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乐 文化 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乐文化简介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
礼乐是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2] 。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 政治 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 历史 上着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1]
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1]
古代礼乐文化释义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2] 。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
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2] 。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2] 。
孔子招受学生开经讲学,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死后,他的学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论语》。上述着作构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节用爱人,伺使民于时",是对执政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作为最高理想[2] 。
古代礼乐文化要义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 动物 。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 健康 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大 自然 )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4] 。
中华礼乐文明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6] 。
礼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6] 。
乐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6] 。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6] 。
二者关系的认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4] 。
礼乐思想的升华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欣赏与留恋溢于言表,但并不是袋周礼作为不可变化的教条来崇拜、遵守。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的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仁是统领礼乐的灵魂,他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用“仁”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孔子把礼乐制度这种外在的形式与主体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行为的仁、不仁直接联系起来,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确对待礼乐典章制度或遵守礼乐典章制度的,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乐或合乎礼乐制度。个体应该注重约束自己,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成为具有道德理性的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便成为礼乐制度的本质义蕴,这是孔子对于礼乐制度这种外在形式、仪式的后面所以然的追根究底,是对于礼乐典章制度理论基础的寻求,亦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新诊释
Ⅱ 想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乐文化”!谢矣!!
(本文“礼乐文化”亦可读作“礼乐文明”)
第一章 引言
一、“奥运”引出“中国文化”
奥运会在雅典结束了,08年将移师北京。奥运竞赛期间,举国兴奋,人们睁大两眼看电视。一看运动员动作,二看谁得了冠军。不会看的人看热闹,会看的人看门道。且看其中“文化”,且看其中“教化”。
奥运,我们叫她“竞赛文化”,“竞赛教化”。颁奖是点睛之笔。胜者保留,其余淘汰。公告公理:存胜汰败。
一个奥运会,把西方文明的生存内容和生存规则,一下子展示给参与者。它不说话,不念报纸,不开会,人们就在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的“参与”中,乐陶陶被教化了。强者胜利,弱者出局;胜者理直,败者气服;奖胜汰败,互相“谢谢”。这就是奥运展示的社会规则,这就是奥运公告的生存公理,这就是公平公正,这就是西方文明。
奥运鸣锣百年,竞赛裹挟规则,一齐推向世界。教化了西方,也教化了东方。教化了资产阶级,也教化了劳苦大众。前者因之心安理得,后者因之口服心服。就这样,其主义高歌猛进,于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人类,进驻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这真是一种好文化,好教化。公示的规则、公理如此清楚明白,看一眼就牢记在心,教人去拼去争。生斯世也,我们不去拼争,又何以立身?
细一想,人类如果卷进了一场大竞赛中,只此一路可走,只此一种游戏,只此一个规则,赛下去,赛下去,赛场里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我们刚进赛场,赛志正旺。西方先觉之士早已赛得疲惫,赛得生疑。他们呼唤“从东方文明中寻找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文明的“礼乐文化”,及其展示的“人类公理”。
“礼乐文化”和“竞赛文化”,是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贡献给人类的两大法宝,两大文明之根。两者相生相育,并行不悖,互救互补,必如此,人类世界才可以在不断进取中和谐共处,共存共荣。
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中国文化,不明白奥运会。不明白自己办奥运。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
二、伟大的礼乐文化
竞赛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古希腊,有其原因。古希腊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公民(奴隶主)和奴隶。当时举办竞赛,赛战,赛格斗(顾拜旦改“战”“格斗”为竞技竞赛,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之区别在此),展示存胜汰败规则,是“悦神”,也是“教人”:教化公民(奴隶主)“争胜”,教化奴隶“认败”。古罗马角斗士格斗,把“战赛”推向极致,而后消亡。至近代被艺术化改新而新生,宣示现代社会的竞争进取精神和存胜汰败价值。
礼乐文化(或文明)首出于华夏文明氏族时代。她是氏族宗亲的文化活动。整个氏族的人,因礼乐祭祀而集合起来,人人有职,有位,有序,有分,不遗弃任何一个人,这就叫“礼”。礼有差有别而绝无对立。氏族宗亲没有“存胜汰败”的规则。礼乐活动展示的规则是两两对应,相报、互动、平衡、得宜。在“礼”的肢体活动和“乐”的欢歌乐舞中,人人都有一个“名”。名必对应、平衡、得宜: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有外氏族人到来,则“朋友”。于是按名按礼行事。简单,清楚,明白。互往互来,相答相报。在礼的往来还报中,规则、公理、价值观产生了。
亦称名教,礼教。
这也是不言之教,不开会,不批斗,不念报纸,不组织学习。而是“神道设教”,以祭祀组织全氏族大群体礼乐活动,以礼仪(曲礼)组织小规模小范围礼乐活动。人们又动又作,又舞又蹈,又唱又跳,又听又看,高兴,快乐,庄重,神圣。于欢娱庄圣中重复着规则,认同了公理,接受了教化。并把规则实行到礼乐活动之外的场所,变为行为,落实到生活、劳动的方方面面。礼乐使整个群体人人各得其位,各得其职,各得其宜,和合共荣。并推及到其他氏族,其他部落,各国,普天下,皆依此规则行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礼,就是各人的名、职、位、分。既有之,则守之尽之。其中有权利,有义务。礼,就是对天、地、祖、人、事、物的还、报、应、答、理。既来之,则还报之应答之。
乐,就是在行礼仪中得到快乐。
礼的规则不是两中选一,一胜一败,一去一留(赛则如此)。而是由天及人,由我及他,一来一往,相报相答。两两得宜,至于群体,至于天下,至于万物。礼必两两对应,对等,得宜,平衡,相答,相还,相报,方为公平公正。礼文化教化出来的人皆此价值观。如父慈子孝,夫义妇敬。此有彼无,叫无礼,非礼。“来而不往,非礼也。”失宜失衡,来重报轻,叫失礼。“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则可,报之以“石头”则失礼矣。因为礼讲“让”,讲“重报”,以之为美。礼让、重报原则深入人心,则成为人的基本品质。过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担子拣重的挑”,抢着干重活累活,有多大劲用多大劲,是平平常常的民风民俗。因为那是公理,规则,人人能懂能行。重报不是失礼,轻报是失礼,反报更是失礼。在礼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君最先带头失礼,破坏礼则平衡。臣投“木桃”,他报以“石头”。“君仁臣忠”变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官赶快学习,变成了“民之父母”,“大老爷”。父也急忙学,夫也急忙学。这样搞的时间长了,中国礼文明开始衰落。
------衰落中。规则不改,公理不变,皇帝带头违规,人皆知其违了公理。于是有革命之起。
------一个是争、赛、选、汰的规则,一个是还、报、和、共的公理。一个要争、赛、选、汰过来,一个要还、报、和、共下去。
------西方人初入中国,见中国人一来一往行礼,马上看出彼此之异,惊称“礼仪之邦”。他们看得真准,说得真对。而我们则不知自己是什么,因为长处其中。百年来争赛选汰冲进,我唯还报以应战。倒君权弃跪礼而连带着丢了个干干净净。弃得好呀,因为那些礼早已失了礼则平衡。
可知中国礼文明非常伟大,是全人类文明,全人类等着她盼着她成长。全人类弱者贫者大多数在后面者各民族各国家,赖礼文化宣示的公理而合理合法生存,而继续存在下去。放到另一个规则里,只好甘认出局。
此公理唯礼文明而生,岂能毁掉她!
中国文明只有礼乐文明这一个根,这是我们的命,舍此则无以成长,复兴。
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制定平等礼则而复兴中国礼乐文化了,就可以复兴中国礼文明了。
就像法国人取奥运公理奥运精神将古代奥运会新生一样,今人取礼乐公理礼乐精神,将礼乐文明亦复生新生之。
赛贵组织个人。礼贵组织群体,今全人类大赛,皆以国以群参赛,必以礼文化合群,立国,参赛争胜,才能满怀信心地说:“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礼也给人一种竞赛精神。在天伦礼位中,一个人是“儿子”,其孝亲之心挚着,力量何等强大。一个女人成了“妈妈”,其爱子之心强烈,何等勤劳勇敢。真是“什么事也难不倒”。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可知礼文化是强文化,是走向强的文化。
------礼乐文化曾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共处和谐。人与天互礼,人与人互礼,人与万类互礼,谐和为宏大乐章。士大夫朝班揖让,相率以礼,退而修文学辞章。上行下效,民间应之,国泰家和。今全人类潮涌般争赛,唯奋勇而入潮流,先之于潮头,继之以力挽。
三、外赛内礼,和平崛起
毫无疑问,只赛无礼则难以为继,只礼无赛则没人家快,外赛内礼则和平崛起。一个人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一个家庭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一个企业一个群体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和平崛起,故外赛内礼。而且赛、礼要互用,互补,互生,互济。
如此,方是大智慧,完全智慧。
故吾人,吾家,吾群,吾国,要大踏步前进而不陷于窝里斗,不忙于乱糟糟一般化二三流少慢差费,不停留于偷懒耍滑磨洋工贪污腐败假瞒骗,不至于中途乱伍跌倒,而是前进前进前进进,就既要参加竞赛观看竞赛,接受竞赛教化竞赛公理,又要参加礼乐受礼观乐,接受礼乐教化礼乐公理。如今没有,就要赶快创制建设礼乐文化,自己整合自己,自己教化自己,自知自胜自强。
四、中国文化复兴
中国文化复兴提有年矣。民间有人提,政府也曾提,民心也想干。时机不成熟,一是涂抹重重,认不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二是抓翻身抓经济是燃眉之急,是生死存亡的急迫事。如今中国自立了,开始强大起来。政治经济军事皆强,岂可惟有文化还靠进口?该办这件事了。要从自我文化上获得身份认定,获得自尊自豪,这才能最终翻过身来,最终站立起来。
国人内心深爱中国文化。过去批判丢弃,是脾气憋着发不出来,想通通不成,是文化真精神和文化原动力在冲动决突。内心深爱深藏,却又难以言表,难以明白,难弃难舍,于是拉来诸事与文化配对: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戏文化,封建文化,烧鸡文化……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还、报、和、共文化。
且试言其复兴内容。
第二章 复兴
一、 中国文化复兴
中国文化复兴,就是根据中国礼乐文化的公理原则,赋礼乐以新价值新精神新伦理,创制礼乐新形式新内容。让礼乐重新回到人们的言语、行为、生活、工作中。人们喜闻乐见,热衷参与。国民精神国民行为因之上升一个新层次,国风民风因之上升一个新境界。从而开创新文明。
二、礼文化复兴
礼文化复兴是在礼文化精神和礼文化原则上,结合古礼,创制新礼。每一个礼都有行为形式,对应精神内容,价值原则。
施礼的环境、动作,让人神圣,庄重,愉悦。礼生荣,礼生益,礼生利,对个人、群体都是有荣有益有利的。
礼文化复兴含人生礼仪,工作礼仪,交际礼仪,家庭礼仪,祭敬礼仪。
1, 人生礼仪
指人的一生中要实行的礼仪,有六项。
认定礼
孩子出生百日,或自择时间(满月等),由父母抱持,举行一个礼仪。之前沐浴,更衣,清洁环境。亲朋来了,都要向孩子行鞠躬礼,表示敬其生命,尊其伟大,表示人格平等。父母代孩子还礼。亲朋要各说一句祝福的话。父母向孩子指认祖先(画像或照片),长辈,父母自己。然后到外边指认天地祖国。表示孩子生自天地,根在祖亲,志在四方。孩子虽不懂,但教育已留在他(她)生命中。长大后看到别的孩子举行认定礼,他(她)的生命就会觉醒,知道什么是根,什么是亲,什么是近,他(她)会成为奋发知报充实厚重的孩子。
进学礼
入学前一天,父母带孩子到学校门口认学校,向学校行鞠躬礼,给孩子讲学习的事情。入学那一天,向祖国旗、孔子像、老师行鞠躬礼,老师答礼。以增加求学的庄重感,神圣感。鞠躬不是害怕,不是顺从,更不是屈服。是还报,是承诺,是把心里话用礼说出来,行礼而报以努力。报是拐了个弯,其实都报给自己了。
成人礼
初中毕业在学校集体行成人礼。礼仪分祖国礼,公民礼,男女礼。表示已成人,人生角色已转变,具有了独立行事的能力和人格。也可以行初吻礼。礼仪结束后,可配以演讲,乐舞,才艺表演,交谊,郊游等。家长也可以在家里或教化场所给孩子另行“加冠礼”。
今社会上也有集体组织行成人礼,但和“开会”一样,不神不圣,流于形式,使人纳闷。必先立大信,后神圣主持,庄重施行,方可生效。
婚礼
古代婚礼形式较复杂,当今婚礼儿戏胡闹多。创新后主要有三项组成。一是“亲迎礼”。男方必须亲自登门迎娶,行礼仪。女方父母或亲朋执手将新人交到男方手中,并说出叮咛的话,男方应答后娶回。二是拜堂。拜天地祖先,拜父母高堂,夫妻对拜。这是大礼,要行跪拜礼。大礼是人生最高礼仪,只在特定场合跪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妇,其余皆不用,表示人生只屈服于此。三是夫妻新夜后择日回拜父母。此时实行平等礼仪。夫妇向父母鞠躬,父母减半还礼。即夫妇深鞠躬,父母则浅鞠躬还礼。所有礼仪均表示家庭神圣,亲情神圣,夫妇天作,天长地久。礼仪庄重神圣和礼仪儿戏胡闹或没有礼仪是大不同的,婚姻因举行神圣礼仪而神圣,而牢固完美。文明古国如今把婚礼搞成开玩笑,不能怪民众。中国既没有神职人员也没有圣职人员,缺了一项,把婚礼交群众自办,办成了“群众运动”。要一改婚礼中的奢侈浪费,一改其娱乐时尚,表示婚礼是人类自古及今的永存大礼。参加者、路人都要向新人示敬,祝福。
丧礼
古人视丧礼为大事。今提倡节俭尽哀。
祭礼
父母去世行三年亲祭之礼,以后年节忌日行家祭。家里要立祖宗牌位。以后各地办起公共寝陵,则由礼仪师行公祭。
人生前五礼都是“还礼”,祭礼是“报礼”。天地生我,父母生我,则还礼。祖国护我,则还礼。先师迎候,则还礼。夫爱,还礼。妻敬,还礼。亲恩,还礼。
------可知欺人侵人之无礼者,虽数十年数百年后,礼文化亦必还之以报。对施恩者必还之以报,对施害者必还之以报。因为这是社会的通则,天理,人心,人的良知。
以上以下只是大体规范,增减可由施行者自定。现在实行由家人或请人主持,以后礼乐复兴,可由德高之礼仪师主持。要心在礼先,心随礼至,情随礼至。
2, 工作礼仪
礼仪形式有:打招呼,拱手,鞠躬,下车,注目等。
平级礼
打招呼或拱手。礼尚往来,有来则有往,有往则有来。礼仪对等,彼此来往之礼仪相同。
上下级礼
一般场合行拱手礼,表示礼敬,团结,平等。开会或庄重场合,下级鞠躬,上级减半还礼。表示敬职敬位。
职业岗位礼
进工作场所的大门要下车,注目,肃敬,然后上车而入。或者在车内行轼礼,----挺身凝神。不是怕门岗,这与门岗无关。是敬自己的事业,职业。进入岗位(办公室、工作间、工位等),要对岗位鞠躬,而后入位。礼表报,报工作以尽心尽力之忠。
聘请礼,授职礼
由聘请者授任者先行礼,而后受聘受授者还礼。
工作礼表示敬业认真严肃,无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行为。
3, 交际礼仪
实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问好、谢谢、对不起、握手、拥抱等礼仪。
4,家庭礼仪
社会之伦,谓之“人伦”。家庭之伦,谓之“天伦”。
家庭实行“名称教化”。子女不得称呼父母长辈名字,只能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天伦之名称呼。父母不得全呼儿女姓名,只能单称名,或爱称,或“儿子”“女儿”。以敦育亲情,表示亲情神圣,亲伦天予。
夫妻不得全称对方姓名。或单称名,或爱称,或称“丈夫”“妻子”(依习俗)等。表示唯一
晚辈向长辈行礼,长辈减半答礼。意思是:晚辈对长辈要报礼重,能接续家庭事业,能负重行远,光耀家庭,使长辈息肩,放心。长者不可不答礼。
七十岁以上老人不答礼。隔代长者可以点头或口应答礼。学前儿童不受礼,不答礼。
家庭实行敬老祭祖礼仪,年节祭敬祖先,礼敬长辈。除夕听老人、长辈讲过去的事情。
家庭处事民主,人格平等,有恩有亲。
5, 祭敬礼仪
祭祀天地祖先,古代圣贤,民族英雄,国家先烈,乡贤。示诚示敬。
礼文化培养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成为人的个性,共性,民风民俗。生活、工作、做事皆如此。失了礼仪培养和礼仪精神,放任民风自流,人身上的神性、向神性就会减失,动物本性就会出现。就会形成粗枝大叶毛手毛脚的民风,形成啥事都敢儿戏胡闹的民俗,就会出现啥美丽啥神圣都敢践踏毁坏,视他人万事万物蔑如也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不会坚信,不会认真,做事难以精益求精。差不多,三分钟热度,难以挚着。唯礼文化训练可以救国民性之失,舍此没有别的方法。喊了几十年的国民性问题,可以由此入手解决。
乐文化则培养灵敏细致的人。
三, 乐文化
礼乐配合,外以化气质,成长威仪;内以化心灵,成长精神。都是对人的精神训练、仪容训练和行为训练。礼乐结合,达于至善。
行进乐
如民间的盘鼓乐,配以行进步,使人动作皆合于乐律,乐化人的生命状态。创新行进步,配以肢体动作,拌以鼓乐,大舞步,大架势,大格局,粗犷厚重,作为养威修仪健身之活动。
演艺乐
铜乐铿锵热烈,发人激情,竞才献艺。
雅颂乐
乐声中,人止定静而进入心灵境界,神圣境界。由中国丝竹管弦演奏,引入西洋乐器。古曲新声,伴以诵读吟唱。
四, 工读传家
过去农耕时代,叫“耕读传家”。一般农家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百千》,或听讲历史演义。不需识多少字,读多少文,只要知道自己的天职----“-名”是什么,就成了高尚的人。是父就慈,是子就孝。是夫就爱,是妻就敬。是兄就友,是弟就恭。是亲戚就如一家,是朋友就如兄弟。公干就忠,搁伙计就信。都只为君臣之义不合理了,连带着其他人伦被打倒。如今以平等人伦再建礼文化,礼文化就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提倡建立新家庭,新的家庭礼仪。新家庭决不是西化家庭。此家庭高于封建社会家庭,也高于资本主义家庭。高于西化家庭,也高于现世俗家庭。此家庭之构建,一靠礼文化,二靠读儒家经典。先读《论语》,只此即可。《论语》过去没读懂。《论语》决非如过去所批判,所误解,而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宝典。
五, 节会文化
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是中华民族的几个重要节日。或礼敬天地,或祭祀祖先,或纪念英雄,或敬老慈幼,是文化的渊薮,民族精神之所从出。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于是当“迷信”打倒。如今洋节冲进,搞乱人心,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都给冲乱了。乡、村有自治权力,景区有自营能力,可以根据当地民风民俗,或恢复旧节,或创新古会,或另起新节新会,组织礼乐盛事,娱民乐人。
法国人能搞出奥运会,我们为什么搞不出“礼乐会”“礼乐节”?从一古迹一景区,从一县一市开始,创办礼乐节会。不断扩大,而至于国内,至于国际。最终发展为全人类盛事。
废除禁欲主义,则改革开放时代到来,物质文明壮大。废除禁信主义,则文化建设时代到来,精神文明成长。废除禁欲,不是纵欲乱欲,而是求欲有道。废除禁信,不是迷信,不是乱信,而是大信引领,有了信仰。目前明白前者的多,能明白后者的少。
六, 企业文化
企业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生事物”,民企则只有二十几年历史。产生于旧文化打倒而新文化未立之时,故普遍处在“无文化”的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是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计时计件管理的高级阶段。中国企业要有文化,用文化管理,只有用礼文化。礼文化是企业发展长生的通行证。
七, 个人修身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一个人要进步,上层次,非加大自身管理力度不可。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成美器。不加工或粗加工的东西是次品,参赛就要出局。从实行人生礼仪开始,新百年世风,开一代新风。
第三章 参与
团体、个人参与“中国礼乐文化复兴”,从一做起。从大项中选一小项,小项选一细目,用言语、行为做起来。话,说起来;歌,唱起来;戏,演起来;书,读起来;礼,行起来,事做起来。你做那个,我做这个,互相引发。你出一朵花,我出一叶草,礼乐文化复兴的春天就到来了。
1, 企业
企业是民族希望,是个人身家姓名之所依托,岂能不重视。现在是只重只知管理人,不重不知培养人,造就人,教化人,于是整天管管管。美国企业兴起,得益于新教教化,新教教化在教堂里进行。中国企业崛起,要靠礼文化教化,礼文化教化只好由企业自制自行。我们少了专业教化这道工序。看不到这一点,就不算高明,有远见。严谨,执着,敬业,精细,自发,自治的团队,来自于礼的长期不间断重复和训练。一改散漫乌合。礼的重复,使人产生宗教的热忱和迷恋,以进角色,以敬名称,以守岗位,以礼同事,以尊上司,以事产品,以待顾客。开始觉得怪怪,无心不信,以为多此一举,不久就会生效。古今中外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群体,都是在“礼仪”中成长起来的。名称形式有异,其实则同,概莫能外。儿戏固然快乐,马虎固然省事,开玩笑固然高兴,松懈固然省力省心,但难入一流,难得冠军,终会被淘汰出局。大到集团,小到二三人,都要有礼文化。无礼文化,不能自立,不能合群。经过礼文化教化,才有参赛资格,才可望参赛取胜。
2, 学校
学校在应试教育中,为了应上边的“试”,孩子们舍弃了至宝,封闭了人的本质属性----神性灵性。如今的学校教育,止于知识技能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打开本我,启示心灵,引发潜能。现在是教者挂帅,听我说,跟我学,让我造。虽然其工业化培养知识技能劳动者功不可没,但其失不得不说。什么礼文化,老古董,坚决打倒。难矣哉!
谁懂谁敢就先行。
3, 机关
中国几千年吏治,读的是同几本书。由家庭、民间培养出来的官员,考试出来,民心认可,服气。以德为本,经济高效。现在看来素质不低,难可追攀。要想注入新生命,从读书开始。
4,乡、村、社区、景区
利用庙会、古迹、集、会、民风民俗,起新会,立新节。汇演,比赛,唱戏,书会,艺术节,礼乐节,武术。行尊老礼,成人礼,乡饮酒礼,婚礼,祭礼。要顺应民心民求民需,创办相应形式。民不愿做,没心做,没力做,不要搞。搞想做的。民乐作乐,民悲作哀,民贫作俭,民富作礼。
5, 店,婚庆公司
大店有礼,小店也要有礼。
婚庆公司带头推行新式庄重神圣婚礼。
6, 家庭
家庭要认真设计,认真建设,认真经营。中国文化强在家庭,保留在家庭。经营财,固然重要。经营文化,也很重要。有家长开个头,建起自己家庭礼文化,定家规,立家训,制家礼,一代代传下去,他就是这个家庭的“太祖”,受代代子孙祭享,后人必得福报,必有杰出人材出现。如今是越有“文化”的人,“四旧”破得越彻底,表示自己进步,实际是家里越没“文化”了。
7,个人
学生,从小让父母长者主持行人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视听言动衣食坐卧起行立站都要定规矩,养风范,练气质,树威仪。这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迷信,是大智慧。这是一个人的习惯,素质,品质。这样成长起来,才能入高层,进一流,办大事,创大业,轻松赶超,当冠军。否则,是个没精神的松垮人。松垮人只能一辈子跟在后面吃力追赶,而难有获胜之日。松垮人组合不出冠军团队,也组合不出一流富国强国。列一个礼仪计划,读书计划,实行起来。从读《论语》开始。用一代时间,成一流人,合一流群,建一流国。
工作者,如果自己已经进入不了礼文化层次,只能被管理着往前走,就对下一代负责,从培养下一代入手。
第四章 结语
一个新时代,是人民用心声唱出来的,是用舞步迎接来的。新时代与乐声一同到来。正如春天到来,是风声雨声雷声与之伴奏的。风发风声,雨发雨声,雷发雷声,电发电光,春天就到来了。否则,春天到不来。新时代亦如此。
中国礼乐文化,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良知中。只要我们心还在,心未死,还有灵,一发就能出来。我们陶醉于生命的神圣和伟大中,崇敬于祖先的英烈和辉煌,把自己心的律动诗意表达出来,神圣表达出来,发于四肢,就是礼;发于声,就是乐。礼乐扩大于人生行为,就是高规格的人,高素质的人生,高档次的事业。
中华民族伟大辉煌的时候,是因为她在行为细节上能严格要求自己,能看见和追求于肉眼看不见的宏大精神领域,取名叫“礼仪”。当礼仪守不住了,该坚持的不能坚持,精神境界看见和追求的少了起来模糊起来,就开始坍塌。如今我们重回根基,求其再生新长,是从容易做的“礼仪”上发端做起来的。正是礼仪,奠定牢固的成长根基。哀莫大于心死,而肉体活着,还在追求。悲莫大于丢了精神,而肉身还在,继续寻找。如果这些做不来,其复兴也,远矣!
创意于上,不知谁能知之,谁能行之。
Ⅲ 讲礼乐文化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 编钟是礼乐文华得醉显着的表现
:“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圣王治世的目标,是建立大同世界,这是见诸于<礼记>的。圣贤教民,是要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淩氏的见解,非常的精到.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 《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而圣人的历史功绩正是在于“为礼”和“教人”。于那么,礼又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找出关于礼的解释的源头,这就需要从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论述中去寻求答案。 在《论语》里,孔子谈礼的地方在在多有,由于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礼的所指,有不同的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第一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程子说,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孔子盛年的时候,“寤寐长存周公之道”。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一位周公手创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备,足以为万世龟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众所周知,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如果孔子持了相反的态度,赞美春秋乱世,说这是乱了敌人,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第二,礼体现德治、仁政的途径。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了“仁”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无形/无色/无声/无嗅,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甚至会觉得虚无缥缈。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老百姓就不敢作乱了。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礼是体现德和仁的具体形式,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和乐呢?就是说,推行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名仁者,一名富于爱心的人。可见,礼与仁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第三,礼是修身的手段。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人。孔子主张认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只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离道了。 人性都有天然的缺陷,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弱点。因此,无论是哪种性格的人,如果不借助于礼,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孔子举例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空自劳碌。谨慎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显得胆小。勇敢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作乱。直率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说出伤人的话。平心而论,恭、慎、勇、直这四种性格都不是什么坏毛病,但只要离开了礼的指引,都不会结出“正果”。 类似的意思,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如,《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时,提到了臧武仲、公绰、卞庄子等三位鲁国的大夫,以及自己的学生冉求。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没有私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学问,都是最为出色的。孔子说,要成为完美的人,仅仅把这四个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是不够的,还要“文之以礼乐”,将礼乐与上述四种优点完美结合。可见,礼乐是最重要的修身课目。
Ⅳ 尼山圣境的主要景点
1、观川亭
尼山书院门前东侧临崖处有观川亭,《论语·子罕》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句。相传孔子在此观五川汇流(五川:智源溪、夫子河、张马河、颜母河、田黄河),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纪念,亭为木架结构,无斗拱,单檐灰瓦歇山顶。
2、夫子洞
观川亭东侧崖下有夫子洞,又称“坤灵洞”。相传孔子出生后,父亲嫌其丑陋而弃于荒野。时值酷暑,孔子被老虎叼到山洞喂养,一只老鹰用翅膀为他扇风,这就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夫子洞为天然石室,“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动。”
3、孔子像
孔子像,高72米,由着名雕塑家吴显林先生主持设计,按照“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定位进行塑造,统领尼山圣境文化空间制高点。2015年12月,孔子像正式落成。
4、大学堂
大学堂依山而建,整体呈退台式形制,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大学堂是文化的学堂、艺术的殿堂,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
(4)中华礼乐文化表演怎么表演扩展阅读:
尼山圣境相关知识
尼山圣境位于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总规划占地面积35.76平方公里,总体创意为“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功能定位为“文化修贤度假圣地”和“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题为“明礼生活方式”,是一项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
尼山圣境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一期作为度假区的核心景区,规划占地8平方公里,包括孔子像、大学堂、鲁源村游客集散中心、尼山书院酒店等,已于2019年5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Ⅳ 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有哪些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2、杂技
杂技,亦作“ 杂伎 ”。 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
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杂技”一词,是1950年中国杂技团成立时,由周恩来总理定名的。
3、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4、书法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4、孔雀舞
"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Ⅵ 在礼乐文化中诸侯对应什么样的乐舞
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Ⅶ 礼乐歌舞是怎么样来的
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这实际上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乐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的《六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影响很大。
由于先秦时期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的,歌词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时期民间乐舞的变相记录。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Ⅷ 中国有哪些传统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
1、绘画。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2、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3、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4、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5、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Ⅸ 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呈现过哪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呈现过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日晷、缶、造纸术、太极、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
29个巨大的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鼓楼一步步走向奥运会主会场,象征着第29届奥运会一步步走进中国、走进北京。脚印由火焰组成,代表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火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它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多样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Ⅹ 在中国古代成人礼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礼仪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其实它对我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着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无疑会给我们庞大的民族带来屹立风雨的底气,给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自然,古人追求的“礼义”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而且,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笄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一.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二.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