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群众参与度不高怎么办
一是要以推进标准化实施为重点,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探索制定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务品牌化为重点,精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分类、分群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基层特色文化服务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鼓励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丰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依托文化志愿者网站和管理平台,加强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专业分类与人才结构进行数据分析,使服务、培训工作从“面”向“点”转变,疏通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
⑵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依托,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等为主体,为农村提供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1.1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日趋活跃,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愿望日益增强,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呈空虚状态。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在逐年增加,但总量仍严重不足,向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质量难以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致富,还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高素质的新农民。所以,在新形势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保障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权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1.2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技术先进服务型政府,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现实选择十六大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通过扩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化,为农民提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是政府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1.3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价值与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整体进程之中。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统筹协调农民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影响,为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2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及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2.1 各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差距较大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已初步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仍不尽如人意。2.2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尤其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同时,许多在农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专业理论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趋于老化,难以适应当前各项现代技术的需求。这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自我发展的“瓶颈”。2.3 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总量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很多乡村文化站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2.4 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从体制上看,乡镇文化站等农村基层文化单位是财政定补的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他们的工作目标主要是求生存,根本谈不上谋发展,对公益性事业活动缺乏积极性。从机制上看,县级和乡镇级文化单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干部职工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进程。3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39.48 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约 25 亿元,新建和扩建 2.67 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送书下乡继续实施第二期工程,向 300 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614 个乡镇,每年配送价值 2000 万元约 170 万册的图书,力争在 2010年,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4 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4.1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高领导认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各基层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为其提供政策法规等各种保障,并将此作为政府文化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4.2 转换文化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服务能力依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深化县级图书馆、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改革。加大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4.3 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扩大公共财政中的文化覆盖面,并不断提高用于乡镇、特别是村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有效降低农民参与村文化活动的成本,提高各类农村公共文化物品的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需求。4.4 积极引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根据国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主体多元化,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公共资源及服务的不足。4.5 充分挖掘和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但现在却受到各种低俗、封建落后文化的侵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必须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机制,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4.6 加快培养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培训,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他们创作更多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化作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总之,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要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各种挑战,相信它必然会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⑶ 文化领域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
(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
(二)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就总体而言,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备,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这些仍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投入严重不足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这与我国当前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结构性缺口。不同地区文化投入不平衡现象使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还不能完全实现均等化。
(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处于由试点向面上推开的关键时期,进入了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相当数量的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还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造成合格市场主体的大量缺位。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壁垒,制约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形成。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存在“散、小、弱、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
(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文化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及表达更为便捷。提高传播能力、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文化发展还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这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类文化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各艺术门类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场经营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短缺。
⑷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存的问题有:
一、在硬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面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变化、变革、变动,面对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的坚定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二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实践诠释,而且包括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并由此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意义和文化意蕴。
三、如何提高文化的品位与格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问题是功利化和低俗化。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因为追逐暴利、见利忘义,于是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境界,甚至没有了道德底线。
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问题的方法:
一、专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机构
我国应设立专门统筹机构,制定文化产业规划,完善产业经济政策,提供财政支持,打破各行业界限,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在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同时,可采取先行委托统筹管理的专门部门,逐渐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整合各部门功能。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法律制度的健全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文化产业的全球流通、交易与创新,是以文化、知识、信息、技术为内容的产权交易与版权经济的产权资本流通。中国一方面要推进全球版权经济中建立自己的文化版图及版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在国内立足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
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办法,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大力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
只有构建统一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才能真正促进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4)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有哪些扩展阅读:
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一是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影响个人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的确立,主要包括审美观、文化品质和自我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等。通过培养个人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爱好和欣赏能力,提升国民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是文化建设的归宿和价值性成果。
二是提高文明素质
文明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意志力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对公民人格塑造、社会文明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促进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和物质基础。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传递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文化建设三大前沿问题
⑸ 浅析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其现代性。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的现代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于塑造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
二是政府行政理念的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文化领域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实现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环境创设上来,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平台建设。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服务内容的现代化。面对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现实,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现代化,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中引入竞争,鼓励符合时代精神、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要尊重公众的创造性,着力于培养公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意愿,通过优秀文化产品吸引人。
四是服务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责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同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在动力,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⑹ 如何完善公共服务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提升整个社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医疗卫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确保人们在适当优惠条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还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负担,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其他公共服务也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6)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有哪些扩展阅读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直接决定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政府应结合我国地区性经济差异情况,对不同区域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国的资源分配。
同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基本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⑺ 长期以来,我国面临这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困难很多,特别是解决人才问题不可一蹴而就。建设一支数量合适、结构合理、能够胜任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需要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全力推进。
1.制定规划。要明确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重点、路径和保障措施,以现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为基础,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设置和服务人口,适当增加编制,同时发展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总量;制定和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准入制度,通过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升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2.拓宽思路。建立文化服务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评价制度,专兼结合,发挥现有文化人才作用,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离退休文化工作者、大中专学校学生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落实我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关于设置农村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和文化活动专管员的规定,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3.完善机制。一是“管办分离”,赋予国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独立事业法人地位和相应的人事权,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和个人投资公共文化事业,将民营文化机构中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纳入相关人才统计。二是深化改革,推进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破文化人才进出瓶颈和平均主义“大锅饭”。三是理顺关系,允许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条条”垂直管理与“块块”属地管理的试验和竞争,最终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社区自治,实行民办公助,由城乡居民自主决定如何实现自己的文化权益。
4.加大投入。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重点从对硬件设施、设备器材的投入转向对人的要素的投入。一是增加收入。兑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工资政策,给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发放津贴;应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的高校毕业生纳入“三支一扶”范围,享受同等政策优惠;农家书屋管理员、村级文化活动室专管员,也应参照村级其他聘用人员领取相应误工补贴。二是加大培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基础教育、高校职校、培训机构和文化服务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美术馆专业人才培训项目。
5.严格考核。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将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党委人才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科目、指数和权重,引入第三方参与,保证考评的客观公正。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将发展文化的“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因领导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关注重点转移而受到影响。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⑻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从宏观来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推进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可以也必须通过覆盖城乡、建设和活跃在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活动来传播和弘扬,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从微观来说,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画,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众自编自演的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都会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汇聚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份力量。继续大力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开放,丰富与改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多更好地发挥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国民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
⑼ 公共管理学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一、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
1、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规范。任何公共政策内容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破坏政策执行的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臵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保证政策本身的合法性“政策合法,就能直接获得合法地位和权威”。事实上,只有合法的公共政策才具有约束力。
2、公共政策科学化程度。
政策的科学性即公共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是合理的,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决策对环境的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科学理性的,而非主观武断地进行决策。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能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政策所获得的支持也就越高。否则,政策执行无论如何科学合理,其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同初衷背道而驰,可以说,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策内在的科学性。
3、公共政策目标的弹性程度。
政策执行目标的弹性来源于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实际上,即使政策量化目标规定的再科学合理,也总会有超过者和不及者,因而政策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和某些条件下具有可调性和变通性。否则,执行者就可能被限定于原定政策目标框架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执行政策,导致政策执行的低效。然而,公共政策作为社会行动的规范,具有原则性和刚性,所以公共政策的弹性必须有个度,以防止政策目标弹性空间过大和目标模糊多变,避免执行者因不能深刻理解、消化政策而曲解政策所导致的政策执行低效。
二、政策执行者的因素:
1、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性。
公共政策最终靠人,主要是官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和实施。“一项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各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然而,政府机构及其人员事实上都存在着一种作为“经济人”的自利倾向,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着成本和收益预期,如果在政策执行中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其本人收益与他人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利益受损的心理直接导致执行中政策规避的产生。他们当然不会漠视任何决策对自己的实质损害,特别是当政策执行者身兼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双重身份,自身利益被其执行的政策所调整时,他们就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二难选择之中,这时要让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
因为“当官僚的职业,目的与他们自身目的相矛盾时,官僚自身利益就可能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恶性的膨胀发展起来,出现了官僚的腐败行为”。同样,对于行政机构来说,如果决策与它所期望的东西不相符或在它看来是无法实施时,它将反对这种毫无活力的东西或者试图改变既定措施的内容。当执行者千方百计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偏向自己的利益取向时,就可能使原有的决策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2、执行者的素质高低程度。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最终总是要由一定的执行人员去贯彻实施,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在科技与信息量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系统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迅速增多,公共政策执行的专业和技术化要求朝不断细化深化的方向发展,给公共政策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是低下,必然影响和阻碍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素质障碍主要表现为:
①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学习不够,领会不准,因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要么凭经验主观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正确的体现政策目标,要么对上级政策作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②对政策贯彻不及时,行动迟缓,消极待命,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
③业务素质低下,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近视,思维滞后,执行僵化。
三、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 :
政策目标群体泛指由于特定的公共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个人或群体,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目标群体对待既定的公共政策在态度和行为上是否服从和接受,是政策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一般而言,目标群体在公共政策实施中,有两种选择,接受政策或不接受政策。目标群体服从和接受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就会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政策效果。反之,该项公共政策执行会遭遇极大的阻力,执行过程困难重重,执行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⑽ 现在的公共服务存在哪些问题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三是个别单位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为所代替,而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所代替。(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年度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