一些当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纹,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不仅有传统特色,也有一定的时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中国的传统戏剧,我们可以将其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编排一些有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来演出,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些都不失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此外,像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进行创新。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贰’ 如何传承春节习俗
1、政府及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临近春节时,可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新旧媒体多做一些专题介绍及趣味活动。如有奖竞猜,征文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勾起人们对春节的怀念及重视之情。
2、多弘扬传统文化,包括学校,企业等各个点。让大家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传承历史及重大意义,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身体力行的参与进来传统文化的实践及弘扬。
(2)怎么传播中国的节日文化习俗扩展阅读:
春节,作为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一年只有一次。科技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传统民俗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抛弃”。
不管年味儿是不是越来越淡,也不管这个春节我们在疫情的阴霾下,还能不能走亲访友;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将好的习俗和传统,慢慢地讲给孩子听,并不断地言传身教着,将我们对春天、对新的一年的这份美好祝福,代代传承下去。
‘叁’ 如何尊重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进
1、在广泛参与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工业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让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文化除了要适应当前文化土壤,也要包容新兴节日和外来节日带来的影响,因此,包括端午文化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面临重大挑战。
民众参与是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让群众自觉、积极地过传统节日,应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思路。过节不是放一两天假的事情,要让每一个公民以切实行动参与到节日文化中去,在参与中保护和传承我们的节日。
2、弘扬端午文化,要与时俱进,要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它们发生嬗变。
可对节日性质、外在形式进行调整,适当将传统节日活动范围由家庭向社会扩大。例如,在现代居民社区中,开展社区范围的节庆习俗,增强居民间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培植社区良好的意识共识。蔡靖泉也举例说道,如端午节也叫诗人节,因此,在举办纪念活动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在挖掘端午文化资源、建构新型节日形态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顾久幸建议,要在教育方面,展示端午文化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生活方面,把食粽习俗扩展为饮食文化的展演习俗,形成端午饮食的系列产品;在娱乐方面,发掘民族特色浓厚、娱乐性强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宣传健身养生意识,开发端午养生健身系列产品;在旅游方面,把节俗当作一种地方旅游项目来开发,拓展和发掘新的内涵。
3、相较于形式的继承,弘扬端午的文化精神内涵更为重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杨认为,传统节日是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创造,多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幸福的美好期盼,鲜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征。传统节日的共性中又包含着个性,端午节日的文化内涵大致包括几方面:人类与自然既和谐相处又主动调节的生活智慧;尊重一种舍身报国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崇尚一种刚正不阿如明月清风的道德人品。这就是为何端午节附丽了很多古人而后定格在屈原身上的原因所在。中华民族尊崇的是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维系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崇高与伟大。
4、形成民族间文化共识
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各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在他乡传承发展已不鲜见。每逢传统节日,在国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中国特色民俗,如除夕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
“人类历来"迷信"于数字,认为数字有某种力量。我国先人认为,五月五日内含着一个阴阳转换的节点,为了平安度过这一日子,各地民众驱毒避邪,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说。
不仅在国内,因为各地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端午节民俗;在端午文化传出去之后,也因各国文化的不同,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特色。“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中国端午文化传到那里后,同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在韩国学者的研究和着作中,对此有很明确的论述。”刘魁立说,由于长期的历史演变,尽管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文化形态各有特色,但这依然可以展示中国“软实力”的实力,能够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5、端午文化因素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入当地人的文化生活,能够让这些地方的人们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文化概念,让大家达成一种文化共识,促进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往来。刘晓峰认为,应该立足于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场,把端午节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地域共同的文化财富,从而促进区域认同、双边合作与文化发展等。
‘肆’ 李子柒端午包笋壳粽,我们该如何传播中华文化
很多人认识李子柒,就是因为她的能干和美好生活的坚持。他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很多人所向往的。那一种田园诗的风光和辛苦劳作是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未见过也没有亲身经历的。毕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生活在城市中,没有经历过农活的劳作,也不知道那些农作物是怎么长成的。而现在很多人的压力很重,面,对于工作和生活往往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把李子柒视频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往往能让喧闹的心安静下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观看李子柒的视频。他那一种优美的自然风光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
‘伍’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使之与现代生活对接
1、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2、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3、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
传统涵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
4、让节日回归本义。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内涵。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与其纠结于中西节日孰优孰劣,不如让节日回归本来意义,发掘节日的文化内涵。
5、守住传统的仪式感。
在快节奏的生活面前,传统节日的这种仪式,确实显得繁琐,但它代表着一种敬畏,一种寄托。真正参与其中,便会知道,很多节日除了吃喝玩乐,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5)怎么传播中国的节日文化习俗扩展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他还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统节日如何对接现代中国
‘陆’ 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上,应注重对传统节日所有权的保护。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传统节庆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也备受游客欢迎。春节期间,各式各样的庙会吸引人们走出家门观赏演出、购买年货、祈福祭拜,表达对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节的诗会、赏月、放灯等活动,表达对阖家团圆的美好希望;清明节人们除了祭祀先人外,也会踏青插柳,体验乡野之乐。在节庆活动中,祭祀仪式、巡游、餐饮、祈祷字符、庆典爆竹、戏剧舞蹈、雕刻绘画等形式,都可以转化为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
让游客在参与节日娱乐活动过程中提升旅游体验,近距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自然遗产的了解与认同。专家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游客对旅游项目体验性、文化内涵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
节庆活动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契合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更应挖掘好节庆文化的“宝藏”,为旅游产品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不少地方,传统节庆文化与当地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让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动地展现出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除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祭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踏柳吟诗、射箭、打马球等当地流传的节日活动。
体现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中秋节,除了多数地方的祭月、赏月、拜月活动,有的地方挂灯笼、猜灯谜、舞草龙,在北京传统里,拜兔儿爷是最有特色的中秋习俗,部分地方还有“走桥”的习俗。
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上,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赋予了民族节庆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云南,彝族有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白族有三月街节、开海节、绕三灵,傣族有泼水节、送龙节,多元民族的特点让云南的节庆文化格外异彩纷呈。
随着当地旅游发展和节庆文化宣传,这些活动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这些节日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挖掘、整理、普及和传承。
让民俗文创产品走进现代生活
当前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创面临着形式单一、同质化等问题,旅游市场的热度让商家重消费、轻文化,包装豪华的月饼、粽子或景区售卖的低端、相似的纪念品遮盖了应有的文化价值。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民俗文创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民俗文创产品的深度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节日等民俗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节日饮食、节庆仪式、节庆物品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与古代农耕时期大不相同,传统节日的文化语境发生改变。
要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就要寻找其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将节庆文化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这也更需要通过灵活新颖的表现形式,创造更多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创产品,努力打造我国的民俗文创产品品牌。
‘柒’ 从民俗角度谈谈如何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节日
1、将传统节日适当增加为法定节日:
在传统节日与现代政治性节日比重大大失谐的情况下,尊重人们的风俗习惯,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显得迫切并必要。
2、加强对下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
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传统节日,对本国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在传统节日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之前,社会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须由学校教育来补充,才不至于出现传统节日的“断代”。
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三点:
1、传统节日有着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进人际和谐,传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于建构“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传统节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演化,整合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