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这是因为《百家讲坛》于2001年7月开播。是一档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它的出现也是基于社会需求。当时由于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也不高,那些古籍大多晦涩难懂,普通人很少会去读,除非是从事相关历史研究的学者。
一流的专家忙着做研究,没时间来走秀。但二流三流的专家还是专家,称之为“货”有点过分。大部分都是行业精英,也在学校教书。讲课是他们的老本行,那就让他们在《百家讲坛》里给全国人民讲课,保证节目既能满足雅俗共赏。以上就是对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这个问题的解答。
⑵ 如何去写李砚祖的《形意之间》的读后感
图书简介
《形意之间:平面设计欣赏》一书以平面设计的历史为主线,从形式语言、视觉传播、设计经典、观念与风格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完整清晰地勾画出不同社会背景下平面设计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呈现图形艺术的开放性思维和历史性探索,诠释设计经典的美学意涵。
编辑推荐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硕士生导师。
本书图文并茂。以设计实例让我们体会设计之美。
全书文字优美,专业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计实例得到借鉴,体会设计的技巧和规律。普通读者可以了解如何欣赏平面设计,体会图形之美,文字之美。
目录
目录
上篇纵深处的历史
第一章逆流而进的目光
一始于原初的交流
二技术发明与进步
三社会变革与经济脉动
四美与审美的文化视角
五设计专业化的确立
⑶ 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版”的一道题: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象征性在中国古代陶瓷中的表现
古代的陶瓷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和作品的实际用途,均以实用为原则,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造型、纹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蕴涵了创作者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了一定的象征性。
(1)造型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陶瓷的象征性是以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背景为根底,陶瓷的造型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同时又不是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对外在的自然高度地凝练和升华,从而使器物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陶瓷的造型设计经历了有仿生、象生、写实表现逐渐到抽象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陶瓷造型的象征性也就慢慢随之而出现。它们往往在实用的基础上表现人们的希望和寄托,相当大一部分含有驱凶辟邪,祈福保吉的象征意义。1975年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颈部中间紧束、饰凸弦纹两周。肩部前有鸡首形流,后有龙首长柄连接于盘口及颈部,两侧各有方形横系两支,器身修长,中心合理稳定。长柄的设置既增添了器形的气势,又便于以手提握,而龙柄鸡首造型不仅便于使用,而且鸡谐音“吉”,在满足人们使用目的的同时,赋予了器物一定的精神寄托,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给人以精神愉悦。陶瓷的造型除了鸡首壶之外,还有羊头壶、葫芦壶、鸳鸯造型的器物等等,它们要么是因为发音谐音吉祥,如鸡首壶、羊头壶;要么是与事物本身的习性相关。如鸳鸯,因为野生的鸳鸯向来成双成对,因此历来被视为夫妻恩爱的象征。
(2)纹饰的象征性
纹饰是装饰花样的总称,又称花纹、花样,从其艺术本质来说,它必须附存于工艺品的本体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但它往往表示人们的认识和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设计者、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它比造型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更能表达人们的某种情感和寄托某种愿望,不论是实用性的陶瓷器的纹饰,还是艺术陶瓷器的纹饰,“纹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纹饰有的用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也有用人的观念构造的东西。
从远古的简单纹饰到明清的吉祥图案,它们很多都具有象征性。陶瓷纹饰的象征性和造型一样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在中国传统的纹饰中最有代表性并且为大众所喜闻乐道的应该是龙纹和风纹。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是积聚着各种兽类特征的想象的产物。在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意义。凤纹是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鸟,被赋予祥瑞之意,多有美好吉祥的含义。
不同的纹饰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起来运用,一方面增添器物的美感,另一方面赋予器物更丰富的象征意义。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的“五彩凤纹镂空瓶”,纹饰集镂雕、浮雕和彩绘工艺于一体,给人以秀雅华美之感。口部镂刻如意云头纹一周,云头纹结构相同,排列匀称。颈部镂刻三组:纹饰的上部为双层蕉叶纹,蕉叶之间连缀着折枝散花和蝴蝶纹;中部环状凸起,上雕狮面双耳,双耳之间饰团寿纹,垂云之间饰团花纹。肩部四面绘青花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青花五彩花果纹,开光外菱花彩锦地上饰折枝花纹,组成带状装饰图案;腹部镂刻九凤,九凤有九凤朝阳,凤鸣九霄之意。胫部镂刻以示八方,周围为彩绘菱形锦文,八孔之间饰以八宝纹。在这个器物的纹饰上有很多象征性:如意云头纹、凤鸟团花纹、八宝纹等象征着如意吉祥,蝴蝶纹、团寿纹是长寿的象征;缠枝莲则是连绵不断、长久美好的吉祥意义。
(3)色彩的象征性
与造型、图案相比较,色彩的审美是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的。中国古诗里很早就有:“远看颜色近看花”的名句,陶瓷的色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封建社会里,黄色的象征性最为强烈。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色配五行和五方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之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所以黄色自古以后就被当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陶瓷中的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釉色,金黄为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私造黄釉者要杀头,清代规定里外黄釉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釉外黄釉为皇贵妃用,黄地绿龙为贵妃用,以下姘妃则不许用黄釉瓷器,只准用绿釉紫龙器和绿釉红龙器。在这里,色彩已经完全成为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表现形式或感性的知觉形式。
中国园林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然也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代园林有着漫长的历史,是一个园林发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连绵不断地发展的国家,从先秦至明清,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灵台,接着是从三国至南朝的齐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从齐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从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后为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世纪),此时的明清中国园林,发展到了顶点,更讲究意趣。“趣”为情趣,求神韵;“意”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内涵。这时的园林,山水林木,其实己经化作人的自我价值,或者说以此与人交流,达到更深的哲理性。纵观中国园林历史,明清园林的造诣境界,是东方古代园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后不可能再有其他园林相企及了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茫茫太空的畏惧。夏商以后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这种思想促使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以后的园林建设中更是遵从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并且其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时期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干隆御花园,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如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的拙政园(建园明正德年间),中部总体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园内建筑稀少,但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内有景;无锡寄畅园(建于明正德年间),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优美;江苏的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⑷ 请问刑良坤是什么人及有关于他的事迹
狂人刑良坤语录: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
一、狂人刑良坤其人其事
陶艺家,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
大男人——身板粗壮,性情豪爽,里外透明,不知伪装,敢想敢闯,底气足,脾气犟,拉弓不回头,行事无商量。
大浑人——做过农民、当过木匠、工厂钳工、电工、维修工,辞职做过个体、养花、卖花、搞收藏,做陶艺。
大情人——喜欢漂亮女孩,放言漂亮女人使他思维灵敏,是他事业发展的推力器。
大傻人——不惜倾家荡产、几度离婚,价值百万元藏品无偿捐献,又借钱拉债搞陶艺。正如他爱说的一句话“我赤脚的难道还怕你穿鞋的不成!”
大狂人——以20项陶瓷发明专利、2万余件陶艺作品成为世界陶王而被称为大名人;爱放狂言,比如:全世界最好的陶艺在我家、世界上比我聪明的人太少了、陶艺成功只能靠我,我应该得诺贝尔奖等等。
大怪人——他很富有,起码也是亿万富翁,但是他又很穷,曾经四处行讨。有老外出1300万元买他的作品,他理都不理。他的作品只送不卖,爱朋友不爱钱。
想得诺贝尔奖的陶艺“怪人”
邢良坤,圈内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少,评价却很不同——
“邢良坤?他是个农民!结了四次婚,文化低,才念了五年书。”
“他啊,绝对是个天才!就冲着那20多项专利发明,两万多件陶艺作品,称他为世界陶王绝不为过!”
“这小子,桀骜不驯,像匹野马;还特别能吹,敢说大话。”
……
就是这么个褒贬不一的邢良坤烧出的陶,被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现当代陶艺家的作品的故宫博物院破例收藏,而且收藏了两回。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搞展览,当时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11件作品,4年以后,又收藏了他的15件作品。
在陶艺界,邢良坤是个异类,但你又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甚至不能将他当作常人来看待。在研究硅酸盐的陶瓷领域,他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科研成果之最,并运用他的专利创作出2万多件令人叹为观止的陶艺作品。在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日本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以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作品。
印象中搞艺术的人都喜欢晚睡晚起,所以当我们约定邢良坤早上8点来宾馆接我们的时候,觉得很过意不去。
“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现在已经照料好我的花草和鱼儿啦。”邢良坤一见我们就噼里啪啦地说开了。
坐上他的三菱吉普,车子跑得飞快。“开车就得像我这样,反应灵敏,伸缩自如啊。我不吹牛,我开了19年的车,大小事故没有出过。”邢良坤的嗓门又粗又大。这是个一见面便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语不惊人誓不休,之二是他令人震惊的自信心。只要你不追究他的鲁莽,这个山东大汉的直率还是很可爱的。他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总是说:“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一辈子什么都学过,就是没有学会说假话。”
百年陶艺有了飞跃
“这个吊球是我刚学陶艺的时候烧的,里面是五层吊着,层层都有活环死扣,一层层包起来的。直到现在它还是个世界之谜。”
“再看这个,三个泥条顶起来一个球,球体也是泥条,里边还带个中心塔尖。制陶的人都知道,它不符合常规,因为泥条不能多层连接。但是它就是层层连接,还不带裂的,你想仿制也仿制不了。”
邢良坤既非学院派,也非民间艺匠,却在制陶工艺方面,独创出了火焰定位、悬空陶塑、无接面陶塑、泥条多层连接、多层转心瓶、多层吊球等被业内认为是“不可能”的高难度现代制陶技艺。仅5年的时间,他在釉的配制上又开创了立体开片釉、套彩珍珠釉、红天目、多彩网釉、釉面开片等,多色立体开片更是打破了制陶史上千年的沉默。
“一百年来,全世界的陶艺都没有一点进步,到我这里才有了飞跃。在科学技术领域,只有发明创始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大师。我就是这样的一代大师!”邢良坤有点狂。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太少了
跟陶瓷打交道之前,邢良坤都干了些什么?
“5岁开始流浪,做过农民、木匠、工人,刷厕所、掏粪、扫大院、做装卸,什么活没干过?”这段很长的艰苦岁月,极大地磨炼了他的毅力。而邢良坤这个奇人,也就是有本事做到每干一行都是最出色的。“我在工厂里,车、钳、铣、铆、电焊、钳工、木工、维修,都是第一流的。这就是我的脾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邢良坤说过,不敢破釜沉舟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他的第一次“破釜沉舟”是养君子兰。你不得不佩服他,之前对花一窍不通的人,后来成了“花迷”、“花痴”,而且他养的君子兰就是比别人好,不光是在大连,整个东北三省,他是公认的养君子兰的一把好手。去年开始,邢良坤又喜欢上了养鱼。现在他家里,养着好几大缸的鱼。经常有人将快死的花草鱼儿送到他这儿,经过他的照料都会奇迹般地复活。他可以为抢救一条鱼一夜都不睡觉。他觉得自己和花鸟虫鱼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沟通,他懂得它们的心思。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细。整个家庭的管理,小到一根针一根线,大到整栋楼房,你找不着一个有碰疤的地方,只要一坏马上修,因为我这个家里不允许有一点毛病,有一点坏的东西。”
“什么都不爱好的人活到50岁都很难,爱好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长。为什么?他爱好的时候,他在用脑子啊。”
邢良坤喜欢“吹牛”,侃起来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他觉得世界上干事情认真的人太少了,像他这样聪明的人也太少了。
我必须成功!我从不给自己留后路!
靠卖兰花赚了七八百万,邢良坤第一次破釜沉舟就成了大富翁,邢良坤第二次破釜沉舟则是将手中的钱全部换成了陶瓷、古董和家具。他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陶艺来。1989年,他举办了自己收藏的日本古陶展,有人要高价收购他的全部藏品,他不为所动,却将1300多件珍品悉数捐给了辽宁省博物馆。他说:“多好的藏品,也是别人的,我已经研究透了,我要烧陶,要把邢良坤三个字写进陶艺史。”于是,邢良坤又开始了第三次的破釜沉舟。
在此后的五年里,邢良坤日夜围着陶土和窑炉转,捏陶坯、烘水分、进窑炉……他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经历了上万次的失败,得出了自己的沾釉、水分处理、胚的湿度、进窑的烟雾度等参数。每天邢良坤要烧4窑炉,用掉三四罐50公斤的液化气,捏掉4吨的泥巴,一年下来,“烧”掉的人民币少说也有两三百万。烧到最后,饭店也顶出去了,老婆也跑了,连吃面条的钱都没有了,邢良坤又回复到倾家荡产。
“那个时候可苦了,”模特出身的傅美是他现在的妻子,是这个有着二十来号人的陶艺研究所的总管。“夏天要在1000多度的窑边呆着,简直是遭罪。而冬天又特别地冷,手脚都冻僵了。”说到邢良坤,傅美却是一脸地幸福:“他呀,就像一个大小孩,最喜欢那种亮丽抢眼的衣服,和他的脾气一样,也和他的烧出来的陶瓷颜色一个样。”
“人生最大的乐趣不是占有,而是创造!在英国的时候,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八十岁老人还在那么认真地工作,很感动。我把那种精神学过来了,人活着就是一种精神,精神垮了什么都完了。”
我的作品都是国宝,只送不卖!
烧窑就是烧钱,但是邢良坤从未出售过一件作品,所以现在的他其实是过着行讨的生活。从1989年至今,很多人无私地资助过邢良坤,如果没有这些人,别说烧窑,就是全家人吃饭都成
问题。邢良坤说,为了这些人,他必须成功,他的作品一件也不卖,都要以捐赠的形式回馈人类社会。
在致力于陶艺创作的同时,邢良坤还担任着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馆研究员。他的业余爱好是溜车,他喜欢开车,开得飞快,最希望的是可以驾车四处旅行,但不是现在。他有三个孩子,他的技艺不传给他们,他要将这些技艺传给更多的人。
“科学家不就是人类的财富吗,我要为人类作贡献。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全世界不管哪个角落建造世界最大的博物馆。我要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全部捐献给人类,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奋斗的历程。其次,还要办一所最高级别的陶艺教学基地,让人们自由学习,自由发展。”
二、狂人邢良坤和他的陶艺品
除了满地的陪葬品,剩下的才是万里挑一的精品
你见过人力与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吗?“邢陶”就是人力创造与天然神力交互而成的艺术品。在这里,用传统陶艺的语言解释它似乎有些苍白。一些专家说,“邢陶”是三分人工七分神力的熔铸与再造;一些专家则说,“邢陶”是大自然奇特创造力与生命智慧的萃取。“邢陶”的神奇张力让人们目瞪口呆。你看,泥土与神思在艺术家的手下未曾脱胎入炉先有一变;继尔在火力与魔法般的釉彩的幻化中又是一变;及待千烘万烤热度消失,又骤然生化出千奇百怪的“造物”,令观者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吊球陶塑 瀑布红瓶
“邢陶”的神奇魅力博得了海内外博物馆界、艺术界的连连喝彩;“邢陶”的收藏竟然改变了一些博物馆多少年来近乎“苛刻”的收藏规矩。
几年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派出以朱诚如和杨新为首的堪称中国一流的收藏专家到辽宁大连市邢良坤陶艺研究所,对“邢陶”作品进行“史无前例”的鉴定、收藏。杨新副院长不无感慨地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博物馆,主要收藏古代作品,基本不收藏现代陶艺家的作品;收藏邢良坤的作品是首例。1994年邢良坤在北京美术馆展览时我们发现了他,当时收藏的是11件作品,4年后我们又破例收藏了15件。现在国内搞陶艺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还是跳不出传统的圈子,邢良坤算是国内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代表。他最大的特点是敢创新,有突破,比如他的釉彩、造型设计等都有创新,像他的瀑布红、珍珠套彩釉、立体开片釉等,以前我是没见过……
泥条连接陶塑 球体陶塑
着名书画家关山月先生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了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后,挥笔题写了“绝世天珍”4个大字;中国当代陶艺界学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写下了《当惊世界殊》的评论文章,盛赞邢良坤的陶瓷艺术。
几年来,邢良坤的陶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日本中津万象园丸龟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海内外着名艺术殿堂展览后,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强烈反响,“邢陶”已成为海内外人士收藏的珍宝。
窑变开片茶道碗 釉里红开片茶道碗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馆长柯玫瑰撰文向世界介绍中国陶艺大师邢良坤。柯玫瑰说,邢良坤运用他曾当过锅炉工的经验建起了自己的窑炉,发现了风与火的最佳配置。多次失败以后,他终于掌握了立体开片技术。柯玫瑰评价说,“传统的技术曾使中国艺术家在陶艺界沉默了几百年,然而邢良坤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破例聘请中国陶艺家邢良坤为该馆远东地区客座教授。
珍珠开片茶道碗 流淌红釉茶道碗
有人说邢良坤似乎有些“狂”,沉浸在陶艺王国之中的邢良坤“狂”得可爱。“邢陶”在日本展览引起轰动时,邢良坤在展览会上口吐“狂言”:我可以把日本陶艺家的制作过程“倒背”,而我的作品你要是讲出一个制作过程来,我就把我的房子和我的20项发明专利全部赠送给你。邢良坤的这番讲话在日本电视台播放后,但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和这位来自中国的陶艺“大侠”打擂。邢良坤说,我的作品可以装满一个半卢浮宫。有一天我的作品会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面收藏。
人体陶塑 人体陶塑
舵轮陶塑 人体陶塑
http://blog.hexun.com/htour/378221/viewarticle.html
⑸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考研科目:4门科目
政治 英语(学硕考英语一,专硕考英语二) 专业一(一般来说大都是理论) 专业二(手绘为主,也有部分院校还是理论)
视觉传达设计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视传专业理论一般都是考设计概论或者设计史,比如: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尹定邦《设计学概论》、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等等。
视传专业手绘一般考:海报(招贴)、装饰画、插画、包装、VI/字体设计、UI设计、信息界设计等,有些院校初试会考的比较独特,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考人物线描和装饰画、东湖大学考设计素描、苏州大学考水粉...
视觉传达设计考研学校选择:
常常看到很多小伙伴为了考研选择什么学校而纠结万分,考研和高考不一样,不能等到分数出来了才仔细地选择,所以选择要报考的院校是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的。有很多考生没有考研成功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或者对院校没有好好去了解。本文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些建议,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选择你的理想目标~
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是选择目标院校最基本的条件。考研虽然没有高考那样的千军万马,却也免不了激烈的竞争,是需要策略的。竞争不仅需要面对其他考生,更要面对自己,了解自己。不要好高骛远一味地想要报考牛气冲天的学校,也不要太看轻自己的能力抱着能考上就行的心态选择目标院校,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专业理论和手绘的水平怎样?文化课成绩怎样?有多少准备时间?学习能力怎样?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兴趣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各个院校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选择考研的同学们不应该只是把目标定在考上研,而是也要考虑以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以多了解一些相关院校的信息还有这些院校导师研究方向的信息等等,不要到头来又埋怨自己考上的学校不合自己的口味。
竞争情况
了解一下各个院校近年来考研的录取分数线、报录比等数据信息,将各个院校的情况进行一些对比。观察自己感兴趣的院校近年来的考研态势,再结合自身情况,谨慎考虑。可以适当地给自己一点小小的挑战,不要被一些看起来有点吓人的数据打倒哦~
⑹ 从材料,技术风格三方面,谈谈我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
传统工艺美术是通过手工技艺来完成的,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它带有明显农业时代的特征。虽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民艺品,但大部是为少数官僚士大夫阶层服务的产物,儒士的审美趣味道决定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方向和发展。而艺术设计是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完成的,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它带有明显工业时代的特征,为大众服务,民主的意识较强。
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地位地下,是历年重视官本文化贬抑民本文化的结果,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决定了工艺匠人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工艺匠人的文化水平的局限,导致许多工艺技术的缓慢提高和发展,以及一些工艺技术的失传。而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基本上受到了较好的专业教育,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大大提高,在设计定位上围绕市场,有系统的方法论作后盾,创作上保持一种自由自主的状态。
传统工艺美术相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在美学上,实质就是手工技术的装饰美与机械技术的功能美的比较。手工技术的美常带有个人的情趣,贯穿着个人的精神,保持着经验、感性的特征,以装饰为美。而机械技术的功能美是建立在流水线基础上的,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技术美特征。
功能美与技术美是当今艺术设计美学中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艺术设计就是以科学和艺术作为结合体。因此李砚祖先生将原来设计美学的功能之美与技术之美基础上又延伸出了科学之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学科是有机地向前发展的。
工艺美术是与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和价值模式契合的原生艺术,而艺术设计是与工业化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复合艺术。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比工艺美术更能体现当代文化和人性的多元化,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时代特征。师徒相授,子承父业是传统手工艺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技艺熟练的老师,对本行技术几乎随心所欲,它的手口传承方式,却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意会知识",偏重经验的积累而缺乏系统的理论。一代代能工巧匠,只是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只能满足于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当代的艺术设计理论是以西方的思辨的哲学体系为依托的一种被理论化、体系化的了"编码知识",即使脱离了面对面的言传身教式的传承方式,也可通过文字、书刊或其他传媒进行传播。
艺术设计还引进了系统论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方法,以现代系统论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事物是一个多层次,多时空的网络交叉结构,它促使人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工艺美术的基本专业有染织、装潢、陶瓷、服装、特种工艺等等,而当代艺术设计的基本专业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等等。因此,二者在专业门类上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从中也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需要什么,被称为"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的这个有机体,就会自动调整其专业设置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⑺ 陶艺是谁发明的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中国各地的考古证明,各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
我曾前后实地考察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龙山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比较鉴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能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欧洲已发现二三万前的陶器。我所见到的这些文化遗存,可以说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着文化,而决不是所谓“中国文明西来说”,不是中国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龙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而后光被四夷”的观点。“文明西来”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虽然已知欧洲制陶历史早于中国,但要从欧洲流传过来,几乎没有可能性。当年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扬此说,但到了晚年也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导致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丰富内涵,最终逐步走向一体化,成为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犹如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黄河一样。
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以后发明创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处于一个孕育时期。人们仔细鉴赏这一时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从中可以汲取智慧,诱发灵感,激扬豪情与自信,在精神上获得巨大享受。
中国陶瓷的萌芽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公元1世纪)
中国瓷器经过古陶器漫长的孕育,终于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约在夏商之际,原始瓷器发轫于赣、浙一带。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经像模像样了,它可能为我国瓷器的鼻祖,属于瓷器的萌芽时期,这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尽管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只是偶然的现象,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商代冶炼青铜的炉火在神州大地闪烁以后,陶艺的光彩就日趋黯淡。此时,原始青瓷终于横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产要具备下列条件:1、瓷土须是高岭土;2、要有玻璃质感的釉色;3、通常烧制的温度在1200~1300℃。与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质地坚硬和清洁美观的优点,敲击声清脆悦耳。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大型礼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铸造工具、农具和兵器,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努力务实地发展经济,将“耕战”视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势建造龙窑,提高了窑炉温度。采用泥条盘筑法为成型工艺,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黄色釉,又因釉中含铁,瓷器呈青绿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窑遗址时,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先生告诉我:商代最大的窑场已在鹰潭市童家镇角山被发现,据专家对原始青瓷测试数据表明,它和近现代瓷器没有什么区别,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发现馒头窑和龙窑炉近10座,先后出土完整和已修复器物570余件,器形有鼎、壶、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见的平底器。装饰纹样最多的是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弦纹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时见过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萧山、诸暨、绍兴交界处考察印象特别深刻,那里有质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这里好似今天的经济开发区:烟囱林立,作坊满地,窑场遍布,是当时手工业制陶和交易的中心,这为越国赢得巨大的利润,也为最终越人击败吴国,作好了财力上的准备。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规范,胎泥精选,釉料配制,拉坯由手工盘条改进为轮制,器型纹饰部分借鉴青铜工艺渐趋美化。这证明长江流域、南方地区在商代同样有发达的文明。
秦汉之际的原始青瓷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不断前进,但事实却出现了大倒退。战国末年空前的征战,引发社会动乱,导致原始青瓷技术发展的停顿,甚至中断。秦汉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炉灶的,看不到直接的传承关系,故只能称之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国故地复兴,又似乎说明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完全断绝。秦汉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钟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为主,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常用的S纹等装饰。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从墓葬出土来看,器物还是沿袭仿造青铜礼器随葬的旧俗。西汉晚期烧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盘、罐、碗、耳杯等为主,同时出现了屋、仓、猪栏、羊舍、牛羊鸡犬等明器和瓷塑。我们在浙江汉代龙窑遗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进的整个过程,青瓷终于随着社会进步从萌芽走向成熟,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陶瓷的建制时期(约公元2世纪—约公元6世纪)
凝聚着古越人智慧结晶的龙窑技术及其产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经历战国秦汉数百年的动荡与停滞以后,东汉晚期以上虞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区,终于率先烧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历史上的“隶变”,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瓷器从此走进了建章立制的伟大新时代。中国是陶瓷的故乡,“China”迈向世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从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越人率先奏响了成熟瓷器诞生的前奏曲,并最终成就了青瓷的发明创造。这件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造价低廉;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容易推广烧制。瓷器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茁壮成长。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窑炉林立,争奇斗艳,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器型更趋完备,成为引领瓷器潮流的带头羊。
瓷器到了三国时,吴国统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对平民百姓来说,价廉物美的随葬器皿莫过于陶瓷制品。厚葬之风对制瓷业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见的,更促使青瓷制作技艺提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跃进时期,晋代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瓷”字,“晋瓷”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型更加丰富多彩。青瓷制瓷区域也由南及北推进,特别是北方山东淄博窑在北齐时期已生产优质青瓷。我到淄博窑考察过,那里的青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窑的。青瓷一统天下,烧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此时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可能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黑瓷的原产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遗址考察时还拾得春秋时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见黑釉瓷产生也有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东晋之后,北方也开始烧制黑瓷。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这一切都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唐宋瓷业高峰时期到来的序曲。
中国陶瓷的高峰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0年)
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盛唐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知兵,当时着名诗人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们非常相似。到了唐玄宗时李白那种豪迈气度,依旧跃然纸上,这就是大唐气象。陶瓷进入了唐代,才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瓷器高峰时代。奔腾的骏马,“沙漠之舟”骆驼,肥硕的仕女俑,雄健的武士俑等,色彩艳丽的唐三彩成为唐代陶瓷工业繁荣的标志。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了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用铜器。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加上茶道盛行,茶具需求量大增,也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诏“制器进御”,同时派官员前来管理烧制瓷品,销行全国。
盛唐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南方专门烧制青瓷的越窑,聪明的工匠试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瓷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在入窑前还要在匣钵上加以特殊处理,最终烧成了润泽如玉、清亮似水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北方以“白如雪”为代表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四川等地也烧制白瓷,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将距成都不远的大邑白瓷描绘得细致确切。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烧造成功,以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巩县青花瓷的出现,寿州窑黄釉瓷的烧制,打破了“南青北白”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出现了名窑林立的鼎盛局面。
公元960年,赵匡胤被部将拥戴为皇帝,建号宋,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比较稳定,促进生产的恢复和社会进步,但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渐丧失。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色调。两宋时期官窑制度确立, “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各领风骚。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这标志着中国瓷器制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科技、文学和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质地之美。宋代统治者为从根本上摧毁吴越国的政治基础,将生产秘色瓷的上林湖窑工征调到北方,从而加强技术力量,使北方诸窑兴旺发达起来。秘色瓷曾经是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佼佼者,却伴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书中绘制器形图,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供人们研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这种着录在文物鉴定史上是一种创举,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宋代还出现了“六大窑系”即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此外还有着名的建窑、吉州窑、潮州窑、繁昌窑等。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应运而生的产物。同时因为竞争,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会导致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此时不同的窑口的瓷器有各自不同的独特风格,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南宋时为应付宫廷、官府的需要,开始生产一种富有诗意的名称叫梅子青、粉青釉的龙泉瓷器。龙泉窑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这种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为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窑系。
同宋并列的辽金,是我国契丹族与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的制瓷业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发展起来的。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多次对定州等地进行掠夺。定州是定窑所在地。离定州不远的邢窑一带60多年之中发生战祸28起,《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辽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窑。辽金的瓷窑,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窑等7处之多,辽金的瓷业成就主要来自华北地区汉族工匠的创造。
唐代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晚唐五代时期才通过贸易渠道出口。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瓷器的输出主要靠“丝绸之路”,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同时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的海路运往国外。宋代我国瓷器运销到外国,出口主要靠海路,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在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和东亚等国出土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瓷器作品的仪态和风范高贵、典雅,为后世陶瓷业长期模仿,令人赞叹并为之倾倒。
中国陶瓷的“独秀”时期(公元1271—公元1911年)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它为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瓷器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1284年)起,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禁民间私自贸易,但事实根本无法禁绝,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确保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景德镇制瓷规模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了瓷业繁荣的景象。中国制瓷业由宋代“百花齐放”,进入了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独秀”时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工匠们改进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卵白釉瓷“枢府瓷”驰名天下,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出现后,很快占据了我国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另有刚刚问世的釉里红,以及各种单色釉瓷,蓝地白花瓷等,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元青花瓶,最近在国际拍卖市场拍出2.3亿人民币的天价。
青花瓷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强烈的中国气派与风格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点:一是青花发色鲜艳,色彩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供应充沛;四是白地蓝花,明净素雅,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凸现出来;五是价廉、实用、美观。青花瓷的这些明显优点,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瓷器生产几乎由景德镇一统天下,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研烧出了斗彩瓷。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景德镇将我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清初,随着封建政权的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顺治二年手工业“匠籍”的废除,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清代前半期达到复元,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正式恢复到干隆中叶,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低温颜色釉“莹润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瑰丽,而干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胜,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靡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此时,景德镇瓷业步入了黄金时代。
潮涨潮落,中国瓷器终于盛极而衰,景德镇瓷业到嘉庆至宣统时期,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了。特别是让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鸦片战争后,景德镇更是加剧萎缩。去年在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时,我与我的老师汪庆正在“探索景德镇千年之功过”对话时,汪老指出:“我们要重振中国瓷业的雄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中国陶瓷史》一书时讲过,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但现在各地都在追赶,景德镇要有所作为。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总要走进死胡同的。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
⑻ 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如何
知乎网友的答案,很有道理
中国皇帝这个范围太大了,皇帝有文采风流的,也有不识字的,但总体来说水平应该算是高的,因为皇家只要愿意,就可以有当时最好的师资力量来教育皇子。
李煜和赵佶,都是足以写入文学艺术史的绝顶人物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在艺术史上可能可以题一笔的人物,就是干隆,这个写诗的数量保持着世界记录的皇帝。他用他的一生四万多而没一首靠谱的诗,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文学这件事情,最重要是天分!
⑼ 李研祖老师精品瓷的文化价值
李砚祖教授的陶瓷艺术作品,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传统,追求新意又不脱离生活。他的作品,无论从构图还是画工,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精巧与精细,给人以格调高雅、气势豪迈、工艺精湛的艺术享受,这是在目前国内陶瓷艺术界其他艺术家作品中所罕见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⑽ 香港四大才子(黄沾、倪匡、蔡澜、金庸)真实水平如何
香港 娱乐 圈有四大天王,文化圈也有四大才子,即黄沾、金庸、倪匡、蔡澜(黄金一代),他们四人均是文化大豪,各有擅长,惺惺相惜,互为好友。
一、黄沾
①、 在香港乃至整个华语词坛,黄沾都有着至高的地位,为后辈所景仰,影响深远、巨大。在香港黄沾与林夕同为词坛两大巅峰人物,但由于林夕出道较晚,那个时期黄沾几乎独步天下。那时候每个角落、每个人唱的歌几乎都是黄沾填的词。他凭一己之力,带动整个香港流行乐坛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辉煌, 是当之无愧的“词坛教父。”
②、 黄沾涉足词坛四十多年,一生共谱写创作了二千多首词曲,可谓是高产高质,难能可贵。他的《倩女幽魂》、《上海滩》、《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等等,首首都是传唱度经久不衰的经典。他作品的风格潇洒豪放,大气磅礴,其间又有着恣意风流,放荡不羁,尽显英雄本色。
③、 黄沾的主要成就在武侠词曲创作上,历来在武侠乐迷的心目中,小虫《爱江山更爱美人》、林夕《难念的经》以及黄沾《沧海一声笑》为不可超越的三大经典。在我心中《沧海一声笑》排第一。
二、金庸
①、 金庸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当代着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 社会 活动家,可以说金庸先生是集各大家于一身的人。
②、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作为武侠文坛的泰山北斗,他的真实水平如何,恐怕没人敢说个“不”字。他的作品赏读、评论也到处可见,成为老生常谈了,这里说下他对武侠小说的主要贡献。
③、 众所周知梁羽生先生是传统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奠基人,而金庸先生则是青出于蓝,使之发扬光大,影响整个国人甚至全世界的华人地区,几乎可以说金庸先生凭一己之力,使传统武侠小说上升了一个台阶层次, 使这种通俗文学进入了正统文学的行列。
三、倪匡
①、 倪匡是一名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宽广,他的小说体裁丰富,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等。代表作品有《卫斯理系列》、《原振侠系列》、《六指琴魔》等,做为武侠迷,他的《独臂刀》与《六指琴魔》是相当经典的存在。
②、 倪匡创作极具想象力,脑洞大开,与还珠楼主的奇幻有的一比,作品构思奇巧,情节紧奏也较畅快。他写作速度非常快,据说每小时可写八千字,这是什么概念?论速度恐怕极少有人比得上,至于水准吗自行体会。
四、蔡澜
①、 蔡澜是 美食 家又是作家,还是电影制片人,又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这可谓是多栖发展。1989年蔡澜、倪匡、黄沾三人曾合作主持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
②、 相比其他三位,蔡澜多方面均有涉足,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 美食 文化方面,虽然写作多年,出版书籍超过 60本,但是似乎没有非常有名的作品,他的身份,更像是一个 社会 文化名流人士。
黄沾、倪匡、蔡澜、金庸
即使放到当今仍然是大才子,毋庸置疑。
这个才字,我倒是认为他们都可以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代表。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是个做月饼的老头儿,以我个人来说,最喜欢蔡澜先生,他算是把人生活明白了,这倒不是说他是个 美食 家那么简单,他有味道,活的潇洒自如、充满活力和乐趣,一个小细节,你看他说金庸的爱人看着金庸,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许动,满桌子的 美食 ,就吃一点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