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加大文化服务,普惠大众。继续实施文化馆、图书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县城北新区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欢乐下基层”、“四进社区”等活动制度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免费或优惠开放。
二是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拓思路,创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围绕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目前将县游泳馆作为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试点。同时保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重大宣传主题活动,公益性演出每年不少于50场。贯彻落实《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倡导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充分利用文化遗产项目,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利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计划,广泛动员贫困户参与传统手工艺培训,培养(培育)数名大师级传承人,十数名省内外知名手工艺品设计师,数十名传统手工骨干传承人,数十名州内知名手工艺品设计者、市场营销人员,数百个村落传统手工艺传承骨干,在村寨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红色遗迹,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将民俗和传统节日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扶持当地群众发展民宿客栈、民俗表演、旅游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业;利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博文化服务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开阔思维眼界、提升知识技能,掌握了解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资讯服务。
四是实施榕江文化“大数据战略行动”。依托国家、省、州、县、乡、村六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整合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文物保护、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借助公共数字文化终端服务等大数据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创新文化数字资源的传播和服务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快捷、方便、准确、安全和共享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强力推进文化脱贫工程。
⑵ 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账号密码
您是想问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账号密码是什么?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账号密码账号是一卡通号,密码是身份证的后六位。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好处就是开展优质服务由于条件所限,乡下群众不便到城区享受优质的网络资源,将新思想、新科技用一种直观、易懂的形式送到农民身边就成了及时雨、雪中炭。董市镇以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窗口,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资源优势,向农村传递政策法规、农业科技、防疫保健、文化体育、科普知识等共享工程信息资源。
⑶ 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设施基础较为薄弱,各级文化单位,尤其是基层文化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尚有不足。2002年8月,国家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主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 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它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将开辟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手中,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作为政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文化共享工程对激发各级文化单位的活力,转变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自2004年自治区启动共享工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坚持共享工程以公益性为主,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移动硬盘服务、光盘服务等模式,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辟了新渠道,为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开辟了新的阵地,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搭建了新平台。目前,我县共享工程因服务方式创新、效果明显已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
一、目前我县共享工程运行现状
2004年以来,由于县委、政府重视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共享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努力构建遍布全县的基层服务网络,现已建立起以县中心为依托,以乡镇文化中心、村基层服务中心为网络的共享工程基本框架。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工程建设顺利起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积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保证了文化共享工程的顺利起步和推进。先后投入20万元,先后为县图书馆购置了40台电脑、1台服务器,建起了面积5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县中心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巩固;建立完善了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各乡镇场、社区各设立1名专兼职文化干事,明确了专干职责,指导各基层服务点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各社区服务点依托文化活动室的便利条件,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向群众开放,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每个乡镇选择3-5个人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前景较好的行政村(京星农牧场、南梁台子各选1个村)作为基层服务点。在村党员电教播放点增挂文化活动室牌子,每个服务点指定1名管理人员。各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它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电教室设施设备的优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数字电视等合作建设了一批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目前,共建立较有影响力的基层服务点6个(乡镇5个、社区1个)。
--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技术保障逐步完善。整合加工了34TB数字资源,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汇集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视频节目达 余部,文字总量约 亿字、图片 万幅。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结合,在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等方面应用数字图书馆成熟技术,依托现有的通讯网络,开通了文化共享工程网站。通过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光盘复制等多种形式提供服务。
--运行方式方便快捷,服务效果初步显现。为使群众尽快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教育,掌握适合当地实际的实用技术,县文化部门协调农牧、卫生等部门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所需,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收集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并将下载的共享工程资源信息刻录成VCD光盘,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它途径传输信息,扩大宣传面。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协调各专业部门,将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业务部门的工作,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向各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服务点直接提供图书、光盘支持,由各服务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三是利用"三下乡"、宣传周、农村集市、节假日等向农民集中赠送、发放共享工程光盘和实用技术资料,开展现场咨询,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针对种养殖户在种养植过程
⑷ 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情况是什么
自2002年陕西省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共享工程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以来,在文化部、国家中心的重视支持、关心帮助下,按照文化部和国家中心的统一部署与建设标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下面,就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中、省共计投入2541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50万元,省财政投入4846.3万元。工程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已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6个,县级支中心101个,省、市、县图书馆已达到全覆盖,乡镇基层服务点1054个,覆盖率达到60%,村基层服务点27554个,覆盖率达到100%,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个,覆盖率达到14%,社区基层服务点544个,覆盖率达到35.5%。全省已搭建起省分中心,市、县(区)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村服务网点全覆盖。 (二)数字资源日益丰富。通过几年的努力,省分中心已整合加工资源约14.8TB。作为服务窗口之一的“陕西文化信息网”,点击率已达
174.98万人次。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共20个大类180个数据库,如《西安事变》、《陕西帝王陵》、《秦声秦韵》、《陕西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文史资料》、《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影视资料库》、《陕西民间美术》等数据库。此外,还重点建设了一批能够满足农村群众需要的讲座、戏曲、图书、电影、专题资源库,特别是适合农民群众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等资源。 (三)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省分中心依托省图书馆较强的技术力量、软硬件和人才队伍,加强组织各种培训,开展对市县支中心主任、乡镇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安装、维护、操作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市、县、乡三级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人员和服务队伍,培养了一批从事资源建设、技术维护的专业队伍。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92534人次。
(四)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省分中心2004年设计研发的VPN专网解决方案,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效果很好,使省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生产、购买、整合的大量数字资源,通过VPN专网传输到市、县支中心,实现了数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共享,降低了基层服务成本,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和系统保障能力。目前,已建成的107个市、县(区)支中心都已接入了VPN专网,实现了市、县支中心共享省图书馆和省分中心的数字资源权限。 (五)共建机制初步形成。为实现基层网点的进一步共建和扩大资源的共享范围,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文化信息资源的力度,2008年,省文化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联合共建的通知》,明确由农党负责村级基层点的建设工作,省分中心负责提供视频资源,在陕西农党网设置“文化共享工程”专栏,并举行了共建基层点启动仪式。截至目前,省分中心已向农党提供视频资源800GB。 (六)服务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各市、县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充分利用共享工程搭建的网络平台,或开展馆内阵地服务,或走出馆门流动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至“十一五”期未,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基层服务网点积极参与全省组织的大型活动20余次,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地特色服务,累计服务人次达300万人次。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将建成为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实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十二五”期间,中、省共计需投入111738万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88590万元,省财政支付23148万元。
(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依托陕西丰富的革命历史史料和民间艺术资源,建设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库、陕西民间艺术数据资源库。重点建设《延安十三年》数据库,会同宁夏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共建《陕甘宁革命边区》数据库。以及建设民间舞蹈、民间乐器、民间民俗、民间戏曲、民歌等数字资源库。同时,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古籍资料和各类艺术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 (二)完善门户网站建设。继续完善陕西文化信息网作为陕西文化门户网站的平台作用。将其建成“门类齐全、内容系统、载体多样、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政府网站,为陕西各地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信息传播、发布渠道,成为陕西的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完成已建市、县级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设施设备升级,进一步拓展各基层服务点的服务,增加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开设免费的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网络文化权益。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个地市级支中心、107个县级支中心、175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8000个村基层服务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升级、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推广以及保障公共电子阅览室日常运营。 (四)拓展技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拓展我省VPN专网的网络功能。完善基层监控统计管理平台,加强基层设备维护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紧跟我省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进度,促进VPN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紧密结合,完善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网络系统。结合VPN专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存储性能,实现我省分布式存储功能。结合3G技术的应用,开发我省的移动设备互动平台,完善优化我省文化共享工程技术传输模式。
(五)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的分级管理,实现由省分中心直管地市级支中心,由地市级支中心直管下辖县(区)支中心,由县(区)支中心直管下辖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点。
(六)突出特色服务建设。“十二五”期间,省中心将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基层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省中心的管理指导作用、基层中心的服务纽带作用,利用“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影视资料库”、“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播客平台”等定期组织策划具有本省特色的大型服务活动,全省服务人次不低于300万人次。
(七)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培训内容的重点由原来的技术操作培训逐渐转变为管理能力及基层服务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的培训,分期分批对全省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和信息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全省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适应新时期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需要。 三、2011年工作任务 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今后五年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年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任务有: (一)网络建设方面。对去年已建成的36个市、县支中心、372乡镇基层服务点进行验收,完成今年下达的35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对省分中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二)资源建设方面。一是省分中心会同宁夏省分中心、甘肃省分中心启动《陕甘宁革命边区》数据库共建工作。二是做好资源征集工作。今年计划征集各类资源70部,同时,向基层征集特色资源不少于25部。三是做好资源上缴工作。省分中心在4月底前计划整理30部符合上缴要求的资源上报国家管理中心。 (三)服务开展方面。在全省分别开展以“服务农民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面向全省未成人年开展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带给我……”为题的有奖征文活动;举办“颂歌献给党”—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迎接建党90周年群众歌咏活动以及开展“文化共享农村实用人才大培训”活动试点工作。 (四)人员培训方面。加强“基层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及“基层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的推广安装及培训工作;邀请共享工程工作开展突出的市、县、乡镇、村级管理人员在全省开展主题为“提高基层管理水平”的远程培训,今年计划开展50期远程视频培训;举办陕西省第二届“共享杯”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向全省各市、县支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情况 (一)部署动员。去年,我省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九个试点省份之一,按照文化部的试点要求,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立即召集省图书馆、共享工程省分中心研究部署此项工作,一方面将此项工作纳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经过各地申报、省文化厅统筹评估、试点查看,确定5个县、14个乡镇、6个社区、3个行政村进行试点。2011年在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余华青厅长就此项工作作出专门部署,郑小明副省长郑省长也做了重要强调。 (二)制定方案。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办社文发〔2010〕31号),我省积极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在方案里明确工作时间、建设标准、试点时间、范围、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2011年1月7日,郑小明副省长在省图书馆亲自主持召开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席会议,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我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方案。 (三)筹措资金。按照试点任务要求,经过测算我省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共需经费191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5万元,运行经费86万元,省文化厅在今年年初已向省财政申报该试点项目经费,近日,省财政厅在对设备配置和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后将开始设备采购和运行经费下拨工作。 (四)落实责任。为确保各试点地区圆满完成试点任务,省文化厅在2月25日召开的全省社会文化工作会上与5个试点地区分别签定了《试点建设责任书》,从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宣传标识、铭牌制作等方面对试点工作进行了要求。会后,各试点地区积极行动,目前,已经按照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和责任做好了建设的有关准备工作。 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是今年我省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我们一定按照文化部的有关要求,克服困难,加快推进,使试点工作在我省取得实效,为全国推开此项工作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五、困难及建议 近年来,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在文化部以及国家中心的领导下,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着,但与中央领导、文化部以及国家中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足,与兄弟省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差距,与我省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目标相比还不相适应。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经费保障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大规模的基层服务网点逐步建成,资源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要,文化部、国家中心在“十二五”规划中多次明确陕西要做好红色数字资源和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而且在资源建设总量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目前省分中心一直没有落实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十一五”,文化部、国家中心对陕西的资源建设给予过大力支持,希望文化部、国家中心“十二五”期间能够继续对陕西这样一个革命老区、财力紧张的省加大倾斜的力度,在资源建设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人才队伍方面。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人员一直是制约我省共享工程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随着“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实施,这个问题将更加凸显。去年,文化部出台了《全省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意见》,希望国家中心能够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共享工程基层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示范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师资队伍、按区域设立培训基地,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共享工程基层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资源整合方面。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已经整合加工了大量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许多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学校、进军营、进工厂、进居民和农户家,希望文化部、国家中心能够从国家层面加强与有关部委的沟通,为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进学校、进军营、进工厂、进居民和农户家提供平台和通道。
⑸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哪一年启动
你问的这个非常早了,是国家“十五”规划的事情了,重点是实现群众都能有书看有电影看,照现在的情况来看,确实也是实现了,80%的村村或者乡镇都播放过电影,乡里也有图书馆了。
具体情况如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信网等新型传播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地位。
⑹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含哪些
根据文化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一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这些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加强建设和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的新闻频道、国家信息网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美术馆、纪念馆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关联不大、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并通过市场采购获得的文化产品服务,如娱乐、电影、演出、展览、美容、健身等。
⑺ 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国有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摘要 1.1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结构性问题
⑻ 芜湖市2014年民生工程是什么内容
建议你直接登陆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查看,下面因为字数的限制有删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芜湖市2014年33项民生工程政策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
一、基本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类(7项)
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免除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初中的在校学生。
【免费教科书】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标准为小学生每年90元、初中生每年180元。向农村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
【寄宿制贫困生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生4元/天、中学生5元/天,在校天数均按250天/年计算。
【公用经费保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农村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585元,农村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785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与省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相同。各县区可在省市制定的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要在本区域内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2.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目标任务】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加大统筹力度,完善资助工作机制;确保资助对象认定准确,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国家奖学金】对高校和高职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每生每学年8000元奖励。
【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高校和高职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国家助学金】对高校、中职、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助学金,其中:高校和高职平均每生每学年3000元,中职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期限为两年,资助面约占在校生15%;普高平均每生每学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在校生20%。
【中职学生免学费】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民办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校内资助】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公办普通普通高中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民办普通高中足额提取3%-5%,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
【目标任务】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14年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2所,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9所。
4.广播电视村村通
【目标任务】2013年,完成全市535个20户以下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其中:无为县351个,繁昌县144个,南陵县40个。
5.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
【目标任务】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设施为基础,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11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其中,无为县3个,芜湖县1个,繁昌县3个,南陵县1个,弋江区2个,鸠江区1个。
6.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目标任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2014年,免费开放全市7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纪念馆)、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7、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
【目标任务】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共建)网络设施为基础,做好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兼顾添置文艺活动器材,丰富农村文艺演出活动。结合本地农家书屋实际情况,对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养,补充更新出版物、维持日常运行和开展读书活动,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公益电影。每行政村每年6场体育活动。
二、劳动就业服务类(1项)
8.就业促进工程
就业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企业新录用人员。
【培训内容】培训工种和培训课时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公布的《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确定。
【补贴发放】城乡劳动者个体向人社部门提出培训申请,经批准推荐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的,个人先缴纳培训费,经培训、考核,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后,到本人户口所在县(区)社保经办机构(窗口),按所学工种(项目)补贴标准申领培训补贴,补贴资金直补个人。对在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参加技能培训或参加由企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的,劳动者个人不缴纳培训费,补贴资金按规定拨付给公共职业训练基地或企业。
公益性岗位开发:
【岗位开发】重点通过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行政村公益服务类岗位设立的公益性岗位,以及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向基层、企业、劳务派遣公司购买公益性岗位吸纳困难人员就业,实现开发、投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安置对象】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安置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低保的长期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符合相关规定的残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困难失地(失林)人员、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确定的其他就业援助对象。
【补贴办法】公益性岗位劳动报酬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对于认定的公益性岗位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财政补贴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补贴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同时,市县按照规定,对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单位予以5项社会保险补贴(个人缴费部分除外)。
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
【招聘对象】毕业2年以内、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招聘待遇】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人员工资待遇,由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收入水平确定,并且跟随当地人均工资水平增长而适当提高。高校毕业生在基层特定岗位就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并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
【补贴办法】特定岗位人员补贴按照分级保障原则,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省财政按照年人均8400元给予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地方提高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用人单位为特定岗位高校毕业生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由各市、县从就业专项资金给予补贴,个人缴费部分个人承担。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
【见习对象】毕业两年内离校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
【见习时间】见习期间为3-12个月。
【补贴办法】见习期间,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由财政和见习基地各承担50%。见习基地也可参照本单位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标准,适当提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见习期间,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应统一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社会保险类(4项)
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受益对象】本市范围内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筹资标准】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中央对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补助660元;省对未满60周岁的参保缴费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补助20元;市级对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补助180元,对未满60周岁的参保缴费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补助5元;区级对年满60周岁的辖区内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补助360元,对未满60周岁的辖区内参保缴费城乡居民每人每年补助5元。
【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2013年,市区年满60岁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四县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60元至70元不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保障水平】对个人承担政策范围内超2万元以上的费用实行分段累进补偿,补偿比例从55%至83%,补充金额不设封顶线;新农合大病保险设定起付线标准,起付线标准为2万元(繁昌县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低保对象、重症残疾人的起付线为1万元)。参保人员因病住院(含特殊慢性病门诊),在享受基本补偿待遇后,符合规定的、起付线(含当年多次住院起付线和大病再补偿起付线)以上的自负医疗费用纳入大病再补偿的偿付范围。实行分段补偿,自付费用越高,补偿比例越高。
四、基本社会服务类(6项)
1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保障对象】持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均可享受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保障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无为县200元/月/人、芜湖县435元/月/人、繁昌县440元/月/人、南陵县430元/月/人。
【申请审批程序】由户主提出书面申请,连同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和家庭收入状况证明等材料提交给所在村(居)委员会或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站。村(居)委会以户为单位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民主评议和组织召开听证会,通过后进行公示。并经过乡镇(街道)审核、县(区)民政部门审批、公示后,发低保证,列入保障范围。
【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5万户8.9万人。目前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169元。
【保障金的核算办法和发放时间】农村低保月保障金=低保标准×家庭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共同收入+分类施保金。按月发放,每月10日前通过惠民一卡通发放。
14.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
【工作目标】基本建立起以依法救助、主动救助保护、心理矫治、教育管理、回归安置、有害乞讨行为治理、基层源头预防为主要内容,以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的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救助管理机构(场所)和救助服务点为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平台式、网格化、综合性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城镇街面基本无流浪未成年人。
15.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特别扶助】对女方满49周岁,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残疾三级以上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给予每年2280-3240元特别扶助;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给予每人每年2520-4080元补助。将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三级以上)全部纳入特别扶助制度范围,按照三级、二级、一级的并发症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的扶助金。
16.城乡医疗救助
【救助对象】凡持有本市常住户口且符合条件的所有居民均为救助对象。
各县按本县制定的救助办法组织实施医疗救助。
17.农村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
【目标任务】2014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比上年增长10%,四县五保对象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2541元、集中供养标准不低于3751元。全市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200张。其中,无为县115张、芜湖县50张、南陵县35张。继续开展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活动,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18.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目标任务】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整合社区服务、卫生、文体活动等用房、星光老年之家等资源,升级96365为全市养老服务特服号,建立市区两级居家养老呼叫系统和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发展加盟服务商,对市区居家老年人开展各类居家养老服务。2014年全市建成2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其中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各5个,三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各1个。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各1个在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增设养老服务设施。
五、基本医疗卫生类(5项)
1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标任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65%以上;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90%以上,建卡率达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达75%、80%、9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55%、45%、45%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率、卫生监督协管以县区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健康教育完成规定的年度工作任务。
20.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
【目标任务】2014年,在4个县(市、区)施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省级财政补助及时拨付医院;县级财政将财政补助零差率项目资金足额列入年度预算,医院招标目录内药品实行集中网上采购,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社会满意度达当年民生工程群众综合满意度平均值以上。
21.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
【目标任务】对艾滋病、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病人及时进行医疗救治,并对其医疗救治费用按规定标准给予减免。2014年,救治贫困结核病病人497人,救治晚血病人218人;完成淘汰耕牛91头,聘用禁牧协管员155人。
【受益对象】艾滋病、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和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病人。
【申请程序】救治(助)对象需提交本人申请、身份证(户口簿)、诊断证明文件等材料。贫困结核病人还需提供证明其为贫困人口的证明材料(低保证、五保户证、当地镇政府或街道出具的特困证明)。
【医疗救治】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肺结核病病人免费检查、免费提供抗结核药,对符合救治条件的贫困结核病病人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900元给予补助;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及CD4检测;对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进行抗机会感染治疗,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4800元标准给予补助;对符合治疗标准的现症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5000元标准给予医疗救治经费补助。救治经费的支付实行报账制。
22.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
【住院分娩】每位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补助300元。产妇应提供户口簿复印件、住院发票、《母婴保健册》、《安徽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卡》。住院病历复印件、发票等相关临床材料。
【免费婚检】为普及婚育保健知识,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防止与婚姻和生殖有关的传染病、遗传病的发生与传播,各县区在婚姻登记同时由婚检机构为婚登人员提供免费婚检服务并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同时提供免费的婚前卫生指导、咨询和健康教育。
【免疫规划】按国家免疫规定对适龄儿童实行免费接种一类疫苗。
23.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
【贫困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对全市城乡享受低保待遇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在三级以上(含三级)的残疾人,实施生活救助,有一例救助一例,做到应救尽救,实行动态管理。全市城镇与农村一、二级贫困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救助800元,;其中市区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每人每年另增加660元。全市城镇与农村三级贫困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救助400元,其中市区三级贫困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另增加360元,救助资金全部通过银行打入救助对象银行卡帐户,款项名称为“残补”。
【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为560名低保或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筛查,免费提供一套人工晶体,免费医疗手术及护理等。
【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对3828名常年服药的低保或贫困精神残
【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为561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或适配辅助器具。
六、基本住房保障类(2项)
24.保障性安居工程
【目标任务】2014年棚户区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2.4593万户。具体分解情况:镜湖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7248万户;弋江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1443万户;鸠江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1461万户;三山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12万户;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1162万户;长江大桥开发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13万户;江北产业集中区:完成棚户区改造0.0691万户;无为县:完成棚户区改造0.2987万户;芜湖县:完成棚户区改造0.15万户;繁昌县:新建公共租赁住房0.15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0.3376万户;南陵县:完成棚户区改造0.2225万户。
。
【保障方式】以租金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原则保障。①租金补贴,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发放资金补贴;②实物配租,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实施实物配租。优先解决无房屋家庭,按照先解决低保家庭,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顺序进行,同等条件下,特殊困难家庭优先。
25.农村危房改造
【目标任务】完成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其中,无为县1600户,芜湖县500户,繁昌县500户,南陵县800户,鸠江区400户,三山区200户。
七、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改善类(8项)
26.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保险品种】2014年开办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奶牛等8个险种。
【参保费用】保险保费各级财政承担80%,种植(养)场(户)承担20%。农户负担保费为:水稻3.96元/亩、玉米3元/亩、小麦2.43元/亩、油菜3.24元/亩、棉花4.08元/亩、大豆2.04元/亩、能繁母猪12元/头、奶牛72元/头。
【出险理赔】种植业保险金额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最高赔付标准为:水稻330元/亩、玉米250元/亩、小麦270元/亩、油菜270元/亩、棉花340元/亩、大豆170元/亩。养殖业保险金额为投保个体的生理价值(包括购买成本和饲养成本),发生死亡最高赔付标准为:能繁母猪1000元/头、奶牛6000元/头。
2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建设任务】2014年,计划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需投资78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740万元,省级1030万元,市级297.4万元,县级732.6万元。
【运作模式】工程主要采取建设规模水厂和管网延伸等方式。项目建设中,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模式,切实维护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8.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2014年度,全市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0座,更新改造单站装机300千瓦以下小型泵站7640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41座、改造中小灌区4处6.4万亩、扩挖塘坝4986口、整治河沟430条、改造灌区末级渠系16万亩。
29.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
【任务范围】对农村公路上经过检测认定的17座危桥进行重建、加固或维修,以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路网通行安全。
⑼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内容
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
1、网络结构
共享工程的网络体系建立在国家现有的骨干通讯网络上,包括由光缆连接的传输网络以及由卫星接发的网络。网络节点由一个国家中心、若干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结构为:
2.国家中心
国家中心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心,包括汇总资源和提供资源服务两方面的工作。各地加工后的数字资源提交给国家中心,由国家中心把所有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并装入中心服务器,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
国家中心除了进行资源建设,还要提供以下网上服务。
⑴提供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方便用户得到资源目录。国家中心在更新数字资源的同时要更新信息资源联合目录。联合目录的发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 国家中心的服务器发布
◇ 刻成光盘对外发布
⑵提供数据同步接口,使各省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同步。对于网络条件较好的省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双向交互,请求资源服务,进行数据下载,更新本地数字资源。
⑶国家中心根据用户请求对资源进行打包通过卫星广播方式发送。由于卫星广播方式没有用户数的限制,属于无冲突共享机制。形成相当规模后,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互联网不发达的地区。
⑷国家中心根据用户请求,定期将数据打包成光盘或磁盘介质,发送给其他分中心进行数据更新。
3.省级分中心
在全国务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该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根据需要建立以行业划分的分中心,负责对某一类行业的用户提供服务。
⑴数据更新
省级分中心的数字资源来源于国家中心,根据各地方的网络条件,数据的同步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 在网络条件较好的地方,省级分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数字资源。
省级分中心根据国家中心发布的信息资源联合目录,选择所要同步的数字资源,发出同步请求,把中心服务器上的数字资源同步到本地,通过装入系统把数据装入本地。
◇ 数据同步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卫星传输。
省级分中心根据国家中心发布的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提交同步的数字资源请求。国家中心根据请求,通过卫星传输网频道定期发送相应的数字资源,省级分中心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接收数据,下载后的数据通过装入系统同步到省级分中心的网站。
⑵对外服务
由于网络条件的不同,各省级分中心对外提供网络服务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 不具备网络服务条件的省级分中心,元数据和对象数据都放在本地服务器上,用户访问时连接到本地服务器。
◇ 具备网络服务条件的省级分中心,它的对外服务方式除上述方式外,还有:
元数据放在本地服务器上,而对于占用数据空间较大的对象数据不下载到本地,当用户访问到对象资源时,系统自动链接到中心服务器上提供服务。
各省级分中心要对基层中心提供数据更新服务。
4.基层中心
建立基层中心(地、市、县、乡、街道、社区、具有局域网的单位、中小学等等),主要任务是方便、快捷地对本地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⑴数据更新
基层中心除了少数具备双向网络通讯能力的以外,大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进行数据更新。
◇ 通过卫星传输网,基层中心根据上级中心发布的数据联合目录,提交选择同步的数字资源请求。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接受数据,下载后的数据通过装入系统同步到本地中心。
◇ 对于网络条件不好或是通讯较为封闭的地方,基层中心可以通过获得国家中心或上级中心发布的数据光盘,通过装入系统把光盘上的数字资源导入到本地中心。
⑵对外服务
基层中心的数字资源放在本地服务器上,用户直接访问本地服务器。 1.数字资源整合
⑴资源整合思路
以大文化的概念为背景,建立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层次性。
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基础,发挥国家图书馆等重点单位的资源优势。
发挥图书馆对内容资源的组织优势,通过纵、横两条线索组织贯穿资源内容,充分体现信息内容的关联性和信息组织的条理性,避免重复劳动。
实现资源整合的多样性和整体性,除整合共享资源的联合目录及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字资源外,还应重点整合作为底层资源的基础信息资源,如来自图书、期刊等的基本条目库资源,以便在以后的资源建设中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⑵资源整合步骤
数字数据的整合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内容获取与内容管理的过程,即把各种数字资源专题库及无序的离散信息整合到结构统一、内容独立的数字资源力口工库;后期是内容的挖掘、分析、发布、增值的过程,即把内容独立的各个加工库的内容,通过不同线索的关联整合到统一的发布库中,对外提供专栏专题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对数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类可粗可细,每大类下可包含若干小类。例如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生活、旅游、健康等。每一个分类涵盖资源库中该领域的最新资源内容,可随时更新,可根据自身的需要从中选择编辑所需内容,可以进行定题服务,可以创建可预见的专题,充分体现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完整性、时效性。
因为有跟踪新信息和新数据的技术的支持,所以面对如卫星频道接收、生活小区、光盘专递等特定用户可以进行连续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周刊、日报式的连续数字资源服务。
2.数字资源建设标准
为达到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要从数字资源元数据与对象数据两方面明确资源建设的具体标准。
需要整合的资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 图书、期刊等的书目数据
◇ 其他系统建立的资源库
◇ 素材资料
资源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 MARC数据
◇ 格式文本文件
◇数据库文件
◇HTML文件
◇ 文本全文
◇ 多媒体文件
经过整合后数字资源在中文元数据与对象数据方面都应该符合共享工程提出的统一标准。
3.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⑴资源共建
资源加工一般在国家中心和特定分中心进行,工作人员使用统一的资源加工软件创建若干特色资源库。特定分中心创建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元数据和对象数据传递到中间节点。其它中心主要利用国家中心创建的资源数据。
⑵资源查询
系统采用元数据同步技术,国家中心建为资源门户网站,存放全部元数据,提供对所有资源统一的查询入口。其它中心可以在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选择部分或全部元数据,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元数据同步,并提供对本地存放的元数据的查询入口,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访问国家中心或上级中心的门户网站,对相应中心的元数据进行查询。
⑶资源服务
系统采用对象数据同步技术,国家中心的资源门户网站,存放全部对象数据,提供对所有资源的应用服务界面。其它中心可以在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选择部分或全部对象数据,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对象数据同步,并提供对本地存放的对象数据的应用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访问国家中心或上级中心的门户网站,使用相应中心对象数据提供的应用服务。对于元数据在本地存放而对象数据不在本地的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激活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的资源发送服务,同步相应对象数据。或者直接访问存放在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的对象数据。对于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基层中心可提供单机光盘版的服务系统。
⑷资源索取
下级中心在本地元数据集、对象数据集不足的情况下,在工作人员的干预下,激活本地的资源索取服务,提交索取请求。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激活上级中心或国家中心的资源发送服务,传递请求,获取相应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装入本地资源库。
发送服务的激活方式包括:
通过互联网等直接激活,发送索取请求,相应数据批量下载,装入到本地。
以e-mail等方式发送索取说明,由工作人员激活发送服务,将相应数据卸出为文件,传递到下级中心,并装入本地服务器。
⑸资源发送服务
国家中心或分中心启动资源发送服务,分析、响应下级中心的索取要求,将元数据或对象数据卸出、封装,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数据传递到下级中心。
4.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从法律、运营、技术三个方面去考虑和解决,共享工程所涉及的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有很大部分在法律上难于很快明确,需要在实践的过程逐步解决。为此,在遵循现有有关法律的前提下,要尽快从运营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建立公正和实用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平台,为最终合法地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 1.网络平台
共享工程将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通讯主干网络,通过在各级中心运行的系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2.国家中心系统
国家中心包含资源数字化、资源加工、资源转换、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六个模块。
◇ 资源数字化主要功能为将未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将已数字化资源转换为指定格式。
◇ 资源加工主要功能为通过资源加工软件创建特色资源库。
◇ 资源转换主要功能为将指定格式的资源文件批量装入资源库。
◇ 资源查询主要功能为对本地存放的元数据提供查询功能。
◇ 资源服务主要功能为对本地存放的对象数据提供应用服务。
资源发送主要功能为响应下级中心的索取要求,提供相应数据。
资源上送到国家中心后,国家中心负责将资源数字化,经过资源加工、资源转换将资源装入资源库。用户通过资源查询在元数据中查询记录,通过资源服务得到数字资源的最终服务。国家中心通过资源发送响应下级中心的元数据、对象数据索取要求,解析索取要求,动态生成结果返回下级中心。
3.省级分中心系统
省级分中心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
资源索取主要功能为向国家中心提出资源索取请求,得到所需数据后装入本地资源库。
其他模块主要功能同国家中心。
4.基层中心系统
基层中心系统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索取三个模块。
模块主要功能同国家中心与省级分中心
⑽ 探索平原地区农村怎样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必须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文化工作的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助力农村文化的全面腾飞崛起。
一是实行建设重点转移。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落实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对文化下乡的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要不断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机制,使社会资源在政府的协调下不断地为百姓需求服务。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逐步实现群众文化向公共文化的转移,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公共服务网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是指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和服务的平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空间,其中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的基础条件。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供给关系。县级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
三是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文化服务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网络,与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市场引进机制。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尽可能多地研究市场需求,宏观的市场资源流动、微观的业务拓展,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农村各类文化中介组织,依法保障农村文化中介组织在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依法参与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权利,培育规范公平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