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中美文化在哪些方面相似

中美文化在哪些方面相似

发布时间:2022-10-31 05:11:18

❶ 中美文化的异同点

中国文化偏重于理性直观,着眼于作为阴阳的事物相同而合的一面.看阴阳整体的直观属阴性.

在直观下,作为阴的子女对作为阳的父母是从属关系,事事要迎合父母.这个观念就是中国文化的根.

这父母子女相同而合的阴性观念延伸为人间的和谐和群体的一致行动.这就是和谐和合作观念的由来.

对父母子女一体的观念,人心自然产生子女在父母心中,父母在子女心中的亲情.

亲情扩大为友情,同胞情,种种人情.爱情也是以心中的情为准.亲情最后演变为公益的理念.

中国文化就是以家庭一体观念为根,以和谐和合作为干,以人情和公益为枝叶的大树.

中国的社会制度是这棵大树的观念和理念自然展现的形色外壳.

***

美国文化偏爱理性推理,看事物如何相异而分.将阴阳视为相反两面的推理属阳性.

美国文化强调父母子女相异而分的一面,突出子女独立于父母的自立性.这个观念就是美国文化的根.

这父母子女相异而分以致彼此独立的阳性观念繁衍出人人平等和个人自由的观念.

父母和子女既然彼此独立,自然父母心中无子女,子女心中无父母,至少谈不上中国式的心和亲情.

人间既无牵连,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自由地发挥自己,在求利中获得成功.私利便是主要的追求.

美国文化就是以个体独立为根,以平等自由为干,以个人私利为枝叶的大树.

美国的社会制度是这棵文化大树的观念和理念所展现的形色外壳.

***

中美文化形成于向阴或阳,向直观或推理的倾斜,而不是对另外一方的否定和排除.

中国的阴性文化以直观为主,推理为辅,体现群体的融合和情感,可谓以人为本的内向文化.

美国的阳性文化以推理为主,直观为辅,体现个体的独立和行动,可谓以物为本的外向文化.

美国物本文化给人快乐多于幸福.中国人本文化给人幸福多于快乐.中美文化各有强弱.

阴阳既是相异而分和相同而合的,中美阴阳文化自然可以融为一体并各自保持特色.

求美化而不失掉人情味和幸福就必须先分清美国文化的内涵和框架及其精髓和外壳.

❷ 从刮痧这部电影中看中美文化的相同点有哪些

也各有所短、观念、观念上的不同,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试图一统天下。
第一点.所以。由于时空上的差异,但从根本上看;要看到其局限性、道德标准等方面,体现的却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就像电影《刮痧》所表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用西方的文化观阉割异质的弱势文化的趋势,这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从表面上看。对待自己的文化,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要有文化自信,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冲突、冲突到融合,但不能妄自尊大,不仅在中美两国的法律,观念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文化、互通的过程,我们先从文化的渊源方面来看
第二点,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化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而且触及法理,甚至中医理论等诸多议题,电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医的无知,造成了中美—东西方文化,是那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朋友观
第三点,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碰撞

❸ 中西文化的相同点有哪些

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

一、音乐

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

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比如提琴与琵琶,他们不论在外型上有很大的相似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提琴也在西方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饮食

1、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为目的。

2、都注重于口味,品味。

3、现在都提倡绿色食品,安全卫生第一。

三、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情人节是每年的农历7月7日,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西方的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日,随着时代的进步,情人节受到了东西方年轻人的热烈追捧。玫瑰、巧克力、苹果、红酒和情侣套餐都成为了情人节表达心意的最好礼物。

由于情人节在广大年轻人中受到热烈欢迎,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情人节成为了所有花店、时装店、礼品店、西餐厅、酒吧和电影院的节日。

四、宗教神话

东西方神话都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产生都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方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也反映了当时东西方人民把苦难寄托在神灵身上的共同特点。宗教被东西方广泛的利用来维护阶级统治。在东方文明中,佛教和道教对人们的影响重大。

在各种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独特性,才预示着今后交会的可能和暗伏着冲突的根据。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

❹ 中美文化在哪些方面是具有相同之处的

老实讲的是,中美文化在关于礼仪这方面还是会有很多相同之处的,比如说是,尊老爱幼几乎都是他们所遵循的一个理念。在一些影视作品之中,你会发现其实外国或者说是美国的文化,他们也会有一个去保护孩子,保护老年人这么一个做法,就比如说是在电影泰坦尼克号当中,在去上救生船的时候总是先把老人妇女和孩子送上去,然后才会把那些年轻人送上去,我觉得这就很好的突出了这一点。

❺ 中国人与美国人有哪些相似的思维观念或风俗习惯

很多人都认为中美之间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甚至有些人认为中美之间是没有什么相似点的,但其实这种想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事实上,在很多方面,中美之间都有很大的相似点,毕竟大家都是地球人,尽管民族文化不同,但是价值观上还是有着相似点的。

尽管中美之间因为民族文化传承而会在很多方面上有着很大差异,事实上,也的确是差异比较显着,就如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孩子满十八岁成年以后是否还要给予经济援助支持这种问题方面上,中美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一个鸿沟难以简单跨越。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美之间尽管有差异,相似点也是存在的,并且也是有很多相似点的,我们还是要善于发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❻ 中美之间,有哪些相同VS不同

相同之处有:

1、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喜欢中国美食。中国餐馆在美国十分的普遍流行。

2、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很大,而且面积比较接近。

3、两国的军事力量都很强大,这两个国家的人男人对于军队都很尊敬。

4、两个国家的人都崇尚消费主义。中国有双十一,美国有黑色星期五。

5、这两个国家的文化都多元。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不用说,美国是移民国家,移民多,文化也很多元。

6、中国年轻人仰慕美国的文化,但是在美国,中国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不同之处有:

1、美国人主要是指美国白人,美国文化大多是从欧洲继承而来的。

2、美国人对于欧洲人来美洲大陆之前的历史知之甚少,而中国文化已经流传5000多年了。

3、美国的宗教理论主要是根据基督教的信仰完善的,但大多数中国人是无神论者。

4、最大的不同,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5、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发达国家。

(6)中美文化在哪些方面相似扩展阅读:

中国和美国差异的原因

1、经济原因:俗话说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咱没钱的时候就放个羊、割点草,咱有钱的时候,就看场电影、逛个街、旅个游。那么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全国人民都达到了世界很高的生活水平,而我国经济比美国相对落后。

2、文化原因:什么是文化?不单单是我们说的语言使用的文字,从广义上讲,绘画、音乐、建筑、文学、体育等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促进和凝聚的作用。

3、社会原因:美国的社会比较和谐包容,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他社会风气自然离不开他的文化氛围,他们大多数人都有信丰的宗教,而中国虽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56个民族之多,但是汉族占了绝大部分,汉族人大多都是无神论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美国

❼ 求中美文化的相同点,看清是相同点!!可以从饮食,服饰,音乐等各方面分析!!好的话我可以再加50分!

中美文化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
比如两国人民都崇尚民主、追求自由、提倡文明等等

在饮食方面,都是注重质的好坏,注重食品的营养
美国移民较多,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喜欢中国菜的美国人是很多的

中美服饰由于各自的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伦理道德的差异,导致并形成了各自穿着观念、服装的造型结构的不同。美国文化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中国也处于开放时期,目前基本都是倡导服饰的简约、舒适、实用、美观

音乐不分国界,不管中美音乐有多少的不同点,他们还是能相互理解对方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着许多共同 点。比如节奏上,中国以山西的锣鼓为例,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 特色,鼓乐音响效果宏厚博大, 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有力。 在美国,鼓的功能和用途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乐器它是非洲黑人后裔音乐的代表,展现的技巧和激情深具震撼力和影响力。而中国民族管弦乐在我国各种传统民族乐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 和编制,通过不断的实验、改进而逐渐成型。可以说是“东方 的交响乐” 。
中国有“以音会友”之说。 因为音乐上的相似之处,使得不同国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情感上可以交流,互 诉心情。

❽ 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似点

中美文学研究比较
中美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有如下的一些相似之处:
(1)我参加的学术会议与我授课的课堂极像美国的情况。学术会议的安排是一样的,各种论文分小组讨论,然后是茶歇和集体用餐。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的思想控制迹象,看不出这些教师与学生都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唯一的一次圆桌会议的自由讨论,令我惊讶的是,我听到中国同事就中国是否存在言论自由发生了尖锐的争论。年龄稍大的学者说,“存在,当然存在。”而几个年轻人反驳说,“没有!”这是极其少有的情形,也不具有典型性。
我住的宾馆与美国宾馆也非常相像。中国的大学课堂,与美国的一样,讲完之后有问问题与讨论的时间。教室与学生也与美国一样。我几乎感受不到神秘的、或异域的东方,尽管人们用筷子吃饭,饭菜有些不同。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如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欧美同类杂志或论文集的文章一样。如2006年12月第28卷第6期,如“对莎士比亚戏剧中‘梦’的解读”、“双峰并峙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福楼拜的‘游戏’:《包法利夫人》的叙事分析”,还有一些明显理论性的文章,如“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全球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听起来都是很熟悉的内容。
(2)从我第一次来中国到最近的访问,我对中国教授与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印象深刻。中国学术界与学生都非常令人惊异。教授与学生流露出惊人的自信:他们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他们有能力做好它。这背后隐含的就是设想中国人是最好的。我隐约感觉到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少数”地方之一,每个人都很友好、尊重人、礼貌。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7年,受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派遣,我与来自历史、工商、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道,来与北京着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行讨论我们各自学科的未来。
他们希望我讲西方文学理论。说实话,当时参加研讨会的那些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人并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大多数年龄都很老了,除了俄语显然也不懂其他西方语言,都是受过去苏联遗留给中国的影响。现在,这一切早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才华的年轻学者,通常都在像哈佛大学等地受过培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变化,同样也在整个中国的政治、学术机构中发生了类似的惊人的转变。
强调了中美高等教育的相似性,在中国的大学与学术会议中我没有感觉到有任何不适应的地方。我现在来谈谈中美文学研究的差异。
两国的大学都根植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之中。目前,美国的大学正面临一些问题。美国的经济正在衰退,这必然也影响到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在过去20年越来越多地依赖公司的资助。政府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人文基金会等所拨付的经费越来越少。美国大学的研究经费来自大的制药公司、大的石油公司、电信公司等。大学越来越像公司一样运作,校长获得惊人的高薪,一切按照问责制来办,即根据赢利的幅度(来支付薪水)。很多教学工作都是由兼职教员来承担的,他们只能获得最低的生活工资,没有机会获得终身职位,只有极少的、甚至没有福利。学费迅速攀升,很多本科、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就欠下了从银行借的几十万美元的债务。由于学科变化迅速,文学系的课程相当混乱,大学之间没有任何一致,应该教什么,各种课程如何连贯地组合,没有任何共识。我过去老在想,要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立法者来参观欧文分校英语系或比较文学系,看到所提供的课程,要求我们解释各种课程混合的原因,我认为我们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讲授你喜欢的课程的自由,这是无上的特权,我过去从中受益良多,但要是有些同事讲授与你相关的课程,并就这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达到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样可能更好。
中国大学的情况很不同。一方面,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接连获得成功,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在高速增长。这意味着国家显然有大量的钱可用来资助、扩张老的大学,建立新的大学。尽管要进入最好的大学,在中国竞争异常激烈,也与美国一样,但我推断,一旦进入大学,其花费还是相当低的,从我所看到的来说,中国学生还是很简朴的。几乎所有的教员都是终身职位。有人告诉我,每个班被分派一个“班长”,中国大学的一个年轻老师向我肯定,在规定的课程内,教学中有相当大的自由,教师鼓励来自学生的创新观念。他是这样说的,“为便于教学,老师通常遵循某一本文学史书,但其目标不是达成集体共识。教师鼓励、高度评价创新性的、原创性的解读,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在我的文学课中,我告诉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有不同意见,而不是大家要有相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才真正有助于丰富文学文本。学术杂志仅接受有新观点的文章。”
大多数的大学课程,比如英语文学,是由国家委员会设定的,即教育部的外语指导委员会。同时,它也希望教授能够按照该清单所列出的书目来讲授,而英语系总的安排,在我看来,是希望涵盖一个连贯的、并明显保守的经典作品与话题,必修课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学、听力、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口译与笔译,也有把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写作等列入必修课;选修课包括英语散文、英语戏剧、英语诗歌、英语小说、教学法、修辞学等。我在脚注里列出了教育部的课外阅读清单。熟知详情的人告诉我,并非清单上的所有作家都要讲到,每所大学的英语系选取的作家都不同,他说,“外国文学课程通常涵盖重要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的名着。我认为大学之间没有严格统一要选取哪些作品,那些标为红色的很可能是各个大学的老师都要选取的,老师也可选取当代作家,如约翰·巴斯、多利斯·莱辛等。课堂上要求阅读并讨论的仅是某小说的几个章节,并非整个作品。但学生在细读所选取章节之前,应该了解这本小说的整体轮廓。提供澳大利亚、加拿大文学的高校并不多。我们开的澳大利亚文学课程有‘澳大利亚文学史’、‘澳大利亚当代小说研究’、‘帕特里克·怀特研究’等。”

有6个方面的差异,并把这些差异看作描述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便利之策。
(1)相对来说,中国学者明显对提出新的看法缺乏兴趣。总体上而言,他们更关注达成共识,或提出已经存在的看法。而在西方,与之完全相反,我们被教导,必须要提出些新的看法,提出一些以前没有人说过的,才可能正当地发表论文或出版着作。佛克马是这一期中唯一的西方学者,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一开始就提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与美国和欧洲的后现代主义不同。”这意味着,在他之前,就没有人把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弄明白。在美国教学的顾明栋可能会挪用我们的一些设想,在讨论鲁迅时,会提出一些与以前的评论不同的看法。西方人认为,文学研究中,以前已经说过的,就不存在重复说它的理由。中国人,至少是这一期《现代语言季刊》中的中国学者,认为如果它是真的,就应该反复说,从一代传到另一代,从学者传到学生。就像我所有的对比一样,这些仅是一些趋势,并非绝对的差异,你们如何看待这一期的论文,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不知我所掌握的情况是否属实?还是这一期的论文不具有典型性?
(2)这一期论文的中国学者非常关注文学分期或文学阶段的正确与否,命名是否正确,特征概括是否正确。这可能是王宁给他们的重要指示的一部分。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非常自信地说,“我正在读一个后现代作品”、“现代主义作品”或其他什么的,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分期,不论有多大的问题,是给读者一种安全感。然而,它只是满足一个分类的作用,代替实际所读的作品。比如说,“啊哈!那是一种后现代特征”,它的作用只是以防读者追问某一段的意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简单分类是经不起检验的。分期是中西方文学研究中很大的一部分。对西方人而言,现在它相对来说不再重要了,也都认可它,即使怀疑分期的过度归纳,分期会消除某一时期或地方的作家间的重要差异。我们,至少我是这样,更感兴趣的是某一作家作品的特殊性,他/她适合或不适合分期名称的方式。要展示后现代风格的特征,就像影响最大的理论家詹姆逊一样,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是很容易的。比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塞万提斯,佛克马在这一期所列出来的那些特征,在西方小说(也包括这一期论文中提到的中国小说)一开始就有了,比如,塞万提斯的《狗的对话》(The Dog’s Colloquy,1613),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就有了。顾明栋在《中国小说理论》中的《红楼梦》一章中,提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有很多后现代特征。这一期中顾明栋的权威论文“鲁迅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揭示了鲁迅的创作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与风格特征结合了起来,尽管鲁迅在他创作小说、散文诗、杂文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更不用说后现代主义作品(那时根本就不存在)。他的结论是,鲁迅一方面是看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另一方面也陷入到自己实验性的新形式创作的困境。
尽管顾明栋的论文接受既定的分期,其目标也是来划分鲁迅作品的分期,但他的论文无意中为分期施加了很多张力。要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能够在数个世纪的中外作品中找到,似乎意味着:1)时期的分类极端不可信;2)我们用来命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概念特征、叙事特征等,实际上可能与文学所使用的语言的历史无关。
这一期中佛克马的文章,关注的是区分开在文化上三种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形式,提出这三种后现代主义中的任何一种都假定,“所指与能指的传统关系不再适用。”佛克马所用的分期与中国学者不同,分期的特征更加复杂,并引用大量的实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3)中国学者认为历史语境几乎完全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这可能是一种残存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但很多欧美文化研究也有相同的设想。陈永国的论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的历史决定论模式很复杂也很精细,不过却坚信这种预设。读者会注意到陈永国调用了一个含糊的有机体或自然主义的隐喻(“现代主义诗歌作为新诗的一种形式,不会凭空而生。”),他详细说明了现代主义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原因:一是中国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一是西方知识流入的影响。这些原因的影响是双重的,不容易预测,但是,这两个原因在任何个案中混合到一起,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佛克马对后现代主义作家与历史、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看法很不同,这出乎我的意料。我说“出乎意料”,是因为当今西方大多数的文化研究者(与文学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与陈永国的立场很接近。作为文学风格的后现代主义,与作为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后现代性,佛克马要比詹姆逊、利奥塔德可能的区分更加明确。佛克马说,“我把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文学思潮,一种由作家、评论家与广大读者所使用的文学社会方言,把它与作为当代社会、政治条件的后现代性区分开来,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对后现代性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利奥塔德, 哈维(David Harvey), 贝尔滕斯(Hans Bertens)等人做过具体的分析。”佛克马认识到历史条件会起一定的作用,“我们必须考虑地理的、文化的、历史的差异。”但他认为,从现代主义转到后现代主义(与其他任何风格的转变一样),仅仅是因为作家厌倦了一种风格,现在想转变一下,“任何风格或文学社会方言,包括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将被消耗殆尽,因此,人们想听到不同的东西…… 新一代认为既有的社会生活观念与经济条件不适合了、过时了,应该为新的社会解读所代替。”叶芝(W. B. Yeats)用不同的音调说,“人类景仰的一切事情/都能撑过片刻,或一天/爱恋的欢愉,赶走他的爱恋/画家的笔,消蚀了他的梦境。(《一出剧里的两首歌》佛克马用生理学来解释风格的改变,“相同的神经元连续不断地重复刺激会导致结果逐渐减少”,他的这个简洁陈述有点类似于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在佛克马看来,风格惯例的改变,是受内在逻辑控制的,与历史几乎没有关系。新一代渴望并需要不同的风格,一种社会方言受神经元的重复而耗尽了自身。在某种意义来说这不错,尽管有些夸张,新的文学社会方言的确是“凭空而生”的。佛克马那些比较适中的陈述也有惊人之语,“人们想听到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他的看法又让我想起这一期的杂志。
(4)第四个特点就是他们极像美国人,至少像我一样,描述一个作家或学派(如九叶派)的论述高度抽象。当然,佛克马在表现中国后现代主义特征时也使用了抽象的表达,如“华而不实的虚构”、“元语言批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等。与大多数的西方文学研究一样,佛克马感到必须要例证这些抽象的用法,从而证明它们是正确的。他详细地讨论了具体的作品,也有很多的引用,比如讨论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Please Don’t Call Me Human, 1989),以及对其他几个作品的分析。陈永国的文章,尽管讨论的是整个20世纪中国诗歌,但仅有两处很短的引用。
中国学者的论文,通常依赖三重抽象。第一重抽象:单个作品,除了用作品名来标识外,偶尔在其他论文中讨论中国小说外,使用最容易翻译的内容,如情节综述与人物描写。第二重抽象:几乎都不强调单个作品的特征。某一个学派或小组(如九叶派)的所有作品的讨论似乎它们都是一样的,似乎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互之间或与同一时期作家之间的共有特征。第三重抽象:使用概念性的陈述来定义这些共有特征,如陈永国提到的朦胧诗人,我上面提到的两处引用(一个是北岛,另一个是舒婷),“拥挤在强烈的欲望与无用的形式之间,这些年轻诗人一方面要拼命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要隐藏自己。因此,使用非传统的意象来表达朦胧的艺术策略,直接的言说与本能的表达强化了其情感。此外,那些碎片式的、非传统的、不完整的意象,这些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在、现实与幻想、理智与荒谬、短暂与永恒等二元对立,在放肆地宣泄诗人的激情中实现了统一。”我不怀疑陈永国所说的真实性,他的论文让我急于想了解他提到的那些诗歌,即使是通过英语翻译来了解。我想看看他们是如何例证他所陈述的“现实与幻想、理智与荒谬、短暂与永恒”等,他们使用“非传统意象”到底是如何朦胧的。这一期论文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使读者急于想读文章中所提到的作品。我非常高兴地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很多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翻译,比如鲁迅的很多作品的翻译(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lu-xun/index.htm)。
(5)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由于缺少引用,伴随而来的就是几乎没有风格或形式分析,也不关注西方人所称的“修辞”或“叙事学特征”。近来,美国的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佛克马有一些形式分析,比如,他说,“王朔没有使用的风格手法几乎没有。他试过重复,没有标点的长句,荒谬的推理,把政治行话放大到可笑的比例,从而产生出一种欢闹的故事,即他所指的文化大革命。‘胖子’成为了笑料,至少在更宽容的时代不犯政治错误。”要是能够给这些风格手法举一些例证就更好了。不过,佛克马暗自认识到“风格手法”在意义上的重要性。然而,中国文学学者尽管崇拜巴特(Roland Barthes)、德里达等人,至少这一期的论文中,他们几乎没有风格分析。我所了解的其他中国学者的着作,如申丹,她的叙事学个案中就有风格分析。对我们而言,新批评与随后的“解构”,即使是对那些文化批评者而言,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尽管他们对此怀有敌意。不断有人宣布“解构的死亡”,但不知何故,它拒绝死亡。它可能会死,但它会像幽灵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没于我们的文化批评。顾明栋作为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倒是注意到了细微的语言手段的作用,如他在《中国小说理论》中谈到的两部伟大的传统中国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就以相当长的篇幅讨论了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
(6)最后一点差异,这一期文章的中国学者都很关注西方作品翻译成中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们很少关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也可能对某一语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而限制了翻译。他们似乎假设中国文学可以翻译成英语,西方文学可以翻译为汉语,没有重大的遗失。他们毫不怀疑汉语、中国文化与西方语言、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情况是否如此,我对此很怀疑。我对汉语一无所知,早就有人告诉我,汉语的文学形式、书写的意义,与英语、德语、法语的书写不同。这就需要把“同一个文本”的汉语、西方语言的各种译本并排来比较,来具体讨论它们在语义、语法、句法、修辞、以及文类假设等方面的差异。顾明栋的《中国小说理论》中有这样的讨论。我对此缺乏了解,但从他的着作中可以瞥见译入与译出时的遗失。美国的中国文学学者,如苏源熙(Haun Saussy),对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特征对意义的影响更感兴趣。

阅读全文

与中美文化在哪些方面相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7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3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1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8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