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实现。
这个“自觉”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略对待和实施文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现规律性的鲜明特点。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首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为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
其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后文化。只有意识清醒,我们才能在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再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强化其引领作用,以之增强人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经济物质发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重视物质力量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力量的建设,这是我们党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葆有的一个优良传统。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文化力量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并决定着文化力量的性质;同时,文化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辅助、促进物质力量的发挥,并且能够支撑、引领物质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给予文化力量建设对物质力量建设保障和引领功能的肯定和重视。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上四个坚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其基本特点和规律。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特点和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遵循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方针和原则。
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注重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属性排斥意识形态属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这是新的实践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B. 怎么繁荣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从来只愿称其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C.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建设,需要向公众传播先进的文化。媒体作为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增强影响力、加强舆论的引导,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保证其向大众传播健康的文化产品,应当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媒体正在努力“回应社会关切”,即回应普通民众关心的、尤其是涉及民众的问题或事件。问题事件发生后,需要媒体按新闻性质的要求敏锐地捕捉、客观地呈现,以助事态的平息。但相对于这种事后的回应,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有责任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在讴正气、扬善行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动的作用,维护社会正向的舆论环境。如小悦悦事件,见诸媒体后使全国震惊,这有助于国民的道德反思,但同时也增添了社会的道德恐慌。就在小悦悦事出当天,公安部表彰了不顾个人安危、徒手接住跳桥轻生少女的民警王静,但此新闻却少有人知。如此尽职和大爱的存在,未得媒体及时的宣扬,徒任社会负面情绪放大。这种新闻的选择性倾向令人遗憾。再如,上海一家企业举办的一个慈善项目,涉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为期2年。作为纯社会公益活动,主办方曾希望得到媒体的宣传,但投告无门。项目进行已半年,互联网上仅有几条此项目启动时相关部门领导出席的通稿信息。社会自发的公益善行,最值得宣传,也最需要、最应该有公共资源(主媒)的配给。我们的宣传报道,领导活动似乎可以淡化一些、内部工作报道也可以淡化一些,更重要的是张扬社会的参与、张扬社会的效果。
文化传播,触动心灵深处才有效,生硬说教只会催生反感。媒体为大众提供着各种文化精神产品,保证文化产品的健康是管理者的责任。但管理者不能替代大众对产品做选择,对媒体的引导也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最近,社会上正在热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娱乐节目的限制规定。在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也可谓用心良苦。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本身要求着百花齐放,极端的低俗必定只为极少数人所好。所以硬性的规定,有时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媒体的行为当然需要予以规范和引导,但最好采用更加有效的手段,如借鉴技术的途径实现管理的客观和科学。日前上海戏剧学院完成的一项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其评价数据可全频道、全覆盖、全天候测试,可量化,且同时获得满意率与收视率。这个体系有助于减少管理的主观性,可体现受众选择的依据。类似的方式,都是值得尝试的。
D.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2、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E. 国家该怎样做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
一、在“查处问题”的老本行上入手,促进文化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了国家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依法审计,目的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从职能定位来看,国家审计工作必然涉及到关系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使用到财政资金的相关单位或组织。
一是对于涉及文化体制改革决策、执行等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国家审计可以发挥以资金为主线,职责履行情况为依托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中着重对资金的来源、分配、拨付各环节,对特定政策的制订等方面是否符合《决定》等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的规定,作为一种审计判定的依据,查问题,找差距,才能比较全面的评价一个部门,确保这些政府部门在资金使用、政策制订和执行中不偏离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既定方针。
二是对于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审计可以着重从可持续发展,顺应改革方向入手,开展审计工作。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改革的阵痛和全新的机遇,国家审计在关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更要关注其执行改革的方式方法、进度节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如存在偏离政策的问题,及时查处揭露,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和阻碍发展的原因,并向相关主管部分反馈,便于及时做出调整,适应变化顺应发展,不断增强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内生动力,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通过审计揭露和反映各行业各部门的违法违规等情况,使违法犯罪、不讲市场经济秩序,不讲公民道德的行为受到应有惩处,推动政府部门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为文化改革发展打下法制基础。
二、在“分析问题”方面深入研究,促进文化改革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调整、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伴随体制转换而产生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不加分析和区别地一刀切,简单地以对错定论,如何定性和处理较难把握。对此,可以充分运用国家审计中专项审计调查的形式开展审计工作。
我国法律规定了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审计程序、方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在目的和内容等方面,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各有侧重和特点,专项审计调查范围更具广泛性、目标更具宏观性,方式更具多样性、作用更具时效性,能直接对一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热点”和关系长远的特定问题进行审计调查,深入分析,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其立足点在于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政策法规的完善提供依据。
针对文化改革发展目标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针,审计调查中应着重关注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是否完善,深入分析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作为改革主体的一些企事业单位或各种组织,注意总结在改革过程中效果好的或失败的典型案例,及时反馈,并着重看改革后的发展情况,是否符合当前法律法规,是否有利于激发从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力,是否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长远性。
三、加强自身审计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决定》的出台,对审计机关的多年来开展的审计文化建设也是如沐春风,有了风向标,有了指航灯。努力打造一种具有审计工作特点、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符合时代精神、利于创新发展的审计文化,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有生力量。
对于审计文化建设的论述较多,笔者只是重点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以坚守审计职业操守为基础。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监督机构,审计人员作为依法审计的执法人员,必然要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才能立足于这一行业,才能使这一行业风清气正。加强职业道规范,强化职业操守意识,以此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才能促进审计人员开成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更好地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运用好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
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全公报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而审计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的案例可以反思或借鉴;同时,审计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一些现代审计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的理念和经验做法,只有看到别人的优点,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批判中继承,在发展中创新,同样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如此,开展好自身审计文化建设,也是审计机关对丰富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积极贡献。
F. 如何提升和繁荣大众文化
一是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动。比如定期举办民间歌舞、文体活动等。二是丰富大众文化的内涵和载体。在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馆等公共服务资源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要多利用举办会节、知识竞赛、文旅活动等深入结合。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成立私人文化会所、棋牌店、书店、文化企业等。四是加大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政府引导,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夯实硬件设施,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农村郊区、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G. 如何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实现。 这个“自觉”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略对待和实施文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现规律性的鲜明特点。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首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为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
其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后文化。只有意识清醒,我们才能在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再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强化其引领作用,以之增强人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经济物质发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重视物质力量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力量的建设,这是我们党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葆有的一个优良传统。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文化力量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并决定着文化力量的性质;同时,文化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辅助、促进物质力量的发挥,并且能够支撑、引领物质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给予文化力量建设对物质力量建设保障和引领功能的肯定和重视。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上四个坚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其基本特点和规律。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特点和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遵循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方针和原则。
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注重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属性排斥意识形态属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这是新的实践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H. 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迅速摒弃文化大革命及后续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并把实践作为文化领域的唯一标准进行推广,我国文化事业渐渐步入正轨,以文学、话剧、电影、电视创作为主要模式的社会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辉煌周期。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在文化领域的调整和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正在走向信息化、系列化、多元化、国际化,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的渠道网络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一方面,以自1999年开始的“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我国经济成就的科技文化逐渐凸现出来,成为推动经济产业细化、社会文化高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要的重要内容,起到了激励广大我国文化工作者勇攀文化高峰的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就引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将中国人的视角延伸到广袤无野的宇宙深空。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集聚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最高成果的“天宫一号”空间站在酒泉航天航天基地成功发射升空,不仅开创了我国文化事业步入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逐渐步入世界先进之林。
另一方面,得益于党在文化领域摸着石头过河的积极探索,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资讯信息发布方式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成了我国文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又一显着标识,至此,我国文化事业实现了从国际到国内,从上层建筑到普通人民群众的全面演进和有效推进,可以说,正是由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领域的拓展,才有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速勃兴,也才奠定了中国在文化层面上的伟大复兴,并成为跻身于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