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当代英美文化热点讲什么

当代英美文化热点讲什么

发布时间:2022-10-29 17:16:03

‘壹’ 英美文化相似的原因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不断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而英国和美国的文化则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成为了全球最热话题的话题之一。而在这两个强国,在许多方面其实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在有些方面,它们也许会格格不入,但在有些方面却显得一脉相承。现在就让我们放眼英美社会,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是日常生活习惯的比较。我们都知道英国文化其实是美国文化的源头,在美国早期移民中,英国人占了大量比例,他们自然将英国传统的文化带入了这片土地。而17世纪,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深受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所以英美文化的同源性自然了决定它们之间的诸多相同之处。例如英美两国人民都说英语,在一些社会交往上,都主张女士优先,文明有礼,保护隐私,忌讳星期五和数字是三等。都有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而那些显而易见的差异也是能看出来的,虽然都说英语,但却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别。在许多单词上,发音方式都是有所区别的。在穿着打扮上,英国人注重穿着整洁,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领,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不再会别人的看法。在性格方面美国人无时无刻开朗、自信、勇敢、活泼;而传统的英国人内向、淡漠、彬彬有礼、诚实可靠、有名族优越感。

其次是宗教信仰上的异同。英美两国人民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而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分为了三个派别: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我们先从英国说起,从地理上划分,英国主要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从宗教信仰角度看,英国人实际上也可以分成4种类型:北爱尔兰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其中北爱尔兰人以信仰天主教为主;英格兰人以圣公会教徒为主;苏格兰人以新教长老派为主;而威尔士人则表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色彩,既有信仰安立甘教、天主教的,也有信仰新教长老派和循道宗的。所以英国宗教具有多元化特征。而有着悠久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传统的美国,如今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宗教多样性的国家。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城市人口占76%。白人占80%左右,为欧洲移民的后裔;黑人3000多万;其余为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移民后裔、印地安人、因纽特人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在美国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约有1.56亿人,占美国总人口的57%。位居第二的则是犹太教,而信仰天主教的教徒也较多,此外还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佛教,东正教,道教等

‘贰’ 英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我们炎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要研究自己的文物典籍,入乎其内应当不会太难。可是要让我们完全超脱出来,摆脱各种感情上的瓜葛,俯视高瞻,那就不是件易事了。相反,欧西人士,与我们远隔重洋,容易超脱;文化背景迥异,观察我们的事物,自会有完全不同的眼光。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就可能大惊小怪起来。视觉差的作用固然不能排除,但更主要的还是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为坐标,观察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了解一下异域人士是如何“戴着‘西洋镜’来观照中国的法律传统”,或许也别有一番滋味。 一 研究之缘起 近代西方人开始接触中国法律最早大抵开始于16世纪中叶。但最初的经验,多数是对抗和冲突。这是因为,在这些外国人中,“除少数教士外,可分二种:非亡命之徒;即系渔利商贾,其惟一之目标即为来东方寻觅财富,当地之法律人情一概不加过虑;所负使命为填其金钱欲壑,一旦目的达到,即买棹归去。故此辈危险分子在东方之活动实予当地司法权莫大之威胁”。(注:孙晓楼、赵颐年:《领事裁判权问题》,(现代问题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不着出版年代,第158页。) 在众多早期东来的西方诸列强中,英国人属于迟到者,但是英国人后来居上,很快取代其前辈,扮演起了来华欧西各国人中领导者的角色。有学者说,“自十八世纪开始,所谓中西关系,主要是中英关系,所谓中英关系,几乎全部是商务关系,而这种商务关系,在英国方面则全部操之于东印度公司。”(注: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台北:联经1997年9月版,第14页。)这种说法大体上是不错的。虽然早期来华的西方各国都与中国法律打过交道,但各国只是设法逃避中国法,真正试图了解中国法律的,最初只有英国人。当然,英国人最初了解中国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规避它。相对于其它各国来说,所不同的是,英国人的规避是主动的、积极的。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英国人曾多次谋求在中国建立正式的治外法权制度。到1843年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时,英国人终于在其第13条正式纳入了治外法权的规定。(注:参见陈国璜:《领事裁判权在中国之形成与废除》,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1年版,第21页。)可以这样说,英国人最初了解中国法律的动机就是为了谋求在中国建立治外法权。 与西方人接触中国法律相比,西方人对中国法律的了解起步并不算早。其它各国不必说了,即便是英国,直到18世纪末叶以前,对中国法制的运作状况仍处于茫无所知的状态。(注:B.W.Keeton,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928 vol.l.p.96.(下引此书简称“基顿”))1800年,发生了一起重要的案件。停泊在黄埔的英国海军H.M.S.Providence号船(H.M.S.Madrsa号的供给船)的看守官员开枪击伤了一名华人,另一华人跳水后失踪。广东当局要求英方交出兇手,遭到H.M.S.Madrsa号舰舰长的拒绝。该舰长Dilkes出席了广东当局举行的审判,由于翻译上的误解,Dilkes与中国法官发生了争吵,中国人将该舰长逐出法庭。此事后来终因受伤者痊愈而平息。广东当局不再坚持要求惩罚兇手,同意按照英国法对该犯予以惩处。同时广东臬司还致信向Dilkes舰长表示歉意。东印度公司对此案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同时他们感到对中国法律及习惯缺乏了解,因此向中方索要《大清律》。广东巡抚复信说清朝法律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欧洲人不可能从中获得他们所关注的确切信息,而且,未经皇帝的御准,他们也无权让外国人检阅中国的法律。不过,他还是送来了一百多份根据律典编纂的涉及外国人杀人案件的特别规则。这些规则均由司当东译成英文。后来,东印度公司还是获得了律典的全本,司当东据此将律文全部译成英文并于1810年出版,题为“Ta Tsing Lü Li(《大清律例》)。(注:Staunton,George Thomas,tr.Ta Tsing Leu Lee;Being the Fundamental Laws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Supplementary Statutes of the Penal Code of China.London:Cadell and Davies,1810.)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大清律》的第一个西方译者司当东稍加介绍。该氏是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的儿子,后者曾在1893年马戛尔尼使华时任秘书,小司当东当时还是个13岁的孩子,也随父出使。据说他当时的中文非常流利,乃至能有幸面对干隆帝侃侃而谈。(注:基顿,第45-46页,并见萧致治、杨卫东编撰:《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1517-1840)》,(中外关系史丛书C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9页。)司当东氏这部译作的问世,无疑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清代的法律和制度提供了最初步的条件。(注:T.R.Jernigan,China in Law and Commerce,Macmillan & Co.,LTD.,London,1905,p72:“公众应感谢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将律典译成英语。但是奇怪的是,这部有趣且有价值的书竟然绝版了。摆在我面前的这一本是1810年的版本。没有这个本子的话,除非熟悉中文,外国人就无法了解统治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法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继司当东之后,又有一些欧美人致力于探索中国法,但他们的结论却全部都是消极的。1832年,由第一位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注:裨治文后来曾任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第一任会长(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见基顿,第97页。)(Dr.Bridgeman)在广州创设的《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开辟了一个论坛,该报的最初几期有大量篇幅专门讨论中国法律和治外法权问题。这种讨论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中国法庭审理中国臣民的实际案例,以便描述中国法律的日常运作实况;另一个方面是刊登大量商人和传教士批评中国法律和中国对外人主张管辖权的文章。尽管这些讨论带有许多偏见,但对于我们了解早期西方人对于中国法律的看法却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其中有关第一个方面的讨论,不乏公允的内容。 司当东氏在其翻译的《大清律例》一书的导言中,盛赞《大清律》是人类智慧的杰作。不过,无论是在导言还是正文里,译者都一再指出,《大清律例》的实际运作与其理论上的辉煌相去甚远。(注:基顿,第46页。)《中国丛报》第2期刊登了一封长信,对司当东氏翻译的清律提出尖锐的批评,作者指出:“编辑先生,您正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法律,我希望您提供的信息中也能增补一些实践中的情形,换言之,即这种法律的理论是怎样付诸实际的。有些法律在书面上看起来美妙绝伦,但却毫无实际性可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国法上关于公务官员、地方官及警察的报酬的规定。按照法律的规定,这些政府雇员的收入处于较低微的水平,因此他们常常不能依靠这些收入维持生计,其结果自然是求助于贿赂、贪污、勒索和财政上的诈欺。有个政府官员受雇防堵走私,但政府支付的佣金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就向走私者收费并允许走私,此类案件多不胜数。法律的规定相当细密琐碎以便约束官员们,但后者总是花点钱便能逍遥法外”。“我们不知道这种法律在内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作,不过政府针对外国人以及外人与本地人交往所制定的各种规定几乎全都缺乏可行性。然而,尽管因缺乏可行性而无法执行,但这些规定却常常成为勒索费用和索贿的理由而起到骚扰各方的作用”。(注:转据基顿,第99页。) 1832年10月出刊的《中国丛报》登载了一起案例,暴露了中国法律运作的实态。案中的主角是一个名叫Ye Mungche的户部官员丁母忧回到广东东莞乡下。在那里他无恶不作,勒索钱财,绑架妇女,连尼姑也不放过,先后杀害十多条人命。更严重的是,当地官府慑于他的权势,竟然任其横行乡里,不敢过问。后来还是他旧日的一个朋友其时在当地任地方官,想尽办法将他骗到广州,才终于将他逮捕。然而当开庭审讯时,却无人敢于起诉。这位地方官无奈只得到Ye的家乡张贴告示,邀人控诉。由于中国法律要求在判决前必须取得口供,这就不得不采用刑讯。作为Ye氏的旧友,这位地方官拒绝对他施行刑讯,认为那样做会有伤整个士大夫阶层的体面。替代的办法是对Ye氏的仆人——一个并未受到指控的人施行刑讯以获取口供。Ye氏于是被判定为有罪并处以死刑。这时Ye氏北京的同僚们写信给广州当局要求予以轻判,审理此案的法官愤而要求辞职,而Ye氏的刑罚据说很可能被减死为流。尽管两年多以后Ye氏最终还是被处死了,但此案暴露出的问题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显然,在西方人眼里,官僚势豪的特权以及官官相护正是阻碍中国法制正常运作的原因。 基顿也指出,欧洲人对中国法的批评有时难免言过其实,但是他们所指陈的这些弊病的严重程度绝非夸张。(注:基顿,第109页。)不难看出,西方人对中国法律的最初评价是相当糟糕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实不足为怪。因为早期西方人对于中国法律的研究,如果可以称得上是研究的话,基本上都是出于一个非常实际的目标,那就是要在中国建立治外法权。要实现这一点,很自然,首先就要证明中国法律的野蛮和落后,不值得西方人尊重和遵守。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西方人对中国法律的这种最初评价却对后来清末实施法律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光绪31年3月,修订法律大臣伍廷芳、沈家本奏上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中有这样一段话:“故中国之重法,西人每訾为不仁,其旅居中国者,皆籍口于此,不受中国之约束。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制,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制,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亟当幡然变计者也。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

‘叁’ 英美文化历史风俗常识

英美文化历史风俗常识:

1、个人隐私:

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当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时,都被认为有失礼貌。因此,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避免问及有关隐私的问题。

2、被邀做客:

在英美等国家,如果被邀请去别人家里做客,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婚礼、生日等特殊的场合,通常只需带上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则送不送礼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点什么。

在接过礼物后,接受礼物的人则会马上打开礼物,并说一些赞赏的话。

3、付小费:

当在英美国家乘坐出租车或在饭店、旅店消费,进行理发或美容时,除车费、饭钱、住宿费等应付的账单外,还需支付一定的小费。小费的比例一般为账单的10%-15%。人们通常给出租车司机、理发师、美容师、旅馆行李员小费。

但在饮食店和旅馆,如果小费已经算在账单里了,通常就不必再给小费了。给小费是尊重对方劳动的礼貌行为。



英国的语言文化: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

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肆’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点是什么十条

一、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在历史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理环境优越,这为人长期居住、生产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很快。

英美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有发展就会有竞 争,有竞争,斗争就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斗争。

二、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以家庭伦理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本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国文化,家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中长幼有序,夫妻有分,家庭成 员各守其责,各安其分。

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根本,是国粹。中国的“孝”文化自古有之,古人以孝治天下。

英美国家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它们的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独立,于是个人主义、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盛行。英美文化主张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 犯,他们以个人为本位、自我为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划分得界限分明,如就餐时的AA制、年满18岁子女必须独立生活等。这种文化反映在 家庭中,就是家庭各成员都是平等的,讲究的是沟通,而不是命令。

三、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而儒家思想的 核心是“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仁”才算是完美。英美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竞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机 会均等,就看竞争力是不是足够强大。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神化,不是改造自 然,而是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它们的主流思想。英美国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充满斗争的,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并利用自然。

‘伍’ 英美文化British & American Culture

第一章 简述英国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是不可否认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文化秉承了英国文化的很多东西。英国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根,源头。这是因为美国历史受英国的影响。

首先,在美国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占非常大的比例。顺其自然,他们就将英国的文化、英国人的性格特征、英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带到了这一片新大陆来了。
其次,17世纪,英国在所有国家中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率先迈入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英国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久,又在全球领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势力突飞猛进,称霸全球。而美国是是它进行武力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地区。这样的历史致使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二 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

同源性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语言——都是英语
2宗教——以基督教新教为主
3社会交往的一些细节——女士优先,文明有礼,保护隐私,忌讳星期五,数字十三等
4节日——万圣节、复活节等。

第二章 英美文化差异的表现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谈到了英美海归人员的不同。对留英海归的普遍评价是衣着体面、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较酸,喜欢弯弯绕,经常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而对留美海归的评价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既是说留美的海归一般穿着随意,不大讲究,即使有的场合他们也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这些海归举止言行的区别其实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其实,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的性格和英国人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把美国人的性格概括成:热情、开朗、冒险、创新、奔放活剥、直白的幽默

相对应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冷漠、含蓄、内敛 、保守、理性严谨、绅士的幽默

狄更斯被誉为英国幽默大师。像所有的喜剧大师一样,狄更斯让幽默颠覆人们的臆断,无论这些臆断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都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一代又一代人,已然成为英国传统的一部分。他利用这点,让读者远离了理智和理论,把由衷的同情心理和快乐态度抬到了最高的道德地位,用带笑的情感照亮了他那个了无生气的商业时代,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狄更斯的幽默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家。比如,中国着名作家老舍他作品中的幽默就深受狄更斯的影响。看了狄更斯的幽默,是心领神会的幽幽一笑。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槽,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可是昨天也是在这里,我钧了15条呢!”“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记名罚款。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
但是狄更斯的幽默被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所不屑。马克吐温曾经说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读不出什么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来。其实,马克吐温的说法有些偏颇。因为他所理解的幽默是美国式的幽默。他本人也是美式幽默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幽默在美国甚至国家上享有盛誉。马克吐温的幽默中含有讽刺、机智、揶揄、玩笑,可以让你笑得流眼泪,同时让你笑得心颤。如同吃了一颗橄榄,甜中带涩。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到英国一个小镇的旅馆住宿,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时,发现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这样签名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多仆从。” 马克·吐温笑了笑,在旅客登记本上写道:“马克·吐温及其一只箱子。”
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而且目中无人;美国人说英国人保守刻板,不懂未来。

四、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

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领域最顶尖的教育水准,这与政府民众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并伴随着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与信仰宗教一样的虔诚境界。而英国教育标榜自己的口号是:The Best You Can Be——你能成就极至,反映出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始终追求的信仰。在这种意识下使得不论是美国教育还是英国教育,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近乎是一项神圣的宗教行为了。

五、英美的企业文化不同。

美国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创新,而英国却是保守,美国企业文化认为人人都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英国企业文化却将讲求等级观念,美国企业文化认为竞争是企业的生命源泉,而英国企业却排斥竞争。这又导致了美国企业和英国企业发展前景的差别。

第三章 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原因

英美文化在其各自精髓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差异呢?我认为是文化的生态环境不同。
一、地理环境不同。

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一个是欧洲大陆,一个是美洲大陆。英国经过长期的开发,已经非常富裕。但是美国刚开始的时候是来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陆上,首批移民被称为拓荒者,所以,他们要敢于冒险。如果没有冒险精神,他们也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此外,整个的欧洲文化和美洲文化的差别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

二、人文环境的不同。

人文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两国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欧洲传统国家。其社会长期存在等级差别,一直有君主存在。所以,英国人喜欢怀旧,保守,具有绅士风度,等等。这些方面是需要历史的沉淀和积累的,常若没有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美国恰恰是一个没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年轻国家。所以,美国人勇于创新,强调个人价值。因为没有很多的传统的东西去给他们怀念和继承,需要他们去开拓。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很多的束缚,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另外,两个国家的人口组成也有区别。美国是移民国家,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在美国。所以,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所以,美国文化的接纳性也很强,包容性很强,可以接受和吸取一切文化因子。对外来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文化影响到美国人身上,就是美国人十分热情,开朗,善于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但是,英国的人口结构相较于美国而言,显得单一很多。所以,英国不太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反映到英国人性格上便是比较内敛和含蓄

‘陆’ 我们能从英美文化中学到什么

英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自由,需要人权。

英美文化相对于中华文化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豪放的,后者是内敛多一点。

英美文化较为开放,每个人都会把情绪挂在脸上,而且十分热衷于自由。

我们可以学习英美文化中的外向开发,但是他们的过于奔放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规矩还是要守的。

西方世界主要特征为:国家的人民普遍享有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并得到法律保障,有民主选举,强调人权和法治。语言系统多使用拼音文字,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书写;文化上多承传历史悠久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

‘柒’ 英美文化有什么急

英美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这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说的是英语,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主宰着当今世界诸多事件的走向,都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与健全的社会体系,都拥有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英国人和美国人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美国人说英国人不懂未来。这样相似的两个国家,又有着那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呢?我将从一下几点进行论述

第一章 简述英国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是不可否认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文化秉承了英国文化的很多东西。英国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根,源头。这是因为美国历史受英国的影响。

首先,在美国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占非常大的比例。顺其自然,他们就将英国的文化、英国人的性格特征、英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带到了这一片新大陆来了。
其次,17世纪,英国在所有国家中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率先迈入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英国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久,又在全球领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势力突飞猛进,称霸全球。而美国是是它进行武力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地区。这样的历史致使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二 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

同源性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语言——都是英语
2宗教——以基督教新教为主
3社会交往的一些细节——女士优先,文明有礼,保护隐私,忌讳星期五,数字十三等
4节日——万圣节、复活节等。

第二章 英美文化差异的表现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谈到了英美海归人员的不同。对留英海归的普遍评价是衣着体面、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较酸,喜欢弯弯绕,经常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而对留美海归的评价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既是说留美的海归一般穿着随意,不大讲究,即使有的场合他们也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这些海归举止言行的区别其实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其实,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比如:1

美国
英国

第二层

Second floor

First floor

地铁
Subway

underground

电话忙音
The line is busy.

The line is engaged.

学期

Semester

term

假期

vacation

holidays

商店
Store

shop

阅读全文

与当代英美文化热点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