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将要建成的文化地标,外形酷似“天空之城”,何时开放呢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的建设发展之中,整体上而言,国内众多的城市综合实力都有着显着的提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地标的建设也得重视起来,没有文化的穿插,城市就等同于是“水泥”森林,文化底蕴也是城市的内涵,所以近些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文化地标的建设也是非常的重视。
上海天文馆建成之后不仅将成为其一座新的文化地标,还将成为爱好天文的人们旅游打卡胜地,这座天文馆将会在2021年择期对外开放,如今已经基本上建设完成,届时人们可以在这里来赶赴这场和宇宙的约会。
㈡ 广西阳朔废弃糖厂改造后爆红, 如何在乡村打造新文化地标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农村似乎就意味着贫瘠和贫穷,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农村有很多宝藏是带挖掘的,只是缺少一些人才去进行开拓。
农村有很多新兴产业很有发展势头,比如农家乐,地方产业文化等等,如果能将农村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挖掘,并且发扬和建立,必定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崛起增添一份力量。
阳朔的遗弃的糖厂本来已经废弃很长时间了,但是因为杨晓东和他的弟弟的闯入而打破了平静,当看到这充满历史颜色的废旧糖厂,杨晓东深有感触于是便想去做些什么。于是他包下了此处老厂遗址,将其改造成了名动一方的糖舍。
㈢ 政府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城市地标
弘扬正大气象,传递正能量
人们关注文化地标,本质上是表达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渴望,希望从城市建筑、景观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所以,那些受到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文化地标,必然符合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趋向,传递积极、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文化地标具有正大气象。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旅游,对于成都而言,这片繁育“滚滚”的小山林无疑具有文化地标的意义。走进基地,从林区开发到场馆设计,以及各种景观、装饰,都充分发掘了国宝熊猫的文化内涵,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精神元素不但是满满的正能量,而且能唤起人们在熊猫这一物种上寄托的家国情怀,以及理解现代社会发展为何迫切需要环保生态理念。
相反,在前几年“经营城市”的浪潮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筑,有的还试图将其打造为新的文化地标。最终,不但没有被当地民众接受,而且被冠以各种“外号”,沦为了城市建设的“反面教员”。究其原因,就是过于追求外观的夸张“夺目”,在所谓“先进”“现代”甚至“超前”的设计理念主导下,以丑为美,以“怪”制胜,违背了国人关于什么是美的基本共识,无法承载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学要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新时代的文化地标建设应充分表征城市正面形象,体现城市生活中最动人的文化篇章。
突出地域特色,增强辨识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水土与人之间还有个“中介”,这就是文化。水土孕育了文化,文化滋养了人。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每座城市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解开这些密码,就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必然是内在于其所在城市的文脉传承,并与这座城市的当代生活节奏合拍。
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在变得扁平,文化的地域差异逐渐缩小。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更容易受到青睐,千篇一律、抄袭雷同则会遭到鄙弃。这是因为前者更有辨识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地标并非孤零零的存在,只有当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共同的意境时,才能展现出作为地标的魅力。这些年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令城市的面貌变得相似。我们不管走到哪里,似乎都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那些曾经触动古人心灵柔软之处的景致,或镌刻着历史足印的古迹,虽然得到保存,但因为丧失了周围环境的衬托而变得无力与冰冷。因此,文化地标建设必须与城市开发大局整体统筹和规划,才能彰显其文化涵育的功能。
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影响力
生活是文化的土壤。有生活感的文化更让人觉得舒适、安全和宁静。任何有活力的文化必然是源于生活,又与生活交融在一起。文化地标,也只有落地才能成“标”。而所谓“落地”,简单说就是要融入城市当下的火热生活。
纵观这几年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标,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
坐落在北京前门地区的“北京坊”,既像商业区,又像文保区,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书店文创,也有办公楼,还有旅店餐馆,人们来到这里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同时又得到文化的享受。
上海的“思南公馆”汇聚了花园式洋房建筑,集历史与现实、时尚与人文于一体,给人的文化感受也与“北京坊”相似。
再如成都的文殊院,走进寺庙,感受到的是纯正的佛教文化,在院外的小吃店来一碗甜水面,或坐在竹椅子上喝起盖碗茶,又会被充满烟火气的成都世俗生活所感动。
再如杭州,说起西湖荡舟、雷峰夕照、富春山居图、断桥相会、灵隐寺礼佛,说起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阿里巴巴在线淘宝等,我们就会自然地想起杭州。或灵秀或厚重,或传统或前卫,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迁和丰富,构筑起杭州丰富的视觉层次和城市文化的光辉。
在这些地方游览体会,深感其对城市精神和文脉的精准洞察和展现。实事求是地讲,这种舒适、快意的感受是人头攒动、喧嚣无比的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而它所寄托的文化格调,也更加高明。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或许都得益于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姿态和格调。其实,所谓城市,不过是文明生活滋长和汇聚的地方。文化地标建设也只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内涵,才能捕捉到城市精神的真谛,才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文化地标塑造城市的“精气神”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
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㈣ 上海在建一座文化新地标,造型取“中国扇”之意,何时建成呢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建设发展之中,发展至今城市的综合实力都有着显着的提升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对于城市的市容市貌方面的建设就很重视了,不难发现如今我国很多的城市都在打造地标建筑,地标建筑就是可以代表一座城市形象的建筑,比如说我国上海境内的东方明珠塔、中心大厦等建筑,提及这些建筑人们就会想起上海。
上海大歌剧院在2019年的12月份已经正式的开工建设了,预计将会在2023年建成,届时上海又将新添一座文化地标建筑,该建筑将会是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载体,大家对于该歌剧院的建设是不是很期待呢?
㈤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如何建设好城市地标
市”,提几点建议。
一、农贸市场建筑规划:城市“地标菜市”的定义
对于大多数开发商投资商来说,“地标”一词是他们心里所想的,当然,所谓地标并不是说农贸建筑要有多高,而是在于城市的消费情感认同。
作为引导式的农贸市场来说,它将会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像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杭州对外的城市形象及精神文明输出窗口,并在商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农贸市场建筑规划:融入文化故事性
如今,“买菜”这一最为日常的消费行为也讲究寻求文化归属感。农贸市场可依托城市文化背书,在农贸市场建筑规划中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故事为背景的农贸市场,更易成为城市地标。
天津中山路农贸市场就是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打造“农贸市场+博物馆”的形式,并在市场中制造多种文化场景,例如:亭檐式岛台、民国风经营房、农耕用具展示区等,通过不同时期的菜市场景还原,来追溯明清集市、民国租借地菜市历史。
三、农贸市场建筑规划:迎合顾客的兴趣爱好
顾客的兴趣爱好是农贸市场建筑规划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迎合顾客的喜好就是留住了顾客的脚步。如今,消费需求由当初的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上升为寻求精神情感上的回归。
这种回归可能存在于文化、音乐、娱乐等各方面,设计师们在规划农贸市场建筑空间时,可结合人们的消费爱好,适当融入图书馆、电玩厅、电影院等,让农贸市场除了能买个菜外,还能提供更多的消费空间,为打造地标菜市提供条件。
㈥ 昌南里艺术中心建筑三大构成元素
摘要 景德镇昌南里艺术中心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城,是江西文旅重点项目中的点睛之笔,上海设计院UA的设计初衷就是用设计致敬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以地方特色的“斗笠碗”作为建筑意向,赋予建筑“由大地之源升华为陶瓷之花”的内涵,旨在打造了一座承载瓷文化的巨大容器。
㈦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文化中心的设计理念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主体演艺空间要求能容纳3500名观众,演艺设施能与万人庆典广场进行室内外互动、转换与衔接。周边娱乐设施 面向 来自世界各地的 参观者,提供超乎寻常的现代娱乐体验,满足世博期间演出庆典需求,并保证后续长期使用运营,成为国际文娱交流中心,成为中外流行时尚文化交流场所及 影响力辐射东亚地区 的综合性演艺娱乐场所。
中心的“飞碟”外形,寓意着面向未来,昂扬向上的豪迈气概,标志着伟大的时代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世博期间,世博园区上演约2万场 世界各地文化演艺活动,中心 承担 其中的 大型演出和活动。
中心更着眼于长远持续发展,其功能角色是“上海文化娱乐的新地标”及“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
世博期间,每天两场演出,周末有大型演唱会等活动。三大创新综合性功能显着1.8万观众席,集影院、音乐厅、展厅、沙龙及各种商业、旅游设施于一体,符合现代理念的文娱集聚区;全天候运营特点 世博会后可实现全天24小时运营,充分发挥每个功能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为“不夜的上海”再添魅力;文化科技大融合内部舞台和观众容量可调整,飞碟状外形时尚现代,又充满未来气息,犹如黄浦江畔的一只“艺海贝壳”。
观众席可从4000座逐步调整为1.8万座,舞台可配合演出 在大小、形态甚至在360度空间进行三维组合。采用 光电幕墙系统、江水源冷却系统、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空调凝结水 与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程控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多项环保节能技术,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其目标是成为“绿色生态建筑”。中心总建面12万平米、360°多功能场馆、每年250场演出、音乐俱乐部、电影俱乐部、文化娱乐集聚区,无疑将成为上海全新的时尚文化地标。
中心的弧形外观不只是为了凸显这座文化新地标的时尚感,其中也蕴藏着精妙的环保构思。
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在高温季节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
中心外养眼的绿坡--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使中心完美融入周边水景,为 场馆外延地下空间 保温隔热。活动隔墙中心以大型中央舞台 为主体、拥有18000座观众席的大型多功能室内演艺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是一个符合现代理念的文化娱乐集聚区。
㈧ 上海将添一座文化地标,设计以“中国扇”为造型,位于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努力的建设发展之中,总体上而言,城市的综合水平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植入也很是重视的,一座城市需要有历史文化的底蕴,文化的地标,要不然就像是一个“水泥森林”,所以不难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文化地标的建设也是比较的积极,比如说像是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在每座城市几乎都有存在。
等到上海大歌剧院建设完成之后,将成为上海的一处新的建筑地标、风景地标、文化地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城市形象,大家对于该建筑的打造是不是很期待呢?
㈨ 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的文化地标当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的文化地标定位,最早是从加法做起,再通过减法完成的。在广场原始设计方案中开元广场的中心是李隆基与群臣的雕塑,光影梦幻介入项目的契机是甲方认为广场只有雕塑略显平淡,无法衬托大唐不夜城的商业氛围与开元盛世的气势。
光影梦幻介入后,通过对文化的挖掘与定位,认为作为开元盛世的开创者,李隆基应该在一座雄伟的宫殿内,因此,设计策划人员首先在广场上根据广场及雕塑的空间体量在电脑中虚拟了一座宫殿,这就是加法,但如果真在广场上建上宫殿,广场也就不是广场了,因此在电脑中,策划人员又将宫殿的顶、墙等去除,最后只剩下了八根巨大的拱柱,这一过程又是减法。这样,广场的文化地标——唐柱的雏形也就初具端倪了,而后,光影梦幻又开创性的用了LED显示屏将柱身包裹,这样唐柱的硬件就基本完成了。
㈩ 深圳在建一座城市文化地标,内设9个艺术空间,占地多大呢
占地面积是,1万平方米,知名度和名气都特别的高,而且也是一个艺术主题类型的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