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汶口文化距今多少年是历史最悠久的吗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今为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以后同一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域也不断发现,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就已发掘的材料看,可以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
文化分期
早中期
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
晚期
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家猪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有一些大汶口墓葬里随葬有很多猪头和猪的下颚骨。这些随葬的猪头和猪的下颚骨,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此外,随葬的私有财产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
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演变。从墓的规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从随葬品来看,差别更加悬殊,有两组墓葬可以对比: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可见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显着。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着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
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
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㈡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时候,主要是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时候,主要是在中国的哪个地方?中国考古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即我们的国家和文明是在哪里产生的。山东省焦家遗址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是黄河下游古代国家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和文博学教授、夏商周年代学项目首席专家李伯谦说。
焦家遗址位于5000年前的山东省,是黄河下游进入古国的舞台见证山东省焦家遗址2016年至2017年,山东大学的考古学家在章丘的蛟家遗址重新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并发现了许多高水平的设施,包括夯土墙、护城河、祭祀坑和大坟墓。出土的玉器、白陶、黑陶、彩陶等一大批规格齐全的高档礼仪器具。高档墓葬,棺材齐全,为后人打开了棺材体系。MuZhuRen多埋皇室玉刀、玉钺和各种陶器和玉珠宝展示财富的占有,陶器和玉丧葬的位置是固定的,和成套组合,形成埋系统非常稳定的礼仪和文明的标志,随着时间早,大尺度和系统特性是一致的。
㈢ 大汶口距今时间是多少地点在哪原始农业是什么原始畜牧业是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所以,它距今大约4500-6300年了。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已发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村落遗址所选择的地点,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带的高地上。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
㈣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山东省。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已有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有早中晚期的区分。
遗址的特点: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㈤ 大汶口文化距今有多长时间其范围地域包括什么地方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㈥ 黄河岸边的大汶口遗址距今有( )年的历史
4000年。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㈦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个省
大汶口遗址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架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入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皖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
㈧ 大汶口文化是怎么样的
巍巍山,五岳独尊,悠悠汶水,源远流长——这几句山水感怀比较贴切地道出了泰山与大汶河在自然和历史文化中的突出地位。这两者之所以被相提并论,缘于泰山南部、大汶河畔着名的大汶口遗址以及曾经遍布今天山东境内、辐射豫、皖、苏三省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前身。作为一支势力强大的新石器文化代表,大汶口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专利,它有一批特点鲜明的精美陶器、发达的手工业加工技术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奇特习俗。
陶器是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主要标志物,除常见的红、灰、黑陶外,还有白陶,非常与众不同。陶器上经常饰镂孔、划纹、鼻钮等,并有绚丽的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或者遵循某历史传统,这里的三足器、圈足器非常发达,多见各种形式的鼎和帮——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实足鬻、袋足鬻,在大汶口人的理想中似乎要把所有器物都装上腿(足),这种现象成为该文化的一种特色。此外,漏缸、豆、背壶、觚形杯、大口尊等也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与鼎、鬻等共同构成了大汶口文化完整的陶器群体。
大汶口文化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这时期显然出现了专业的工匠。从陶制的日常生活器皿到生产用的工具,直到显然非实用器的各种原始礼制用品,都从大汶口人灵巧的双手中创造出来,其技术的精湛程度一点也不逊于后世。大汶口人在陶器制作过程中开始使用轮制技术,这时所烧制的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代表了这一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被后来的山东龙山文化继承并发展,制造出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令世人惊叹不已。大汶口文化还有仿动物造型的陶器,反映出工艺技术的纯熟和制陶业的兴旺发达,如猪、狗和龟形的容器,其中的兽形提梁鬻堪称工艺美术史上的珍品。
大汶口文化的玉石制作业也比较发达,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通常选用高硬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石料,石器造型规整,器类丰富,在一些墓中常见随葬成套的大、中、小型石器,还出现了精致的玉质工具及大量的玉、石装饰品等。
大汶口人的制骨工艺十分出色。墓中经常出土精巧的小件骨雕品,如雕花骨珠、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器柄刻有纤细花纹的獐牙钩形器等,剔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比较成熟,其中的透雕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骨雕筒等,都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彩陶豆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原始人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齿习俗,一般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他们平时嘴里还喜欢含着小石球或小陶球,每天在嘴里滚来滚去,由于长期含着这些小物件,所以有人的臼齿外侧已经严重磨损甚至内缩,颌骨也跟着异常变形,不但模样奇特而且充满神秘感。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钩形器及龟甲等物品,在其他新石器文化中非常少见。
大汶口人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在遗址内窖穴形式的粮仓中出土了成立方米的腐朽粟粒,表明这时粮食已有了相当可观的产量。大汶口人也有石器制作的工具,铲、斧、刀、锛、凿等器具数量众多,另外还有骨镰、蚌镰以及加工谷物的石杵和石磨棒等。其中的有肩石铲、有段石锛、石镐头和鹿角锄等工具标志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大汶口人的家畜饲养也比较发达,遗址里出土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而且用猪下颌骨、猪头、半只猪甚至整猪随葬的风俗非常盛行,墓地中用猪随葬的墓占三分之一以上,随葬猪下颌骨最多的达30多个一方面说明这时猪的饲养已十分普遍,同时也表明大汶口人对猪情有独钟,生前死后都离不开猪的陪伴。有很强的宗教意义。大汶口人也捕食大量的獐、斑鹿、狸和麋鹿等野味,还有扬子鳄、鱼、龟、鳖、蚌等大量水生动物。
大汶口文化的聚落发展得比较成熟,除了简陋的小型单间建筑外,也能建造规模宏大的连排多间建筑。在大型聚落里,外有围壕环绕,宽二三十米,深五六米。聚落内部广场、房址、兽坑、祭祀坑等密布。房址均围绕遗址中心而建,以2间、4间或5间为一排分列。房址为浅地穴式,由主墙、隔墙、门、居住面、室内平台和室内柱构成,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墙体为木骨泥墙,与地面同时经烧烤,墙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层白灰面。门向朝南,设有单门或双门。
大汶口文化墓葬多为土坑墓,少数墓圹不清。墓地往往沿用很久,有的地区墓葬层层叠压近十层,年代至少在千年上下。墓的规模、葬具、随葬品方面显示出贫富差别,有的墓简陋狭小,随葬品很少或空无一物,而有的墓却十分宽大,有结构复杂的葬具,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饰物,随葬玉铲、象牙器和百余件精美陶器,还有兽骨、猪头和可能是“鳄鱼皮鼓”残留下来的成堆鳄鱼鳞板。葬式一般为单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还发现有折头葬,死者系骨盆内有胎儿骨殖的女性,像是因难产而死的孕妇。还有把死者双臂双腿盘折于胸前的葬式,可能是对凶死者的处理方法。还有一些大墓无墓主、墓主身首分离或尸体无头部却随葬品相当丰富,可能是对在部落战争中为本氏族利益牺牲的首领或成员的一种厚葬。合葬墓分一次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墓两种形式,多为同性合葬,最多的合葬人数多达20多人。
大汶口文化早期贫富分化不十分明显,有多人合葬墓,氏族成员之间血缘关系纽带比较牢固,大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到了晚期,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出现明显的贫富差距。私有制也逐渐形成,父权制已确立,完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它的发现及其与山东龙山文化传承关系的确定,证明当时山东、苏北一带。是一个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为主体的自成系统的文化区,是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中心起源中的一元。
㈨ 大汶口文化的介绍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还发掘出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装饰品。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㈩ 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多少年
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境内,北入旅大地区,南达江苏、皖北,西抵河南中部,东至山东半岛,西北见之于黄河北岸。
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黑陶乌黑发亮;白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贫富悬殊特别明显。有的随墓葬的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
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些墓葬里,还出现了被残杀的奴隶或战俘。
(10)汶口文化距今年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大汶河贯穿南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在泰安市卫驾庄东。
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