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才是人的核心!
自尊是人格的核心,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本文试图以人生命适应的根本源泉为出发点,解读自尊的生命性意义;进而分析与探讨自尊在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心理健康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理念,以期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自尊(self-esteem)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也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等;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人的生活来说“自尊是你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也包括你自己。对于获得健全的头脑、丰富的学识及幸福的生活来说,自尊至关重要。”[1](P4) 一、自尊: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有自尊的,正如人类并非一开始就有自尊一样。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自尊乃是人在对各种环境压力(包括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反应过程中获得的,是生存适应和社会适应的必然结果。对于个体而言,自尊同样也是其自身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首先,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基本生存的心理资源。根据有关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较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等。①这种社会性情感的产生是重要的,因为在自尊产生之前,儿童基本上还处在生物人的阶段,尽管语言和一些初级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起来,儿童可以进行初步的社会交往,但还不会主动地、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适应社会和他人的要求,还不会在体验自我的情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一些初级的社会需要(如依恋)外,并没有清晰地自觉自己人之为人的荣辱和价值,其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物人的发展,这与动物的生活仍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换言之,如果没有自尊,没有对自我的一种自觉的情感判断,即使儿童具一定的自我认识的能力,也很难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就像一个不知道疼痛为何物的人终将会被伤痛致命一击,一个不“知道”自尊的人同样会因不知道自我保护而失去做人的资格和价值,失去基本的心理和谐,甚至失去生命。在自尊被自觉后,儿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情感是人作为种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现象,那么有关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断则是人作为类的存在所特有的心理品质。人在犯错误后的羞愧感、遭到失败的耻辱感、成功后的自豪感以及对自己的满意感等由自尊而引起的情感体验无疑会成为一种前提性暗示,决定着行为的取向。所以,如果说食物和水是维持人的物质生命的基本所需,那么自尊就是维持人的心理生命的基本所需。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它具有类似本能的性质。一个人自尊需要的产生虽然晚于其它基本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但它一旦产生并被自觉,就会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深植于人心灵当中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心理根源。 其次,自尊是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的一种机制,可以有效缓冲人类的基本焦虑。人,不仅能意识到死亡,而且由于自我意识的反省能力,还能意识到死亡包括自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死亡焦虑。这种死亡焦虑是潜在的,只有当死亡意识被唤醒时才会深切地体验到它的存在。而且,死亡的含义是广义的,并不局限于真实的死亡,死亡焦虑会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惧怕失败、担心冷遇、害怕被拒绝、被否定、被排斥等,因此,笔者把这种焦虑通称为基本焦虑。为了减缓这种焦虑,人就需要一种缓冲机制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存在。而自尊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因为,自尊本身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当人面临威胁和冲击时,它会策动一定的社会行为,去补救和防御,使自己重新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只有当冲击和威胁过于严重、时间过长时,自尊的社会适应机制受到损害,这时就会引起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导致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问题,人的生命尤其是心理生命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保障。这也是社会学家Becker等人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的内涵所在[2](P39-40)。 因此,自尊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一种适应机制。自尊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润滑人际关系并保护自我的重要作用,使人能够在适应社会和他人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尊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自己的生命完满。简言之,自尊乃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所在。 二、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如前所述,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它可以保持一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完满。在自尊作用于人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自尊最初对一个人起作用,是从其心理反应和心理健康开始的,而生命(尤其是人的社会生命和心理生命)的残缺或完满直接来源于心理健康的是与否。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总会对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不管何种要求,也不管何种社会,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即人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的,人应该以一种良好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贰’ 何为中国人的文化自尊
文化自尊是要正确地尊重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叁’ 中国面子文化与日本自尊文化有不同吗
有人将这两种文化统称为“耻感文化”,不过我觉得日本的要更偏重一点。中国人虽然好面子,但并不是全部出于“耻”。
比如说我们维持面子,更多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东西。这种东西比较虚,如果被戳破,人下不来台了,最多是恼羞成怒一阵,但不会懊恼太久。而且一般而言越是愤怒、感到没自尊的,越是没有能力、内心自卑的。
“面子文化”与“自尊文化”相比较之下,“面子”更随性,它是一种表面上的光鲜,但很少涉及内里。而“自尊”则要求人更自律,不过让人自律的不是自己,而是来自外界的要求,所以人会陷入一种自我挣扎。这种挣扎的外在体现就是人的极度敏感,因此造成了“社交冷漠”的现象。
‘肆’ 如何认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及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文化"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表现: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特点: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作用:
1、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
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伍’ 个体自尊与自我价值感主要受哪方面的影响
你好,首先,个体自尊和自我价值主要是受小时候养育环境影响。父母是否尊重你的看法、是否肯定你、你在学校的成绩如何,都会影响到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如何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呢?你可以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以便达到自己预订的目标,体现自我价值
‘陆’ 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与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是由人们生活中慢慢的积累的,同时旧的文化引导人们产生新的文化。
人类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
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6)自尊与文化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
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也更加广泛。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柒’ 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尊”
既要有文化自觉,也要有文化自尊。
1、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意识到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不能浑浑噩噩;
2、文化自尊是要正确地尊重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捌’ 自尊的几个知识点解释 自尊的原因,作用,影响分别是什么
原因: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胜和长处);二 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
作用:
自尊,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评价.自尊包含内在美和外表的完美结合,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极高修养素质.做人有自尊才会有进取心,拥有自己的方向后,懂得自己所做的不能出格.拥有自尊心的人,时刻都不会忘记为生活而奋斗.
影响:
答上作用
首先,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基本生存的心理资源自尊是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的一种机制,可以有效缓冲人类的基本焦虑.自尊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润滑人际关系并保护自我的重要作用,使人能够在适应社会和他人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尊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玖’ 爱面子是中国特殊文化,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觉得面子文化的出现是自然状态下的产物,古代社会大都是熟人聚集,所以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而且长期的接触了解到了每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说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让熟悉的人过分解读,从而被过分歪曲意思。所以渐渐在社会中有了所谓的面子文化,面子文化在有些方面就是一种刚强不屈的象征,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是硬撑的逞强。
然后,面子文化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一种关于自尊的文化。国人重视自己的面子也是维护自己的自尊,从积极方面来讲,面子文化强调了个人的自尊心,也彰显了个人自身不向世俗低头,不向命运折腰的坚强。但是,面子文化也没能逃过文化的两面性。面子文化的负面影响就是导致做人过于强调自尊,自尊心就如同玻璃一样,稍微碰触就可能破碎。
‘拾’ 如何看待民族自尊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民族自尊心属于公民应该履行的政治义务,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多样性是并不矛盾的,我们应该尊重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